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市县区党校间工作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中共庄浪县委党校 陈康 吴占强 张宏钰

同一系统内部的交流,根本的目的在于研究解决共同面对的困难和问题,意在寻求合作共事、互利共赢的办法和途径。多年来,我市党校系统内部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和平台,这为推动市、县(区)党校事业的发展,其作用不可低估。针对当前党校发展的转型期,如何有效实现持续的交流与合作,这既要总结过去多年来的成功经验,更要面向未来,创新办学理念,寻找合作发展的新途径。

(一)

1995 年 9 月,党校历史上第一个规范性文件——《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的颁发,使全国各级党校事业获得了空前大发展。与此同时,党校系统内所形成的“天下党校是一家”的情怀,让我们彼此间照应而相守。这种照应和相守,尤其体现在函授学区与函授辅导站之间,体现在市委党校与(区)县党校之间的业务交流上。

函授教育二十多年,其纽带作用不可低估。如果说市、县(区)党校间存在某种直接的业务联系的话,那么,这种直接联系的实质性进展,是在党校系统开办函授教育之后。就是说,函授教育成为市、县(区)党校间沟通的一座主要桥梁。从 1985 年中央党校创办函授教育,到 1989 年市委党校设立函授学区,函授教育在我们平凉从无到有,发展较早。在 1993 至 2010 年期间,逐步形成了“中央党校函授总院—省级党校函授分院—市委党校函授学区—县(区)党校函授辅导站”的四级办学网络。这种四级办学网络,把全国近 3000 所省地县党校和 1000 余所企业党校、党政机关和部队分校、高校党校紧紧连在了一起。于是,那种“天下党校是一家”的认同感,由此而生。

在我们平凉,党校函授教育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再到现在收尾,这期间,在诸多的办学条件中,既有市委党校对县(区)的业务指导,也有兄弟党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学区对所属辅导站为例,这种指导几乎可称得上“全方位”。从年初的招生计划,到报名资格审查;从组织招生考试,到开学教材分发;从日常教学管理,到学员学籍规范;从考试监察巡视,到毕业论文答辩;从“办学队伍建设年”活动,到“函授辅导站建设年”活动;从函授教育评估,到“上台阶、创一流党校”……这一切,无不体现出函授学区对函授辅导站的关注和支持,也无不体现着市县(区)党校之间在发展中的休戚相关。

《平凉论坛》搭建平台,共谋发展献计献策。早在 1995 年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中强调:“科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党校科学研究工作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正确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研究新问题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暂行条例》对党校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使各级党校的理论研究工作从此蔚然成风。

1994 年 12 月,为提高全区党校教学质量,加强市、县(区)党校之间的科研交流,推动平凉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落实《暂行条例》之精神,市委党校创办了内部刊物——《平凉学刊》(1999 年总第十期改为《平凉论坛》)。正如时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的王本元同志在《发刊词》中所说的,它的创刊终于使“我们平凉有了一家自己的理论刊物,我们的理论研究、教育和宣传工作者有了一个重要的阵地和窗口。”近二十年来,《平凉论坛》从不定期出版到季刊、到月刊、到双月刊,办刊过程虽多周折,但却能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分析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党校教育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中,为同级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发挥了一定的参谋助手作用。截止 2010 年底,共办刊 90 期,发表调查报告、理论文章千余篇,发行上百万册。这其中,全市党校工作者的教学、科研成果约占刊载总数的一半。就是说,《平凉论坛》对于全市党校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他们交流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首选平台。这其中有许多文章引起省、市、区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文章的观点变成了有关政府部门的行政措施。

研究交流形成机制,教学管理不断提升。为了加强我市党校系统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在市委党校的主持下,在县(区)党校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多年来,全市党校系统业已形成了内部“两会”的定期交流机制——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平凉市党校系统理论研究会,以及每一年举办一次的平凉市党校系统工作研究会。理论研究会始办于 1994 年,新世纪始,每两年一次。截止 2010 年,共举办10 届。平凉市党校工作研究会于 2003 年设立,每年轮流在各县(区)党校召开一次。截止 2010 年,已举办 8 届。

平凉市党校系统内部“两会”交流机制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党校的工作,使我市党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以致在全省党校系统的排位长期前列,不断靠前。多年研讨会上的争鸣与交流,让我们越来越形成以下共识:一是要积极探索党校教育的特殊规律,最基本的就是要“坚持党委办党校”。二是党校创办的函授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它的阶段性历史任务完成以后,必须努力实现其存在方式的“过渡转型”。三是党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方式,必须不断满足学员的需要。四是不同层次的党校,其理论研究工作只有对应于同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才更具生命力。

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学区重视功不可没。曾在函授“办学队伍建设年”活动、“函授辅导站建设年”活动、“上台阶、创一流党校”活动以及全省党校函授教育评估等一系列函授教育活动中,倾注了省委党校的高标准、严要求,也渗透了市委党校的勤指导、严督察。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推动了党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使各级党校的办学条件大为改观。

