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灵的音符
——《音乐之声》

片名: 《音乐之声》

出品: 美国 20 世纪福克斯公司 1965

导演: 罗伯特·怀斯

编剧: 理杰德·罗杰斯 奥斯卡·汉默斯特

作曲: 理杰德·罗杰斯

主演: 裘丽·安德鲁斯 克里斯托弗·普拉默埃利诺·帕克 理查·海登

获奖: 1966 年 38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配乐改编、最佳录音奖;1966 年美国电影全球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

剧情简介

年轻的修女玛丽亚生性活泼善良,她热爱自然,又很喜欢唱歌。修道院长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便安排她到退役奥地利海军军官特拉普家当家庭教师。特拉普妻子去世多年,七个未成年的孩子都很顽皮,他们不喜欢家庭教师,对初来的玛丽亚常常搞恶作剧。善良的玛丽亚一次次友好地原谅了他们,并经常带这些孩子去郊外美丽的山谷和田野中唱歌、跳舞。孩子们恢复了纯真活泼的天性,享受到快乐生活的幸福,玛丽亚也赢得了孩子们的信赖和喜爱,成了他们不可分离的亲人。

后来,特拉普带回男爵夫人,并打算与她结婚。与特拉普萌生感情的玛丽亚不得已回到修道院。但孩子们都不喜欢男爵夫人。玛丽亚善良纯真的性格和她给家庭带来的欢乐以及孩子们纯真的愿望,使特拉普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与玛丽亚产生了爱情并与她结了婚。

德军占领了奥地利,并强令特拉普为法西斯政权效力。正直的特拉普不愿背叛祖国,他与玛丽亚和孩子们借音乐节的机会,用歌声告别亲人,并在颁奖仪式时全家从后台悄悄逃走。他们先避入修道院,被纳粹匪徒发现,几个修女及时赶来,暗中帮助了他们,特拉普和玛丽亚终于领着孩子们越过国境线,走向了自由的未来。

1965 年的美国影片《音乐之声》是好莱坞音乐片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该片取材于玛丽亚·奥古斯塔·特拉普 1949 年出版的同名自传体小说。先被改编成音乐剧于 1959 年上演,盛况空前,并获该年度托尼最佳音乐剧奖。1965 年,导演罗伯特·怀斯在小说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再创造,将其搬上银幕。影片一面世即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并打动着无数观众的心。

音乐片是好莱坞历史上较早形成的类型片之一。它是以音乐为观赏的主要兴趣中心,音乐融入故事并成为叙事中主要的有机构成元素的类型电影。“音乐片不是那些把音乐作为外部的手段从感情上来支持情节的影片,相反的,它是把音乐结合在叙事的关联之中,并且实际上由叙事内的人物具体演出或直接反映的。”当然,音乐同时离不开歌舞,音乐片与歌舞片有着共同的表现元素,但音乐片的范畴比歌舞片要更广一些。美妙动听的歌声、优美精彩的舞蹈、华丽动人的场景和曲折动人的故事,使得音乐片在形式上呈现出独特的美感。而作为好莱坞音乐片的成功之作,《音乐之声》尤以其美好纯真的人物、优美动人的歌声、美丽迷人的风光、富于情趣的表演、纯净温馨的爱情故事,以及清新典雅、幽默有趣的风格和较为深刻的社会内涵,被视为“新风格音乐片”的开端,被称为“电影中之完美精品”。该片荣获 1966 年第 3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乐配乐、最佳音效金奖,并同时获 1966 年美国电影全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奖,其票房纪录已超过此前的《乱世佳人》,至今仍饮誉全球,魅力不减。

美好的心灵

《音乐之声》作为一部经典音乐片,优美动人的歌声无疑是影片中闪光的亮点和最为打动人心之处。在影片中,贯穿始终的歌声创造了欢乐、和谐、温馨和美好,也时时在刻画着人物的性格,极其生动地表现着人物美好的心灵。

影片的开始,积雪皑皑的群峰,浓荫葱郁的山谷,波平如镜的湖水,一望无际的旷野,庄严肃穆的教堂,年轻的见习修女玛丽亚在自由地起舞,纵情地歌唱:

