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国防科技开发

(一)中国

提高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科技竞争力必须要把国防科研摆到突出位置,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科技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上。一是从我国军事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在强调完成型号保障任务的同时,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缩小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的差距,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和产品研制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在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领域更要超前部署,进一步培育自主创新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二是抓住国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工程的契机,深化国防科研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增强国防技术的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装备研发和制造水平。三是要健全军民结合的科技支撑和发展创新体系。在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标准制定完善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军民两用性强的技术产品,并推动其实现产业化。同时,要充分发挥民用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科技对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增强企业的平战转换能力。四是在科研方面要继续加大投入,机制上要有进一步创新。美国十分重视国防科研投入和完善创新研究机制,我国国防科技发展也应坚持自主创新,进一步促使创新取向更加明确、创新动力更加强劲、创新机制更加完善。

(二)美国

冷战结束后,美国强调“和平时期技术优势是威慑力量的关键要素”。为此,重点加强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两次调整中进一步完善以军内科研单位、大学和工业企业为核心的国防科学技术体系,特别是在第二次调整中支持更多研究主体参与国防科学技术研究。二是着重突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美国围绕提高军事作战能力,制定国防科技发展计划,把国防科技细分成基础研究、探索性发展和技术开发三大领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基础研究计划的 12 个领域、探索性发展和技术开发计划(简称技术计划)的 19 个技术领域。三是适应武器装备从数量规模型向高精尖武器的转变,加大对关键技术的关注度。冷战后,美国把航天技术、军用电子技术、军用计算机技术、微波技术、电子战技术、精确制导技术、新材料技术、超导技术等作为国防科研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给予了更多关注。美国还公开声称,要在高技术领域对盟国保持一代优势,对竞争对手至少保持两代优势。四是不断加大国防科研投入。在冷战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国防预算逐年削减的近 10 年时间里,美国一直保持国防科研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基础研究一直维持在 10 亿美元左右,目前已超过 13 亿美元;应用研究的经费投入也呈平稳上升趋势,并从 1999 年的 30 亿美元稳步增长到 2003 年的 37.8 亿美元。

具体来看,美国在基础研究与武器创新开发方面的特点更为突出。由于基础研究不仅是未来技术发展的前提,也是积蓄科技动员潜力的基础性工程,所以美国不仅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而且给予必要的科研经费保障。1996 年,美国国防部制定了第一个《基础研究计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从战略层次上选择研究项目和任务,制定国防科技基础研究政策。美国在《国家安全科学与技术战略》中也一再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必须平衡发展。后冷战时期,在军费紧张和各国普遍强调应用研究的情况下,美军仍然将加强基础研究作为科技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积极寻求对未来有特殊意义的科学发现与突破,防止潜在对手的技术突袭。这充分显示了美军对基础研究的重视。除了在政策上明确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外,美军还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科研经费保障。美国国防部科技投资的 16%用于基础研究。美军基础研究经费每年约 10 亿美元,占联邦政府基础研究费用的 8%,其中大约 50%用于资助大学的研究。美军基础研究计划范围广泛,几乎涉及所有与军事有关的科学与工程领域。1996年国防部发表的《国防科学技术战略》明确指出,基础研究计划投资的十二个领域分别是:大气与空间科学、生物学与医学、化学、认识学与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学、材料科学、数学、力学、海洋科学、物理学和地学。美国军队直属的科研机构在国家整体科研体系中只占少数,其所进行的研究和开发项目远远不能满足军队建设的需要。此外,基础领域的研究也没有必要完全由军队一手承担。为解决军队科研力量不足的问题,美军大约 60%的基础研究工作由各大院校承担,只有 40%的工作在国防部所属实验室完成。高等院校历来都是美国国防部依赖的主要科研力量。国防部与全国近 2000 所高等院校订有军事科研合同。国防部还专门针对各大学制定了许多国防科研计划,并成立了“国防部——大学研讨会”,以加强对高等院校军事科研工作的指导。

