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教学生活化的科学依据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的提出,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有充分的理论渊源和实践依据的。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人本论”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因而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人本论”。这也要求教育必须尊重人的本质,以实践的生活为教育的本体。中学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向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回归。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离开了实践,主体和客体就失去了相互联系的桥梁;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与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现与认识、检验与发展真理。中学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在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架设了一座桥梁,使中学思想政治课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有力地改变僵化、被动的教学现状,使教学关照学生生活,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学变得真实生动而富有人本和生命价值意义。因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模式并不断完善这一教学模式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人本论”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2.斯宾塞:“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在其著作《教育论》中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准备说”。斯宾塞的教育预备说,是根据当时英国资产阶级个人的生活出发论述了“什么是完美的生活”,并就此提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他指出:“如何经营完善的生活?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件大事,亦就是教育所应教导的一件大事。为我们完善的生活做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一种教育课程是否合理的判断,就要看这种功能的完成程度如何为准。” 斯宾塞通过对人生的主要活动进行若干分类,意识到教育与个人生活世界内在的一致性,主张采取自我教育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为人的未来生活发展做准备。

3.杜威:“教育即生活”

1916 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出版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该书被誉为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百科全书。书中作者运用实用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经验”为中心,对教育的本质、教育过程、教育价值及课程、教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提出“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做中学”,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等主张。针对美国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儿童现实生活的状况,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与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准备说理论比较,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教育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的一个过程。“学校即社会”,就是要以“儿童为中心”,把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东西组织到教育过程中去,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他强调教育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要协调一致,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必须呈现现实的生活,对学生的社会生活起积极作用。和斯宾塞一样,杜威十分注重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杜威进一步指出要从两个方面来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一是教育即生长,从儿童生长的角度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二是学校即社会,从学校变革的角度重新考虑儿童的生活世界。

4.陶行知:“用生活来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其基本主张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它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崇的洋化教育的扬弃和教育同社会生活相脱离的传统教育的有力否定,对现代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与教育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从教育本原上说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决定了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生活的变化决定了教育的变化;生活的终生性决定了教育的终生性。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要求为生活而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若不能通过生活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总之生活教育要求生活成为教育的源泉、中心、依据,必须围绕生活来进行,以满足生活向上、向前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教育又改造生活。教育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生活,而是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对生活的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7] 这就是他认为的生活和教育关系的辩证法,也是他强调生活教育的目的及所寄予的期望。

陶行知还主张“社会即学校”,是说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教育的范围,那里有更多的教育材料、方法、工具和环境。他主张改革学校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病,冲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社会乃至大自然中,为社会服务,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为改变教育长期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情况,陶行知大力提倡活生生的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与学是统一的,教师不仅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自学能力。教法必须适应学法,学法必须适应做法,这里的“做”是在“劳力上的劳心”,也是在“劳心”指导下的“劳力”,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提倡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上与陶行知强调的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相结合的思想相一致。

(二)教学生活化实践依据

1.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的要求

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有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 年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可以看作教育生活化取向成为国际性追求的一个标志 。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这“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就是要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使其能够有尊严地生活与发展自己专业能力和交往能力;学会做事,一个人不仅要学会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活化教学,拓宽学生学习的时空,主张汲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益的生活资源,充分发挥生活与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从以书本为教学中心转移到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使学生在实践经验中获得知识,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人的进一步发展,能使人更具有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学会共同生活,是要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学会生存,其实质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基本的自理能力,以便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2.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思想政治课课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

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急剧转化阶段,他们往往不自觉的、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来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易被事情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因此,如何通过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有艺术性。教学的艺术性是一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途径。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纷繁复杂的,生活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正如要在水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思想政治课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0eYB0XINUBtbDM9FlT5Zn82T8r6zdbBrequZmwXxqBFbzp6Cvbtf+p7MJ78iGJh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