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论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枯燥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的教学需求。因此,如何符合新课改新理念,推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乃是教育之根本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素质教育之灵魂,只有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真正实现教育之目的。

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先进的理念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是构建课标、教材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制定课标、编写教材、指导教学都必须以这些理念作支撑,作为新课标理念的灵魂,必须贯穿于我们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也必须符合素质教育这个新理念。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中学教学计划中的主要课程之一”。而绝不是所谓的“豆芽课”。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是核心和主渠道,课堂活动是教育质量的主要保证,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及其更进一步的开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育能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志,课堂这种基本形式所决定的。思想政治课系统地交给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效率和其他活动的效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当前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各个地方的实施效果各不相同,例如农村和城市有着很大的区别,效果也参差不齐。评估标准难以实施等情况屡见不鲜。这就客观上加大了素质教育实施和实现的难度,实际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或者说当前的理论已经严重不能符合新时代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对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尤显迫切。

(二)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实行新课程改革是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国家教育部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是我国当前的一项推动基础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改革的重大举措。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建立一个适应中国21 世纪发展需求的,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要求,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因此,这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场攻坚战,它关系着未来中国公民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义不容辞地大力推进新课改。

新课改条件下,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念运用不仅体现在物化形态——新的课程计划、新的标准、新的教材,更为本质、最有价值的是体现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教学追求上。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务实的教学法,积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新理念。以期达到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生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专业化,通常被用来指称一个半专业性职业不断地满足一个完全专业性职业的标准的过程。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也进步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全新的挑战,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一方面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来;另一方面也将西方资本主义负面的意识形态等带入国门,这些无疑对中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其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开始出现,社会环境已慢慢变的不利于当代中学生的成长。这样的成长环境正逐渐淡化当代中学生在教材中所学的政治知识,影响了中学生科学政治观的形成产生。此外,中学思想政治课仍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灌输式的教育,不针对当前的新情况作出调整、教师队伍不进行专业化建设,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书的目的也是为了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心灵去塑造自己学生的品行。任何一个老师都得具有这样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具有这样的素质,教师的思想、情感、意志都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等产生感染和熏陶。例如在学习《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的时候,学生们就举出了很多关于政府职能的例子,作为老师,自己必须每天看新闻,才能详细了解学生举出的每一个例子,并能和学生一起就新闻中的事件作出评价与分析。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老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例如在学习高一《政治生活》第二单元《民主管理:共创幸福家园》时,学生看了一段农村干部选举的录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学生们踊跃发言,都纷纷谈及自己对村委会选举的看法,有的说出自己所在农村还存在贿赂村民的竞选现象,学生们一同讨论村委会选举的情况,分析其中的进步性和违法性,客观真实的分析社会现象,因为我国地域之广,人员之多,无法保证每次选举的质量,所以我们的国家一直在努力,不断探索更实际可行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让学生全面而辩证地看待这些现象,并且感受到我们的国家一直在向着好的方向努力,这其中,也需要他们通过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教师在这样的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影响着学生。

总之,面对新课程,教师要适应形势的发展,要全面深刻理解和贯彻新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师角色,不断丰富自己的角色,加强理论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促进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化进程;积极探索创新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

(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针对性、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独特性,必然要求探究课堂教学的大胆改革与创新,并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感。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在传授理论的过程中,如何“装饰”你的课堂缤纷多彩,效应递增,是我们面临并长期面临的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探究,科学运用是丰富教学技能机巧的必经之路。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任何方法也不能离开整个体系来单独分析。一般来说,任何方法,不管哪一种方法,离开其他的方法,离开整个体系,离开整个综合影响来单独分析的话,那就不能认为是好方法,也不能认为是坏方法。” 隐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隐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须有社会的参与,包括社区、家庭、学校,但作为学校来说,重要的还是要研究学校的“隐性教育”方法。应通过广泛的参与,包括校长、教师、职工的广泛参与,实现“隐性教育”所期望的目标。一般来说学校整体环境识别系统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由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形成的思想识别系统;二是由规章制度、行为守则、校训校风等形成的行为识别系统;三是由校徽校服、校旗校歌、建筑风格等形成的形象识别系统。这些都是学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创学校全新的校园文化。在中国,往往心理咨询被忽略,各中学表面都有心理咨询机构,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却没有几个,大多流于形式,更谈不上作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了。造成这种态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未从根本上认识到心理咨询的强大作用,未能将问题患范于未然,这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开展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国家从上到下加以关心和重视,需要出台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相关的保障机制、运行机制,以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巩固作用,切实加强和改进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的今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党中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做出的重大决策。对思想政治教学上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研究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新课改,新教法》就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结合十余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教程》的教学实践和指导教育实习的实践,在众多研究生查找、收集、积累资料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深入探讨,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书集中探讨十一个主题:

(一)“教育即生活”,要求教学生活化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特点,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如何在新形势下去学会做人,即与人和谐相处,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新课改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所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也是让思想政治课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教学生活化的要求。本章从生活的含义和教学的内涵出发,探究生活与教学的关系,阐述其相关的理论依据及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方法,从而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叶圣陶先生早在 20 世纪初就明确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主要采用注重知识识记、忽视学生能力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教学方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接受地位,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并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索意识的形成和创新品质的培养机会,压抑了学生独立自主发展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留声机”,教育成为“丢失了一半”的教育。而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就课堂教学而言,新课改特别强调要变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倡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2001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也在这些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并迅速在全国开展开来。本章探讨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内涵、实施的理论依据、教学策略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案导学和利用乡土教材进行合作探究和实践教学法这几种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最后指出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新改革的新理念和亮点

课程资源是指构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只要利用得好,政治课程的教学足以成为最鲜活、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学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搞好调查研究,把丰富的社会素材引入政治课教学,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中心,充分调动发挥学生思维积极性,让学生思维真正“动”起来,让政治课教学真正“活”起来。本章阐述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概念、内涵,论证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分析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要求、方法与艺术,以期能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四)导课是“凤头”

高尔基在谈创作经验时曾说过:“开头第一句话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开头究竟是什么”的强烈好奇心。这说明导入既如一出话剧的“序幕”,起着辐射全课的作用,又如一支乐曲的前奏,为整个乐章定下了基调,它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所以,精心设计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对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用是很大的。有效地导入新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一步,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使新、旧学习任务之间能顺利地实现过渡衔接。课堂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导课技巧,能在片刻之间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和轻松愉快、教学相融的课堂气氛,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本文章结合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际,从导课的内涵、重要性出发,对目前导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导课的标准与原则,并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模块的有效导课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五)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课给学生的印象就是“生硬”、“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淡薄,思维沉闷,教学效率低下,难以实现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功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设置特定教学情景开展教学活动是有效的途径。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本章论述思想政治课情景设置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其理论依据;探讨情景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显现方式以及情景设置方法;并对情景设置应注意的问题及要求等进行初步探究。

(六)提问,学生构建知识的“助产婆”

课堂提问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科学地处理课堂教学提问环节,教师若能有效的把握课堂教学提问技巧和方法,就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交流、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本章探讨中学思想政治课提问存在的诸多误区;明确中学思想政治课提问应遵循的原则;掌握提问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以有利于避免提问走入不必要的误区,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七)组织教学,打造生态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音响、心理活动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组织、协调、控制,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制约着课堂气氛,影响着教育效果,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职业生涯始终应该关注的问题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出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教师驾驭课堂的功力所在,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该有较为合适的教学设计和操作策略。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的组织教学维持课堂纪律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政治老师的职责。本章首先阐述组织教学的内涵及特点,论述重视中学政治课组织教学的重要性及应遵循的原则,重点通过实际案例探讨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打造生态课堂。

(八)例证也是一门艺术

例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例证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例证还是一门教学艺术。提倡和讲究例证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起到帮助理解,防止遗忘,启迪思维的功效,还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是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本章首先明确例证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举例教学法的区别,阐述例证教学的内涵及相关理论,明确例证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探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例证的形式与方法,尽量避免例证缺乏、例证陈旧、例证不适宜等问题。