暮色苍茫,

我仍留在山上,

星星告诉我,

是回家的时光。

只见山谷里郁郁苍苍,

有一种声音在荡漾,

这声音它使我流连忘返,

悦耳悠扬,

好像在诉衷肠,

使我真难忘。

这音乐之声,

在那群山回荡,

空谷清音,

千百年传扬。

这音乐之声,

充满我的心房,

我愿把那心中的歌高唱。

心儿在跳荡,

仿佛从湖中飞起一大群鸟,

齐飞翔。

心儿在叹息,

仿佛教堂钟声在响,

随风荡。

心儿在欢笑,

仿佛泉水潺潺地流向前方,

又像黑夜里一只云雀在呼唤曙光……

迷人的湖光山色构成影片吸引观众目光、令人赏心悦目的靓丽风景。而这首影片的主题曲,一开始就如山谷旷野间的清风扑面而来,赋予这迷人的大自然以时空感和生命感,它烘托着人物,并成为人物性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这歌声也无疑是主人公玛丽亚的心声。在这空谷清音般的歌声中,她的“心儿在跳荡”,“心儿在叹息”,“心儿在欢笑”,有如湖上的群鸟在飞翔,有如教堂的钟声在荡漾,有如泉水在潺潺地流淌。主人公已融化和陶醉在歌声之中,而这歌声也生动地展现出这位年轻的女主人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自由开朗、热情奔放,有如空谷清音般纯净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性格显然与修道院那种循规蹈矩的刻板宗教生活格格不入,如何解决玛丽亚的问题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摆在修道院面前的一个问题,而众多修女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也是通过她们的歌唱来表达的。在修女们的歌唱中,这个年轻的见习修女玛丽亚常常是“爬上树擦破膝盖,又撕破修女袍。去做弥撒蹦蹦跳跳,上楼还吹口哨,”“在修道院里唱歌谣,去教堂经常迟到”,“她像羽毛轻飘飞扬”,“飞旋跳舞就像风一样”。一切行为都不合修道院的规矩,她压根就不是修道院中人。但这种无拘无束的行为做派却恰恰表现出玛丽亚自由奔放、爽朗不羁的纯净心灵。因而在如何解决玛丽亚的问题上,众修女的最终答案还是:“怎能把云彩拴住不让跑?”“怎能在沙滩上留住波涛?”“谁能够伸手把月光抓牢?”在她们的眼中,玛丽亚像个不安分的“羽毛”和“风儿”,但在她们的心中,玛丽亚又是蓝天上的“云彩”、沙滩上的“波涛”和晴空中的“月光”。众修女歌声中这种种美好的意象,正是从侧面烘托出玛丽亚美好的心灵。

玛丽亚被修道院院长安排到特拉普家当家庭教师,用特拉普的话说:她已是第 12 个家庭教师,她之前的一位家庭教师仅仅当了两个小时。而玛丽亚初次接触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就以自己的真诚、善良和理解赢得了孩子们的好感。一个雷电交加的风雨之夜,胆小的孩子们先后躲到玛丽亚的房间来寻求呵护和关爱,玛丽亚充满爱心地将孩子们搂到自己的身边,给他们唱起了《我心爱的一切》这支歌:“含露的玫瑰和淘气的小猫,紫铜的水壶和羊毛的手套”,“奶色的小马,带铃铛的雪橇,松脆的蛋糕,喷香的面条”,“静静地回忆着心爱的一切,就感到生活美好!”原来恐惧的孩子们在雷雨中享受着玛丽亚的歌声带来的温馨和亲情,而在随后《哆来咪》的歌曲中,玛丽亚和孩子们远足、野餐、唱歌、跳舞的镜头一一闪过。欢乐的歌声在山谷和旷野间回荡,欢乐的孩子们和玛丽亚一起享受着大自然,享受着自由的天性,享受着生活和成长的温馨与美好;而这温馨与美好,正是玛丽亚美好的心灵带给他们的。

影片中的男爵夫人是作为主人公玛丽亚的比较人物而存在的。作为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她美丽而有教养,在社交场合周旋自如,并拥有令她骄傲的家产。她也爱着特拉普,但和孩子们却格格不入。她和孩子们玩传球的游戏,也想像玛丽亚一样得到孩子们的欢心,但大家却感到毫无兴致,甚至被孩子们耍弄得挺狼狈。她当然没有玛丽亚那样的感动孩子们歌声,她的本意是将来把孩子们送到寄读学校去,因为她更没有玛丽亚那质朴而美好的心灵。

