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和谐校园建设中高校党组织作用的分析:基于现代大学制度的视角 [1]

高校党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肩负重要责任。学术界和各高校对于高校应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作用这一理念普遍认同,但对具体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怎样发挥作用皆语焉不详。和谐校园建设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两大任务。构建和谐校园实际上也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举措,因此,有必要基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分析,来认真探讨这一课题。

一、协调大学组织内外部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均衡

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含义是形成一种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缺少了利益格局的大体均衡,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运用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充分表达各方利益,有序协调好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各方利益均衡,实现双方或多方共赢,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之一。能否给予不同利益主体公平合理地表达自身利益追求的机会,能否对表达出的利益进行综合分析以实现利益均衡,是现代国家和社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纳什利益理论告诉我们,在利益博弈中,任何一方试图通过自身利益最大化使对方利益最小化的行为都会打破均衡,只有考虑到对方利益才能使双方利益最大化。也即只有考虑到双方或多方利益,达到利益均衡,才能实现“双赢”或“多赢”;反之,打破均衡,则会出现“双输”或“多输”的局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我国当代大学制度的变革,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是在利益主体多重构成及价值与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展开的。就大学外部而言,大学内部所蕴含的利益和大学公共理性利益势必产生冲突和矛盾,具体来看,大学和资源要素(土地、资金等)、大学和市场、大学和政府、大学和企业、大学和大学之间都需要在利益上进行协调和统筹。就大学内部而言,构成大学的各种关系之间,包括高校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党政关系,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党群关系(高校与师生之间的关系),高校教学、科研与服务地方的关系等错综复杂,各利益群体之间冲突不断。这就使得大学内部微观制度改革和应对外部开放性的制度改革都呈现出复杂性和艰巨性。在这样的多重利益结构下,高校组织内外部的根本利益与非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群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等混杂在一起,形成了复杂多变又彼此影响的利益格局。如此,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大学制度来调整各方关系,而反映、调整各种矛盾关系和实现各种利益关系的平衡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需求。

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保证不同利益主体表达自己的权利,协调学校各方利益共荣共和,实现各方利益均衡,形成一个调和各方关系的大学制度。高校党组织要在内外部两个方面综合协调,实现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利益平衡。其一是学校内部。高校党组织应以改善民生为视角,充分发挥教代会、职代会、工会、学生会的沟通桥梁、维权保障作用,使师生员工的民主权益、发展权益、学习权益等得到统筹兼顾和切实保障。改革不合理的制度、方针、政策,消除教师之间、管理队伍之间、专职教师与管理队伍之间、学生与教职员工之间以及学校与广大师生员工之间在话语权上的不平等,让师生员工有充分的利益表达空间,让利益表达的渠道不断拓宽,保证规章、制度以及政策的出台过程、内容以及执行上的公开、公正和公平;保证高校发展竞争环境的公平合理;保持学校党委和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利益中立性,形成其在调解利益关系时的合理性。在遵守国家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基础上,用制度化的政策或措施来调节高校内部各群体的利益关系,使之均衡,并且做到经常化、正规化和持续化。其二是学校外部。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是规范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制度。这种制度能够体现出以教育理想为核心的社会各方价值的有机结合 。为构建和谐校园,高校党组织应学会综合学校相关各方的利益,其中要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对高校自身准确定位。坚持学术自主、大学自治等大学基本精神固然是大学存在的基本要义,但这并不是说大学可以置身于世俗社会之外,在市场经济时代,大学与政府、大学与企事业单位、大学与学术界、大学与大学等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更为紧密。这些因素对大学办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学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就不会得到大学组织以外的支持和关照,甚至会危及大学组织的生存。大学党组织作为利益综合体,应摆正大学在社会中的位置。学校各级党组织在进行有关活动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大学组织内部的利益,也要考虑到组织外部的利益,把自己置于“中间”利益的地位,既坚持大学本身独立办学、学术自由精神的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满足大学外部组织的利益要求,实现利益综合平衡。二是高校党组织应认识到大学的发展有其经营的一面。党组织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学会通过请示、协议、走访、形象设计等策略来经营大学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达到学校内外部利益均衡发展,实现利益共赢。