(九)教学语言是一种职业性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针对特定的对象学生,采用一定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种职业性语言。它不同于一般的口语。教学语言由于受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约束,它的随意性和灵活性更小,而且更规范和更严谨。另一方面,它又吸收了书面语的准确、精炼、严谨的特点,将书面语转化成口头语。因此,教学语言既具有口语的通俗、明白的特点,又具有书面语流畅、典雅的特点。教学语言的运用就更需要技巧和艺术,运用好教学语言对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章探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学语言艺术的具体运用。通过对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大量调研和反馈及结合思想政治教学案例,重点阐述了导入语、授课语、过渡语、评论语和结束语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对导入语、授课语、过渡语、评论语和结束语分别从含义、功能和具体运用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具体运用。

(十)教学与多媒体的整合,教学发展的趋势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辅助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成了一种必然趋势。多媒体的运用,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创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大幅度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益。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对多媒体的认识存在误区或不足、不能科学地使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介入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不匹配、多媒体的设计与制作脱离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忽视传统教学媒体等种种问题,因此,必须提升政治教师自身素质,革新教育观念,整合好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多媒体,实现其最佳效益。本章首先阐述多媒体的内涵及其使用出发,分析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多媒体使用的不足及其原因,讨论多媒体使用需要解决的矛盾,最后探讨在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时机、方式方法,以提高多媒体运用的有效性。

(十一)结课是“豹尾”

结课有课堂教学的“豹尾”之美誉,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缩影和必要环节之一。思想政治课是居于新课程改革最前沿的科目之一,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课课堂小结日益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但毕竟现实与理念之间的差距甚为遥远,当前的思想政治课课堂中的结课并不尽如人意。本章针对当下许多教师经常忽视“结课”的现状,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讨,初步提出相应的改进结课的有效策略。以达到教学成为发展学生智慧的最佳外部诱因,使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思维,并逐步领悟、形成和掌握思想政治课思想方法,最终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赢。

本书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突出强调新课改新理念

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是一场革命,一次刷新观念、重新寻找坐标、重新定位的革命。而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教师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新理念,包括:(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2)确立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3)强调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教师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还要注意利用与开发其他课程资源;(4)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要转变学生单一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主动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5)注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书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探讨如何适应新课改的新的教学理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新能力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特点鲜明

思想政政治课教学与研究社会、经济、政治、思维发展的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方面具有重大作用。要达到以上教育目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它独特的德育功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因此,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形成特色教学,就必须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来探索新教法。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是:(1)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科目,从初中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包括了公民常识、社会发展简史、法律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识、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其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而且还涉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常识,以及现代高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其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广泛性和深刻性;(2)强烈反映了国家意志。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重点介绍党和政府所制定的现行路线及重大政策。对学生实施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普遍的、常用的文化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教育(3)具有鲜明时代性与实践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脱离时代的政治课教学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4)思想政治课教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党和国家对学生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等要求与学生的身心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身心发展与其他年龄段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由于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思想政治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道德践行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因此,正确的价值引导与尊重学生的思考、实践相统一就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所遵循的原则。本书正是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从初中到高中选取大量思想政治教学案例分析论述,其学科特点及其明显。

(三)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法是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应用教育科学,它是教育科学理论,但更注重“应用”两字,所以,在实际中,要努力突破“重理论、轻实用”的问题,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可操作性,把活生生的教学实践提炼、加工,上升为教育科学理论,增加具体形象性。本书重点探讨教学各环节与方法的方式、步骤及具体策略,特别是举出大量典型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学案例来分析说明,让读者理解深刻,学得生动,在亲身教学实践中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的同时,教学技能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要感谢为此书的写作和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的老师、同学。感谢彭继红教授主持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资助,感谢课题组成员熊刚、唐顺利、黎小芳、杨喆喆、钟晓、陈洁、喻小吉、张涛、张亚婷、向雄、梁敏、易旋等为此书的资料收集与写作所做的辛勤劳动,同时还要感谢在本书中直接或间接所借鉴的中外所有作者的思想、智慧。当然,在写作过程中,由于水平有限和专业知识的束缚,其中不乏错误,乃至谬误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ATIATPchbUfvky7RysLM5vDmWDgmVCUP0MxJjBgFR96H9qtejIm5t6Z/JQ32u5A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