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英雄的诗章
——《冰山上的来客》

片名: 《冰山上的来客》

出品: 长春电影制作厂 1963

导演: 赵心水

编剧: 辛白

摄影: 张翚

美术: 史维钧

作曲: 雷振邦

主演: 梁音 阿不都力密提 谷毓英 王春英

获奖: 1964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小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剧情简介

1951 年夏,帕来尔高原冰山下的戈壁滩上走来了迎亲的马队,新来边防驻地的塔吉克族战士阿米尔与新娘古兰丹姆偶然相遇。当晚,阿米尔陪杨排长参加古兰丹姆和纳乌茹兹的婚礼,阿米尔不由想起了八年多前他与古兰丹姆青梅竹马的恋情,而当年穷苦的古兰丹姆已被叔叔卖给了领主江罕达尔当奴仆。

阿米尔报到时带来了上级的书面指令,要求边防排加强萨里尔山口的警戒,严防匪特潜入,并协助卡拉进山侦察,等待时机将残匪一网打尽。而杨排长对多次纠缠阿米尔的古兰丹姆早已心存怀疑。一天,他借放羊之机让阿米尔唱歌来试探她,发现她绝不是真古兰丹姆,而很可能就是敌特。最后的一次暴风雪来临时,就是她传出了情报,使匪特袭击了高山哨所,一班长在击退敌人后光荣牺牲。

三班长在巡逻时遇到了阿曼巴依老汉和他领着的一位也叫古兰丹姆的姑娘。在杨排长面前,两个古兰丹姆都说自己是真的,对方是假的。杨排长经过细心的询问和观察,并让养伤的阿米尔再次唱歌试探,很快辨明了真假,阿米尔和真古兰丹姆拥抱在一起。在随后不久的巴罗脱节叼羊比赛中,阿曼巴依这个匪首“真神”策划的袭击被杨排长和边防战士们彻底粉碎,匪徒们被一网打尽。

1963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冰山上的来客》以其独特的题材和情节、新颖的表现风格和抒情性的艺术韵味获得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创造了当时故事影片上座率的最高纪录。作为一部成功的惊险故事片,在同类题材的影片中,至今仍然很少有可与之一论高下的。

本片的导演赵心水原名赵志分,1929 年生于河北仓县,1944 年参军,曾在渤海军区教导队学习并任文化教员。参加解放战争后,又历任排长、连长,并荣立战功,从而奠定了扎实的部队生活基础。1950 年他被选送到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专修导演,1952 年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先后师从著名导演王滨、沙蒙、吴天、苏里等。1960 年开始独立执导影片后的主要作品有《鸿雁》、《潘杨讼》、《特别快车》、《长城新曲》、《熊迹》、《海神》、《戈壁残月》、《天下第一剑》等。而《冰山上的来客》则是他最为成功、影响最大的一部影片,他因本片而荣获 1964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小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谈到本部影片的成功,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不应被忘记,他就是本部影片的编剧乌·白辛。乌·白辛是赫哲人的儿子,1919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一个赫哲族家庭。从青少年时代起,他就开始了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他曾将苏联小说《吃耳光的人》改编成话剧《后台》,引起轰动。1945 年参加东北民主联军文工团后,又先后编导了歌剧《好班长》、《送饭》、《郭老太太杀鸡》、《土地是我们的》以及话剧《四海为家》。1951 年赴朝参战,1953 年回国后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编导。此间他曾多次进疆入藏深入生活采访,并拍摄了《在帕米尔高原上》、《勾格尔王》等艺术纪录片,受到国家奖励。1958 年调哈尔滨话剧院任专业编剧后,先后创作了话剧《黄继光》、《雷锋》、《印度来的情人》,歌剧《映山红》、《焦裕禄》等。而他的代表作品话剧《赫哲人的婚礼》和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则确立了他在新中国话剧和电影文学界的地位。1966 年9 月 27 日,乌·白辛因遭“四人帮”诬陷和迫害,在哈尔滨太阳岛死去,年仅 46 岁。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一个少数民族,能够培育出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不能不令人深感自豪;而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却因遭遇那样一个年代,在英年即被迫害致死,亦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乌·白辛生前在他的散文《昆仑山》中曾经写道:“作为一个旅行者,能够用足迹填补起地图上的空白,把祖国瑰丽的山河大地一览无余,形象地刻画在心里……那又是多么令人意往神驰啊!”而作为优秀的电影文学家,他把自己才华的足迹和热爱祖国的情怀留在了自己的许多优秀作品特别是《冰山上的来客》这部优秀影片之中,他那颗对祖国的山河大地“意往神驰”的心,亦足可得以自慰了。