在影片中,歌声表达着玛丽亚的爱,表现着她美好的心灵。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她爱孩子们,也爱着特拉普,而她的这种爱最终在对祖国的爱的歌唱中得到了再度展现。身为奥地利的退役军官,特拉普在法西斯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坚定的爱国气节。他在招待宴会上高悬奥地利国旗,他愤怒地亲手撕碎法西斯的国旗,他决不屈从纳粹的淫威,最终精心安排借萨尔茨堡的音乐节之机举家逃离。玛丽亚毫不犹豫地站在他的一边。当特拉普在舞台上唱起《雪绒花》这首歌曲表达爱国之情而自己的情绪难以控制时,是玛丽亚机智地走近前去,与他一起唱起了这首歌,并与特拉普一起在纳粹追捕的险境中掩护孩子们。这歌声再度表达了特拉普和玛丽亚美好的心灵,而这种再度表达则使影片中主要人物美好的心灵在爱祖国的层面上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音乐之声》中,优美动人的歌声,已成为表现人物性格和人物美好心灵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元素。

心灵的音符

在影片《音乐之声》中,优美动人的歌声是人物心灵的音符。而如果说这优美动人的歌声展现了人物美好的心灵,那么,同时也可以说这心灵的音符融入并结构和编织了优美动人的故事。

作为好莱坞经典音乐片,音乐、歌舞与情节、气氛的完美结合是本片的一个突出特色。影片的故事是以玛丽亚和特拉普这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的。但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二人的方式却大相径庭,他们之间开始时的矛盾和冲突也集中在这一问题上。特拉普爱他的孩子,但他却以管理水兵的方式用“纪律”去严格约束孩子们,他用随时带在身上的口哨向孩子们发号施令。孩子们也爱他们的爸爸,但却无法接受他那部队式的机械化教育方式。与特拉普完全不同的是,玛丽亚也爱这些孩子,她基于对孩子们的理解和自己那纯真活泼的性格和美好的心灵,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的信赖和友爱。她教育孩子们的主要方式是充满爱心的歌声。在雷电交加的风雨之夜,她把孩子们揽在自己的身边,给他们唱起了《我心爱的一切》这首充满快乐和童趣的歌曲,使孩子们忘却了恐惧,围拢在她的身边,感情也融合到一起。她又领着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水果摊上采购食品,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爬上山坡越过湖畔去远足,在美丽的喷泉池边,在辽阔的山谷旷野间,她和孩子们在纵情地歌唱和跳舞。《哆来咪》的歌声在山谷旷野间回荡。优美的歌声不仅使玛丽亚与这些顽皮的孩子们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关系,而且孩子们那纯真自由的天性也在优美的歌声中得到了解放。歌声与情节如此完美地融为一体,在歌声中,玛丽亚和孩子们的感情在不断深化,而剧情也在不断地发展。

玛丽亚和特拉普的冲突在翻船一场戏中达到了高潮,也出现了转折。特拉普从维也纳带着男爵夫人回到了自己的花园。他满以为孩子们会像水兵一样在花园列队来迎接他和他们未来的妈妈。但随着他乘坐的汽车驶入庄园,他看到孩子们个个像猴子一样爬在路边的树上嬉戏。而当他和男爵夫人在湖畔的花园中等待孩子们列队欢迎之时,七个孩子却在玛丽亚的带领下,穿着旧窗帘改做成的游乐服装,嘻嘻哈哈地掉在湖水中,成了一个个的落汤鸡。特拉普本想向男爵夫人显示孩子们的纪律和教养,而眼前的一切竟让他如此狼狈。他又掏出了口哨喊“立正”,而这却成为观众的笑料。他愤怒地指责玛丽亚毁坏了他的家庭纪律,而玛丽亚却理直气壮地指出他不了解孩子。怒不可遏的特拉普决心打发走玛丽亚,两个人的冲突已经达到了顶点。正在这时,客厅里传来了孩子们优美和谐的合唱《音乐之声》。特拉普循着歌声走进客厅,只见孩子们已换好了服装,彬彬有礼地列队欢迎男爵夫人。特拉普被感动了,也情不自禁地与孩子们一起唱了起来。唱完了歌,孩子们团团围住了亲爱的爸爸,而特拉普也切身感受到玛丽亚教育方式的意义。玛丽亚和特拉普的冲突在孩子们歌声中得以化解。随后,玛丽亚又带领孩子们在客厅演出了滑稽有趣的提线木偶戏,“尤得儿”唱法《孤独的牧羊人》的独特声调和孩子们欢乐的心情感染着所有在场的人。在孩子们的感染和鼓动下,一向板板正正、不苟言笑的特拉普也不由自弹自唱起了那首心爱的歌曲《雪绒花》。歌曲洋溢着温馨欢乐的气氛,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也表现着特拉普性格的变化。而同来的音乐活动组织者麦克斯也从而发现了这个很有特色的家庭合唱团,并特邀他们在萨尔茨堡的音乐节上演唱,从而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不可缺少的伏笔。在这里,又是歌声推动了高潮,化解了冲突,影响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和剧情的进展。音乐与情节和气氛的结合是如此的自然贴切、天衣无缝;音乐作为情节的有机构成元素,已经成为故事不可分割的重要构成部分。特拉普接受了玛丽亚,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后来特拉普为男爵夫人举行的盛大招待舞会上,特拉普已感到再也离不开玛丽亚,在庭院中相舞对视时,他们发现了彼此眼睛中爱情的火花。而晚会即将结束,孩子载歌载舞演唱的《晚安,再见》,那精彩纯真的歌声和舞姿,那富于教养的举止动作,再度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也深深感动了特拉普。玛丽亚美好的心灵,以及她表达美好心灵的歌声,再度显现了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特拉普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而选择了玛丽亚。他慢步走进别墅的花园。玛丽亚正独自一人神色黯然地坐在凉亭边的木凳上沉思。特拉普轻轻地走近她的身旁,他告诉玛丽亚,他已经与男爵夫人解除了婚约,他说:“我不能和一个女人结婚,心里却爱着另一个女人。”玛丽亚深情地凝视着特拉普,眼里充满了激动和幸福,他们相互凝望着、拥抱着,用歌声倾诉着内心的情感:

