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1]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指形成与完善专门的知识体系、建立专门的教育培训制度与认证体系、建立专门的工作标准与职业伦理体系、发展专业团体并获得专业地位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化基础条件,但是未进入明确的专业化阶段。加强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需要在积极营造舆论氛围、完善法制、加强专业团体建设、提高入职标准、改善工作环境与发展条件等方面加强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并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与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涵义与现实意义

要搞清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涵义,先要搞清专业与专业化的涵义。《现代汉语词典》对专业概念的解释为:(1)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2)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分;(3)专门从事某种工作或职业的。 这种解释虽然通俗,但是未能揭示专业的特征。一些社会学者运用“特质模式”(Trait Model)的分析构架来揭示专业的本质,“把专业界定为基于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而建立起来的职业群体,它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 国外一些研究者或机构还提出了专业的判定标准,例如,1948 年美国教育协会提出了专业的八条标准:(1)含有基本的心智活动;(2)拥有一套专门化的知识体系;(3)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4)需要持续的在职成长;(5)提供终身从事的职业生涯和永久的成员资格;(6)建立自身的专业标准;(7)置服务于个人利益之上;(8)拥有强大的、严密的专业团体。 实际上,在这些标准中,专门化的知识体系、专门训练、专门的工作标准、专门的职业伦理是专业的核心特质,而成员资格、专业团体等是专业的衍生特质。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也认为,一种职业要被认可为专业,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专门职业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2)专门职业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3)专门职业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 专业化就是一种普通的职业或职业群体形成专业特质、获取专业地位的过程。具体来说,专业化就是形成专门化的知识体系、专门化的教育培训与认证体系、专门的工作标准体系、专门的职业伦理规范体系、专业团体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涵义就容易揭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指形成与完善专门的知识体系、建立专门的教育培训制度与认证体系、建立专门的工作标准与职业伦理体系、发展专业团体并获得专业地位的过程。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状况来看,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概念还需要进一步作几点说明:(1)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群体的专业化与职业本身的专业化虽有区别(例如,前者主要针对人,后者是职业这种“物”),但是两者是有密切联系的。特别是在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还处于不太成熟的情况下,两者更是相辅相成的。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其职业的专业化是交叉的。(2)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主要是针对专职人员而言的。虽然,高校兼职辅导员也存在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与服务水平的问题,但兼职人员毕竟是短期性的。(3)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这些活动的主体(或称之为专业化的推动者)可能是群体的角色,例如,教育行政部门、大学、专业团体,也可能是个体。(4)从群体的角度来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更多地是指提升外在的专业特质以及通过外在的手段来提升专业特质。至于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特质的提升,更多地使用专业发展的词汇,或者更多地从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来推动。从国外教师专业化的实践来看,群体的专业化策略有两种基本取向:一种是谋求整个专业社会地位提升的工会主义(Trade Unionism)取向,另一种是强调教师入职高标准的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取向。 不管哪种取向,在教师专业化初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专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群体策略的作用才相对降低,个体“专业发展”策略的作用才突显出来。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于:

(一)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央 16 号文件把高校辅导员列入教师编制中,这不仅是对高校辅导员的重视,而且是对其严格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与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社会对教师的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迫切的需要。确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一直是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先进国家当前教育战略的共同措施。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一些学者对专业化可能带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更严重的“淡化政治”现象的担忧不是没有根据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一担忧而逆大势而行。问题不是要不要专业化,而是如何采取全面的、正确的措施去推进专业化,在专业化过程中保持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质。

(二)专业化是大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社会状况与高等教育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的环境与改革开放以前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对比都有重大的变化。要促进大学生更全面、更高质量的发展,不仅对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元化环境下大学生发展多样化的需求迫切地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及其人员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指导与服务。

(三)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高校辅导员地位与待遇不高,这种现象与这一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密切的联系。一些人把高校辅导员视为“万金油”,实际上是对这一职业专业性与专业化的否认。一些高校把人事改革中分流的低学历、低技能人员安排进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一做法实际上严重影响这一职业的社会评价与专业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经验的积累,其职业发展需要经历经验型这个阶段,但是,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业长期停留在经验型发展阶段,不积极、主动推进专业化进程,那么这种职业就会萎缩,甚至被职业代替。高校辅导员队伍只有通过专业化的努力,建立与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专门的教育培训制度、专门的考核认证体系、专门的工作标准与职业伦理体系,发展属于自己职业群体的专业团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社会地位问题,也才能保证持续地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专业化的服务。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历史背景与现状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虽然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没有进入一个由专业化理论与方案指导下的主动实践阶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专业化的基础,也不意味着以前未开展专业化方面的实际工作。任何面向未来的变革都需要建立在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因此,在探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策略之前,有必要对其历史背景与现状进行简要的考察。