回顾我市党校系统近 20 年来的办学历程,我们惊喜地发现,党校事业从未像今天这样规模空前,事业兴旺。以庄浪县委党校为例:1989 年举办函授教育之前,党校办公是在紫荆山下的两间破庙中将就,全部办学人员不足 5 人,没有一名讲师。现如今,我们拥有一支 16 人的办学队伍,其中教师队伍发展到 8名,已有高级讲师 3 名;同时还拥有一支由 30 多名部门领导、行业专家学者组成的党校兼职教研队伍。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创新授课方式,普遍采取研究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员素质,增强了课堂吸引力。在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校的理论研究水平也在逐步提升。2004 年创办、并向县级领导和各大部门送阅的《理论动态》、《领导参阅》两种不定期刊物,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如刊发于《领导参阅》第 1 期的《关于庄浪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一文,得到县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强调在党校培训中,要贯穿这些内容和思路;刊发于第 2 期的《在生存与发展之间赋予“庄浪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一文,引发全县提升庄浪软实力的大讨论;刊发于第 5 期的《关于县城综治的“三点一线”》一文,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县城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刊发于第 15 期的《嘉兴市“八大经济现象”的背后及其对庄浪的启示》一文,被县委组织部报送市委组织部交流。近五年里,教研人员共发表论文 110 篇。其中国家级 20 篇,省级 24 篇,市级 66 篇,县级有关部门采用 20 多篇。参编、自编培训教材 6 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近年来,又增购了教学用车、多媒体、摄像机、实物展示平台等设备,组建了“流动党校”。这种发展变化,只是全市党校的一个缩影。

对此我们深感,二十余年的党校函授教育和十多年对《党校工作暂行条例》的贯彻,让全市党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其中的成功因素不外历史的机遇和全市党校系统之间的合作交流、携手并进。然而,目前新的《党校工作条例》的实施和党校自身函授教育的停办,无疑给全市党校的发展和工作交流带来新的挑战。何以应对,我们既要总结往日的成功经验,更要面向未来,创新办学理念,寻找合作发展的新途径。

(二)

函授教育衰减叫停,创新办学道远任重。目前,党校教育特别是函授学历教育已经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中央党校函授总院在历时 23 年后,大专、本科班于 2008 年停止招生。2008 年,随着新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出台,各省分院近两年先后停止了函授招生和函授办学。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教授认为,党校函授学历教育已为 300 多万干部补了课——“文革”期间他们被耽搁而没有接受学历教育。现在干部队伍已发生整体性新老更替,大批高学历的年轻干部已经走上领导岗位。对此,新的《党校工作条例》中删去了“函授教育”的内容。就是说,党校函授教育原有的阶段性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原有的办学初衷已不存在。所以,它的衰减或叫停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面对党校自身函授教育目前的现状,如何实现党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就成为党校工作的重要议题。我们认为,函授教育作为继续教育,不可能消失,只有转型。作为一种思路,转型了的党校教育,首先应当进一步适应“两大新变化”:一是要进一步适应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新变化。作为“新型党校函授教育”的对象,不一定只瞅向党员干部,对那些需要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理论、并愿意接受党校教育的人,也应当敞开大门。党校姓“党”在其实质,而不在于受教育者是否是党员干部。二是要进一步适应从“有围墙的大学”到“没有围墙的大学”的新变化。现存的党校函授教育仍有固定的学时、场所、老师,还必须参加一定的面授,这种学习方式对那些有特殊情况的学员来说难以完成,它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基层党校普遍面授率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必须树立创新理念,首当其冲的是创新办学方式。应搭乘现代网络技术普及的快车,就此大做文章。如兰大网校在市委党校的“落户”,就是网络时代党校函授教育的创新形式之一。通过类似的转型、创新,我们相信,包括党校函授教育在内的党校教育事业,必将为党的建设工程继续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主体班次宁强勿弱,整合师资互利共享。党校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自己的干部队伍和理论骨干而专门常设的培训学校和研究机构。由此而产生的主体班次培训是各级党校的“分内之事”,是党校的主业,其中心地位任何时候不应动摇,不管是过去“兼职”的函授教育时期,还是目前的网络办学之际。在当前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又进一步推动着党校对党员干部培训任务的提质扩量。因此,强化对党校主体班次全过程的重视和管理,理在其中。

那么,在市场体制和经济效益的冲击下,如何才能巩固党校干部主体班次的中心地位?近年来,热爱党校发展事业的业内同行,不乏有人深刻的研究探索,其中就包括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的深入思考。该研究主张:一定区域内同一系统的师资队伍,要建立“骨干教师师资库”,并要适应“流动社会”的特点,使之“流动”起来,以实现人才资源的合作交流和互利共享,最终达到教学水平和授课质量的提升要求。这种主张如果在我市党校系统内加以实施,我们认为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一是全市共同的“四三二一”发展战略,使全市党员干部有着共同的发展理想;二是相同或相似的区情、县情,便于教师在认知上交流掌握;三是电脑等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为师资队伍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了手段上的极大方便。

(本文获第九届年会论文一等奖) eIj3xL/e5lR7ujg4CiqVRj6e4JV91/S7U2op4/8KETXmbt7eVTCYEWT0Ktcl7X4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