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社会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我国人口规模、人口质量和人口特征的空间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牵引下,社会犯罪问题已经跳出了传统的模式,其空间形态和特征具有多元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人口与犯罪空间的关系上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因此,公安执法部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根据区域人口与犯罪的空间特征,提高公安执法部门的社会管理质量;如何根据区域人口、经济发展特点建立治安防范体系乃是公安执法部门的当务之急。

近些年来,公安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了实际应用阶段,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的警务信息处理技术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某些实际警务工作中初见成效。随着国外在犯罪地理信息系统和犯罪系统仿真研究中的不断深入,实现犯罪行为与模式的可预测性已经有了初步研究路径,并且在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许多研究思想与方法。但是,要想真正在实际中得以有效应用,并且作为有效的警务工作指导准则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目前仅仅在理论上有某些方面的探讨,还没有具体的和成熟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不论是犯罪评价、犯罪预测,还是犯罪控制都离不开犯罪空间信息的支持。也就是说,犯罪空间分析是建立在犯罪行为信息(行为空间信息)与犯罪空间信息(地理空间信息)之上。实际上,不论是犯罪地理空间信息还是犯罪行为空间信息,两者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具有相互作用的存在与演化特征。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实际出发,建立基于区域人口特征的犯罪防控模式与知识管理体系是公安机关优化社会管理水平的一项战略任务,并且能够真正达到改革、适应、创新的目标要求,也是本书研究的初衷。本书的研究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于犯罪空间分析的区域犯罪模式研究;二是如何构建区域治安犯罪防控体系、优化城市社会管理水平。

本书的理论分析与算法设计大部分是作者的研究成果,在书稿的整理过程中,引用了有关作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以谢意。同时,限于作者的水平,书中必有结论不准确、描述不恰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E6rAYE/dv2N5Qz7nfRa6l5Z0ZkZJm+RhmvBmXuzqwKRL0XrMIaORuweVcTpNg0t0



第一部分
犯罪空间分析

“犯罪空间分析”的提出并非偶然。近些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技术工具)和地理信息科学(作为思维方法)已经逐步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所认同和接受。在地理信息科学中,现实世界被理解为若干离散的“实体”或连续的空间“场”;且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都具有时间、空间和专题属性这三大要素。如果能够将某些犯罪现象可视化,进行数据挖掘、提出研究假设,并使用模型验证,则可以进行探索性质或解释性质的研究。

近些年来,基于GIS的“犯罪空间分析”研究得到了各国警方和研究机构的关注,大量的警用地理信息系统产品被研发出来,但是,许多研究成果并没有在现实的犯罪控制中发挥理想的作用,与传统的GIS实现功能还有较大的距离。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者将“犯罪空间分析”当作基于电子地图的警用MIS;二是,由于人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因此从空间的角度去探讨犯罪问题,所面对的空间,便是充满差异性的“犯罪行为空间”。从犯罪学文献可看出各界学者对于犯罪地点的寻找与犯罪热点的掌握非常重视。在空间中定位是对预防犯罪的共识,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突破。然而,空间在研究中一向是被动的,针对犯罪空间的讨论,不应只在于它是发生犯罪事件的所在,而应当清楚该空间具有再生产能力,具有与社会性相互作用的能力。 8Yc5YQ2WQt7KAY4e5TiGmw/KCszwJwVxC/uVldKWF6sBSBJlfWZtzzI0rj0nPTLH



第一章
犯罪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犯罪地理学的产生

犯罪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其古老,是因为早在18世纪中叶,在一些论著中就开始用地理思想研究犯罪;说其年轻,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犯罪地理学。尽管如此,由于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地理问题,它是犯罪学和地理学的共轭课题,在犯罪空间的研究中,离不开犯罪地理学思想。

研究地理空间的学者Tobler提出Tobler’s First Law(或称地理学第一定律),描述事件与地理间之相关性,说明事件(犯罪发生)基本上与地理空间有极大之相关性,如下段说明 [1]

“Everything is related to everything else,but near things are more related than distant things”(Tobler,1970)

以上的意思为:“每一件事情与其他事情都有关联性,而距离越近其相关性越高,越远其相关性则越低。”

空间因素表现在“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异质”两个概念上,空间自相关是认为“邻近地区的影响”大小。Tobler(1970)地理学第一定律(first law of geography)认为地区与地区间会相互影响,此种影响随着距离的加大而递减。如果加进时间的向度,此种影响有时间间距,不是立即发生,此即空间的扩散作用。空间异质性指空间位置差异造成的观察行为不恒定现象。例如在某个区域之中,存在着不同的次区域,各区域间误差的变异不相等。举例说明:犯罪率与教育程度的关系,不同地区(文教区、贫困区)可能不一样,此即空间异质现象。基本上,人的行为表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空间分析学者尝试结合日益成熟的计算机技术GIS、空间计量方法以及大型数据库,目的在精确地界定空间因素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到底是哪一种“空间因素”产生影响?影响有多大?如何建立模型?从而解释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关系。

“空间分析”旨在突显“空间因素”的重要性,探讨“空间因素”在社会(自然)现象中扮演的角色。什么是“空间因素”?狭义的空间因素,一般指经纬度或XYZ坐标值;广义的空间因素则可包括所有与“空间”有关的变量,除了经纬度、坐标外,还包括观察对象所处的地形、地貌、文化、传统、制度、风俗习惯、经济发展、行为表现等,甚至还括及邻近地区的状况。基本想法是,人们的行为表现会因为所处环境而改变,因此将观察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相关属性纳入考虑有其必要性。

空间分析本质上是量化的研究取向,处理地理属性数据。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探讨极为普遍,诸如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等的变化、地质结构、环境、生态、物种等的分布,都可轻易找到地理位置所造成的影响。就社会科学而言,其应用不及自然科学普遍。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方法论上的选择,社会科学家普遍认为,“地理位置”的影响,极可能只是假象,我们应致力于找到其他“真正的”变量,把“地理位置”这个因素解释掉。然而,愈来愈多证据显示社会现象充满了“空间因素”,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就不一样,而这正是空间分析可以给力的地方。 8Yc5YQ2WQt7KAY4e5TiGmw/KCszwJwVxC/uVldKWF6sBSBJlfWZtzzI0rj0nPTL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