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与专业教育方面来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已经有了较扎实的、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与教育体系。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但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独立的学科来建设,这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 1980 年 6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化”的论题,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展开了讨论。1981 年 8 月,蒋南翔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科学”。 这样,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概念在教育系统内被传播与认可。1984 年 4 月 13 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决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1984 年 6 月 9 日,教育部又颁布《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批准在清华大学等 6 所高校首批试点。 这一专业的设置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的诞生。1987 年 9 月 20 日,国家教委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决定从 1988 年开始招生。1996 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成为首批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并于 1997 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近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成为全国重点学科。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阶段,郑永廷教授认为:大体经历了学科主体确立阶段、分支学科发展阶段、综合深化发展阶段。在学科主体确立阶段,主要是探索学科主体理论框架与学科基本理论,确立了主干课程,编写了主干课程教材——《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在分支学科发展阶段,主干课程从不同层面延伸,形成了几种类型的分支学科。理论观念方面的分支学科教材主要有《唯物史观通论》、《政治观通论》、《人生观通论》、《道德观通论》等;教育方法方面分支学科的教材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方面的教材主要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综合深化发展阶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批准之后的几年,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人才培养、培训和教育者学习、研究等途径,向理论教育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思想教育的扩展、渗透。在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跨越式发展的同时,郑永廷教授也指出了学科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第一,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为社会的大多数人所认可,但仍然有人以国外没有这一学科而质疑其科学性,偏向于用心理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引进学科,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还跟不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步伐,有些滞后,其有效性面临挑战。第三,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理论本位的课程取向、知识本位的中性取向、方法本位的实用取向探索,这种探索不无合理之处。但第一种取向强调传统理论的传授而忽视理论的现实转化与创新,第二种取向强调知识传授而模糊价值原则,第三种取向强调实用方法而忽视学科学理性与教育的规律性。这些取向的基本特征是: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某一要素的作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与整体性研究;注重教育主体的理论、知识、方法的传授性过程,忽视教育客体的情感、意志、思想的形成性过程;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性,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三种取向都未能把握以形成、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的素质取向。 但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基本成熟的阶段,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提供了一个专门的知识体系与教育培训体系。

其次,从工作标准与职业伦理方面来看,虽然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缺乏明确的、统一的行业规范。各个高校均建立了辅导员队伍,并且对辅导员的工作作出了必要的要求,但是,建立起规范性的工作章程、岗位职责、考评条例等辅导员工作文件的高校不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工作标准与职业伦理方面虽然有一定基础,但是离专业化的要求还是有明显的距离。

再者,从专业团体建设与成员资格方面来看,专业性组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成员资格边界模糊。1984 年 12 月 23 日,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研究会”)在上海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至 1990 年底,全国除新疆、西藏、台湾外,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先后成立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或高等学校德育研究会。1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研究会办起了自己的刊物,有的已公开出版发行。 可以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团体及其网络已经建立,对全国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作为一种专业研究机构,在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方面尚无明确的策略。在高校辅导员的入职条件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绝大多数大学在选拔辅导员时,对辅导员的学历要求、专业要求都相对较低。特别是个别高校甚至将下岗分流人员、学历低的引进人才的家属也安排进入辅导员队伍,严重地模糊了辅导员的界限。这些现象显然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总体而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还处于基础性工作阶段,即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化基础条件,例如,已有基本成熟的知识体系与教育培训体系、已建立广泛的工作网络与专业团体网络,但是未进入明确的专业化阶段,缺乏明确的专业化政策导向、缺乏明确的工作标准与统一的职业伦理规范、缺乏明确的成员边界等。

