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系的构建 [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新时期、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可靠的政治保障,更需要有力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价值尺度和重要保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校荣辱观教育体系构筑的重大意义

(一)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引导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蕴含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也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成熟的环境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领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挑战,出现了一些诸如过度追逐金钱、责任感消退、诚信理念缺失等社会道德滑坡现象。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它引导社会的每个成员在面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时,如何去取舍,对于全社会形成统一的共同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同时,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角度来说,“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包含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与高校德育和大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愿望和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育人目标和价值尺度

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这些目标和任务的实现,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首先就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地指出了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从根本上讲,就是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育人目标和价值尺度。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使之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高校特色育人,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道德指南

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特色育人的基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道德指南。高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学校的特色育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同时,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能够使高校全体师生形成统一的价值目标和精神召唤,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全校上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大学,努力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高校荣辱观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和一定层面上存在着主流价值观缺失现象

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体上是符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要求的,他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希望学成之后能够报效祖国和人民,体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念。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现在仍处于转型期,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迅速变化的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等都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价值的多元化成为这个时期最鲜明的特征,不同的价值都获得了被尊重的道德空间。多元化的价值一方面扩展了人们的选择自由,但另一方面也在价值的折中和多元妥协中模糊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断,使得许多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被遮蔽和消解,基本的荣辱、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被杂乱无章的多元价值所混淆、所扭曲,甚至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和一定层面上丧失了基本的荣辱感。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构成了严峻挑战,也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前,各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部分教师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还难以满足荣辱观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还难以适应目前形势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学生思想变化的需要。部分教师只注重对大学生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而忽视了思维开启、品质引导、人格塑造、理想激发。同时,一些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上还或多或少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编制不到位、待遇不到位、培养不到位和专职不专用等情况,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关系、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开放环境下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激荡,使得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和师德建设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一些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与观念淡化,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道德滑坡,导致不讲师德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人师表较差。这主要表现在政治立场不够坚定、育人意识不强、敬业精神不够、言传身教作用较差、协作观念欠缺等方面,甚至还出现一些严重的失德行为。尽管这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流,也不代表高校教师的整体形象,但仍需要加以正视,并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

(三)教育内容设置相对零散,方法相对简单,存在“重复和缺失并存”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

荣辱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内容之一。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从整体来看主要包括两大教育层面:一是教会学生懂得“做事的道理”,即具体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二是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学会了“做事”,懂得了“做人”,明荣知耻,才能具有健全的人格。

但许多高校开设的人文、思想道德方面的相关课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教育内容缺乏系统规划,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同时从教育方法上又以传统的说教式为主,单纯停留在课堂讲授知识上,显得很空泛,与时代特征和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较强的说服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需要学校首先通过提高学生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段,特别是课内外实践,陶冶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通过感化、熏陶等各种途径,使他们能够“知行合一”,形成正确的信念,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整体育人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形成

从目前来看,各高校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育人环境的构建还是一项紧迫的课题。首先,高校育人环境的整体性不足。整体性的育人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其中物质环境是对学校实施教育影响的主要载体和媒介,包括学校建筑风格、校园布局、绿化美化等客观存在的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包括校风建设、制度管理、人际关系等内容。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也是营造育人环境和完善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而大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都需要根据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调整。其次,虽然我们多年致力于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体系和整体育人环境,但是学生工作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教学运行体系、后勤服务体系仍然存在着体制和机制上的脱节现象,部分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对加强荣辱观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荣辱观教育仅是“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的任务,而忽略了自身在荣辱观教育中的作用,“三育人”的工作体制还未完全建立。

三、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系的构筑

(一)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基础

在荣辱观教育中,高校必须发挥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主体、学生主体这两个主体的作用,大力开展正面引导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的作用,建立“三育人”工作网络,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重视发挥学生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像对待专业教师一样培养和支持他们,使他们在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的同时,从心理上、人生价值观上引导大学生走向成熟。同时,做好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及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和科技素质,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加科学的精神食粮,从而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加强师德建设,让教师加深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师德建设的新内容。

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利用学生社团、学生组织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近几年来,北京科技大学依托学生理论社团开展理论宣讲、热点讨论、社会实践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培养了大批理论水平高、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另一方面在学校内营造了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的风气,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理论和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全面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载体

社会主义荣辱观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因此,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献身精神;“兴利除弊”、“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宽容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魅力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道德宝库中的瑰宝,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与价值观念。学校必须加强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的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之魂。同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价值观念也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把现代市场经济体现的主体精神、效率观念、公平思想、竞争意识等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教育,使之扬起时代精神之帆。

同时,艰苦的专业和行业客观上也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特色,把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学校专业特色相结合,去感染、教育学生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北京科技大学在建校 50 多年里,培养出来一大批投身祖国冶金、材料、矿业等艰苦行业的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钢铁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校的专业教育,不仅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专业观念,而且为学生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提供了思想动力。学校充分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比如老一辈教育家、科学家的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为祖国的教育科技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事迹与精神等,逐步完善、丰富了大学的内涵和精神。

(三)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际效果

第一,创新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用什么理想面向未来,用什么态度对待人生,用什么尺度观察社会,用什么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要倡导教育方法的改革,青年人的荣辱观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要多运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第二,理论与实际并重。到了大学,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升。单纯的说教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也不能完全令学生信服。学校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荣辱观的教育和鲜活的现实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三,创新教育形式。一是渗透课堂教育,大力凸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创新形式将荣辱观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把其基本要求同学生的成才成长需要结合起来,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扎扎实实地长期开展下去。二是注重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坚持知行统一,将荣辱观教育内化成自身的优秀品质。三是开展咨询教育。把学生和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使学生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寻求教育,体现服务。同时,学生寻求咨询教育的过程是个人的主动行为,体现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四是重视网络教育。当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无政府性迎合了青年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网络以及技术优势,开辟网络教育阵地,加强荣辱观教育。

(四)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高校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荣辱观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观念。一定的道德观念需要一定的行为规则来维护,因此,开展荣辱观教育离不开制度建设。要在国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符合学校实际和师生特点的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把荣辱观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办学育人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到校园管理的各方面,落实到大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形成学校教育的特色和办学的灵魂,贯穿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中。

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自身的各项制度建设,把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为制度,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在当前,一是要完善和加强师德制度建设。要制定职业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考核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建立健全推进师德建设的导向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二是要完善和加强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制度建设。要把荣辱观的要求融入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各项教育管理制度之中,建立适用于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并强制性地规范、制约、监督和调节大学生的行为。三是要完善和加强校园监督制度建设。通过校园监督的施行,引导和督促师生自觉地按照相应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实现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统一,并不断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其次,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制定和执行的一体化体系。加强荣辱观的制度化建设,一方面要把科学合理的奖惩赏罚体系制度化,做到对各种荣誉性行为的界定、奖赏和对各种可耻性行为的界定、惩罚,都有制可据、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又必须加强和完善对奖惩、赏罚制度的执行体系建设。真正做到只要校园内出现荣誉性的行为时,就会及时有人和机构去加以奖赏、保护、提倡;而一旦出现可耻性的行为时,就会有人和机构及时惩罚、贬斥、抵制,从而真正形成赏罚分明的导向机制。

[1] 罗维东: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本文发表于《思想教育研究》2007 年第 1 期。 ozfxchyNyXphfF6NewJ8CSbqVr+xPSlQevr2byLjvzaZWcD2SLUp74A48iGIa5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