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国的国防经济安全观

国防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研究国防经济安全首先必须研究国家经济安全。

(一)国家经济安全

1.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国家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可以获得或得到有效保护,国民经济具有抵制和化解重大现实威胁,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外在环境不受破坏的状态。

2.经济不安全与经济安全

经济不安全与经济安全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双方的分野在于,威胁的根源是否得以消除,不管是现实的威胁还是潜在的威胁。不安全与安全此起彼伏、相互交替,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对于不安全必须防患于未然,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我国的经济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市场秩序等存在结构性缺陷。二是经济政策频繁变动,没有连续性。三是国际不利因素的影响或冲击。只有消除了这些不安全因素,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3.国家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

国家利益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国家利益有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有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政治利益、军事利益和经济利益等。我们不能离开国家利益去谈国家安全,更不能离开国家经济利益去谈国家安全。因为国家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核心,当国家生存有了一定保障时,经济利益便成为国家外交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利益的丧失可以让一个国家徒有其名。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一些国家经济秩序混乱,货币严重贬值,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可见,经济是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

4.战略资源安全

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是一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从维护国家整体经济安全出发,我们需要重新界定战略资源,搞清究竟哪些资源属于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资源,以及它们的安全程度对国家整体经济安全的影响。当今世界,所谓战略资源,主要是指在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对未来发展及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的资源。战略资源具有四大特点,即供给的稀缺性,开发(获得)的高成本,广泛的渗透性,影响的普遍性和深远性,它主要包含以下六类资源:

第一,关键技术。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竞争集中在科技和制造业两大领域。制造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竞争。因此,谁能在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能“排他性”地拥有关键前沿技术,谁就能在整个国际经济竞争中占得先机。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学术界认为 2l世纪还是美国的世纪,其中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美国在 20 多项关键前沿技术领域遥遥领先。因此,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来看,关键前沿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

第二,人才。全球的科技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谁能拥有研究开发关键前沿技术的足够人才,谁就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执天下之牛耳”。美国能在20 多项关键前沿技术领域遥遥领先,其中—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广揽天下人才。如在美国从事前沿科技研究开发的高级人才中,非本土出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占了一半以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至少占了l/5。对这些人,美国政府和企业均给予极为优厚的待遇,因为他们是美国经济安全的最重要战略资源。

第三,耕地。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一国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粮食生产主要受耕地保有量、在耕土地量、粮食品种、生态环境(特别是当年气候)、肥料供给、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进展及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影响。客观地看,耕地保有量和在耕土地量可以归为“有效耕地量”,它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很大。但是,就维护一国的粮食安全而言,鉴于目前全球有效耕地面积的急剧下降和全球有效耕地总拥有量的短缺,确保有效耕地的保有量至关重要。因此,不少国家将“有效耕地”作为战略资源来管理。考虑到耕地有“轮作”的问题,以及自然灾害是随时间和区域两维分布的,可耕土地量和在耕土地量是不同的。从战略资源管理和维护粮食安全出发,一国需要维持必要的可耕土地保有量和在耕土地保有量。

第四,石油。充分的能源供给,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供给,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并非所有的一次能源都是战略资源,只有那些“关键性一次能源”才是真正的战略资源。判断某种一次能源是否关键性一次能源,应主要看它是否涉及一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即是不是各行各业的“共用品”;是否一次能源供给的瓶颈,即是否格外的稀缺。就此而言,对于世界多数国家来说,石油就属于这样的关键性一次能源。

第五,水资源。以往,人们认为地球上的水资源极为丰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但种种迹象表明,水也是一种战略资源,特别是淡水。全球水圈内全部水体总储量约为 138.6 亿立方米。其中只有 2.5%是淡水,淡水中,68.7%以固体形态存在于两极冰盖和高山冰川之中,30.97%存在于地下含水层和永久冻土层之中,土壤、湖泊、河流中容纳的只占全球淡水储量的 0.316%。人类利用的地表淡水仅为 105 万亿立方米;据世界银行近年发布的有关数据,占全球人口 40%的 80 个国家水资源严重不足,有 12 亿人严重缺水。美国《时代杂志》曾刊文认为“水是下次战争的根源。”1996 年 5 月最后一轮巴以和谈,其主题就是“水资源问题”。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甚至认为“水资源争端”将可能导致约旦向以色列宣战。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孟加拉国和印度,都因水资源问题发生过争端。一些国际专家甚至认为,缺水将可能导致像“石油危机”那样的“水危机”。由此看来,在当今世界,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无疑是一种战略资源。

第六,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也是一种战略资源。这是因为,它决定一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国际投资能力,进而决定该国的金融资信和财政资信,决定该国应付国际重大金融事件的能力。这些决定和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具有时期性的,既有当期性,又有滞后性。特别是外部关系紧张时,一国如拥有较高的外汇储备,则有助于改善这种关系。一个典型的例证是,一些国家在国际上“声名狼藉”,但由于他们拥有较高的外汇储备,周边国家为了吸引他们投资,就可能主动谋求改善关系,甚至牺牲某些利益也在所不惜。一些国家的“实力外交政策”,实际上凭借的就是强大的外汇储备。因此,在凭实力竞争的当今世界,外汇储备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5.制造业安全