三、积极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专业团体、高等学校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个人的共同努力。既然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还处于基础性工作阶段,那么要启动与推动这项工作就需要借助更多地组织的力量、采取群体的策略。所以,这里主要从组织的角度探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方面管理与指导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统一认识,积极营造“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舆论氛围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专业团体、高校领导层以及辅导员内部并没有形成共识。思想认识如果不能到位,那么专业化工作就难以启动,即使启动也难以执行。所以,当务之急是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统一认识,真正树立起正确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理念。这种理念的树立不仅需要党和政府力量的推动,而且需要社会各界、包括高校辅导员及其专业团体的共同努力。通过营造一种良性的舆论氛围,来推动改革措施的实施。美国教师专业发展改革的启动方式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1980 年6 月16 日《时代周刊》一篇题为《救命!教师不会教》(Help!Teacher can’ t Teach!)的文章,引起了公众对教师质量的担忧,拉开了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序幕。随后,由“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 年发表的《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霍姆斯小组 1986 年发表的《明天的教师》、卡内基小组 1986 年发表的《国家为培养 21 世纪的教师作准备》等报告引起学校和教育行政机构的极大关注。这些由专家学者组成的民间机构公布的报告通过舆论的作用,进而影响到政府的决策,最后政府走到教育改革的前台来推动教师专业化的运动。 高校辅导员只有团结起来,发挥专业团体的组织与中介的作用,借助媒体的宣传效果,才能形成专业化的舆论氛围。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这样的专业团体可以组织若干专家小组,深入调查研究,形成若干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状况的专题报告,一方面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给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咨询与参考。

(二)完善法制,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制度保障体系

如果说观念的更新、舆论的形成是专业化的先导,那么相关法律条规、政策的制定是专业化的根本保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与政策保障体系,专业化是无法实施的。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1993 年 10 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 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1995 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8 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00 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这些教育法规为教师专业化提供了保障,也提出了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就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条规定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必须是专业人员。在上述的法规中对高校辅导员的教师属性问题均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或说明。这样,在一些地方高校中,辅导员排除在教师之外,享受不到与专任教师同等的待遇。虽然国家不可能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单独立法,但是,国家有必要为学校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立法,并在相关法规中对高校辅导员的教师属性、地位、资格要求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提供法律的保障。例如,可以在修订的《<教师资格条例>的实施办法》中进一步明确要取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就必须取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学士以上学位,也只有取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资格证的人员才能专职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对于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的教师除了必须取得相应专业的学位外,还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在完善法规条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专业证书及其考核制度的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和精神制订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规划,并制订财政经费预算、优惠政策等方面的配套措施。

(三)加强专业团体建设,积极发挥专业团体的中介作用与行业规范作用

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过程中,作为专业团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应当、而且可以发挥特殊的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是专业化的主要推动者与组织者,一方面它可以发挥中介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发挥行业规范作用。

在中介作用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可以将基层辅导员的意见与看法、专家学者提出的建议与对策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反映,特别是要积极反映基层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困难,为辅导员争取必要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与专业地位。与此同时,将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关于专业建设的政策、要求向各会员单位与个人传达,并通过行业自觉行为来贯彻与落实。

在行业规范作用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是在政府主管部门不能或不便于直接发挥作用的领域进行工作。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不断成熟,国家主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门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可以逐步地将学科建设的自主权下放到专业团体或专业协会等组织,以巩固专业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中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可以采取课题组、教材编写组、学术会议等方式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指导与评估来规范与提升专业教育,可以制订专业水平等级、工作职责与考评制度等专业工作标准,还可以规范内部成员的职业伦理要求等。

(四)提高入职标准,积极创造专业化的工作环境与发展条件

相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专业团体而言,高等学校本身对高校辅导员的影响最为直接,因而它对这支队伍专业化的作用也更为特别。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聘用专业人员来推动这支队伍专业化程度;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为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条件,进而推动群体的专业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办学自主权越来越强大。这种自主权扩大的一个表现就是高校享有高度的用人自主权。高校能否聘用专业人员从事大学生辅导工作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极为关键。辅导员的专业化目前还未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绝大多数高校在聘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时还是注重经验,忽视专业要求。但是,随着高校招生竞争的加剧以及学生在学校活动中地位的上升,学生对辅导员专业化服务的需求也会上升,这时高校决策层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注意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问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辅导员的要求只能明确一些底线的标准,例如,规定学历不低于本科。但是,高校在人事自主权范围内可以提高用人标准,例如,规定专职辅导员不仅要专业对口,而且不低于研究生学历等。所以,高校提高入职标准来聘用辅导员是这支队伍专业化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高校还要为在职人员的专业化发展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条件。例如,提供符合专业化工作要求的“硬环境”(办公室、办公设备、专业用品、专业活动经费等),提供促进专业发展的“软环境”(较多的发展机会、发展信息公开化、发展机会公平化、较好的福利待遇、良好的工作与人际关系等)。高校还应当为在职人员科学研究、继续教育等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以及队伍的专业化。

[1] 彭庆红: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发表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 年第 4 期。 PWqBHE2CGAZfBxcUCjLKGdrtk/b9uWp2vo44ZR3twFShFFXArEc7AxK9ydBEhsD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