悬念迭生的故事

《冰山上的来客》是一部反映我国新疆边防战士剿匪斗争生活的惊险故事影片。边防战士与妄图反扑南疆的匪徒和敌特的斗争是故事的主线,而边防战士阿米尔与古兰丹姆的爱情则是故事的副线。敌特就在身边,因而与匪徒和敌特的斗争,既有明争,又多暗斗,既要斗勇,更须斗智;而阿米尔的爱情则复杂在要辨明古兰丹姆的真假上。这两条线索以先后两个“冰山上的来客”错踪而又自然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影片曲折复杂、悬念迭生的故事情节。

故事的前半部分围绕与冒名潜来的敌特的暗斗展开。影片一开头,冰山雪峰下的戈壁滩上走来了迎娶新娘的马队,来驻地报到的新战士阿米尔上前向新郎和新娘祝福。在互道姓名之后,阿米尔和新娘古兰丹姆同时出现了异样的表情。这段开场戏在展示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的同时,自然地推出了剧情的悬念:她是谁?为什么这样?

随后是夜晚婚礼活动。杨排长带着新兵阿米尔前来参加婚礼,而阿米尔却在中途退场。他独自来到外面望着茫茫夜色,不由想起了八年多前他和青梅竹马的小古兰丹姆被迫分离的情景。新娘古兰丹姆却随后也来到阿米尔身旁,犹如见到久别重逢的恋人,突然昏倒在阿米尔的怀里。这自然推进的情节,既让人们明白了原来阿米尔与古兰丹姆曾有过一段难以忘怀的恋情,而与此同时又推出了一个悬念:这新娘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今后究竟会怎样?

在接下来的一段故事中情节出现了转折。杨排长拉着阿米尔去草滩上放羊,他远远地看见了古兰丹姆,随即要阿米尔唱歌。阿米尔唱起了那首难忘的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杨排长远远地观察着古兰丹姆,而她竟然毫无反应,却径直朝雪山中走去。我们在杨排长的表情中看到,经过这巧妙的试探,他已断定了这位新娘绝不是真的古兰丹姆。那么她究竟是什么人?这位“来客”冒名古兰丹姆来到冰山脚下究竟要干什么?

这再度出现的悬念在一次突来的暴风雪袭击中被初步解开。发现暴风雪就要来临的尼牙孜大叔让儿子纳乌茹兹立即向杨排长通报天气,而赌气的纳乌茹兹却让这位古兰丹姆去报信,并顺口告诉她雪峰上有哨位。这一情报立即被镜头上的一双手在电报机上发出,得知情报的匪徒趁恶劣的天气袭击了雪峰上的哨位。虽然这些匪徒最终被打退,但一班长却壮烈牺牲。发报人的面孔尽管并没在画面上出现,但观众大体可以估计到:她就是新娘古兰丹姆。为战友牺牲而极度悲愤的杨排长恨不得马上抓起这个已经开始暴露的特务,但是又如何完成上级交给的将匪徒一网打尽的任务?围绕影片主题的这一重大悬念又摆在观众面前。在这一系列悬念的推动下,剧情也在逐渐进入高潮。

而此时,冰山脚下又来了不速之客。三班长在巡逻时遇到阿曼巴依,这个看去很慈善的老头带着的一位姑娘竟然也叫古兰丹姆。新的悬念又出现了:谁是真古兰丹姆?杨排长又会怎么去做?机智的杨排长通过询问和观察,通过阿米尔的歌,很快解开了谜团。后来的这位姑娘才是阿米尔当年的恋人古兰丹姆,而假古兰丹姆因为暴露了身份很快被特务杀掉了。

