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财政支出的原则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通过财政收入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有计划地按具体用途分配使用出去。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以满足整个社会再生产和国家各个方面活动的资金需要,从而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财政支出的具体方向,反映了国家的方针政策,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由于财政支出的内容相当广泛,所以在安排财政支出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复杂的矛盾。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这就是财政支出的原则。一般地说,确定财政支出原则应能达到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该原则能覆盖财政支出活动的全过程,并能缓解财政支出中的主要矛盾;二是能对财政支出活动和国民经济运行直接起到促进或制约作用,使之实现良性循环。按照以上要求,在我国财政支出中必须坚持以下三条原则:量入为出的原则;优化支出结构的原则;节约与效率的原则。

一、量入为出原则

所谓量入为出原则是指政府根据财政收入的情况安排财政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因为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条件,而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我们知道财政支出无论从长远看还是从当年看,都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而财政支出的最低需要量又具有不可削减的刚性。从财政收入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年增长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财政收入就只能是一个有限的量。但财政收入的量又具有一定的伸缩度。所以,既不能单纯地从财政支出的需要出发片面地无限度地去组织收入,而不考虑组织收入的可能性;也不能机械地理解“量入为出”原则,而不考虑支出与收入的合理性。因此,解决这个矛盾的正确原则是:必须保证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一个恰当的比例,从而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安排支出。

财政支出必须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这主要是由物资供求总量平衡的客观要求决定的。财政收入代表着可供财政支配的商品物资量,财政支出则形成对商品物资的购买力,属于社会购买力总额的一部分。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就可以使由财政支出形成的购买力同可供财政支配的商品物质之间保持平衡。如果财政支出的总额超过财政收入的规模,就会出现过头分配,即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购买力超过了可供财政支配的商品物资供应量,如果其他方面形成的购买力不能压缩,则势必会出现向流通中过多地投放货币,从而使社会购买力总额不正常地扩大,造成物资供求总量失衡。因此,在财政支出中应当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

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根据收入的多少,安排支出多少,财政支出总量不超过财政收入总量,做到在安排预算时,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不搞赤字预算,不留缺口。

要根据财力的可能,对要办的事情分析研究,区别轻重缓急,有计划地进行,不能超过客观上资金供应的可能,去办力所不及的事情。所谓支出留缺口,是指在编制财政支出计划时,把一些必须开支的项目少安排或是不安排,但这些项目又是在实际中必须开支的,所以,留缺口是造成实际开支突破计划,使收支难以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安排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时少列预算,在工程上马后又一再追加预算,使实际投资经常地超出预算计划。所以必须科学地编制财政支出计划,才能保证量入为出原则的实现。

第二,根据收入增长多少,安排支出增长多少。

要根据经济增长的速度制定财政收支增长指标。克服收入高指标的错误倾向。所谓收入高指标,是在编制财政收入计划时,把收入指标订得过高,超过了客观可能,违反了要根据积极稳妥的原则来确定财政收入任务的要求,只过分强调增收的有利因素,而忽略了减收的不利因素。当减收因素较多时,完不成增加收入计划,而支出又难以压缩,这就必然造成执行中的不平衡。

第三,在预算中要留有适当的后备。

我们在编制预算时,虽然力求使计划符合实际,但是,人们的主观认识又很难同实际完全一致,加之实际情况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需要追加支出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只有在预算中留有足够的后备,才能有效防止出现支出超过收入的过头分配现象。而在安排支出计划时不留后备或后备不足,这实际上也是支出留缺口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在当前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贯彻量入为出的原则,在支出中安排足够的后备是非常必要的。

二、优化支出结构的原则

优化支出结构,正确安排支出中的各种比例,使之实现结构的最优组合,以促进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一)正确处理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

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国民收入分配中最基本的比例关系,也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财政支出中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基本建设支出与其他方面支出的关系。这是因为,基本建设支出是财政积累性支出的主要部分,因而,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对积累率的高低,对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就我国现实情况看,基本建设规模过大的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因而控制基本建设支出的规模和比例,依然是个重要问题。为此,在安排财政支出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从支出顺序上进行控制。在安排财政支出时,要保证必不可少的各项有关支出。首先,要安排好消费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可分为维持部分和发展部分。维持部分是维持上年已形成的消费水平部分,在正常情况下,这部分是难以压缩的,属于最低限度的消费性支出,应当首先予以保证,然后才能安排积累性支出。在安排积累性支出的同时,还必须相应地增加消费性支出中必不可少的发展部分。例如,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应该相应地增加文教科学卫生等方面的支出。其中,积累性支出中,储备资金和流动资金属于保证当年生产所必需的,应该优先安排。最后,更新改造资金和基本建设支出都属于固定资产投资,最终形成固定资产,应当根据先更改后基建的原则,先保证更新改造资金的需要,再安排基本建设支出。