同样,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武器装备研制原来的那个尽早地运用最新技术、尽量抢在苏联前面生产并装备部队的基本原则已经不合时宜。为此,美国国防部在冷战结束后对武器发展思路作了调整创新。第一,加强技术储备。1993 年,美国国防部提出了“少投产、多开发关键技术”的武器装备发展新方针,又称作“样机战略”。样机战略的主旨就是节约资源、储存技术。样机战略在继续加强适用于未来武器装备使用的先进技术研发时,采用先进技术的演示系统对样机系统进行鉴定。当开发出的技术和有关分系统经过严格试验,证明确实可以提高现有武器系统的性能,而且其可靠性和效费比较好时,才可以把该技术和分系统纳入现有系统。只有在确保技术和生产风险不大的情况下,新武器系统才可以在需要时投入生产、装备部队。在样机战略指导下的采办过程与以往是不同的。以往样机研制在多数情况下是大批量生产作战武器的设计样品;而现在样机战略则强调充分研究系统、分系统和部件的各种选择方案,研制多种样机,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转入批量生产。第二,用新技术改进现有装备。美军利用新技术对旧装备进行现代化改装的历史由来已久。随着国际格局、军事环境的变迁,美军不必要也不可能大量采用全新装备。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战自身具有的特性决定了新式装备不再是单纯地追求机动性、打击力或防护力,而是要求在反应速度及搜索识别目标等性能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美国国防部曾强调,冷战后美国更为依赖的是在现有的武器平台上补充新的能力和进行技术改造,而不是建造全新系统。利用信息技术,采取嵌入式的改造方式,更换旧装备上的电子部件和电子系统已成为美军武器装备改进工作的重点内容。目前美国正在进行大型武器改造工程。从战术导弹、作战飞机到装甲坦克都在进行改装或是已经改装完毕。除此之外,美国国防部还一直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行“横向技术一体化”计划。横向技术一体化就是利用现有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现有武器系统进行现代化改装,使用共同的软件、标准、程序,从横向上对现有武器系统进行改造,使其具有通用性和“联动性”。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武器系统之间、各作战部队之间的信息流动,大幅度提高武器装备和作战系统的整体效能;另一方面,又可以极大地提高武器装备的效费比。若沿用原来纵向发展模式,由于武器装备性能接近物理极限,即便是加大投入,其作战能力的提高幅度也极为有限,甚至根本不能提高,效费比太低。但是,运用“横向技术一体化”就可以使原有武器装备在信息上相互连通起来,发挥更高的效能。第三,发展各军种通用武器。冷战结束后,国防部为了降低采购成本、节省训练和维修费用以及为指挥员提供更大的作战灵活性,针对各军种武器系统各自成系的情况提出了联合发展的方针。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军推出了多项联合发展计划,如 1993 年 10 月,国防部经过 9 个月的全面评审取消了空军、海军分别研制多用途战斗机和攻击机计划,取而代之开始研制供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基本通用的下一代轻型战斗和攻击机。又比如各军种通用的“联合攻击弹药”。1994 年 12 月,“联合需求监督委员会”在充分征求了各军种有关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各军种弹药通用程度的建议。该建议要求未来所有炸弹、导弹和其他航空弹药都应尽量设计成供一个以上军种使用的系统。

(三)俄罗斯

与美国、西欧等军事强国相比,俄罗斯既不缺先进的军事思想,也不乏一流的国防科技人才,也拥有基础较好的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最缺的就是确保国防科技正常发展的大量资金。资金短缺是导致俄罗斯近年在武器装备发展上严重滞后西方军事强国的最根本原因。与美国动辄以百亿美元计的某种武器研制费(美国B-2 隐形战略轰炸机和第四代战斗机F-22 的研制费均远远超过 100 亿美元)相比,俄罗斯每年几十亿美元的国防科研经费捉襟见肘,只有靠精打细算勉强度日。为此,放弃了苏联时期争霸世界战略的俄罗斯根据国情制定了俄罗斯武器装备发展的总原则,即“保证国家研制有前景的新一代武器装备的能力并使国家军事高技术不外泄”。因此,俄罗斯的国防科技开发具有自己的特色。