随着影片故事进入高潮,新的悬念又出现了:要想把匪徒一网打尽,就必须抓住暗藏的匪首“真神”。“真神”是谁?在哪?这个面目慈善的“来客”阿曼巴依老汉究竟是什么身份?他来此究竟要干什么?即将举办的阿米尔和真古兰丹姆的婚礼活动又会怎样?对眼前这些更加复杂的情况,杨排长似乎早已有所洞察,胸有成竹,敌特的阴谋也尽在他掌握之中,而他仍佯装不知,欲擒故纵。悬念仍未破解,戏剧冲突仍在进行,而剧情也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中进入高潮。而在随后巴罗脱节举行叼羊比赛的戏剧性场面中,由阿曼巴依这位“真神”策划的袭击行动在激烈而短暂的战斗之后,匪徒被一网打尽,“真神”的面目也被揭穿。当庆祝胜利的三颗照明弹划破冰峰上的夜空时,人们被悬念抓住的心完全落下,全剧的悬念在干净利落的影片结尾完成。

本片以对敌斗争为主线,以阿米尔和真假古兰丹姆的爱情关系作为副线,融反特、战斗、爱情为一体,而后者则是影片故事的中心悬念。作品中险象迭生的悬念主要围绕阿米尔和真假古兰丹姆的爱情关系展开,而这一系列悬念又与对敌斗争这条主线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因而这些悬念实际也成为对敌斗争的悬念。这种缜密细致的悬念设计,使影片从始至终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使影片的故事情节呈现出曲折惊险、环环紧扣、一气呵成、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高原雄鹰的群像

作为一部成功的惊险反特影片,《冰山上的来客》突破了当时许多国产惊险影片常见的概念化、脸谱化的通常模式,通过惊险曲折、悬念迭生的故事,刻画和塑造了一系列真实可信、性格鲜明的人物,而影片中一个个边防战士的形象则尤具有思想的光彩,真实而感人。

杨排长是帕米尔高原最基层边防驻地的一个排长,但他却是这排边防战士的灵魂。他聪明机智,幽默风趣。他用吹笛来指挥战士们“警戒”或“归队”的行动,既符合边防斗争的需要,又表现他机智而富于情趣的性格。他有着洞察敌情的敏锐目光和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忠实地履行着祖国赋予他守卫边疆的职责。他时时面对边防前线不断突发的极其复杂错综的敌情,却能够在不动声色之间以自己特有的智慧和斗争方式,及时发现真相,抓住要害,控制敌情,使自己的部队在复杂的对敌斗争中始终牢牢地掌握主动权。他与自己的战友有着血肉般的战友情,他与驻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又有着鱼水般的军民情。在驻地边防战士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中,他是最值得依赖、最容易接近而又最受尊敬的人。他衣着朴实,处事和善,像个普普通通的兵。他从无豪言壮语,却事事处处表现出自己作为边防驻地指挥员的忠诚、智慧和思想性格的光彩。在辨别古兰丹姆真假这一棘手事件的过程中,他外松内紧,稳中有细。当在草滩上他让阿米尔唱歌来试探假古兰丹姆时,他似乎不经意地挥动手帕,实际他在试探风向,以便确认阿米尔的歌声能否真的被假古兰丹姆听到。作为一位边疆指挥员,他用心是何等的细致。在假古兰丹姆所谓的爱情问题上,他不仅机智巧妙地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很快试探出真相,而且他的目光又时时刻刻敏锐地盯住这事件表象后可能隐藏的敌情。当亲爱的战友在冰峰上壮烈牺牲时,他极度悲愤,热泪纵横的脸庞表现出与战友亲兄弟般的情感。而当尼牙孜老汉唯一的儿子纳乌茹兹在帮助解放军剿匪而被雪崩压倒牺牲后,他又冒着沉沉夜色走到独坐在山坡边的尼牙孜老汉身旁。当他低下头亲吻尼牙孜老汉的手并无声地将头埋在尼牙孜胸前时,那份真诚,那份深情,已无须再用语言来诉说。因为战友的牺牲,他曾暴怒得一时失去理智,但一经二班长提醒便立即冷静下来。他思虑成熟,处事有大原则;这大原则就是守卫边疆、搞好军民团结;但他又时不时似乎随意地说几句幽默风趣的话,表现他乐观的心理情绪。在彻底围剿残匪之后,他对阿曼巴依说:“真神,请检阅你的队伍吧!”这幽默的几句话,充满了自信和自豪,也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剿匪胜利了,他命令向天空发射三颗照明弹,“让它们照亮祖国山河!”至此,这个优秀的边防指挥员的思想境界更加清晰立体而又真实可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阿米尔是一位塔吉克族新战士。从一出场开始,他就处在感情的纠缠和不断出现的悬念的漩涡之中,而这感情和悬念也同时在不断地检验、证明和展现着他的品质和性格。作为一个新战士,他理解并忠于自己担负的使命和责任,他以自己身为解放军战士而自豪,并以此严格自律。他对昔日的恋人古兰丹姆怀有深深的思恋,但他即使在尚未弄清偶然相遇并嫁为人妇的假古兰丹姆的真实身份之前,也仍然能够自觉地回避她,并坚守作为边防战士的原则立场。这是出于一种对部队纪律和军民关系的自觉维护。一次当他在夜间值勤时,假古兰丹姆又前来纠缠,阿米尔警惕地端着枪,严肃地正告对方:“我在值勤。”不许她靠近。而当假古兰丹姆的丈夫纳乌茹兹因误解前来找阿米尔时,他一身正气地向纳乌茹兹说:“我是解放军战士!”因为他知道,也想让对方知道“解放军战士”的真正含义。同时他有着边防战士的警惕和警觉。当杨排长在草滩上问他:“你是喜欢眼前的古兰丹姆,还是喜欢小时候的古兰丹姆”时,他略加思忖后说:“喜欢以前的古兰丹姆,我总感到眼前这个古兰丹姆的眼睛后面还有一双眼睛。”阿米尔有着难忘的感情经历,这感情已深深地扎在他心中,每当他唱起那首记忆着当年恋情的歌曲,人们便可以从他的歌声和眼神中感受到他的深情和多情。当他最后终于与真古兰丹姆拥抱在一起时,这个人物的刻画便基本得以完成。这个充满责任感、充满正气和朝气、向往美好爱情的少数民族年轻战士形象是如此的可信,又是如此的可爱。

