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一、“90 后”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2008 年 9 月首批“90 后”新生迈入大学校门,标志着“90 后”大学生时代的到来。“90 后”大学生与过去学生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他们的需求。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教育措施、管理模式应该如何作出相应的调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90 后”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1.价值观标准的实用性与功利性

“90 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标准呈现出由重精神、重荣誉向重物质、重务实转化的趋势。笔者对全校 2008 级新生的调查表明,有相当数量的“90 后”学生认为凡是对其找工作有用的活动就参加,没用的就不管不顾。像综合素质测评、评优以及入党等对学生找工作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活动,学生普遍关注。特别是在入党的问题上更加突出,许多学生刚入校就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但相当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就是为了将来便于找一份好工作。

2.过分强烈的主体意识

“90 后”大学生主体意识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强调独立思索,讲求亲身体验,重视培养自身能力。然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相互合作的意识淡薄。

3.不断增强的“维权”意识

“90 后”大学生对自身的尊严和权利意识有更高的诉求,而且有很明显的契约观念,在面对权利被侵犯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起“70后”、“80 后”,他们在生活状态不满意和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更多的大学生愿意用“维权”的理念处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服从、听从或顺从。

4.明显不足的抗压能力

“90 后”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不容乐观。据笔者对全校首批“90 后”大学生调查显示:有 75.2%的学生表示在遭遇类似失恋、多门挂科的挫折后,自己无法自我调节;甚至有 4.3%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10.2%的学生表示愿意“反观自身,阳光生活”。

5.痴迷网络虚拟世界

“90 后”大学生过分沉溺网络,他们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他们往往将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认同感通过网络聊天、网恋和网络游戏获得精神解脱与慰藉,逃避社会、家庭、学业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一旦回归现实,他们就变得焦躁不安,内心不时感到空虚,不知道该做什么,甚至认为是被世界遗弃,造成网络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矛盾冲突。

(二)“90 后”大学生突出问题的成因分析

从社会环境层面来看,一方面“90 后”群体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他们多数从小没有经历饥寒之苦,没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炼,是在社会关爱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物质生活方面的丰富,反而使他们不能在生活的经历中得到人格发展和社会认同所需要的体验,其结果造成了青少年物资生活“营养过剩”,心理需求“营养不良”的寂寞困境。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在“90 后”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强烈的权利意识”、“彰显自我”、“浮躁”等社会的时代标签,在他们的身上很容易就会被发现,造成“90 后”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从家庭教育层面看,“90 后”大学生多数是出生于“四二一”家庭,既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 这让他们习惯性地在家庭消费、家庭活动等事项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而这些意愿也往往会在长辈的迁就下成为了现实。家庭的“有求必应”,使他们形成“成功是理所当然”的错觉,从而导致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很弱。另一方面,父母的权威逐渐弱化,父母不再扮演教育的权威角色,这在培养“90 后”独立、自信性格的同时,也为自私和专制提供了滋生土壤。

从学校教育层面看,中学德育明显滞后。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残酷的升学竞争下,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仍不断向应试教育倾斜——重智育轻德育,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断层”。进入大学校园后,高校的开放教学与管理,造成了“90 后”的迷茫和反弹,迫使高校必须全力以赴为中学阶段滞后的德育给予“狂补课”。

就个体而言,“90 后”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心理由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步成熟过渡,存在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甚至个人生活自理的能力都很差。再加上认知能力还不是很高,个性倾向还不稳定,导致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矛盾。

(三)“90 后”大学生教育措施的分析

1.弘扬主流价值观,引导实践正确价值行为

“90 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从而使“90 后”形成主流信仰和宏观规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90 后”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90 后”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

2.开展自我教育,培养高尚情操

“90 后”已经具备了自我管理的基础:一是生理发展已经基本成熟;二是心理发展走向成熟;三是社会化程度提高,社会角色渐显。 因此学生工作者必须引导“90 后”开展自我教育。开展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包括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等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高品位文化产品