我童年时候生活苦恼,

我青年时代历尽辛劳,

那过去的岁月虽然充满忧患,

但眼前的时刻确实美好,

——那就是你,

在这里,爱上我,

真情实意可靠……

没有耕耘播种,

什么也得不到,

想必我在过去做过好事,

做了好事有好报……

花园中树影婆娑,夜色迷离,轻柔的音乐旋律如微风般在静悄悄的花园夜色中荡漾,而这首男女二重唱的歌曲则倾吐着这对有情人对美好爱情的珍视和憧憬,倾诉着他们纯洁美丽的心灵。此时此刻,这首在影片中最为轻柔、最富抒情意味的歌曲已经胜过所有的语言。

影片接近尾声,德军占领了奥地利。特拉普不甘为纳粹效力,决计率全家逃离纳粹的魔掌。在萨尔茨堡的音乐会上,在孩子们的垫场演唱之后,特拉普又动情地唱起了《雪绒花》。当唱到一半时,特拉普便哽咽不能成声。玛丽亚连忙走上前去接唱了起来,随后全场观众一齐站起来合唱。雪绒花被视为奥地利的国花。在这最后告别的时刻,特拉普又唱起了这首歌,掩护了一家人的撤离;而他即将离开家园、离开祖国时的怀念、留恋、悲伤,他对祖国的深情和对玛丽亚的爱情,以及对法西斯侵略者的愤恨和不屈,都通过这首在影片即将结束时出现的歌曲中表现出来。他与玛丽亚、与全奥地利人民的爱国情怀也由此得到了深情的抒发。当初,玛丽亚发觉自己爱上特拉普,便逃避回修道院。当她的心事被修道院院长得知时,修道院院长曾唱起《翻山越岭》这首歌鼓励玛丽亚去追寻自己的梦。影片的结尾,在玛丽亚和特拉普一家逃离纳粹魔掌后,这首歌再度以画外合唱响起:

翻山越岭,

上下搜寻,

踏遍崎岖小路,

走遍小树林。

攀登上顶峰,

泉水淙淙,

追寻每条彩虹,

寻找你的梦……

德国电影学家克拉考尔在论述将音乐作为剧情的一个有机组成元素这一问题时曾经说道:“通常的做法是把音乐演出节目交织在情节里,使它们出现具有现实主义的理由。”(《电影的本性》)克拉考尔所说的“把音乐演出节目交织在情节里”的做法成为音乐片最为鲜明的特征。在《音乐之声》中,男主人公特拉普的这两次歌唱都是以演出的形式出现在情节之中的,与剧情密切结合并推动着剧情的变换,第一次歌唱,他融入了爱情,融入了孩子们的世界;第二次歌唱,他离开了家园,离开了亲爱的祖国。而《翻山越岭》这首歌的两次出现也在情节发展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第一次出现,玛丽亚在歌声的鼓励下追寻到纯真的爱情;第二次出现,玛丽亚和特拉普在歌声中去追寻和奔向自由。音乐之声——这心灵的音符,编织着优美动人的故事,也表现和升华着美好的心灵。 QCcCEBUzDvtfJ5qyc/QWvilf7Ze9PWg+q04lGX4ON7PcGnGRMPzkcUUzkCw1hKt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