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区域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及其对县域经济的启示

2.2.1 关于农业与工业关系的经典理论

(1)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最早由刘易斯(1954)提出“发展中国家存在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农业中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至非农产业,二元经济逐渐消解,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他认为“经济发展得关键因素是利用资本主义剩余,即通过利润的再投资来增加新资本,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这种方式的反复进行,资本主义领域不断扩大,利润、储蓄和资本积累在国民收入中比重也逐渐增加。最终到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真实工资相应上涨时为止”。此后,拉尼斯和费景汉(1964)修正刘易斯模型,提出“二元经济是间于农业经济和现代增长之间的历史时期,其主要标志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拉尼斯和费景汉强调现代工业与农业部门应保持平衡,以使农业部门所提供的农业剩余刚好能满足工业部门对于农产品的要求”。

(2)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出于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反思,舒尔茨认为传统西方经济理论仅把农业作为向工业提供剩余劳动、粮食和资本的产业观点,忽视了农业的其他功能,因此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舒尔茨认为“农业绝不是那么消极无为,相反,它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舒尔茨也强调,“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作出什么贡献,唯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推动经济腾飞”。因此,舒尔茨认为应该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究竟如何改造传统农业?舒尔茨进一步指出,“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引进生产要素,也就是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投资收益率”。而作为关键因素,新的生产要素有供给者,也有需求者。供给者开发新的生产要素,并提供给农民。由于气候、土地等条件的限制,舒尔茨认为,是这些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掌握着经济发展的“钥匙”。

2.2.2 关于区位布局传统理论

(1)农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于 1826 年在《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中,假设存在这样的形态:孤立国唯一的城市位于中心,是孤立国内商品和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孤立国”内没有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之间联系交通工具;“孤立国”是天然均质平原,宜于作物生长;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收益为目的,并根据供求关系,调整经营品种。根据这些假设,他提出了著名的杜能圈: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依次为“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谷物轮作区、草田轮作区、三圃农作区和放牧区”,且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

(2)中心地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中提出最优化城镇体系的城市区位理论,他在对德国南部城市进行大量调查后,发现区域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存在一定规律,最优中间地可以根据市场、交通和行政最优原则而形成,根据对城镇等级、规模、数量和职能空间结构的探讨,他提出“六边形”图例模型,每个中心地体系可分别根据中心地等级和层次区分,一个较大的中心地市场区总是包含 3 个比它低一级的市场区,每个较高级的中心地概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

(3)工业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在 1909 年提出工业区位论,其核心是通过对交通、劳动力和集聚要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即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经过推导确定了三个区位因子:运费、劳动价格、集聚分散因素。他将工业区位布局过程分为 3 个阶段:第 1 阶段,工业生产总是偏向最有便宜的运费地点,形成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第 2 阶段,劳动费率对工业区位网络不断修正,使最优工业区位从运费最低点偏向劳动价格最低点;第 3 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正工业区位网络,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区位其他地点。

2.2.3 关于空间经济组织的理论

区域经济经典理论对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罗列了以下几个部分。

(1)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在《增长极概念的解释》一文提出“增长极”概念。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也即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特定区域或大城市聚集,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并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增大自身规模,对所在地区产生支配和影响,从而不仅使增长极所在地区优先增长,而且带动相邻地区共同发展。在其理论中,佩鲁认为存在四个增长极作用机制,包括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资本聚集与输出机制、规模经济效益机制、凝聚经济效果机制。增长极形成后,会促使产业活动和技术、资本、贸易及人口在地域上聚集,从而产生具有多种功能的经济中心,利用吸引和扩散作用机制联系周边地区,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2)“扩散-回波效应”理论。缪尔达尔在 1957 年提出“地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阐释了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概念,解答了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缪尔达尔指出“市场机制能自发调节资源配置,从而使各地区的经济得到均衡发展的说法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缪尔达尔认为,“市场力的作用一般倾向于增加而非减少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快的地区将发展得更快,发展慢的地区将发展得更慢”导致“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将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回波效应,二是扩散效应,即回波效应的作用并不是无节制的,地区间发展差距的扩大也是有限度的,当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原因,使其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济效益逐渐变小,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的势头。

(3)“核心—边缘”理论。约翰·弗里德曼在 1961 年发表《区域发展政策—委内瑞拉案例研究》和 1966 年发表的《区域规划与政策》两本著作中,提出“核心—边缘”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发展可以看做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核心区即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往往是有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系统,外围区是依附于核心区的社会子系统。其中边缘区可分为过渡区和资源前沿区,核心区与外围区共同组成完整空间系统,而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在空间系统发展过程中,核心区通过供给系统、市场系统、行政系统等途径来组织自己的外围依附区,它不断地向其所支配的外围区传播创新成果,并不断的自我强化使空间系统发展壮大,直到创新超越整个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后,外围区力量逐渐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外围区出现,引起核心区等级水平的降低。弗里德曼曾预言,核心区扩展极限可能最终达到全人类居住范围内只有一个核心区为止。