网络教育的优势十分突出,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快地实现资源共享。高校须占领网络阵地,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加强高品位文化的传播。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形势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科技创新网、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努力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与此同时,要发挥校园广播、校刊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功能,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4.加强心理咨询,培养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咨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必须采用新的手段,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加强对“90 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人格训练,化解学生的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为此,除应开展心理学教学和生理卫生知识的普及,适时举办一些讲座外,还应普遍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这需要建立一支队伍、搭建一个平台。笔者所在学校除配备校级、院(系)级心理咨询教师,均在各班班委增设心理委员,自上而下,形成合力,密切关注心理问题学生;针对“90 后”大学生喜欢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特点,搭建网络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邮件、QQ、网上留言、博客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其接受咨询。

(四)“90 后”大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

1 .“家长式”管理转化为师生“和谐”沟通

过去的学生管理工作曾被人称为“家长式”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完全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学生多数情况下只有服从领导和参与活动的义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是明显的领导和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家长式”管理常常采用单一“灌输”的说理引导法,往往把生硬的理论灌输给受教育者,虽然也讲究以理服人,但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90 后”大学生与过去不同了,他们有自己更加明确的思想和追求,对于管理者也不再是唯命是从,这就需要改变过去的学生管理方式。教育者应把教育对象放到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发扬民主,以和谐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做到这一点,要求学生工作者必须真正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去了解“90 后”,广泛开展谈心等互动活动,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让人服从的做法。在谈心和倾听中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关心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人文关怀。

2.统一管理转化为分层管理

对于“90 后”这个群体,不能实行“大锅饭”式的整齐划一管理模式。需关注个性特别张扬的“问题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每位学生的不同,认真调查分析他们在思想、社会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而后进行分类引导管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所在院系辅导员工作实行“两官分途”做法,将辅导员分成“管理事务”和“思政教育”两大类。管理事务的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工作部门的日常具体事务,而思政教育的辅导员则着重进行“问题学生”的引导管理,“以点促面”,推动整个院系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3.单一学校管理转化为学校与自我管理的有机结合

对于“90 后”大学生,仅依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学校管理”难以取得最佳效果,也易给学生带来逆反心理。应当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形成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这需要将学生引进到管理梯队中来。笔者所在院系管理梯队第一层面的辅导员,全面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第二层面为辅导员助理,选聘两位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协助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第三层面为年级干部,成立年级团总支、年级自律委,依照职能分工负责;第四层班级干部,包括班委、团支部干部,相应开展班级事务管理。年级委和班委干部相衔接,年级团总支和班级团支部相衔接,年级自律委和班级的其他学生干部相衔接,两位辅导员助理则对年级工作分工负责,由此形成管理梯队层层负责的机制,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学生自主成才转化为科学规划大学生涯

传统管理模式往往在大三、大四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一、大二多依托学生的自主成才。其实,让新生做好大学生涯设计,可谓是“好雨知时节”,能够引导和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弱点,排除发展障碍,解决好成才的定位和定向问题。在大一第一学期须由新生辅导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学生的自我设计可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自我评估:通过对自身兴趣、特长、性格、气质、学识、技能、交往与活动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的评价,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明确“我能做什么”。(2)环境评估:分析特定的大学生活环境对生涯发展的影响以及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大学对于自身成长成才的意义及所学专业的培养规格,明确“大学的要求是什么”。(3)明确志向:“立志”是大学生涯设计的核心环节,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过去的学习生活经历,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把自己过去尚处于抽象与朦胧状态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具体化,明确“我要做什么”。(4)目标设定:在明确人生志向和大学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设定发展目标。目标包括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分解到各个学年。(5)路径选择:围绕目标的实现,提出自己在思想修养、专业学习、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行动计划。

总而言之,面对“90 后”这样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群体,高校学生工作的教育措施与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大学学生组织能力培养体系探究

学生组织指由大学生组成的各类正式组织,如各类学生社团、学生会、学生班级等,学生组织由参与到学生组织中的大学生组成。大学学生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要载体 。学生组织的活动在保持学生思想政治的稳定,促进大学生能力提高,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融洽同学感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90 后”青年步入大学校园,大学学生组织的组织氛围与组织文化受到新一轮冲击,这对学生组织的管理、引导提出了新问题,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是要求准确把握学生组织的关键特征,通过学生组织稳定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通过组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然而,目前对如何提升大学生学生组织运作水平方面的研究却非常少,对学生组织成员能力培养的研究则更为少见。因此,在理论与实践中迫切需要着手对学生组织运作水平进行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正是建构对学生组织进行培育的体系与基本要点,为理论与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以促进学生组织的更好发展。

