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二)

黄鸣奋

渊源有自、历史悠久的写作,到20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线性写作,受到了以超文本为代表、由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支持的非线性写作的挑战。

如果您是博客或万维网(WWW)用户的话,那么,超文本已经融入了您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目前最为成功的电子超文本网络。如果您从来没有上过网、但在电视和书刊等媒体发现过链接式节目或版面的话,那么,超文本已经悄悄来到您的身边。即使您完全不了解网站、节点或链接,那也与超文本具备密切联系,因为超文本就存在于我们自身。换言之,超文本与人类固有的非线性思维原是一体。

人类思维方式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人类思维产品是线性文本与非线性文本的统一。只是由于人类语言以线性为主要特征的缘故,线性思维、线性文本才在文明史上大放异彩。话得一句句说,文得一字字写,思考得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进行,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教导学生区分课文的段落、把握文章的意脉、概括一以贯之的中心,由此加深对线性文本乃至线性因果关系的理解。如果说文本是思维的外化的话,那么,线性文本便是线性思维的外化。反过来,它又强化了线性思维。从总体上说,线性思维是循序渐进的推理过程,非线性思维则充满了跳跃,依赖于联想、直觉、顿悟,不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人类的大脑为什么包含了诸多难以穷尽的奥秘,原因在于它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线性不过是非线性的特例,是被简化、被认识、被条理化的非线性,正如线性文本是非线性文本的特殊形式那样。线性思维仅仅是大脑活动的一种方式。它在意识层面所起的突出作用,并不能成为否认非线性思维在潜意识、无意识或人脑整体运作上的重要性的根据。

日常语言以线性取胜,但这并不是说日常语言只能构建线性文本。早在手稿时代,就有人试图突破线性文本的局限,为正文加旁注、佐正传以“旁见”就是可行的做法。到了印刷时代,代表出版物最高综合水平的百科全书经常是按符合非线性思维的互见原则来编写的。不过,由于手稿与出版物都必须装订、按页码来阅读格外便利的缘故,线性思维、线性文本、线性写作与阅读明显占了上风。20世纪崭露头角的数码媒体以计算机语言为构建基础,以非线性传播为特色,允许用户随心所欲地存取信息,超文本由此而大行其道。“超文本”之“超”,集中体现在它的非线性上。如果将线性文本比成直道或长廊的话,超文本则是四通八达的网络,是博尔赫斯在小说中描绘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它将变化当成自己的生命所在,从文本之间的互联、整合寻找发展的机遇。它呼吁读者参与写作、进行对话,相应要求作者转变观念、让出部分控制权,并在文本中为读者的参与预设各种途径。它盼望读者变成访客到自己的迷宫中航行,相应要求作者建构引人入胜的景观,并自觉自愿地充当向导。它期待读者放弃登攀“书山”顶峰的意图,代之以在信息海洋“冲浪”的憧憬,相应要求作者摒除居高临下的态度、乐意与读者一起遨游。

所谓“超文本写作”,可能有多种含义。倘若将它理解为超文本系统的开发,那么,当代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正在为它注入强大的活力。如果将它解释为运用超文本系统从事写作,那么无数的博客正以自己的作品丰富其内涵。要是将它诠释为将超文本观念应用于写作,那么,当前文坛、科苑、教圃几乎处处都有它的倩影。从社会的角度看,超文本写作之所以日益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以数码媒体为依托,提供了一种自由发表意见、实现信息共享与互动的机制。从早先作为单行电子出版物的超文本光盘,到目前作为在线出版工具的超文本软件,乃至于融合了虚拟现实显示、海量信息处理、宽带网络传输、全球卫星定位等技术的超媒体集成系统,超文本自身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它荟萃科技与人文,是科技人员与人文学者共同关注的对象。

自从20世纪末以来,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关于超文本的论著,但以技术方面的介绍居多。相比之下,国外学术界有不少成果切入了超文本写作这一议题。前些年出版G. P. Landow等人的大作且不论,单单新近问世的著作就有J. J. McGann《热点文本:万维网后的文学》(2004)、C. Mancini《电影超文本:研究一种新范式》(2005)、R. Samuels《使超文本主题一体化:计算机、写作与学术努力》(2005)等。为了缩小差距乃至迎头赶上,需要有更多的人扎扎实实地进行探索。何坦野先生所著《超文本写作》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该书对20世纪以来相关写作理论进行了梳理,结合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提炼了宝贵的经验,视野开阔,值得一读。

于厦门大学 pOBi7K0Pn0sJwqCuGGn+/siydL9LdARchoNaRbQgF5Hxv56MSAcmi2rw4t6L97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