影片中的一、二、三班长都是坚定乐观的边防战士。他们虽然是故事中的配角,但性格却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一班长稳重、和善而又机智,二班长成熟、细心而又质朴,三班长嫉恶如仇,脾气却有些急躁简单。一次,一班长和三班长在山顶的哨位值班时,假古兰丹姆又跑来寻找阿米尔。三班长本来就对她很反感,没好气地问她为什么总来找阿米尔。假古兰丹姆说“我爱他,我就是爱他,爱他,爱他,爱他!”三班长立刻厉声怒斥道:“不许你爱他,也不许他爱你,这是纪律!”“走,走,走!”随后这个古兰丹姆又来到一班长的哨位来找阿米尔,一班长却和蔼可亲而又略带风趣地说:“我看你呀,有点傻。阿米尔在山上巡逻,你上哪去找?”古兰丹姆说:“那,他什么时候能不巡逻?”一班长略一思忖,话里有话地说:“这个么,眼下呢,是睡觉的时候不巡逻,将来嘛,是世界上没有敌人的时候不巡逻。”他接着看了下手表,又说:“天要变了,这里可不是玩的,我也正要去巡逻,来,我送你一段路!”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处理,反映了不同的性格。二班长的表现也是如此。当杨排长因战友牺牲而怒不可遏要立刻抓捕假古兰丹姆时,他走到窗前,轻声地提醒道:“上级要求我们的任务是一网打尽哪!”一句话点醒了杨排长。全歼匪徒的战斗打响的前夕,三班长全副戎装,座下的战马在扬蹄嘶鸣,他急不可待地喊:“快点,看,马都急了!”战斗的命令一发出,他便策马冲向顽匪。影片用这种洗练而又细腻的笔触将这几个边防战士的不同性格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活,丰满而又立体。故事也因而更加充实而真实。当一班长在突来的暴风雪中击退土匪后冻僵在冰峰上时,那矗立的雕像让人们感到边防战士的英魂与巍然屹立的冰峰同在。