二、通过组织建设构建符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权力结构

权力是构成一个团体或机构的基本要素,是组织结构的基础。大学权力可分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是大学处理学术事务的权力,来源于知识;行政权力是大学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来源于办学者的行政授权。大学制度的权力结构主体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如何保证两者的和谐共存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这一问题突出表现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处不和谐,行政权力在大学组织运行过程中被滥用,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学术权力边缘化等。高校管理体制具有强烈的行政化色彩,以书记、校长为首的党政职能部门和由院长、系主任等构成的院系行政组织严格控制着大学组织的各项活动。大学的学术事务管理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为行政权力所取代。与庞大的党政系统相比,本应是学术管理主体的教授等学术人员无法参与大学组织的各项重要活动(或者仅仅走走程序),世界通行的学术组织系统(如教授会、评议会、咨询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等各层级、各种类型的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管理组织),或有名无实,或名存实亡,或仅作象征点缀,或根本无曾建立,学术管理权力几乎无法言及。这种行政化色彩浓重的权力结构,致使大学几乎成为隶属于政府的行政分支机构。作为学术主体的教授团体,在大学管理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人格尊重,其重要作用长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致于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异化,大学“官本位”现象日益严重,学术组织日益官僚化。有学者对此作了全面阐述:“大学学术权力的生存空间长期以来被行政权力所侵犯,学术权力弱化的直接后果,一是主体本末倒置,行政人员成了支配学校的核心,难以实行大学科学民主管理;二是价值系统倒错,大学内的各种行为价值不是取决于学术价值,而是取决于它与行政权力的顺应程度;三是学术人员地位不高,治学治校的智慧和积极性无法调动;四是教育资源浪费,大量资源消耗于非教学科研的行政和唯行政行为。” 因而,有学者得出如下结论:“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大学既没有作为学术组织的自主性与相对独立性,也缺乏为知识而知识的独立品格。” 如此状态下的大学组织如何谈和谐?相反,这恰恰是各种不和谐氛围最严重的表现。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委和校长主要通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党组织在整个大学管理运行过程中具有十分明显的政策执行功能,党组织在行政系统的配合下负责政策的实施和监控。当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度是当前我国高校的基本领导制度之一。党组织在进行管理时必然借助行政系统的力量,实际上形成了党政共同治理系统,由此决定着高校重大事项的确定,决定着政策的发起、讨论、形成、合法化以及执行的全过程。

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高校党组织的工作包括党的自身组织建设工作、各级各类领导班子建设与机构干部工作、党的外部组织工作等方面。结合当前和谐校园建设中权力结构异化的问题,高校党组织可以在领导制度改革、组织制度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三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层面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大学制度经过曲折实践选择的结果,有其合理、正确、可行的重要一面,在当前大学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综合复杂因素,我国大学多年来并未打破教育上绵延上千年的政教合一体系,教育对政治的依附关系不断得到强化,教育政治化的现象还未消除,大学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行政机构的延伸。作为大学运行的基本领导制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可避免地带有先天不足问题。在这一制度下,大学的各项活动很容易被打上政治标签。高校是依据世界大学通例来办大学,还是依据行政意志和政治需要来办大学?在此问题上若偏向于后者,会直接导致大学不能科学、健康发展这一最“不和谐”的后果。鉴于此,高校党组织,特别是学校党委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除了学术界讨论良多的正确处理党委、书记、校长的责任与关系之外,更重要、更紧迫的还在于明确党委、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之间的责任与关系,明确党组织对高校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具体体现在哪里,通过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强高校在决策上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从思想和制度两个层面来努力消除大学领导和管理上的泛政治化倾向,回归到大学管理“以人为本,服务师生”这一基本属性。

其次,加强学术权力组织的建设。作为学校领导力量的党组织要明确这样一个理念:大学的进步和发展绝对离不开教授群体的参与,尤其是在学术事务管理上,没有任何一个行政组织领导会比学者更懂得大学学术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党组织应该对教授担负起大学进步和发展的任务和责任充满信心。让教授参与管理非但不会影响大学的功能和意义,而且会促进大学的发展和进步。除了在理念上明确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人员在学校管理体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之外,还要在具体操作上确保学术人员参与事关学校发展问题的重大决策。以世界大学通例为借鉴,结合我国高校的具体实践情况,真正建立教授会、评议会、咨询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等以教授为主体的高级学术人员群体,以参与各级组织机构的大学管理工作;合理划分党委、校长、院系主任和学术组织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赋予学术组织在学科发展与专业发展、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招生政策、学位标准、学术人员聘任与晋级等有关事务上的学术评价权力和决策权力;充分发挥这些组织机构的作用,逐步消除大学行政权力在学术事务管理上滥用的现象,使大学的管理从凹凸不平、矛盾丛生的行政管理向平坦、柔和的人本管理方式转变。

