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突转”的妙用与“幕后戏”的构设
——《威尼斯商人》艺术特征新解

对于莎士比亚脍炙人口的喜剧杰作《威尼斯商人》,人们过去大多限于论及其“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以及关于矛盾而复杂的“吝啬鬼”典型夏洛克的成功塑造。近年来又有学者开始注意到其“亦喜亦悲”的创作风格,认为该剧一个显著艺术特色,便在于“悲与喜融为一体的创作风格”(对此我们不妨可称之为“悲喜交融”或“悲喜交错”):“大胆地打破了悲、喜剧的严格界限,把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巧妙地糅合起来,在作品中将欢乐与忧伤交织,由此创造出极强烈的戏剧效果。正如维克多·雨果认为的那样,莎剧以同一种气息融合了滑稽丑怪和崇高优美,融合了可怕和可笑、悲剧和喜剧”。 笔者对此亦持赞同的观点。但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其实不唯该剧如此,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整体特征之一,或许就在于那种“悲喜交融”(或曰“悲喜交错”)。莎翁的“悲喜剧”(亦称为“阴暗的喜剧”)以及传奇剧自不必说,即使其喜剧、悲剧作品,揖莫不染带这一鲜明的烙印。像《哈姆莱特》中的掘墓士兵之插科打诨即属于悲剧中掺入的喜剧性因素,而《威尼斯商人》中剧作家花费不少笔墨对夏洛克身上遭受种族歧视与迫害的悲剧性因素的揭示与披露,则明显属于喜剧中掺入的悲剧性因素。这也恰恰成为莎翁区别于其他许多喜剧家的重要标志所在,比如他与后来的古典主义喜剧大师莫里哀的创作风格便迥然不同。 笔者有感而发的是,《威尼斯商人》一剧在艺术方面除了“亦悲亦喜”的创作风格,以及“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成功塑造出具有悲、喜剧双重性格因素的复杂人物典型——“吝啬鬼”夏洛克之外,它还有其他什么能完美体现出该剧优长、从而足以令人们不容忽视的显著特色呢?笔者以为,那便是莎翁对“突转”手法出神入化般的妙用和对“幕后戏”的一番精心构设。

一、“突转”的绝妙使用

“突转”一词渊源于《诗学》。众所周知,《诗学》是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在熟悉并研究业已出现的大量优秀剧作的基础上,着重针对古希腊戏剧(主要是悲剧)之艺术成就与创作经验给予及时总结和高度概括的一部理论性巨著。它所总结和概括出的许多理论原则,又对后世戏剧创作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指导、借鉴作用与深远的影响。其中“突转”,便是亚氏对古希腊戏剧家在安排情节、结构布局方面所成功使用的一种独特技巧、手法的准确把握与精辟界定。

何谓“突转”?对此亚氏解释为:“指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 亚氏以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一剧为例:剧中报信人原本为着消除俄狄浦斯的恐惧心理,孰料“事与愿违”,他的一番话无意中恰恰披露出俄狄浦斯的真实身份。戏剧情势由此产生宛如从天堂到地狱的一百八十度大的惊天大逆转,使俄狄浦斯从处于主动追查杀害先王凶手的顺境,陡然跌入极其被动、尴尬而又无可逃避的逆(绝)境中,逼迫他不得不承受因“杀父娶母”的罪责而招致的严厉惩罚。

根据亚氏上述有关“突转”的阐释,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和看待“突转”:所谓“突转”系指戏剧情节在其发展进程中,依循可然律或必然律的内在逻辑性发生的“由顺境至逆境、或由逆境到顺境”的突然变化与重大转折。因“突转”着意于情节发展的某种突发性逆转,故其主要应限于戏剧情节的范畴。

在浩如烟海的西方古今戏剧作品中,巧妙运用“突转”的范例可谓俯拾皆是。莎士比亚脍炙人口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便是成功运用“突转”手法的一部经典之作。下面我们不妨就来具体剖析一下莎翁在《威尼斯商人》“法庭审判”(第四幕第一场)中,究竟是如何使用“突转”手法的。

