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学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为我国高等学校所重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长期探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实现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为推进,通过二者的良性互动,有效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日益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其必要性和紧迫性都尤为突出。
(一)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辨析
学风,是学校的治学表现,是一种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治学精神、原则、态度和治学方法的体现。 对学生而言,是学生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具体展示出每一位学生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诸多要素。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它的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从多年的教育实践来看,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首先,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学风建设在目标上是要解决学校在治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营造认识客观世界、探求科学真理的良好风气。良好的学风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其次,学风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具有内涵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是理念信念的培养教育,学风建设要解决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以及学做人做事的方法,它们共同反映的是一种科学求实的精神。 要达到良好学风的标准,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事业观,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从学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涵来看,学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渗透,互为影响的有机体,二者绝不能割裂。
(二)高度重视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学校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二者的紧密结合,有其理论上的必然。建设优良学风既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个体发展需要。高校学风建设要为大学生从事学习活动、获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作风创造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成为社会人的需要。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和知能结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全面发展的人必然是社会关系的极其丰富,必然是人的物质生活发展与思想精神发展的高度统一,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统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二者必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导向与动力,为学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学风建设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更好的成长和学习,成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其关键是解决好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问题,涉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恰恰是学风建设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高校学风建设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使其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刻苦学习、努力成才的自觉性。只有这样,学风建设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才能与高等教育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导向与动力,为学风建设提供了动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其次,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抓手,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和平台。学风是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反映,也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体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以学风建设为突破口和有效载体,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才能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通过学风建设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在认识世界、探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求知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人成才,最终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学风建设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和抓手,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和平台。
多米诺骨牌效应指出: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因此,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风建设这一张“骨牌”,一旦学风出现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将变得消极,厌学现象将进一步加重;严谨求实的学风无法养成,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将消失殆尽,进而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成就未来”的认识,对学生认识观造成影响,最终冲击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实现途径
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加强学风建设,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在加强学风建设的同时,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学术诚信与大学生诚信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道德范畴,更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 号)中指出:加强学术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开展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可以通过积极为本科、专科生开设科学伦理讲座,在研究生中进行学术规范宣讲教育,把科学道德教育纳入教师岗位培训范畴和职业培训体系、纳入行政管理人员学习范畴等措施,在师生中不断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强化师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道德养成。
太原科技大学以学术诚信教育活动为突破口,构建出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体系,如下图所示:
适应与认同: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从学生易于接受的“点”开始。学术造假是违背学术真诚、丧失学术良知的表现,学生普遍认同。在此基础上,展开“考试诚信”教育,通过抓考风,使学生树立诚信备考的理念。
探索与发展:紧紧围绕交友和就业、创业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的探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诚信的道德诉求。
匹配与积累:诚信教育要关注特殊群体。针对贫困生,在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发放的过程中进行诚信教育;当然在此之中的感恩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工作部门可以组织每一位获得国家助学贷款以及获得助学金的同学写下感谢信,并要求他们定期向捐助人汇报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定向与收获:通过上述诚信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诚信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守住信用,就是守住人品,守住人格。
由此可见,学术诚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德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开展学术诚信教育,规范大学生的学术行为,能够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起诚信的道德品质。
第二,教风建设与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机结合。端正教风是大学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术指导的效果。”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由此可见,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教师理应用自己的好思想、好作风为学生树立榜样,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因此,高校教师要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
在教风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太原科技大学首先注重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提出了学校教风建设的方案或意见;其次,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了教风建设评价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再次,加强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增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进行实践课题调研、情景模拟、撰写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报告等步骤,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和体悟到道德和法律理论知识的价值内涵,促进了由知道向行道的转变,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情景模拟是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围绕所选课题,教师组织学生对校园生活及社会现实中出现的有关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文明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种种现象进行观察。然后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每个剧目先在班上表演,学生针对剧情和表演效果进行分析评议;最后选送优秀节目参加全校的汇演和比赛。
第三,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学风是一种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学风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文娱、体育、科技、社会实践活动等。 它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要精心策划、周密布置每一项校园文化活动,要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真切体会到责任感和成就感的同时,逐步完善个人的做事方法和态度,实现“三自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中,难以实现很好的效果。学生由内而外,通过亲身体验得到的感受和提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缺失的部分。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都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作为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大学生既是学风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学风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高校学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动力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一)当前高校学风状况剖析
