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产业生态理论概述

产业生态是当代国际产业发展的方向,是解决资源稀缺和环境约束问题的新的生产方式。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借鉴生态学的概念、原理、方法等来研究产业与产业、产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揭示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从而产生了各种产业生态理论。产业生态理论是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将人类社会系统和产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结合起来,使产业的发展能够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的网络,建立和形成各种产业链条,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产业生态与区域产业生态的含义

产业生态概念是美国学者艾尔斯于 1972 年最先提出。但产业生态作为一种研究产业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的事情。在我国,台湾学者杨丁元和陈慧玲运用生态概念,系统分析了台湾新竹高科技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产业生态的内涵和产业生态的分析框架 。从此,“产业生态”概念就成为我国学者研究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并逐渐形成一门新理论即产业生态学。

关于产业生态概念,学者们不仅使用的术语较为混乱,如组织生态、企业生态、商业生态系统等等,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本文认为,产业生态是指产业之间、产业与资源、产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产业生态理论是人们用来观察产业之间、产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理论或研究方法。产业生态理论是将各种产业部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它是依据自然生态物质和能量变换的有机循环机理,对特定地域空间内的产业系统、自然环境系统与社会系统以及这些系统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进行研究,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以及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区域产业生态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产业、资源、环境等构成的网络系统。一定区域内的产业、资源、环境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它们之间通过能量传递、信息交流和物质循环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网络系统。区域产业生态理论主要是研究一定区域的产业发展条件,产业的成长与集聚,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区域产业生态发展模式,为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区域产业生态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对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分析,研究产业生态的成长性、产业发展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各种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产业的关联性、产业的多样性、产业共生模式、产业的密集度、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产业集群发展问题、产业生态系统新陈代谢和优胜劣汰机理、产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产业的空间布局,行业集中度和本地生产链的完整程度,等等。

产业生态理论认为,产业与自然界的生物相类似,产业生态中的产业个体即单个企业,与生物个体一样其成长都有它的生命周期,都存在新陈代谢现象,都要经历产生、成长、壮大、繁衍、走向衰落乃至消失等过程 。各产业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优胜劣汰。这种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关系形成了一条条产业链条,处在产业链条中的每一产业都有其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部门。在这种产业联系中,每一产业既需要利用和吸收外界的资源来不断发展自己,也会不断向外界提供各种产品。各产业也都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适者生存,不适应者将被淘汰。这种产业之间以及产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客观上要求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与环境之间必须保持协调和相适应。

产业生态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系统的复杂性。产业生态是一个复杂系统,产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存在的所有产业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形成的。产业生态系统不是产业组织之间的简单组合,而是仿照自然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对各个产业组织从物质、能量和信息关联的角度进行系统构造。产业生态系统的构造还涉及如何实现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和谐统一问题,由此决定了产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二是区域的整体性。产业生态是一定区域范围的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资源之间、产业与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在产业生态系统中,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资源之间、产业与环境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有机整体。

(二)产业生态的层次

生态理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物生态系统等层次构成。在自然生物界中,人们既可以看到生物的产生、生长、繁衍、死亡等各个过程,也可以看到生物之间的竞争、共生、寄生等现象。同时,任何一个生物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必须形成群体才能繁衍后代,才能生存和发展。这种栖息在某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群体就是生物种群。生物种群是一个自行组织、自行调节的系统,每一个生物种群都能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出现各种适应性的变化,以求得种群的延续和发展。生物群落是指处在特定自然环境中的由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群聚集而形成的集合体。这些生物种群之间彼此相互作用,使群落比单独一个种群存在时更加稳定。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个体都具有不同的生命特征,各生物个体之间、种群之间、群落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产业生态也是由产业个体、产业种群、产业群落和产业生态系统四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是产业个体。产业个体即单个企业。在产业生态中,每一企业在“出生”之后,都需要有一个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企业既需要吸收外界资源来发展自己,也会向外界回馈一些产品包括副产品,既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或对生存环境作出反应,不断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也要经历一个成长、壮大、繁殖、老化以及消亡等过程。

第二层次是产业种群。产业种群即行业或部门,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同一种产业个体组成的群体。产业是同类企业的集合。在产业内部,单个企业不可能独立生存,各企业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分工协作,必须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同一种产业个体组成的群体就形成产业种群。在产业种群内各企业在进行分工协作的同时,也必然展开争夺资源和争夺市场的竞争,通过竞争来实现优胜劣汰。