1.国防科技投资向核武器倾斜

与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大幅削减核武器费用不同,俄罗斯在国力不济且危机重重的国情下被迫选择了以核战略为核心的现实遏制军事战略,俄罗斯的核部队也因此成为俄军中经费保证最充足的部队。以 1999 年为例,用于维持和发展核武器的费用占到了国防费的 65%,据前俄联邦杜马国防委员会副主席A·阿尔巴托夫 2000 年估计,如果俄罗斯保持STARTⅠ (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 6000 个弹头的水平,那么下个 10 年内,核力量将耗费国防费的 65%;如果保持STARTⅡ (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 3000 个弹头的水平则消耗国防费的 50%;如果保持STARTⅢ (第三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 1500 个弹头的水平则需消耗国防费的 27%。 普京上台执政后,在大幅增加国防费的同时也在积极调整军费结构,通过压缩核武器比重以增加常规武器的拨款,不过,2002 年用于发展核力量的资金仍然占到了国防费的 40%,2002 年 1 月批准的《俄联邦国家 2010 年前武器装备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将核武器占国防费的比重从 2002 年的 40%压缩到 2010 年的 18%。即使如此,俄罗斯用于核武器的军费比重仍会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俄罗斯会把发展核力量作为部队建设的首要任务。2004 年 4 月颁布的新版《俄联邦军事学说》明确提出了以核打击为重点的“先发制人”的理念,主要内容包括:降低核门槛,突出核力量的支柱地位;强调俄在遭到非核攻击时也可使用核武器实施反击;遏制方式既包括“核反击”,也包括“核迎击”;核遏制的范围扩大到有核国家的某些盟国。俄 2006 ~ 2015 年国家武器纲要也将战略核力量和空天防御系统列为装备建设之首。俄罗斯对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核力量体系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设,在核武器发射载体建设方面,对空军的图-160、图 95 和图-22M轰炸机进行现代化改造,在对海基台风级、 D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进行升级改造的同时在北德文斯克北方机械制造厂建造新型北风级战略核潜艇;在发展新型核武器方面,批量部署装有矢量发动机、具备变轨能力的白杨——M型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展射程达 3000 公里的空射巡航核导弹,为北风级核潜艇研制生产“布拉瓦(圆锤)”型潜射弹道导弹。同时,与核力量相关的部队也得到了拨款的照顾,例如航天兵近年的拨款比过去增加了几倍。

2.武器装备发展以改进为主

鉴于国家经济困难,俄罗斯有限的军费开支在支付了维持费所需与保障核部队优先发展后所剩无几,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俄军主战装备的大规模更新换代已经基本停止,武器装备采购费只能满足实际需求的不到 10%。即使以军费相对充足的 2004 年为例,俄空军也只是购买了区区 7 架SU一 27 战机,而性能更为先进的SU-30 则因为资金问题无法大量装备。考虑到资金短缺的状况在短时期内无法解决,因此,俄罗斯在过去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都把改进现有装备作为武器装备发展的基本原则。