学风,是学校的治学表现,是一个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治学精神、原则、态度和治学方法的体现,也是学生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对学生而言,学风是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具体展示出每一位学生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诸多要素。学风最直观的反映就是学生群体对待学习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而一所具有良好学风的高校最集中的表现是学生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在精神上渴求知识、勇于探索,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奋发向上,知识对青年学子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够得以充分展示。
然而,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在现实当中,不乏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的大学生,他们往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热情不高,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厌学情绪比较严重;二是责任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力不强。不乏少数的大学生满于现状,缺乏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在学习上表现为浮躁、不踏实,考试突击,为考试而学;三是学习道德缺失、纪律意识松懈。表现为有些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无故旷课、逃课,相互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这些问题和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有来自市场经济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就业市场的压力等社会因素,也有来高校扩招而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等现实问题,还有学生心理和群体行为特征的特殊性的因素等,众多因素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必须进一步增强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度挖掘学生的自觉性,从而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二)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就人自身而言,人既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也是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统一,还是“自我”与“自为”的统一。人的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社会对人的要求与人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矛盾,即社会与自我客观水平二者之间的矛盾。然而在二者之间存在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当人在主观上积极主动地将实然要求转化为应然要求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要求,真正实现了由实然到应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创造的主体,也就是自身发展的主体。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这一阶段也是人自主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既是“现实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又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的理论基石。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本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不但是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同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社会生产和培养人方面的重大作用:“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就此而论,学生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和掌握前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经验,探求真理,实现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其目的就在于促使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柏拉图认为,“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因此,在教育活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这一主体性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中主要体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突出学生自我的自主参与、自主选择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思维品质独异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才能把学生主体性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高校学风建设中主体性教育的认识
解决学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应准确把握学风这一概念的哲学内涵。从哲学层面来理解学风,是指受教育者在认识客观世界、探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近年来,各高校为了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采取了很多强有力的措施,并为之做了大量工作以期寻找解决学风建设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效果依然不够理想。尤其在通过主体性教育方式改变学风现状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应当承认,目前高校学风建设还未形成主体性教育的主流思想。” 对高校学风建设来说,实施主体性教育乃是解决高校学风建设难题的治本之术。
其一,需要与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自觉、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前提,也是解决学风建设问题的根本前提。所谓自觉,即是指人的自我觉醒。它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发展过程中,在与外部的自然和社会以及内部的自我的相互交流和对话过程中,对自我本身作为个体存在和类存在的自我定位。人的自觉也就是人类的精神觉醒,而人类的精神觉醒是通过自我反省而达到的。要达到人类的精神觉醒,只有自我反省达到觉醒的程度后才有可能实现。要使学生的自觉性主动发生,完全体现其主体性,其实现的前提是主体需要及满足需要的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未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主体需要及满足需要的实践之重要性,因为需要,人们才开始创造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同时,需要在被满足与不断产生之间循环往复,正是基于此,才有了人和人类历史的不断前进。
人类的自觉能力同样来源于主体需要及满足需要的实践。“随着人类面临的客观世界的变化,于是人类又有了新的自觉与他觉的需要,即自我反思,认识和改造对象的需要。这样需要推动着人的自觉与他觉的能力,进而推动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 需要推动和促进人的自觉能力的发展,人的自觉能力的提高反之促使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更进一步地推动了人的自觉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循环往复,才能激发出主动学习的自觉,为实现主体性教育奠定基础。
其二,发展主体性教育,是学风建设的核心要求,是解决学风建设问题的必由之路。在哲学意义上讲,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即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动物不能把同类的相同特性汇集起来;它们不能为同类的共同利益和方便做出任何贡献。人则不同,各种各样的才能和活动方式可以相互利用,因为人能够把各种不同的产品汇集成一个共同的资源,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购买所需要的东西。” 在这一论述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正是这一特性才使人摆脱被动地对自然的依赖。马克思认为,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也就是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创造性能力的人。
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就是提高人的主体性和主体能力。” 所以高校要创建优良学风,就必须发展和实现主体性教育,通过启发、引导大学生的内在的需求,激发、驱动其探索求知的欲望,通过营造民主科学、自由个性的教育环境,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认知主体、创造主体和实践主体。
(四)高校学风建设中主体性教育的实现方法
提高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风建设是一个永恒而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育新课题,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大学办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创建高校优良学风?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创造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客观环境,保障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最高需要。要激发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使之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高校要创造培育主体性教育的氛围,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空间。首先,在教育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开放性、进步性、精神性的特点,兼具塑造人格的功效,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能让学生在探索真理、求取真知的过程当中感悟自由自在的真谛,激发自由自在的内在特质。其次,必须注重教育手段的灵活性、多样性、科学性,创设自由开放的教学育人环境,构建出一个充满乐趣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发展作为学生个体的主体性。此外,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有耐心的启发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使其主动探索求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主体地位,从而具备充分选择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与价值取向。
第二,重视主体性教育过程中的主观积极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意识作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是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当代大学生独立开放意识的增强、自我发展欲望的提升以及对自我价值审视的提高,都是大学生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的表现,这也有助于他们更加充分的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体现自觉。由此,高校应该更多的提倡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给大学生创设更多的发挥主观积极性的机会,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正确引导大学生克服在自我意识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消极倾向,帮助他们消除自我认识不当、追求错位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困惑、思想迷茫等问题,鼓励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同时,要根据学风建设的实际需要,经过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反复试验,构建起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求知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总之,高等教育的优良学风是保持高等教育长久不衰的重要基石,在学风建设中从培养和挖掘学生的自觉性,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入手,让学生发挥主体性、自觉性,是搞好学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能力,才能使之更好地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本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