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电子虚拟文本

20世纪后期出现了新型的材料——电子文本材料。会说话的“书”和有形象的“书”,以及胶片、磁带、磁盘、银幕、屏幕、光盘、优盘等文本的文化之物品,它是对文字文本的超越。电脑写作并非是电脑的自动化写作,而是写作者使用电脑——微型计算机进行写作,或称为用电脑——微型计算机对信息进行中文处理。电脑写作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写作方式和写作行为。对于写作学来说,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电脑写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写作工具和写作方式,即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笔和纸作为工具写作的方式,采用以电脑及其操作系统和中文或西文输入法为工具进行写作的方式,它的成品不是写作者用笔在纸上书写出来的手稿,而是经作者双手触击键盘输入文字并以一定的字体进行排版,然后再经由打印机直接打印到纸上出来的写作方式。随之写作习惯、写作工具、写作方法等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从而进入并实现写作的现代化;而且电脑写作也必将引发和实现写作研究和写作学理论建设的真正意义的现代化。传统的纸笔写作者是使用纸笔进行手工写作的人,而新型的电脑写作者是驾驭电脑进行信息写作的人。2006年6月8日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先行电子书”——《不是天使,不是魔鬼》,通过方正(阿帕比)技术平台正式公开发行。这是中国第一本由出版社选题策划,先出版电子书,再出版纸书的正式出版物。小说的作者是号称“80后”美女作家的朱星辰(她目前在中国传媒大学读研)。此书的出版,标志着电子书可以真正作为一种独立于纸书的出版形态存在,一个没有物流、绿色环保的电子书产业成为可能。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中国网民最常使用的服务中,在线阅读服务的使用率则达到67. 9%,这说明广大读者对电子书的需求是明显的。互动出版网在网上销售纸书的同时,也将加大电子书销售的力度。从传统的手工写作转变到以电脑进行信息处理,这是写作主体实现由旧到新的转型,而这种转型可以说是具有革命意义的。

电脑写作是一个发展的、阶段性的概念,因为电脑的发展有出人意表的现状。从写作角度看电脑写作有三个层次:字词处理层次、文体模式层次和智能辅助层次(学者袁名光之语)。现在第一层次早就完成,第二层次也基本完成,第三层次才刚刚开始。第二层次,由于应用问题具有规范化、模式化特点很适合第三层次的进行。目前国内已有公文的软件,经济文体的软件、外贸文体的软件、国际通用文体的软件,还有体育竞赛使用文体的软件等。其设计方法,是通过人机对话,将作者的意图和素材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来,形成一篇应用文章。应用写作与大工业化的标准生产流水线的要求相一致,所以人们就对应用写作实施标准化统一性。尤其是公文,把公文从撰写到制发以及立卷归档等环节都制定了一个标准化。无纸化的普及与运用,更加剧了标准化的进一步实施。如发文稿纸的标准化、公文格式的标准化、文书程序的标准化、公文结构的标准化(名称、数字、地名人名、标点符号、省略号等)。早在1990年上海科技大学、中国写作学会就举行过电脑写作培训班。中国科技大学开设了“电脑写作与编辑”课程。电脑写作目前还停留在模式、编辑等层面上,与智能距离相差甚远。要在电脑中实现人类自身写作意念的自动生成,还需走一段路程。

电子文本其内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一般性的电子传统文本(如window文本等);其二是电子非传统文本(如flash文本等),又叫做“超文本”。它将声音、图像、影像、文字、图表等融为一体,又融半导体文本、电子文本、视频文本等于一身;或在电子文本中隐含一定的链接点。当成为后者(第二类)时我们才叫做超文本,它得益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可以说是电脑最大应用化的产物。电子文本告别了传统的纸质文本,走向了平等、自由,走向了开放、互动。电子文本引入虚拟,在精神世界里得到了升华,使文学艺术越发走向游戏和自由的天堂——艺术本体上去。目前已形成了一个以数据、版式、表格、声音、图像等混合的多媒体文本。未来的模式是电话网、互联网与电视网合而为一,形成真正的网络媒体文本。这时,就出现了强大的网络媒体文本的优势:互动性、多媒体性、虚拟性、互动性、交互性、自由性、平等性、及时性以及全球传播的跨时空性之特征。

