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外国文学是了解世界的窗口

对外国文学的教学一直以来就是边教边学,不仅要学学科本身的东西,还要学习教学本身。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涉及教学的目标,实施的方式、方法。今天,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的迫切问题。教育说到底是为人自身服务的,无论我们掌握了多少知识,有了多少文化,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应该是终极的目标。人文关怀、终极关怀说到底还是解决人的问题。古人到今人、西方人到东方人,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人、思考人类,人类的各种实践在创造着飞速发展的文明。人类的脚步不会停止,人类的思考也没有停止。当人们为了各种各样的目标奋斗时,似乎也遗漏了什么。全球化的脚步在加快,人们的思考也在逐步地脱离自身利益地局限。文明的进步不仅包含着对自我的发现,也应包含着对他者的发现,人类社会的彼此认知、认同和相容不仅在于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的,也在于心理的,了解对方进而悦纳对方,是其他领域合作的基础。从这个意义说,外国文学为我们欣赏彼此提供了一个窗口。你会发现,各个种族的对美好、正直、平等、自由、幸福的追求都是相似的,只不过思考的方式会有所差异,对问题的理解有时会有差别,但都有可取的地方。

二、外国文学有助于受教育者人文素养的提高

外国文学对人们发现生命、热爱生命也会有启发意义。在消费文化愈演愈烈的今天,物质的追求也倒无可厚非的,但过渡的消费、生产会对人类的生存带来的意义又有多少呢?生命的光辉是否是物质的能量才能照亮的,如果是,那不可重复的生命的价值又是多少呢?对生命的敬畏、人类的热爱、对人生的赞美在外国文学中不在少数,尽管其表现形式有时会很令人难以理解,从中可以汲取的养分却很多。或许文学不是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方案的,但它能提供一种情绪、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如果缺乏了这些,其诞生的方案本身势必也是局部的、短期的。人们现在缺的不是知识,也不是信息,现在的知识铺天盖地、信息更是不计其数,但真正永恒的东西却不多,只有这些,才是推动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外国文学有助于受教育者思维的培养

外国文学本身的养分需要人们逐步分析、辨别,加以吸取。但教师的任务还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教师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也就等同于教会了他们方法,只有不断更新的民族才能焕发出无限的活力,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人才培养的理解日益深入。教学的目的从过去对知识的索取、方法的重视到接受者人格的完善、文化精神的塑造,不一而足。如今社会的竞争从资源的竞争到资本的竞争,从到人才的竞争再到智慧的竞争,在又有人提出竞争归根到底是思维的竞争。对于外国文学而言,其担负的教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即在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授过程中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品质、人文关怀等精神问题,使学生在打下坚实知识体系基础的同时能够逐渐增强对各种关系的认识。而除这些以外,就如同前面分析的,当今的人才要力图适应社会的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就必须在思维品质的水平上有新的提升。人们通过思维活动,可以指导创造过程;可以抓住事物本质;可以认识客观规律。外国文学除了传统的教育教学功能外,理应对当前社会要求做出回应,为新时期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外国文学这门中文专业必修课在教学中应注重思维培养的实践。

具体而言,大学生的思维具有以下特点:(1)通过假设和理论观念进行思维。(2)思维更加全面、灵活、有预计性。(3)思维发展的形式化和命题性。(4)思维成为自己活动的对象。(5)青年的思维更注重未来。诚如天津大学孟昭毅教授所言,“当我们在讲授外国文学史时能将《旧约》的原创性、卡门的叛逆性、《变形记》的求异性、《人间喜剧》的批判性、古典主义的修正性、《一千零一夜》的冒险性、《尤利西斯》的颠覆性,为学生讲懂讲透,而隐含其中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进一步养成。”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分析思维、求同求异思维。

而外国文学教学思维培养的具体对策如下:

1.教师的重视。我们应该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定义越来越取决于思维品质的高低,为了适应这样的要求,作为主干课的外国文学在当前人才培养的格局中应该找到更加适合自身的位置。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培养,首先离不开的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这就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传知识,更要传思维方法。

2.教学内容。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和知识体系本身的建构也是密切相关的,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内容比较纯粹,以史为线索,阶段性的介绍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著作、作家,这一模式较为固定,缺乏新鲜感。我们是否可以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适当并入比较文学的有关内容,尤其是渗入比较文学的思维方式。其次,除了按思潮进行教学外,是否可以按文学类型的划分,进行戏剧、小说、诗歌专题的教学,并举行戏剧表演,小说改编、诗歌朗诵等多种活动,开辟第二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

3.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准直观教学法外,还应当重视单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例如,对戏剧的学习,可以形成专题,并联系中国传统戏曲展开探讨。以此类推,还可以构建国别文学专题,如一定时间跨度的美国文学专题、英国文学专题。发现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法”,这个学习法又源自于他本人提出的“教材结构说”,发现学习法主张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中的结构。在使用新的教学法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注意控制好学习的步骤,难度跨度要适中,并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具备饱满的情绪和充分的自信。

4.考核方式。建立多层面的考核体系,包括记忆层面、理解层面、创新层面。其中创新层面主要考核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观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改革,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融合,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中文专业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教育意义主要是指教师授课的启蒙性,这种启蒙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或许应该适当拓展,思维培养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深入把握青年们的思维特征,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丰富资源,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对于运用这门课程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思维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在实践中还会不断遇到很多困难,只有勇于发现问题,并用创新的思维才能解决这些难题。此外,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同时也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思维品质质的飞跃。相信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们都能从中体会到创造性思维带来的乐趣和喜悦。

四、本教材的特点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专业课,为了使广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领悟本课程的精髓,特编定了此教材。

本教材以纲要的形式撰写。以时间为经,文学思潮流派为纬,成为一个网络。

对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运动,只给出核心的内容。对作家生平不展开论述,重点放在创作特征。

引入了一定的比较文学学科知识。对有内在关联的作家、思潮、流派、运动进行了适当的对比。

本教材对作品的分析重在批评,具体情节等内容,放在学生读原著。对作品的分析课程,主要是学生自己就本教材的相关提示展开讨论,避免文学史学习以背诵为主的模式。本教材的部分内容见笔者的有关论文。这样的安排也为各教师课堂讲授的发挥留下了余地。

五、对学习外国文学同学的建议

文学史帮助我们掌握的是宏观的知识体系,但要形成自己的见解,就不能拘泥于教材。本教材的内容是经过归纳整理的内容,较为简明。对于各种问题的探讨应该阅读有关的原著、参考书,这一部分内容请同学们参照每节之后的阅读书目。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大胆提出问题,学会基本研究的方法,提高思考问题和剖析问题的本领。

学好外国文学,还离不开学好外国的哲学、史学、自然科学史、宗教学等内容。应将文学放置于世界文化的范围来学习,最终树立世界公民意识和全球化视野。

最后,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借鉴了有关的研究成果,在此对有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I1P3mmBp7nuzeUSU0JfrusCwYupJujH5CBBEbACkCYTygAGdrSZp999Y8xkWZJZ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