(一)学生组织能力培养的体系构建

学生组织能力培养的体系构建,是指根据新时期大学生学生组织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根据组织行为学的组织发展、组织变革等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指引下,建构学生组织能力培养的基本维度。当这些维度建构之后,就可以为学生组织的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工作思路与培养方向。

构建学生组织能力体系应遵循实用性原则、可测量性原则和简便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反映学生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上的实用性。新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发现、分析、解决学生组织的问题,使学生组织管理者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对其有清晰的认识,从而给予指导,促进学生组织的能力提升与和谐发展。可测量性原则,是指描述学生组织现状方面的可测量性。新体系要求能达到对组织特性的各个方面的强度进行可量化分析,从而便于各学生组织之间及内部多种因素的分析比较,为学生组织能力提升及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数据依据。简便性原则,是指测量当前学生组织现状时的便利性。在新标准基础上建立的分类分析工具必须简便易用,即使是学生组织工作方面的非专业人员也可以顺利地掌握并随时对学生组织近况进行测量分析,从而适时了解学生组织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组织的不断完善。新标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学生组织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使管理者能在对学生组织情况正确把握的基础上发挥引导作用。

学生组织能力体系的建构,主要试用了文献检索法、焦点组访谈法与德尔菲分类法等研究方法。首先进行文献检索,对包含学生组织的题名及近义词进行网络搜索,对检索得到的关于如何进行组织诊断与能力提升的部分进行了汇总。然后进行焦点组访谈。笔者设计访谈引导语并直接主持访谈,与14 名曾任学生组织学生干部的本科四年级学生以及 5 名具有多年学生组织管理、研究经验的学校领导、指导老师进行沟通探讨,使用头脑风暴、焦点探索等方法,综合上述探索性研究,共得出能反映学生组织发展水平或者团队能力建设情况的 29 个维度:政治与信仰水平、民主氛围、法制意识、务实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管理水平、机构设置、学习能力、道德修养、诚信建设、文化建设、自省能力、凝聚力、应变能力、活动吸引力、特色建设、活动的社会化程度、统筹能力、价值观念、工作激情、勇于改进工作挑战自我、全体成员的责任感、移情能力、冲突调节能力、信息搜集与汇总能力、沟通力、自信程度与执行力。最后,由具有丰富学生组织指导经验的两名学生工作领导干部、两名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并进行过学生组织指导的教师组成研究小组,采用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对这29 项能力维度进行汇总。通过以上方法,共得出学生组织能力诊断与提升学生组织能力培养体系的六个维度。这六个维度可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改进与提升学生组织运作水平,是面对学生组织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六个维度依据重要性依次为:诚信度、责任感、学习能力与行为、成员移情能力、反省能力、全局观。

(二)学生组织能力体系的描述

学生组织能力体系包含的六个维度是一个问题的多个侧面。通过六个侧面的同时测量与诊断,可以获得一个特定组织的具体状态,为我们对学生组织进行管理与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着眼点。

1.塑造诚信的能力

诚信是一个学生组织存在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一个学生组织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对于一个有道德感的学生团体来说,它存在的基础就是最起码的诚信。而诚实、可靠性和以事实说话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学生组织的诚信。培养学生组织首要考虑的应该是营造诚信,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组织的诚信度,提高学生组织在各项工作中的可靠性,使学生组织在运作中能够实事求是,以事实说话。

2.社会责任感能力

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具有的基本人格特征,进行学生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其成员的责任感。责任感的强弱反映了一个学生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个学生组织只有拥有较强的责任感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走向强大。拥有责任感的学生组织总能遵守对他人的承诺、关注组织目标并最终获得成功。培养责任感是要打破应试教育“分数至上”带给大学生的不良影响,防止学生组织在工作中仅考虑自身利益,培养学生组织遵守对他人、对其他组织的承诺,做到言出必行,并通过组织培养大学生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组织能密切关注本组织的组织目标,能够尽其所能完成组织既定的目标。