蒸汽机是近两个世纪社会发展的动力。的确,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使人的手脚延伸开来,外在力量大大增强了。从而人们在大脑的指挥下,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在两百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于人类历史总和的社会财富。人们在陶醉于自身的伟大时,一场新的远比蒸汽机革命对人类影响要深刻得多的革命已经来临——它就是计算机革命。无数的微机和终端连接起来,形成了集合脑力、凝聚智慧的大机器——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运行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力度冲击着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技术标志着人类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技术革命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飞跃;同时也改变了人的认识程度和态度。由于可以突破现实时空和物质条件的局限,虚拟活动能较自由地将事物的多种可能性作为对象性存在,甚至使以往在现实中无法展现的一些可能性,变成为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展现的可能性,这就为人类写作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人的超越性并不是抽象的,它必须借助于各种中介物才能由可能变成现实。在这些中介中,技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建构并运用着技术,展现着人的超越性的本质力量。人类在创造技术的同时,人也被技术所创造。也就是说,科技改变了人们对写作的认知。

写作是人类实现超越的主要手段,而技术则是人类写作得以进行的重要中介。人的超越性并不是抽象的,它必须借助于各种中介物才能由可能变成现实。在这些中介中,技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建构并运用着技术,而技术则代表着即将来临的可能性和未来的可能性之前景,展现着人的超越性的本质力量。人通过诉求技术,达到了人自身的解放。人类的成长和壮大过程就是“技术—写作—技术—人的超越”的历史演化。所以我们认为:人类在创造技术的同时,人也被技术所创造。近代史之所以人们不重视技术,主要在于受古希腊的“重科学而轻技术”之影响。到了现代,尤其是到了当代,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技术成为人类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力量。技术是人实现一定目的的中介,而且它并不仅仅如此,它本身也已经超越了中介和手段的含义。换言之,技术不仅是工具性,而且它具有价值性。技术负载着价值,技术具有其作为伦理、政治和文化问题的意味。这样一来,技术与写作发生了关系,技术这一形而下的东西终于在超文本中,与形而上的东西(写作意识)进行了交互和交融。我们可以这样说:技术也是解放人类本身(人性)的重要力量。技术与人类的自由、平等具有相融的对接。

按照黑格尔实践论的观点,我们可以转译为写作实践包括写作活动、写作技术活动两个方面,并强调真正的形态是人的劳动成果——写作作品。写作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写作既有目的性,又有中介性及中介的无限进展性。人的本质是精神,而精神是自由的,因而人的本质是自由,自由是人类一切写作活动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是人实现自由的主要途径,也是人实现自由的手段,在实现自由的过程中,写作充当了中介性作用。马克思就把黑格尔的实践转化成社会实践。这样写作的中介性当今变成为现代技术,换言之,技术等中介因素,则成为主体突破限定、实现超越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的演变构成人类写作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标志。计算机作为技术影响了写作中介并进而代替写作本身。写作是实现人自由的途径,所以计算机是使人类获得自由的最主要的手段,因而只有到了计算机网络时代,人类才出现超越的“超能时代”。具体而言主要在于:

首先,科技革命引领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飞跃,促使写作学重新思考有关写作的本体、本质、手段和目的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问题;其次,科技革命引起人们生活的基本生存方式的变革,把一些新的写作现象(如博客)引入写作的范畴,成为写作学必须回答的新课题,乃至成为写作学的新领域;第三,科技革命引起的科学方法论和手段的变革,促使写作学在研究方法手段方面也相应更改,如与信息学、传播学、阅读学、文本学,以及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阐释学、新叙事学、人类行为学等融入其中;最后,科技革命引起的人类技术工具的变革,还直接导致写作学的工具性变革,用鼠标代替以往传统的笔纸等用具。从而把以往“写作预成论”、“写作目的论”、“写作反映论”等,变成为当今的“写作过程论”、“写作自娱论”、“写作去中心论”等观点,把本属于形而上的基础范畴变成为实践范畴的活动所为,并以此作为写作研究的逻辑起点。

