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口语声音文本

人类自从有了有声语言后,就出现了语音文本(或叫声音文本)。菲利浦·列伯曼在《人类说话的进化》(1984)中推断:人类的远祖大约在9万年前开始能说话;大约在3. 5万年前开始使用语言。人类创造了有声语言,语言也就成了人类的重要标志。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由于有了语言该人种才能保留下来,而克罗马农人由于没有语言,却在历史上消失了。可见,语言对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口语不仅在人类初期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人类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语音文本最大的特点即消踪即逝,很难留存,只有口耳相传,如神话、传说等。

上古诗歌、歌谣等都是通过口传的方式加以传播的。上古诗文创作有的出于文人之手,如《楚辞》及《诗经》雅颂部分篇章,也有一些是出自口耳之传的民间艺人,然后通过文人加以整理而形成的,如《诗经》中的“风”部分、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分,以及汉魏的乐府诗、唐五代词曲、元代的杂剧等篇章。还有一些完全是口耳相传的,如神话、传说、寓言、讲唱、评词等。口耳之传,在上古时代是一批知识分子充当的;但到了后来,口耳之传就沦落为民间、低层,由一些以讲述、传唱的民间艺人充当了口耳艺术的先锋。当大批文人介入后,他们的功绩很快被后来的文人加工的成果所淹没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拟”字,就带有模仿、模拟之意。拟话本、拟乐府、拟弹词等就是文人吸收民间的文学养料而撰写的。

口传文学是人类早期的传播方式。西方早期的古希腊文、古印度文化、古阿拉伯文化与中国古老的汉文化在文本使用上有某种相似之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1.口头文本的内容是零散的,不成系统;

2.口头文本的运用层次主要在民间;

3.口头文本的使用是一个集体的创造过程,既有那时的集体人群的传播,也有纵向的历史一代代人们的传播;因而是一个累积过程;

4.在运用过程中,传者不是被动的运用文本,而是在传播过程中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一些再创造的过程;

5.文本形成的作品,通常是先为一些简单的内容,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内容;

6.文本内容的加工者,其主体是一些民间文化者,但也不乏知识分子参与其间;

7.文本传播的手段是丰富而多彩的,为了达到传播的效果,传者往往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进行艺术上的润色、加工,从而形成大量的喜闻乐见的样式;同时自然形成同一内容而有众多文本的现象;

8.口传文本的内容集中而单一,大凡都是一些正义、友谊、忠诚等道德伦理上的主题;

9.口传文本的使用者往往是一些民间大众,所以它有一定的市场效应;

10.口传文本的内容,在历代传播者的加工过程中,即使是从历史真实中衍生的,口传的历史真实性也慢慢地消失,并逐渐成为文学性作品和宗教性作品。

佛教传入中国本土,也是用相同的方式,尤其是禅宗,因为后者不立文字为宗。佛教采用口耳之传是与佛教的教义内容有关。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经过40个昼夜获得了“开悟”,所以佛教从根本上说,它主要追求人的经验、体验之感悟。它的四圣谛、六道轮回说、业力说、五蕴说、三法印、还有须弥山说等,从本体上说是一种追求人的心理之说,试图用心理来解救人的困顿。他们认为人的苦难根本不在于思想,而在于情感。只要把人的情感、欲望控制好了就可以控制和主宰自己的命运。为此,佛教深究“心”、“性”,以“空”来完成感觉的最后归宿。“菩提本无树,心为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真实写照。净土宗要求人们口念“南无阿弥陀佛”,死后便往西方极乐世界。密宗采取婆罗门教的咒语,强调念诵“嘛呢叭弥”就能逢凶化吉。伊斯兰教中穆罕默德在公元601年某夜,在洞中静坐,他向天使加百利请教,然后他把这些话传递给信徒,并让信徒们反复诵读。“可兰”之意就是诵读、传扬之意。《可兰经》全部用麦加方言写成,用第一人称,共114章。主要讲述了信阿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前定、信末日和死后复活等内容。

口耳之传,以往人们谈论的很少,在一些古籍中说到它们的传承之学较多的是先秦时期和两汉时期。余嘉锡教授在说到《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一子部二《管子》条辨先秦诸子“家”、“流”之别时说:“向歆班固条别别诸子,分为九流十家。而其间一人之书,又自为一家。合若干家之书,而为某家者流,不必是一人之著述也。——家者合父子师弟言之。《管子·乘马篇》云:‘三夫为一家。’古今训诂之书,无以家字书一人解者。——父传之子,师传之弟,则谓之家法。六艺诸子皆同,故学有家法,称述师说者,即附之一家之中。”古代的家法、传承之学,都是集体之创造,他们没有署名和著作产权问题。著之竹帛,然后汇集一册。一册在手,汇集累世相传之见解和学问。《隋书·经籍志》谓秦并六合,行焚书坑儒之策,“学者逃难,窜伏山林,或失本经,口以传说。”余教授接着就生发出喟叹:“周、秦、西汉之书,其先多口耳相传,至后世始著之竹帛。如公羊谷梁之《春秋传》,伏生之《尚书大传》。——张生欧阳生撰。——故有名为某家之学,而其书并非某人自著者。”明清的小说中《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也是累世形成的,虽署名为施耐庵、罗贯中而作,实非他们两人之独著。