该场戏以鲍西娅出场前后界限分为三个场面来写。第一,鲍西娅上场之前。夏洛克处于顺境,无论公爵“晓之以仁慈”的苦口规劝,还是巴萨尼奥“愿以三倍于借款”的巨额偿还的恳求,或者仆人葛莱西安诺的恶意谩骂,都丝毫打动不了夏洛克的铁石心肠:坚持照约行事。他磨刀霍霍,安东尼奥性命危在旦夕,一场流血悲剧似已成定局。第二,鲍西娅上场之初。她主要以“法律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断然否决巴萨尼奥“适当变通一下法律”的请求,强调威尼斯法律的神圣不可动摇性,主张必须也只能“按约审判。”她似乎完全成了夏洛克一方的有力支持者。夏洛克为鲍西娅“照约审判”的表面文章所迷惑,忘乎所以地称颂她是一位“执法如山”的贤明法官。至此,事件的发展势态仍使夏洛克处于优势(顺境),安东尼奥等人处于劣势(逆境)。第三,正当众人一筹莫展、夏洛克洋洋自得之际,剧情突然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鲍西娅不失时机地抓住契约中的漏洞,觅“法”攻“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夏洛克反击得无招架之力,一败涂地。具体说来就是:鲍西娅判定夏洛克胜诉,但嘱咐他行约前最好请一位外科医生来替安东尼奥堵伤口,以免割肉时当事人因流血过多而可能招致死亡。血肉原本为一体,割肉焉能不流血?鲍西娅的嘱咐是合乎常理的。但早已得意忘形、急不可待的夏洛克哪里还听得进去别人的一言半语。他把契约奉为自己战无不胜的法宝,以“契约上没有这一条”(即请医生堵伤口)断然回绝!正是夏洛克的“契约上没有这一条”这句话使得契约终于露出了一丝“破绽”,而马上被聪明机智的鲍西娅牢牢抓在手里:既然契约上也没有“允许取他的一滴血”这一条,那么割肉时只要流出了哪怕一滴血,夏洛克就将变成“违约行事”了——笔者认为比较而言,割一磅肉时既不能多割一两,也不能少割一两,这对于一向工于心计、精明强干的犹太商人来说,似乎并非绝对不可能到那种精确性;因而算不上击败夏洛克的最关键因素!鲍西亚的这种既出人意料之外、但又合乎情理之中的反击,使夏洛克陷入欲割不成、欲罢不忍的尴尬境地,逼迫他节节败退,直至毫无藏身之地,由顺境完全跌入了绝境:因“杀人未遂罪”而被判财产充公,险些把老命也搭进去!而屠刀之下的安东尼奥则绝处逢生、化险为夷,由逆境跃升至顺境中来。

二、“幕后戏”的精心构设

戏剧人物若从表演空间看,不外乎出场与不出场两大类。所谓出场者是指直接在舞台上出现的那一类角色;而不出场者则指那些并不直接在舞台上抛头露面,而躲在舞台画框以外的幕后活动的一类角色。让人物直接出现于舞台之上,属于“明场”处理方式,由出场人物的一系列活动所构成的戏剧性情节、场景或事件等,一般称之为“幕前戏”。而让人物隐遁于舞台背后不显山露水,仅借助其他出场人物的叙述间接地告知观众,则属于“暗场”处理方式,由不出场人物的一系列幕后的活动所构成的戏剧性情节、场景或事件等,一般称之为“幕后戏”。《威尼斯商人》另人称绝的一大特色,即体现为将鲍西娅的父亲推置“幕后戏”作了“暗场”处的一番精心构设。

作为腰缠万贯、资深望重的贝尔蒙特郡贵族,他虽不曾出场、鲜为人提甚至没有具体姓名,但正是他定下了“抽签择婿”的办法,而“抽签择婿”与“一磅肉”的故事及“杰西卡私奔”相互依存、交替展开,构成全剧重要情节之一。常言道:没有前因,何来后果?若无鲍父的“抽签择婿”,巴萨尼奥恐怕根本不是其情敌——阿拉贡亲王、摩洛哥王子之类的王公显贵的竞争对手;而没有了巴萨尼奥的一举中签,与鲍细娅缔结婚约,就不会有随后鲍细娅为解救夫婿的挚友安东尼奥而巧扮律师出庭审判的绝妙表演……因此,对于全剧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言,鲍父堪称一位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