3.放弃“一对一”军备竞赛模式,突出关键领域

在苏联时期,出于与美国争霸世界的目的,苏联在武器装备研制上严格奉行与美国一对一竞争模式,就是要在几乎所有领域与美国争夺制高点。例如,美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装备了F-86 战斗机,苏联则推出米格一 15 战斗机;美国在 60 年代研制了F-4、 F-104 战斗机,苏联则装备了米格-21、米格-23 战斗机;美国 70 年代研制出F-15、 F-16 战斗机,苏联则针锋相对地推出同级别的SU-27、米格-29 战斗机。两国在其他国防科技领域的情况与此相似。苏联解体后,面对经费短缺问题困扰的俄罗斯再也无力与美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展开全面竞争,但是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发展与俄罗斯面临实际威胁的现实使俄罗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防科技领域造成巨大差距,为此俄罗斯必须将一部分国防科技资金投入到一些重点国防高科技领域以满足国家需求。鉴于俄罗斯军费严重不足,俄罗斯通过编制国家武器发展纲要以保证重点国防科研项目的持续开展。俄罗斯已经制定了两个武器发展纲要,即《2005 年武器纲要》和《2010 年武器纲要》。俄罗斯在两个纲要中强调在保证与核遏制相关的武器系统健康运转的基础上把航空、航天、防空、电子对抗、指挥系统和新概念武器作为重点投资领域,争取在这些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第一个纲要因为俄政府拨给该纲要的资金只有规定额的 23%~ 25%而破产。第二个纲要要求在财政上优先保证国防科研支出,从目前的情形看,资金到位率比以前有大幅提高。

4.重视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为了吸取教训,摆脱苏联时期扬军抑民的单向国防科技发展模式,俄罗斯在国防科技发展上选择向两用技术靠拢,并积极促成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双向交流。在目前的俄罗斯军工系统中,已经有 70%以上的技术成为两用技术。

5.多研制,少生产,加强技术储备

与前苏联时期全面研制、大量生产的国防科技发展模式不同,俄罗斯强调多研制少生产,加强技术储备,这既是俄罗斯国防科技体制转型的结果,更是国力衰退的无奈之举。在美国以F一 22 为代表的新一代武器批量装备部队的时候,俄罗斯已无力迅速跟进,只能通过研制同等水平武器装备而暂缓或者少量装备部队的办法来确保武器装备水平不至于落后太多。

6.以扩大武器出口来获取国防科技发展所急需的资金

国防科技投入上的巨大缺口使得俄罗斯政府不得不把目光瞄准国外,争取多渠道筹集资金。《2010 年武器纲要》提出的大约 700 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发展费有一半来自预算外收入,其中武器出口的返还部分占了很大比重。

(四)英国

2000 年 7 月,英国政府公布了题为《卓越与机遇:21 世纪科学与创新政策》的白皮书,要求政府各部门制定出相应的科学和创新战略。为此,英国国防部制定了面向 21 世纪的国防科技战略,并于 2001 年 9 月首次在国防部网站上公布。该战略从国防科学体系和研究重点、经费投入、科研合作、科研机构改革、基础研究、民用科研机构的作用、两用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划,目的是全面提高英国国防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武装部队提供经济上可承受的高性能武器装备。其要点是:

把经费投向关键科技领域

根据军事运用程度的差异,英国国防部将国防科研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国防专用技术,这类技术与武器装备发展直接相关,是国防科技的核心部分。全部由国防部内部科研机构开发,如化学和生物探测技术、雷达吸波材料、红外探测器等;第二类是军民两用技术(即非国防专用技术),这类技术主要通过与民用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开发,只有一小部分由国防部内部科研机构开发,如金属及复合材料技术、作战分析工具和技术、减压技术等;第三类技术是可用于国防领域的民用技术,这些技术属于基础科研领域,主要依靠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或盟国工业的科研力量来提供,如超导材料、人体物理学和软件工程学等。在目前国防预算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英国国防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国防部只能将投资集中于第一类和第二类技术,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技术领域。最近,国防部与国防工业界经过共同研究,确认了25 个技术领域大约 70 个技术项目,作为未来投资重点。

