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这是此轮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开发提出的要求。
在课程内容方面,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在课程性质方面,思想政治课在学科的理论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在课程目标方面,思想政治课在学科知识的构建之外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则需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既需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思想政治课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举措。思想政治课的这些独特的学科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课需要比其他学科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思想政治课全新的课程理念,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时代特征的统一”,“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等。这些理念突出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社会性等特征,是思想政治课革新和发展的集中体现。这种革新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摆脱以往重理论灌输轻社会实践、重知识构建轻价值观引导、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自主探究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一系列传统误区,进入全新的思想政治课程实施模式,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课堂。这就同时需要我们打破以往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的局限,开发出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来成就这样的课堂。
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实效,必须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持。《全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参与生活,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教师虽然使用新教材,实行新课改,仍实难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衔接。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教师课程资源意识淡薄,教学资源贫乏,课程资源来源单一。只有真正拓宽了课程资源的来源,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课的外延,才能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为有效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可能。
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起着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是客观的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为我们所利用,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师主动地认识、选择、运用。现实生活中,我国许多教师包括思想政治教师,大多只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缺乏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成为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觉进行的教学活动。面对错综复杂的教学资源,思想政治教师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以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课程资源开发对教师提出的这些客观要求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转变角色,从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开发者和建设者,努力发展、充实自己,使自己在科学知识、教育知识、社会知识等方面都有所发展,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与单一的政治教材资源相比,拥有多样课程资源的课堂更加内容丰富、具体形象、贴近生活,这样的政治课堂能够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样不仅会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