卡拉是我军的侦察员,他在敌人的身边孤军作战,执行特殊的任务。他机智、勇敢、乐观,又真诚、善良、多情。他用歌声宽慰被匪徒奴役的真古兰丹姆,他不忍心看到这位年轻纯朴的姑娘遭遇不测。他在送她去冰山的路上,被同行的阿曼巴依暗害,临死前,将藏着密信的扯断琴弦的都它尔托古兰丹姆带给杨排长。他至死也未忘记自己作为边防战士的责任和使命。

在影片中,这些边防战士的形象是如此的鲜明生动,他们的品质和性格是如此的可亲、可爱、可敬。他们是帕米尔高原上守卫祖国边疆的雄鹰。正如在卡拉不幸被暗害时画外的歌声所唱道的:

光荣啊,祖国的好儿女,

光荣啊,塔吉克的雄鹰。

萨里尔的群山是你的身影,

透明的明特尔是你的心灵,

你站在群山的顶峰,

为祖国的幸福而斗争!

光荣啊,祖国的好儿女,

光荣啊,塔吉克的雄鹰……

边防战士的情怀

富有浓郁的新疆少数民族风情的歌曲是本部影片的突出特色。本片的作曲雷振邦是满族人,作为那个年代著名的电影作曲家,其电影音乐创作在中国电影史上堪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曾在当时引起轰动的电影《芦笙恋歌》、《五朵金花》中的歌曲即出自这位作曲家之手。他为本片创作的多首歌曲与影片剧情紧密结合,与人物情感高度一致,成为影片重要的有机表现元素,也成为本部影片的一大亮点。

影片的开头,帕米尔高原的蓝天白云下,巍峨雄奇的冰山雪峰,一马平川的戈壁荒滩,热闹的迎亲马队从这壮丽辽阔的雪山下走来,新战士阿米尔英姿勃勃地进入画面,一曲《高原之歌》以高亢嘹亮的男声领唱从画外响起:

翻过千层岭哎,

爬过万道坡,

谁见过水晶般的冰山,

野马似的雪水河?

冰山埋藏着珍宝,

雪水灌溉着田禾,

一马平川的戈壁滩哟,

放开喉咙好唱歌。

河水向东流哎,

太阳又东升;

爬上了萨里尔的高山顶,

跷脚儿望着北京城。

瀚海连接着天边,

大山冲破了云层,

飞驰万里的白云哟,

捎封信儿到北京。

这男声领唱和群声合唱相互呼应的歌曲,在新疆少数民族弹拨乐和手鼓的伴奏下,洋溢出一种热烈欢快、辽阔奔放的情绪。与迎亲的热闹场面相一致,强烈地烘托着帕米尔高原辽阔壮美的独特风光,表达着边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抒发出边防战士热爱祖国的豪情。在渲染边疆风情的同时,为故事的展开和影片的风格定下了基调。

在本部影片中,歌曲在抒发人物情感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方式。我边防侦察员卡拉奉命深入敌人的腹地去执行侦察任务,他化装成牧民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他遇到了身陷匪窝的古兰丹姆。古兰丹姆向卡拉诉说内心的痛苦,善良的卡拉弹着都它尔走近古兰丹姆,深情地唱起歌来安慰这位不幸的姑娘:

戈壁滩上的一股清泉,

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风暴不会永远不住,

啊,

什么时候啊才能看到你的笑脸?