2.逐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英国的国防科研预算主要是指非核研究预算,即用于常规武器装备的设计和试验的科研经费。国防部非核研究预算主要分为 4 类:第一类是应用科研项目预算,主要用于有明确军事需求的军事专用技术的开发;第二类是共同科研项目预算,其中l/3 主要用于没有明确军事需求但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技术开发,其余 2/3 的预算用于多样化的军事需求研究;第三类是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基金和联合协议计划预算;第四类是技术验证项目预算,用于减少装备研究中的技术风险。目前,非核科研预算的实际支出大约为 4.5 亿英镑,其中应用科研项目约占 65%,共同科研项目约占 25%,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基金约占 2%,技术验证项目约占 7%。根据 1997/98 至 2002/03 财年的预算统计数据,英国非核科研预算呈下降趋势。这并不是因为国防部采取了削减政策,而是由于许多大型研制项目的完成导致非核科研预算的整体支出下降。1998 年国防部提出“精明采办”改革后,为了降低整个寿命周期的成本和采办技术风险,国防部决定逐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将概念研究阶段的经费提高至整个全寿命周期费用的 15%。

3.改革国防科研机构

2000 年以前,英国国防科研主要依赖国防鉴定与研究局等国防部投资的科研机构。工业界和大学只能从国防鉴定与研究局转包到约 1/4 的科研合同。这种主要由国防鉴定与研究局单独承担科研合同的做法,缺乏活力,也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不利于国防科研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为此,2001 年 7 月英国国防部对其进行了私有化改革。改革后的国防鉴定研究局分为 2 个新的机构:国防科学与技术研究院(DSTL)和奎奈蒂克(Quesnay Jungfernstieg)公司。国防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保留了原国防鉴定与研究局l/4 的人员(约为 3000人)、作为国防部的一个业务局,主要从事化学、生物等关键领域的科研工作,向国防部提供客观公正、高水平的国防和科学建议,并负责管理国际科技合作。国防鉴定与研究局其余 3/4 的人员(约 9000 人)归属奎奈蒂克公司,该公司 2002 年以前由国防部控股,2002 年出售了所有股份,完全实现了私有化。奎奈蒂克公司通过商业化的经营管理,参与国内和国际科研领域的市场竞争,提高英国国防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印度

印度国防科技工业一直采取引进和仿制相结合的策略。大量引进国外武器装备和先进技术一直是印度优先考虑的策略之一,为此,印度政府每年都要拨巨款用于进口先进技术和武器装备。但“引进仿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使自己的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彻底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冷战结束后,印度加大了科技投入,增加了技术储备。据报道,印度国防科研经费每年约递增 16%,在国防预算中的比例逐年增加。1998 年 3 月印度人民党上台执政后,第一笔预算就给国防研究与开发组织拨款 247 亿卢比,实际增长 30%。1999 ~ 2000 财政年度编入预算的国防研究与开发组织经费为 279 亿卢比,在 1998 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20%。大部分科研经费都用于高科技武器装备的研究和开发。1995 年,印度议会国防委员会建议,削减中小型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项目,着力发展重点项目,并要求国防部国防研究与开发组织只为“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武器研究计划”拨款。据此,国防研究与开发组织终止了 618 项中小型计划,仅保留了 371 项重点计划,并将综合导弹计划、轻型作战飞机计划、综合电子战计划、“阿琼”坦克计划等列为最优先的计划项目。

印度还加大了对旧装备的技术改造力度,使老式飞机改头换面。2001 年,印度出资数亿美元,与俄罗斯合作,对印度空军的上百架米格-21 飞机进行技术改造。据称,这种飞机改造后,可延长使用寿命 15 年以上。同时,还改造了苏制米格-23 战斗机和“美洲虎”、“幻影”式战斗机。针对自行研制的武器装备尚未全部完成而现行装备的老化又日益严重的现状,印度利用其国防科研机构在电子、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以及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采取独立开发与消化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所谓“中技术”武器系统,如被称为“战斗力倍增器”的雷达、电子、通信和计算机软件等项目,将其运用在常规武器上,以提高其作战能力,扩展和改变其作战功能,并延长其服役寿命。 ftoWkdq1YSPi32yG+KUnxTV/RNu2cuw4UeCLJcAIuqFvFTaE4DdABo640KSs1v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