古代口耳相传之人是瞽诵之人。他们在传播过程中常常加上一些说、唱等艺术的附着手段。刘向《新论·专学》“瞽无目而不可以察,专于听也”之义。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行》四绝之一:“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古希腊传唱文学的荷马也是盲人,他传唱了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瞽诵之人,《说文》段注于“瞽”字下云:“释名曰:‘瞽,鼓也。’瞑瞑然目平合如鼓皮也。腼者目合而有见,瞽者目合而无见。”而“矇”则为“有眸子而无见曰矇。”所以瞽、矇均为盲人。上古盲人的作用非常大,因为他们不是正常之人,或许他们身上有一些异常之处,因而他们身上就有了一种神奇力量:他们具有与神灵相通之处。王者就不能轻视他们,甚至有时与他们商议国事。《史记·周本记》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烈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诗·周颂·有瞽》可以为证:“有瞽有瞽,在周之庭。”郑玄笺曰:“瞽,矇也。以为乐官者,目无所见,于声音审也。”《左传·襄公十四年》:“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悔,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又《左传·昭公十七年》引《书·胤征》:“故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

印度是文字记录最少的文明古国,与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最古老的文字材料,便是《Vedo》,“吠咜”是知识的意思。记载的是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左右的事。在许多世纪里,以口语相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到7世纪时,才从口语转化为文字,它包括了四部作品。除了一小部分是文艺作品,而够得上艺术标准的又是文艺作品的为极少部分。所谓哲理部分,也不是什么系统的哲学理论,而是一种意见、印象和教训,其理和宗教蕴义是相互融合的。西方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也是口耳相传,后转化为文字的。这些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集体创作,而且没有著作人。

口头在文本意义上具有文字文本独无的特点就是具有音乐性,从而造成旋律、格律、阶梯式等形式。口头文本与文字文本相比在抒情上略胜一筹。晋代文论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说的就是诗歌因情而生,缘情指意。唐代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口头文本对语言比文字文本更加超常规的呈现,形成语言的奇妙世界。

民间文学主要是民众集体口头创作,经过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加工、补充而成为文字文本。曲艺文学也是古代民间说唱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凝结成的艺术形式。当这些“口头文本”通过艺人的再现,就显示出它独有的、“活”的艺术价值。如杭州《白蛇传》是一个地道的口传文学,大约在南宋时期形成的。南宋时期的断桥、雷峰塔、西湖等都进入了口传文学的内容之中,也就是把这个口传的故事演变成本地化、经典化和品牌化的过程。白蛇传的传说,已经深深融入了杭州西湖文化之中。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恢复口头文学的独特魅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韦慕庭、唐季刚教授的带领下成立了“中国口述历史学部”,邀请了中国现代曾经活跃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舞台上的著名人物,如李宗仁、胡适、顾维钧、陈立夫、孔祥庆等进行口述回忆录。如《李宗仁口述回忆录》一书既是李一生最完备的记录,又是李氏一生各阶段心路历程的最忠实的写照,这也是最具原始性的史书。1997年以来,美国先后有约三四万人参加了一个“非蛾”故事会。晚上举行,每人支付20美元,带着荧光棒或躺椅来听故事,讲故事的人通常围绕一个预先设定的主题来讲,不可照看书本或文字念读,只能凭记忆讲述。