第三层次是产业群落。产业群落即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以及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相关产业即有产业关联性或互补性的产业。产业集群的企业构成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与生物群落有类似之处。构成产业集群的各产业种群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和具有互补性,必须保持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交流,必须不断地利用外部资源来发展自己,如此才能实现产业群落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四层次是产业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是由产业群落与外部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健全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不仅需要具备企业、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基本要素,需要有众多的产业个体、产业种群和产业集群、必须保持上中下游产业链条的完整性,要有一定的企业密集度和产业技术的完整性,同时要保持产业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适应性。

(三)产业共生理论

共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巴瑞于 1879 年提出。原意是指不同生物种群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 。在生物界,共生是一种普遍现象。根据共生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共生关系可分为寄生、共栖和互利共生。其中寄生是对一些物种有利而对另一些物种不利的情况;共栖是指对于一些物种有利,对一些物种无关紧要,并未受害的情况;互利共生则表现为对所有的物种均有利的情况。

产业共生是借鉴生物学上的共生概念,是指在产业分工协作中,各种产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相互融合、彼此互动和相互依存关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不仅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日益密切,而且由于各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产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甚至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生长现象,即出现所谓“产业共生”现象

产业共生组织是产业生态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不同产业为相互之间的经济和环境利益而建立的合作关系。在产业共生组织中,各个企业既有自身的独立性,又有企业之间的共同利益关系,通过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在提高专业化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可以促使交易成本的降低。同时,通过这种共生可以使产业活动的负面影响有效地降低和减少,从而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产业共生的特征:一是融合性。包括各产业在技术、产品、业务上的互补和融合;二是互动性。即产业之间具有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互动性是产业共生的物质基础,也是产业共生的具体体现;三是协调性。即各产业之间在质上要相适应、在量上要比例恰当

产业共生理论认为,任何产业或企业都不能脱离其他产业而独立生存和发展。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任何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避免被淘汰,就必须不断从外界获取物质能量,同时也会不断向外界提供其生产的产品甚至产生一些“废物”或副产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要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使产业之间形成网络系统,使产业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最大化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共同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各企业为降低成本和交易费用,在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会向一定区域聚集,以便发展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以便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并优化配置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负外部性。而当一些企业或产业在某一区域集聚时,就必然产生产业共生现象。

产业共生现象一旦形成,就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究其原因:一是产业共生可促进产业效率提高。产业共生不仅可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且可促进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从而可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二是产业共生可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产业共生可以利用彼此的副产品或废弃物而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从而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高整个产业的生态效益 ;三是产业共生可使各产业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共同使用道路、交通、水电等公共基础设施,共享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科技服务以及共享公共服务平台等,由此可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益。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产业共生模式主要有如下两种:

1.自主型产业共生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产业共生中的企业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各企业之间不存在所有权的隶属关系,它们的合作关系主要是受利益机制驱动,并且是严格按照协议、契约来进行。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产业区。这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成功的一个生态产业园区。卡伦堡是丹麦的一个仅有 2 万居民的小城市,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开始探索建立生态产业园区。在该园区内,各种企业按照生态学中动植物的共生原理,建立了一种平等的互利互惠和合作关系,目前在该园区内建立了包括发电厂、炼油厂、生物制药厂、塑料板厂、硫酸厂、水泥厂、土壤恢复公司、种植园以及卡伦堡镇的供热系统,各企业都是通过契约和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或部分替代原料。这种产业共生模式为解决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等物质和能源的充分和循环利用,为解决资源枯竭、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2.依附型产业共生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存在一家或几家大型核心企业,许多中小型企业分别围绕这些核心企业开展合作,从而形成产业共生网络。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如广西贵糖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位于广西贵港市的一家大型制糖企业,成立于 1954 年。由于蔗糖业本身是一种废弃物多、污染严重的行业,特别是由于我国制糖技术比较落后,制糖企业造成的污染和浪费一直是该行业比较难以克服的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达到变废为宝,贵糖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制糖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及废弃物利用的需要,创建了一系列子公司或分公司,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了以制糖工业为主业的产业共生体。这一产业共生体包括:制糖厂、酿酒厂、纸浆厂、造纸厂、碳酸钙厂、水泥厂、发电厂等等,这些产业之间关系紧密,通过副产物、废弃物和能量的相互交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封闭式产业生态网络,使产业之间能够形成优势互补,以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以及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并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

产业共生现象说明,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中,不仅产业与产业之间必须在质上要相适应,在量上要合比例,要按照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同时还要注重产业内部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外部的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适应性,以提高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 xnVmH57OM2PneyNeufQDyQTpo+rMZK/oSlDjLQPrjh2edyj6vdX1ix3UsYnWJHi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