所谓制造业安全,主要是指一国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在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竞争直接表现为工业竞争或以工业竞争为背景和依托的竞争,工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经济地位,也决定着—个国家应付未来挑战的方式和手段。作为工业主要组成部分的制造业的安全在一国经济安全中居于核心地位。不论是美、英、日等发达国家,还是东亚和拉美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其工业化的过程中,制造业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增加了就业人口,推进了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发展;它导致了工业生产的多样化,扩大了产品的品种和范围;它促进了外贸出口,增加了国家的外汇储备;它使工业制成品不断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推动着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总之,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刻,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意义重大。

制造业竞争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国的国际地位。18 ~ 19 世纪,英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强国,就在于其能够大规模生产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制成品。李斯特认为:工业安全,即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一个国家不能在其工业尚未充分发达之前,就实行自由贸易,如果盲目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就会使国家的工业衰弱以至消亡,并最终导致这个国家的衰落,因此,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工业发展阶段,都必须对一些重点产业进行保护,以维护自己国家的经济安全。

在当今世界,制造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若一国制造业竞争能力下降,国外企业就会抢占其市场,国内企业的生存环境就会恶化,就业率将会下降,工业基础就会削弱,国家整体经济就会下滑,政治动乱就会发生,该国的安全状态就会恶化,国际地位就会下降。

国防工业是制造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军事安全,只有当一个国家具备了强大的国防力量时,国家的综合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国际地位才能得以巩固。

制造业安全的基本特征是具备足够的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国家的对外开放,国内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部分。民族产业和国际资本相互渗透,民族经济和外国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一个国家从封闭到开放,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世界范围的竞争之中,其国际竞争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从主要是争取产品出口,更多地进入国外市场,发展到必须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上同外国产品进行竞争。由此,一国制造业安全的基本特征,也就从努力开拓国外市场转变为具备足够的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努力占领国际市场和巩固国内市场。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看,充分利用国际资本,有利于我国民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外资的进入,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使我国制造业一步步走向国际市场。但也必须看到,外国同我国合资、合作生产,或者向我国输出技术,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帮助”我们发展民族制造业,而是为了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技术转让,从与我国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生产中取得收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其产品能够占领我国市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引进外资也就是引进了国际竞争的一种最为激烈的形式。一些外商试图通过“外资”这种形式占有他国市场,兼并、收购他国企业,甚至控制他国某个行业。因此,随着对外开放的加快和深化,对我国制造业企业而言,就需要从过去的小规模跨海“远征”作战,变为不仅要到国外去打“战略攻坚战”,而且要在自己的“家门口和院墙内”同外国企业打“阵地战”,换言之,中外企业要在包括我国市场在内的国际市场上进行不分前方、后方的“全方位竞争”,我国制造业不仅要努力开拓国外市场,更需要通过提高国际竞争力来巩固国内市场,以免整个国内市场被外国企业蚕食。

6.金融安全

所谓金融安全,就是指金融领域能够借助各种手段抵御和消除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威胁和侵害,确保国家正常的金融功能和金融秩序。在现代社会中,金融系统是对社会资本进行资源配置的系统。金融业具有在中央银行监控下制造货币,提供信用,支持消费和投资,为经济交易进行支付和结算服务,通过在金融市场交易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实现资金从供应者向需求者转移的经济功能。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金融安全决定经济安全。在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有关国家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一些东南亚国家在此次危机中金融机构倒闭,外汇储备抽空,资本市场大跌,经济几乎崩溃,即使经济实力雄厚的日本、韩国也不例外。

在研究和考虑一国的金融安全问题时,应该首先确立以下基本观念:(1)利益观念。金融安全的核心内容,就是面对各种威胁,要能够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保障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和安全运营,确保金融业的利益免受重大损失,确保国家整体经济利益免受重大伤害。(2)综合观念。考虑金融安全问题,不能仅限于金融领域,而应当同政治、经济、文化等诸种因素、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因为一国金融如出现大的问题,往往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问题有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联系。(3)全局观念。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全球经济特别是全球金融日益—体化,即便在一国内部,金融也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发展地看,—国的金融体系终将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全球经济及金融体系之中。因此,研究一国的金融安全问题,必须着眼于全国经济、全球经济和全球金融。(4)前瞻观念。世界经济正进入以信息经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及全球化为核心内容的“新经济”时代,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在酝酿着或实施着经济结构调整,这些调整或改革有可能给金融业带来新的机遇,也可能对金融安全产生某种影响。因此,在考虑金融安全问题时,必须正确判断一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5)全民观念。要保障一国的金融安全,必须提高全民的金融安全意识,动员全民共同参与,建立起相应的反危机机制,缓解以至消除国内外各类因素对国家金融安全的侵袭和冲击。