2.要做到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方面的资金的综合平衡。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方面的资金是多方面的,预算内资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预算外资金、企业资金、银行信贷的资金和利用外资等。在一定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条件下,这些资金之间存在着相互消长的关系。因此,财政安排基本建设支出时,要考虑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其他方面的资金数量,进行综合平衡,否则,仍然有可能造成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过大的不良后果。

3.要做到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方面的资金和物资的综合平衡。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方面的资金最终要用来购买设备材料等生产资料和通过支付建筑工人工资形成对消费品的需求。如果基本建设规模过大、资金过多,超过了物资供应的可能,就会挤更新改造、维修,挤消费,造成物资供应紧张,影响投资效果。因此,安排基本建设投资不仅要根据财力的可能,还要考虑物资供应的可能,特别是设备、材料供应的可能,以使资金和物资保持平衡。

4.要注意年度之间的衔接问题。基本建设具有周期长以及在建成之前需要连续不断地进行投资的特点,因此,财政在安排基本建设支出时,不仅要看当年的财力状况,还要科学地预计后续年度财力与物力增长的可能性。如果只看当年财政收入较多,就把基本建设的规模安排扩大,而以后年度的财力与物力供应出现困难,被迫停工待料或下马,就会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或者是不顾财力的可能,继续追加投资,就给造成基本建设规模增长过猛。这两种情况都是由于年度之间的衔接失当,而出现的诱发性的基本建设规模失控现象。

(二)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是指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农、轻、重之间,财政对于发展农业所需要的资金应该优先给予保证。这是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农业发展状况的好坏更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安排财政支出时,首先要安排好有关发展农业的支出,并使其逐年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以促进农副产品生产的发展,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由于轻工业是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也直接关系到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同时,又具有投资少、收效快、积累多的特点,因此,也必须逐年增加对轻工业的投资。对重工业应该区别情况,有重点地安排财政支出,在这里必须处理好重工业内部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关系。基础工业是为整个工业提供原料和能源的,因此,在财政支出中应以基础工业为重点,尤其是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能源不足,即使有生产能力也不能正常发挥出来。所以,开发能源的投资也要优先保证,而对加工工业的投资应该适当控制。

(三)正确处理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要保证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在一般情况下,要首先保证生产性支出的需要,同时,也要合乎比例地安排好各种非生产性支出。这是因为,生产性支出的优先增长,会加速国民经济,特别是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家的物质基础雄厚了,就可以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包括非生产性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非生产性的支出也不是可有可无或可多可少的,非生产性支出虽然对社会扩大再生产不起直接作用,但也是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尤其是服务于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教育、卫生等设施的建设,当然也需要优先加以保证。而对行政管理支出,应该在讲求实效的前提下,做到最大限度地节约。此外,对科学研究方面的投资,应该给以特别的注意,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我国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此,财政应该较大幅度地增加发展科学技术的投资,加速我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三、节约与效率原则

节约与效率原则制约着财政活动的整个过程,它即是财政收支活动所要坚持的原则,又是财政活动所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财政支出的节约,能促进财政支出效果的提高,而财政支出效果的好坏,也反映了财政支出的节约与浪费。毛泽东同志历来提倡节约,反对浪费,谆谆告诫我们: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一切事业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方针。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有限的财政资金,只能用于各项建设事业中必不可少的资金需要。讲排场,比阔气,高消费的不良倾向必须克服。高消费的理论不符合我国国情,更不能用来指导财政分配。一切经济效益都是所费与所得的比较。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是指财政支出与所得的经济效果的比较,因此,讲究财政资金的支出效果,就是要求以最小的财政支出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生产性支出来说,就是以尽量少的资金占用和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并符合社会需要的生产成果,即盈利。这就要求生产企业节约消耗,降低工程造价,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增加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对非生产性支出,要求以尽量少的货币支出,尽可能多的办一些事业,满足更多的需要。 Da8lum/kzYCTJpinhkh/crsQQN6qC+GZDvt3LB+O3Cev2tP0mccxiUimi9rGHM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