最后,选任培养富有现代大学理念的干部。和谐校园建设主要还是靠干部来完成的,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大学理念的优秀干部,特别是学校组织内部的各级领导干部,非常重要。他们可以从更全面、更深入的角度来思考大学如何发展,从更民主、更科学的角度来进行决策判断。所以,高校党组织在选任干部时应选择富有现代大学理念的干部,同时注重用现代大学理念来培训现有干部,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和谐校园建设组织保障的重要一环。

三、吸收多元文化,营造自由的文化发展氛围

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原则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精神不会改变。建设社会主义大学,同样要体现这些基本精神,而要做到这一点,容许和包容一个多元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营造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校园文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党代表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高等学校的党组织有责任、也有能力利用主流思想文化的先进导向性,引导好多元思想文化的发展潮流。

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文化建设是基本内容之一。“如何在充满多样化和差异性的教育活动和需求中实现教育的公共利益,如何进一步增强教育在异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中进行有效的文化整合的能力和功能,这些是建设和谐社会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走向,不仅仅在于经济、政治、军事发展水平,还在于思想文化发展水平。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集中的地方,高校师生最容易接受、创造新的思想文化。高校思想文化对于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潮流对高校校园不断产生冲击,西方思想文化对高校的影响不断扩大,在市场经济以及世界逐渐一体化的趋势下,大学教师和大学生思想文化显现出了开放性、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高校党组织如何结合现代大学制度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乃至全社会发挥正面影响,是高校党组织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这一课题,党组织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保障“学术自由”。考察世界大学的发展历史,“学术自由”可以说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最根本因素。德国大学倡导的自由、科学、修养、寂寞的办学精神,美国大学倡导的教师教学自由和学生学习自由的办学精神,实质上都强调了“学术自由”这一命题,“学术自由”已经被公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灵魂。有了“学术自由”,教师(包括学生)才有权选择、传播、使用和探讨知识,才有可能使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多元化,才有可能促进学术的繁荣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就当前我国的实际来看,随着历史的发展,“学术自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如果据此就认为“中国大学教授思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由和宽松” 过,就难免言过其实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学者)和学生在进行研究时还存在着许多禁忌和禁区,学术研究的话语权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高校党组织应充分认识到保障学术自由对于大学发展的意义,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该从思想、制度等多方面为学者保障学术研究的自由,从而达到“在大学的思想和制度层面保护大学中的学术权力,张扬学术原则和逻辑,凸显教师及学者们学术活动的教育价值和文化创造意义,使大学成为文化和知识活动的场所,使大学成为教师和学者们人格、权利、尊严、荣誉被充分尊重和保护的地方,成为知识和文化的胜地及教师理想和追求栖息的精神家园” 这一状态。

第二,在多样化文化基础上,大胆吸收创造校园文化。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和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大学基本精神能够深入师生内心深处;二是不把现代大学制度看作一个固定不变的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制度要体现当代大学师生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高校党组织应在坚持主流文化为主导的基础上,不拘泥于主流文化,大胆借鉴吸收世界文化中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部分、当代社会所创造的积极文化以及当代师生所创造的积极文化,充分尊重师生的愿望和要求,通过多样文化的交流融通,提炼出富有理性精神、高雅品位、时代特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第三,以现代大学理念引导校园文化。根植于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维护知识权威地位的现代大学理念是大学发展的精神旗帜,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党组织应自觉学习、掌握,并不断弘扬现代大学理念,以此来指导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维护大学高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传统,调和大学与外界的价值冲突,确保大学能够永远保持其作为社会文化引领组织的地位。

本文发表于《浙江大学学报》2009 年第 1 期

[1] 基金项目:2007 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资助项目。

程刚、王贺元:宁波大学党委办公室 lH1xomIoyTK0el0PrGhllG2/V+mmnBnNZXhBW+Thv4GrmGmYAvPgLY6dP39LKlj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