(4)“渗透—极化效应”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在1958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指出“经济进步不会在所有地方同时出现,它一旦出现,强有力的因素必然使经济增长集中于起始点附近地域”。“核心地区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所产生的聚集经济效益,但核心区的聚集不可能无限地进行下去,因为在区域不平衡发展过程中将产生两种效应,即渗透效应和极化效应”。所谓渗透效应是指发达地区的成长对落后地区产生的产品购买、投资增加以及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移民,并由此提高落后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消费水平。所谓极化效应,是指由于发达地区的发展,其高工资、高利润吸引落后地区的资本和人才。渗透效应有利于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而极化作用则促使区域间既有的发展差距扩大。

(5)“Desakota”模型。1988 年,麦基在《亚洲Desakota的出现:一种假说的拓展》一文中提出Desakota模型。在对亚洲典型城市系统的观察中,麦基发现同西方城市发展存在一定区别,即在核心城市边缘及其间的交通走廊地带出现与农业和非农业活动交错的地区,“复杂而且复合的区域系统包含核心城市、边缘区、远郊地区、卫星城和扩展的介于高密度人口与集约的传统水稻种植的农业用地其间的地区”。麦基认为,“城市与乡村界限日渐模糊,农业活动与非农业活动紧密联系,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相互混杂的”空间形态代表了一种特殊的城市化类型,称之为“desakota”模式。这一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存在大量从事水稻种植的小农人口;包括贸易运输以及工业的非农活动的增加;具有流动性和机动性的人口;高度混合的用地特征;女性劳动力增加。

(6)“点—轴”布局理论。“点—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其主要观点是在增长极数量增多的情况下,增长极之间出现相互联结的交通线,使得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发展轴应当具有增长极的所有特点,并且比增长极的作用范围更大。点轴开发模式的主要思路是:首先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选择比较优势明显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其次,在发展轴上确定中心城镇给予重点发展,确定其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作为潜在增长极;其三,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分类分主次进行指导开发,最终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发展轴和增长极组成的多层次点轴系统,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2.2.4 区域核心竞争力理论

区域竞争力理论也是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理论,起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波特在其《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等著作中,创造性地确立了解释竞争行为和指导竞争行为的知识框架。

波特关于区域竞争力理论主要体现在 1990 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企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波特运用钻石模型说明了竞争力的获得关键在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四个基本要素是生产要素,需求因素,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组织结构、战略和竞争情况。两个辅助要素是机会和政府的角色。借此,他提出了影响一国国家竞争优势的相互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并认为它们构成了相互增强的系统,即“国家钻石”或“波特菱形”。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对于建立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具有启发作用。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微观层次的优势培养,还取决于国家宏观层次的支持。

2.2.5 县域经济发展经典理论的评述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是目前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最好诠释。由于城市经济所具有的优势,城市成为了现阶段区域经济中优先发展的地区,而农村经济则成为城市经济的辅佐,形成了相对落后的局面。此外,循环累积因果发展理论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具有启发作用。鉴于目前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巨大差距,单纯地依靠城市经济的扩散效应、回流效应目前来看还难以奏效,唯有通过在广大的农村区域建立极化“点”,“抑制”城市经济的进一步极化,才能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划分,县域经济属于的边缘区域。相对于城市而言,处于边缘区地位的县域经济,发展受到核心区—城市的支配和领导。由于极化作用,资源不断流失,发展受到限制,因此,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水平相对落后。

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主要强调核心区的作用,他认为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核心区通过主导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主导边缘区域的经济发展。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的可以通过扩散效应实现转化,但这种转化是通过边缘逐步转化为核心区来消除两者之间的界限。

赫希曼的核心—边缘理论与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不同,赫希曼认为核心区的存在是因极化效应的作用所致。在极化效应存在的条件下,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差距会由于极化效应和渗透效应的不平衡而不断扩大。从此可以看出,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而赫希曼的核心-边缘理论则有很大程度的被动性。

但是,无论弗里德曼还是赫希曼的核心-边缘理论,都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难免的,必须依靠特定地区的率先发展带动其他地区发展,通过核心区域的作用,引导、带动边缘区域的经济发展。

因此,处于边缘区的县域经济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依靠或等待核心区的扩散效应来慢慢渗透,否则别无他法。这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来讲,是十分被动的。但是,通过核心——边缘理论,我们也看到了核心区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那么,如何在广阔的农村区域建立能够发挥作用的“核心”,来带动广大的边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HOdnnuHJmyR9g0TAlUty4Kuu3pwLzcZRyIMOuCB5Wm8rDHb2q85OX21Vg6rc5C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