3.学习能力

在建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浪潮下,任何学生、个人组织都应力争将自己建设成为学习型人才、学习型组织。学习、获取和熟练掌握新的技巧,不仅能提高个人的自信和自尊,还可以改善人们对事对物的态度,提高工作方法的灵活性,它还极有可能提高组织对价值的总体感知 。一个学生组织是否能主动向其他优秀组织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注重整个团体的内在修炼,不因一时的成绩骄傲自满,对学生组织能否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培养当代大学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必须从培养学生组织的学习能力入手。只有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工作成绩。

4.体验情绪的能力

学生组织体验情绪的能力可以理解为组织所表现出来的对组织成员与组织之外的个体情绪与群体气氛进行准确把握的能力,也可理解为组织成员移情的能力 ,即培养学生站在他人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的能力。学生组织各成员较高的移情能力,能在最大程度上融洽成员关系,从而有利于组织团结和问题的解决。如果学生组织内部能相互体谅,那么就能使组织内部各成员很好的沟通,使交流顺畅,充满信任感 。通过体验他人情绪培养学生组织宽厚待人,相互体谅、理解、包容和接纳的品质。

5.反省能力

反省能力即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是指学生组织对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进行客观的自我揭露和剖析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体现了一个学生组织能否注重自身及内部成员的培养与提高。这项工作的经常性开展,可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组织整体的道德修养,使组织成员放弃不适合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这一能力是支持和引导学生组织按照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构建学生组织自我教育平台的重要方面 。定期与不定期地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有利于学生组织尽快发现组织问题,提高学生组织的工作效率。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学生组织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实现组织团结,加强自我及相互监督,保持组织肌体健康,使组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力武器。培养学生组织自我反省能力,也是使组织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重要举措,是党的三大作风和优良传统在学生组织中的具体体现。

6.从整体着眼的能力

从整体着眼的能力,从组织领导者角度来说是培养学生干部对全局的统筹应对能力,实质是培养其立足于全局,以全局意识统筹各项工作,坚持全面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对于一般成员,则是指每个成员愿意为组织无私付出的程度,它体现了一个学生组织的发展潜力,也体现了一个学生组织内部成员凝聚力的大小。一个能从整体着眼的学生团队,成员之间能广泛的交流分享各自的意见,从而帮助所有成员理解如何团结工作以实现整体的成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从培养整体着眼能力出发,培养学生组织关注全局,使其能在利益的选择中考虑整体利益。通过这一侧面的培养,使学生组织在发生重大时政事件时能够认识到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能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联系,坚持全面看问题的思想方法,避免发生偏激行为。

以上六个侧面,是实际操作中必须首要考虑的六种维度。这六种维度的综合测量,能准确描述一个学生组织发展的具体状态,为我们诊断学生组织的问题及具体着手调整学生组织的组织文化、改善组织氛围,提高学生组织发展水平提供了着眼点。

(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总结的六种学生组织的能力主要是从新时期大学学生组织的特性出发,综合考虑当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要点和学生组织及大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素质分析归纳得来。这种培养体系的创建,能为在组织层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依据,也为学生组织进一步的管理与培养提供了依据。这六个特质不仅是学生组织能力提升的维度,也可以作为学生组织能力发展现状的考核标准。其内容为学生组织特性分析提供了方向,是进一步建构学生组织诊断工具及编制能力诊断量表的基础,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着眼点和着手点。

作为学生组织,其综合特征取决于组织成员的能力与个性特征,更取决于学生组织内部的组织结构、权威结构及其社会心理氛围。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学生组织的诸多特征多由组织的主要领导成员决定,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应说明学生组织的综合特征与组织领导成员特征的关系。同时学生组织由学生个体组成,这也需要我们分析组织成员个体能力与素质如何决定了组织整体的内部氛围和外显能力,分析组织中的个体如何受到学生组织文化与氛围的影响。作为实践研究,还应根据现有研究,编制学生组织发展诊断量表等分析工具,对在学生组织中如何具体应用,如何通过学生组织的发展培养组织成员等方面开展研究。 Uepqym2mYKJ6Q73y5qkZrW/IIBNwt5jrpg6Xz3riwnQJoDB9vbgvcAu0Kxfpvfl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