由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手机电视和电脑的普及,我们的世界已进入了传媒时代。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而网络革命的产生,将比以往任何一种新技术革命的推广引起更大的社会变革。1985年人类进入信息技术时代、1995年进入互联网时代、2000年则进入博客时代……,比尔·盖茨曾给我们描述了虚拟社会的前景:“如果有一天你因为从网络上无法找到某种信息而对它忿恨不止时,你就会明白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虚拟社会“将形成社会的新的游乐场、新的工地和新的教室。它将取代有形的货币,它将吞没绝大多数现存的通讯形式,它将成为我们的影集、我们的日记、我们的闹钟。它的多功能性就是它的力量所在,但这也意味着我们将极度依赖它。” 未来的计算机能够看、听、学,能用自然语言与人类进行交流……这是他对于计算机发展前景的大胆预测。计算机缔造并实现了20世纪的神话,让电脑、网络连接世界,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以前你必须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以及“如何做”,以后你只需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其余问题负责地交给计算机就行了。他把当前的时代描述为“数字化生活的年代,数字化工作的年代。”他说:“那意味着所有这些工具将成为主流。” 互联网时代是非物质时代的标志。“所谓非物质社会,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字化社会、信息社会或服务型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大众媒介、远程通讯和电子服务和其他消费者信息的普及,标志着这个社会已经从一种‘硬件形式’转变为一种‘软件形式’。” 非物质的提法,是受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启示。汤氏认为人类将无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质转化成工具,并给予它们以未加工的物质从未有的功能和样式,而这种功能和样式是非物质性的。正是通过物质,才创造出这些非物质的东西。数码、动漫特效、超文本……就是非物质的存在形态。这种形态不是在物质世界里的定义和描述,而是这种形式以及功能自身变成一种难以用自身感觉描述的非物质性东西,换言之,再也没有具体的形态、色彩、线条、质地等标志物将它标志出来。因为以往我们面对的世界是静止的,而现在的数字世界却是流动的、多变的世界。“形式”的非物质化和“功能”的超级化,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超能(数码、非物质)时代的来临。技术本身也是有意义的,技术将展现出人性,促动着人的超越,形成新型的超文本写作现象。

《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认为: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将从四个方面改变人类生活结构——分散权利、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利。机器制造了民主。“长时间以来,分权的观念备受称道,但是实际去做的时候,却寸步难行。互联网络提供了全球性的交流通道。可以不受任何新闻检查的钳制,因此特别盛行于像新加坡这种新闻自由很少,而网络却无所不在的地方。”分散权利,这又是一大收获。民主的结果是个性化凸现。“这里的个性化,不仅仅是指个人选择的丰富化,而且还包含了人与各种环境之间恰如其分的配合。其间,机器扮演的角色是使这种配合能够接近过去没有机器时的自然与和谐。这就要求机器对人的了解程度和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不相上下。人不再被物役,而是物为人所役。在科技的应用上,人再度回到个人的自然与独立,不再只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单位。”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沈向洋他们正在开发一种软件:以往很多信息、包括在搜索引擎上查出的信息,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现在他们的做法是能够让它自动分类:首先是把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内容分类,之后再去找。这样我们可以轻松地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这一类信息。这种探索的方法就是探索机器之学习。莱文森认为:“因特网摆出了这样的一副姿态:它要把过去的一切媒介‘解放’出来,当作自己的手段来使用,要把一切媒介变成内容,要把这一切变成自己的内容……因特网是一切媒介的媒介。”

信息科学对我们的认知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冲击:一方面信息技术使我们对再现的功能与水准越来越高,现实与再现现实越来越难以区分;另一方面,人们也越发感觉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演变成一种纯粹的、抽象的数字世界,包括人自身,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等都遇到了挑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人们真正走向了数字世界,人失去了神圣的光芒,人也似乎在这一世界中失去了原先在工业化革命时期中那种“控制、改造、征服”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技术的双刃性也越发显示出来,技术如果使用的不当,技术很难带给我们进步与幸福。对计算机最大应用化技术——超文本写作技术如果没有对它进行一定的批评和批判精神,技术也许将把我们超文本写作带到人类愿望的反面。现代技术造成了我们传统文本写作与电子文本写作的断裂、价值伦理的崩溃、信息污染的增加、黑客自由的膨胀、窥私性的蔓延、大量复制品的增加……超文本写作是一种人所难以预料的数字世界所带给我们的文本世界。我们对写作世界、文本世界、阅读世界越来越难以控制,人现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或正在变成它们的奴隶。这种发展、改变是一些所谓作家们、学者们所不愿看到的,然而它们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无法用鸵鸟的方法来对待数字文本的世界。随着信息的侵入,原先物质与精神的二元论对立世界正在消失,意义理性的失落,代之而起的交互、互融、边缘的崛起。 一种以无目的性、无准确性、无可预料性的思维与价值出现了。无目的也是一种目的,正如零数也是自然数一样。超文本写作作品阅读和写作的结果都不重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流动写作和阅读的过程。阅读的重要性超过文本的重要性。文本是结束,而阅读则是开始。文本的意义就是社会权力的结果。本书重点阐释电子超文本之写作,即文本在网络空间的生存方式。 A9ZLq0r09w26JiCbm0pcWEutmKbDFQGoTTptXey1WuxUt62UZ1Y5wtCOPKJ9k30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