乌云笼罩着冰山,

风暴横扫戈壁滩,

欢乐被压在冰山下,

啊,

我的眼泪啊能冲破萨里尔高原。

眼泪会使玉石更白,

痛苦使人意志更坚,

友谊能解除你的痛苦,

啊,

我的歌曲啊能洗去你的心中愁烦。

你的友情像白云一样深远,

你的关怀像透明的冰山,

我是戈壁滩上的流沙,

啊,

任凭风暴啊把我带到地角天边。

这支《冰山上的雪莲》是故事特定情境中卡拉和古兰丹姆的对唱。古兰丹姆的歌唱倾诉出她此时痛苦的心情,表现着她那纯朴善良的性格和无奈无助的处境。而卡拉的歌声则表达出这位善良真诚的边防战士对这位不幸的姑娘的同情、爱护和鼓励。歌曲表达着他们的情感,也表现着他们的性格和边防战士的情怀。而正是这种真诚的情感和性格,使卡拉在以后的故事中不避危险,毅然去护送古兰丹姆,从而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歌曲的情感柔美细腻,又略含着伤感,贴切地表达出人物的情绪,而那流动摇曳的旋律和歌词以及富于地域特色的形象的比喻,则使歌曲和影片一再显示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在影片中,《怀念战友》这首歌是直接抒发边防战士情怀的歌曲。由于纳乌茹兹一时赌气,杨排长没有及时得到暴风雪就要来临的报告,而从潜藏的特务那里获得情报的匪徒却趁恶劣的天气突袭了冰山上的哨位,一班长壮烈牺牲,冰人一般地挺立在哨位上。目睹眼前的情景,悲愤至极的杨排长向天空连鸣三枪,高声呼喊:“一定要把他们救活!”此时,在一段前奏的引导下,《怀念战友》的歌曲回荡而来:

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

当我离开她的时候,

好像哈密瓜断了瓜秧。

白杨树下住着我心爱的姑娘,

当我和她分别后,

好像那都它尔闲挂在墙上。

瓜秧断了哈密瓜依然香甜,

琴师回来都它尔还会再响,

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

好像那雪崩飞滚万丈。

啊,亲爱的战友,

我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和蔼的脸庞,

啊,亲爱的战友,

你也再不会听我弹琴,听我歌唱……

伴随这悲壮的歌声,浑身冰雪、昂首挺立的一班长冰雕般的身影,巍然屹立的冰峰,天空翻滚的乌云,杨排长悲愤的面孔,边弹边唱的年轻战士阿拉木苏那淌满泪水的脸庞,以及剧烈摇摆着的熄灭了的马灯,这一连串的画面一一闪过。清脆的枪声、悲愤的呼喊声、忧伤的琴声,和着这悲壮的歌曲,配合着一幅幅写意性的画面,这种种影视声音的综合运用及与画面的结合,音乐在画内与画外的转换以及音乐蒙太奇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丰富而立体的视听效果,生动形象地展示着边防战士的情怀,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和震撼。

在本部影片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为主题歌和重要的剧情元素贯穿着故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为什么这样红?

哎!

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花儿为什么这样鲜?为什么这样鲜?

哎!

鲜得使人鲜得使人不忍离去,

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这首歌曲在影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它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新战士阿米尔刚来边防驻地,夜晚随杨排长参加婚礼的时候。新娘古兰丹姆的出现使他想起了八年多前他与古兰丹姆被迫分离的情景,歌曲在此时的出现,对剧情作了必要的交代,并表现了人物曾经有过的爱情经历,同时为下文铺垫。第二次出现则是阿米尔与杨排长来到雪山下的草滩上放羊的时候。杨排长让阿米尔唱起这首歌试探假古兰丹姆;它同时也再次表现了阿米尔对爱情的怀念。歌曲的第三次出现是在真古兰丹姆来到边防驻地之后。先后两个古兰丹姆真假难辨,杨排长让正在养伤的阿米尔唱起了这首歌。歌声打动了屋内的真古兰丹姆,她激动地奔到院子里,这对经历苦难的恋人终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首歌曲与剧情紧密结合,成为表现人物情感、人物命运,营造和破解故事悬念的重要手段,对剧情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首歌曲是歌颂纯洁爱情的歌曲,也是歌唱边防战士情怀的歌曲。它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用“花儿”来象征纯洁的友谊和爱情,既表现了阿米尔和古兰丹姆这对年轻人之间火一样炽热的爱情,又隐含着年轻的边防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祖国尊严、浇灌爱情鲜花的情操。歌曲采用新疆塔吉克舞曲的素材,以富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的旋律,与雄奇的冰山和坦荡的戈壁风光,与英勇机智的边防战士形象相映生辉。那鲜明独特的风格和婉转动人的旋律,给人一种崇高的圣洁之感。它也同影片中的其他歌曲一起,充满深情地抒发着边防战士崇高而圣洁的情怀。 ye4I0mskq4k9XdwZVou4eN1InrsVIVfp4Veo2q6X1JLy38zNLSCx4norVaoGrNX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