影响金融安全的内在因素。一国金融安全状况如何、金融安全程度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国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与市场的感觉与态度。这种客观上的能力与主观上的感觉与态度是以用于减轻与处理危险的各种资源为后盾的。也就是说,影响各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不同,各国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与信心就不尽相同。就整体而言,一国维护其金融安全的能力要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是指经济体系本身的原因引起的金融形势恶化,包括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本身。首先是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际经验表明,如果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当局通常是通过动用各种资源来控制局势、摆脱危机。可动用的资源有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行政资源如动员社会力量、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等,但更重要的是经济资源,而且要动用大量的经济资源来进行救助。显然,救助能否顺利实施、信心缺失的弥补,都将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其次是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该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否与金融体系相协调,即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是否有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金融体制的完善程度,如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状况、治理结构状况、内部控制制度状况等。

影响金融安全的外在因素。首先是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一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制约着其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如该国的货币是不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该国是否拥有制定国际金融规则的主导权。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不仅拥有相当健全的金融体系,而且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对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都具有较强的控制操纵能力,维护金融安全的资源极为丰富。在这些发达国家,即使金融安全发生了问题,通常也不会扩展为全局性的金融危机,金融仍可以维持稳定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状况不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处于劣势,无力改变甚至难以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而且其发育程度低的内部金融市场和脆弱的金融体系也往往易于受到来自发达国家金融资本的控制。因此,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金融安全发生了问题,往往会危及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稳定,甚至会危及经济社会安全。其次是国际游资的冲击。来自一国经济外部的冲击,特别是国际游资的冲击将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体系不安全的直接原因。从近年来爆发的金融危机看,国际游资通常都是将已经出现明显内部缺陷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冲击的主要目标,特别是那些短期外债过多、本币汇率严重偏离实际汇率的国家或地区往往首当其冲。国际游资通常采用的手法是:同时冲击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造成市场短期内的剧烈波动,以便在投机中牟利。在国际游资的冲击下,市场的剧烈波动必然影响投资者的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市场恐慌,出现资本大量外逃,结果导致汇率和股票价格的全面大幅下跌。为了挽救局势、捍卫本币汇率,中央银行往往会采用提高利率的方式吸引外资,这就抑制了国内投资,使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本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二)国防科技工业安全

国防经济安全中最重要的是国防科技工业安全。

1.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

国防科技工业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防经济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基本依托,是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工业,又称军事工业,其以研制和生产武器装备为主,主要产品有各种枪械、弹药、火炮、坦克、飞机、舰艇等。国防科学技术,简称国防科技,是直接为国防服务的自然科学及应用技术的统称,是构成国防力量的重要因素和衡量国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国防建设的现代化程度。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防工业先于国防科研成为社会独立的行业,是国防科研的母体,为国防科研的开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仪器、设备和各种基本技术,并为国防科研成果物化为武器装备提供技术保证。二是国防科技是国防工业发展的引擎。三是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的一体化倾向明显,二者的共生性正日益加强,国防科研(主要是武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制造融为一体,彼此不可分离,这种一体化趋势是由现代国防科技发展的高度综合化和现代工业技术的高度科学化所决定的,是大科学时代大型研究与发展项目计划实施的必由之路。国防科技工业有不同于其他部门的鲜明特点:对国家和国民经济的高度依赖性;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政治性、买方垄断性、高保密性;战略产业性、买方市场的唯一性和国家行为性、准公共产业性、高产业关联度等。

国防科技工业的地位和作用。现代国防科技工业是现代战争的产物,也是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当今世界,凡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国家,无不高度重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在维护国家独立、提高综合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有的学者认为,国防科技工业是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主要物质技术基础;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撑和牵引力量。

2.国防科技工业安全

首先,科技水平落后影响国防科技工业安全。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水平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科技竞争力排名仍然比较靠后,某些尖端技术,如航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仍然受国外牵制。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来就没有放弃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尤其是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比如在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上,美国千方百计阻挠,对我国尖端国防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此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时刻会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监控,安全形势异常严峻。

其次,军事理论创新不足影响国防科技工业安全战略需求。军事理论是军事变革的先导,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也是国防科技工业安全战略需求的理论表现形态。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在新军事变革浪潮的推动下,军事理论创新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尽管我军军事理论创新有了很大进步,但发展进程缓慢,滞后于信息化战争需求,难以指导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严重制约了军队的改革和发展,深刻影响着国防科技工业安全的战略需求和目标。

再次,走军民融合式国防建设之路对国防科技工业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军民融合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模式,它对国防科技工业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军民融合不是单向融合,而是包含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信息人才建设等在内的全方位融合,军民互动的广度和幅度大大增加。它要求国防科技工业必须在保证军事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安全系数。另一方面,军民融合也为我们合理运用民用安全保密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国防科技工业部门要充分利用民间发达的信息产业,尽力寻求国防科技工业安全与民间产业安全的契合点,把整个国家的科技力量组合起来,集聚到国防科技工业安全的战略层面与关节点上,以此取得突破。

最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防窃密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国防科技工业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利益,国内外敌对势力对其情报的窃取愈演愈,他们采取网络窃取、信息侦察、情报搜集等手段,全方位窃取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情报,对此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BfNfclOHyghscF4OAdWocOmG8kY5POlJMr3al20K2lSF9LiK6EMq8+8OgSAEQZp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