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社会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我国人口规模、人口质量和人口特征的空间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牵引下,社会犯罪问题已经跳出了传统的模式,其空间形态和特征具有多元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人口与犯罪空间的关系上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因此,公安执法部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根据区域人口与犯罪的空间特征,提高公安执法部门的社会管理质量;如何根据区域人口、经济发展特点建立治安防范体系乃是公安执法部门的当务之急。

近些年来,公安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了实际应用阶段,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的警务信息处理技术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某些实际警务工作中初见成效。随着国外在犯罪地理信息系统和犯罪系统仿真研究中的不断深入,实现犯罪行为与模式的可预测性已经有了初步研究路径,并且在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许多研究思想与方法。但是,要想真正在实际中得以有效应用,并且作为有效的警务工作指导准则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目前仅仅在理论上有某些方面的探讨,还没有具体的和成熟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不论是犯罪评价、犯罪预测,还是犯罪控制都离不开犯罪空间信息的支持。也就是说,犯罪空间分析是建立在犯罪行为信息(行为空间信息)与犯罪空间信息(地理空间信息)之上。实际上,不论是犯罪地理空间信息还是犯罪行为空间信息,两者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具有相互作用的存在与演化特征。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实际出发,建立基于区域人口特征的犯罪防控模式与知识管理体系是公安机关优化社会管理水平的一项战略任务,并且能够真正达到改革、适应、创新的目标要求,也是本书研究的初衷。本书的研究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于犯罪空间分析的区域犯罪模式研究;二是如何构建区域治安犯罪防控体系、优化城市社会管理水平。

本书的理论分析与算法设计大部分是作者的研究成果,在书稿的整理过程中,引用了有关作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以谢意。同时,限于作者的水平,书中必有结论不准确、描述不恰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6YNtR6+1xf/re+9lPotBcdoC/9SXduKZQrL0O+g9PlJuLoY4CpuKq4rJMQz26R9h



第一部分
犯罪空间分析

“犯罪空间分析”的提出并非偶然。近些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技术工具)和地理信息科学(作为思维方法)已经逐步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所认同和接受。在地理信息科学中,现实世界被理解为若干离散的“实体”或连续的空间“场”;且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都具有时间、空间和专题属性这三大要素。如果能够将某些犯罪现象可视化,进行数据挖掘、提出研究假设,并使用模型验证,则可以进行探索性质或解释性质的研究。

近些年来,基于GIS的“犯罪空间分析”研究得到了各国警方和研究机构的关注,大量的警用地理信息系统产品被研发出来,但是,许多研究成果并没有在现实的犯罪控制中发挥理想的作用,与传统的GIS实现功能还有较大的距离。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者将“犯罪空间分析”当作基于电子地图的警用MIS;二是,由于人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因此从空间的角度去探讨犯罪问题,所面对的空间,便是充满差异性的“犯罪行为空间”。从犯罪学文献可看出各界学者对于犯罪地点的寻找与犯罪热点的掌握非常重视。在空间中定位是对预防犯罪的共识,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突破。然而,空间在研究中一向是被动的,针对犯罪空间的讨论,不应只在于它是发生犯罪事件的所在,而应当清楚该空间具有再生产能力,具有与社会性相互作用的能力。 cNq/stDeIFrtOkzb5xPCbK9QE53HKp3XU0G3JomglLtluPwfgEqQ0Bian2Nc4C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