中国作家苏童以百万版税入选成为“重述神话”的首位中国作家。“重述神话”是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著名出版人杰·拜恩发起的全球首个跨国出版合作项目,已有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瑞典等30多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社加盟。出版社推荐出的本国优秀作家,以神话故事为原型,融合个性风格,重塑世界文明中积淀了数千年的神话经典。2005年10月,全球参与此项目的出版社和作家齐聚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宣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步联动发行“重述神话”新书。“重述神话”全球项目的中国加盟出版社为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集团在中国作家苏童、阿米、格非和余华四人中选择,最后苏童入选,并签订超过百万元人民币的版税合同,其作品《碧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作为全球首个同步出版项目“重述神话”中的首部中国神话作品,在北京BIBF书展第一天(2006年9月3日)进行了全球首发仪式,并将在全球十五个国家的出版社推出。故事发生在一个乱世的小山村。国王的叔叔信桃君深得当地百姓的喜爱,在他去世时,当地有几百村民前来悼念。国王将所有哭红了眼的村民都杀掉。这个可怕的灾难使得当地的百姓不敢再用眼睛哭泣,而学会了用头发、乳房来哭泣,碧奴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并进入我们的视线之中。碧奴端庄秀美,她母亲教她把眼泪藏在头发里,可是母亲死得太早,传授的秘方也就半途而废。碧奴的少女时代是用头发哭泣的,可是哭得不加掩饰,她的头发整天湿漉漉,走过别人时,一些水珠子会随风飘到别人的脸上,谁都知道这些水珠子都是碧奴的泪水。孟姜女变成了会用头发哭泣的碧奴,一只独角青蛙是她千里寻夫的唯一伴侣。苏童把原本凄惨的神话传说,变成一个诡异绚烂的故事。当然他还是在传统叙事的范畴之内,人物以及故事情节的安排都有别传统的线条型、直线型、放射型结构,而采取圆形的方式。

孟姜女之后,嫦娥与后羿又怎样演绎?第二批入选的南京作家叶兆言的《后羿》也如期完成。小说前半部分是射日,后半部分是奔月。射日主要将后羿如何从神到人,如何从爱中获得力量;奔月则讲述后羿的背叛以及嫦娥的自我放逐,又从人到神的过程。后羿获得嫦娥的爱后充满了力量,这是他射日的关键。在叶兆言眼里,后羿是第一个向往成为皇帝的男人——为了权力,他故意不吃嫦娥的灵药,也不想成仙,在他心里,只有权力才能造就神话。小说的上半部分,嫦娥与后羿过上了幸福生活;而下半部分是一个关于背叛的故事,后羿爱上了一个千方百计向他复仇的女人,但绝望的嫦娥用奔月来结束这段感情。小说共13万字。

先锋派作家李锐写的则是《白蛇传》,这是尽人皆知的神话故事,由他和夫人蒋韵合作完成。书名为《人间》,讲述人类怎样去排斥一个异类。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不再是重点,她和人间秩序的矛盾才是李锐想要表述的内容。“小说的结局和过去大家知道的不一样,玉皇大帝会被白娘子的儿子所感动,让所有的人都成仙上天。”李锐认为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民间传说,只有真正地从正面走进它,并与我们的文化资源相结合,才能成为创作的源头,才会把妇孺皆知的故事写出新意来。讲述从白娘子人—蛇共有的错误身份,表明一个不能被人类所接受的异类,在人间必然要遭遇的种种拒绝、误解、驱逐的悲剧。小说里,白娘子和许仙的细腻情感同她人—蛇共有的身份矛盾不已,令她内心常常患得患失。法海的一次次刁难和阻挠,令她被许仙误解,最后甚至遭到驱逐的命运。全球瞩目的出版项目——每年推出5部小说,每部10 ~ 15万字,目前已选定将近30多人。同时重庆出版集团还翻译外国的口传文学书籍,如2005年出版了英国简妮特·温特森的《重量》、凯伦·阿姆斯特朗的《神话简史》和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帕涅罗庇亚》等。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语言这一带有口语化的语言越来越影响到社会语言;尤其是使用者为青少年,更使得网络语言迅速蔓延。在网络语言的蔓延中,含有随意、俗话、粗语等带有民间、底层民众口语的迹象也随之出现了。其重要表现之一,是秽语的大幅度呈现,朱大可称为“秽语的爆炸” 。他认为当代网络英雄与文革时期的小英雄们一样,靠秽语取胜。“秽语是草根方言,也是粗鄙美学,但它过去一直被组合在幽雅的文字里,成为传统文学的细小点缀。博客时代的广场效应,一举修改了秽语的命运,令其散发出令人惊异的光辉。在大面积的秽语爆炸中,我们听见了话语泼皮们的豪迈笑声。” 对这一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网络语言由于与人们口语较为接近,所以在网络口水战时,人们常常使用一些口语化的语言,而很少使用书面语。这样使得一些常使用书面语为主的学者们感觉不适,甚至感到粗鄙,下里巴人,与他们不是一条道上的人。这种所谓的粗鄙与高贵,仍然是以书面语与口语论战工具之关键。网络语言是鲜活的、是第一位的,所以网络语言的口语化表明网络将有强大的、无比生命力的文本。口语声音文本的出现使人类从洪荒时代进入到野蛮时代。 uI2r9r13qhTqWaEduXCqAG/PfonkA5EZ1fulFAPV6M9kxGLt+3V85NCxxpb2Aiy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