为什么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戏剧人物,莎翁没有安排他大张旗鼓地登场亮相,却偏偏将他推至幕后戏作“暗场”处理呢?推究而论,翁此举并非艺术上疏漏乃至败笔,而出于其艺术构思上的独出心裁和匠心独运。具言之即莎翁的这种“幕后戏”构设,是为着“立主脑、简枝蔓”,尽量减少戏剧可能掺杂有的较繁纷驳杂的头绪和线索——即意味着减少了许多矛盾冲突,追求结构的紧凑严谨、情节的高度集中,同时也是遵循了“有戏不在人多”的戏剧人物设置基本原则,使出场人物在数量上力求达到“省俭化”与“集中化”,以便有的放矢,腾挪出更多的舞台时空、泼足了笔墨,去刻画那些剧中业已安排出场的主要人物。

从题材上考察该剧主要有三个来源:一、“卷逃私奔”情节借鉴于同时代作家马娄的剧作《马耳他岛的犹太人》。二、“三匣选亲”的故事取自14世纪即在欧洲民间流传、1472年正式出版的一部拉丁文故事集《罗马故事》(或译《罗马人的事迹》)。三、“一磅肉”的故事则源出于1558年出版的一部意大利文短篇小说集中乔万尼创作的《蠢货》(或译《呆子》)。该小说讲述意大利威尼斯某年轻商人贾奈脱追求贝尔蒙特郡某富孀(亦说“郡主”)而两度受骗,其财产丧失殆尽。但他仍不死心,转而向自己的教父(一说是“养父”)——富商安萨尔多求助。富商安萨尔多适逢囊中羞涩,迫不得已向某犹太商借高利贷,为此订下“如到期不还,甘愿割下自己身上的一磅肉代偿”的契约。显然,小说中贾奈脱的求婚是主要线索和中心情节,“一磅肉”的故事仅仅属于点缀文章的一段小插曲而已。到了擅长以“旧瓶装新酒”、“点石成金”的莎翁笔下,虽然将“三匣选亲”的故事巧妙糅入“求婚”的过程之中,但“求婚”的故事情节被尽可能地压缩精简,退居到一个较为次要的位置;而“一磅肉”的故事则予以大大敷衍生发、浓墨重彩,借债割肉的始末由来贯串始终,跃升为全剧的最主要线索和中心情节。与故事情节主次、轻重的转换相伴随,有关的人物也发生相当大的嬗变:原先属于次要人物的安萨尔多和犹太商反宾为主,成了主要角色,贝尔蒙特的鲍西娅亦不复为惯以玩弄爱情游戏的女骗子,而被剧作家重新“包装”成一位痴情少女!推究起来,莎翁之所以将鲍父置于“幕后戏”给予“暗场”处理,主要是基于戏剧中心情节的铺陈安排,凸现鲍西娅、安东尼奥、夏洛克等主要人物的总体构设之需要。倘若把鲍父放置于“幕前”,势必要随之添加上许多在舞台上展现或至少有所交代的相关内容,诸如鲍父过去生活的概况及现状,与鲍细娅之间的父女情深,他如何对爱女施之于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教育,还有与他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某些联系的其他一系列有关人物,而那样一来,恐怕就不会再是现在摆在观众与读者面前的这部脍炙人口之不朽杰作的模样了!

德国大文豪歌德曾赞曰:“道不尽的莎士比亚!”西方有句俗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不唯《哈姆莱特》这一部惊世骇俗的悲剧之作,莎翁的许多戏剧作品往往都富有博大精深、浩瀚幽邃的内涵底蕴,令人说不完道不尽!《威尼斯商人》即应作如是观:换一种视角,或许我们就可以找出另一种新的诠释,得到另一种新的感悟! FeskIiK7nCvAFvlfMO9le7JZLwpjmbztvtsKIXJ3ke8vQeyA4yf6tu8bIwRaO2n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