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手一个班,搞了一次语文测试,作文话题是“面对批评”或“面对表扬”。学生中有的认为老生常谈不以为意,有的觉得无话可说内容空洞,有的笔下想当然胡编乱造,这样的检测效果可想而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在体验中发展个性、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增强作文内容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事后,我们有的放矢,组织学生用了两节课的时间,针对刚刚学习完的新教材某单元的四篇文言文,自主探究、讨论并整理成文字。大家情绪高昂,各抒己见,结果都找到了与话题相适应的最好材料。
第一篇是《烛之武退秦师》。在“晋侯、秦伯围郑”的危机情势下,郑伯找到烛之武。烛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力也已。”此话明显地流露出烛之武对自己年轻时未被郑伯重用的不满。面对批评,郑伯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里郑伯屈尊自责,晓之以理,最终感动并说服了烛之武。
第二篇是《勾践灭吴》。勾践兵败,乃号令三军曰:“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这是文种在婉转地责备勾践。面对批评,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这里,勾践谦虚诚恳、宽宏大度、知错能改,让文种“行成与吴”,为后来励精图治“东山再起”赢得了良机。
第三篇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面对赞美,邹忌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头脑清醒地由此及彼,由家庭琐事联想到治国大事,于是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帝王自视“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雄居宝座,俯视一切。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的故事,不是千古流传吗?面对邹忌的讽谏,齐威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威王纳谏,我们既佩服他的大智,又赞赏他的风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历史是一面镜子,值得我们细看和反思。
第四篇是《触龙说赵太后》。触龙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如长安君之甚。”于是触龙以史为例,单刀直入地叙述“赵之为赵”的历史,讲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触龙“说”的成功,一方面与他的缓冲、引诱和旁敲侧击等技巧有关,另一方面难道与赵威后面对“批评”的态度无关吗?读到这儿,我们也许就会记起如同她声名一样青史留传的名言:“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
现在有一种教学理念叫“用教材教”学生,假如我们认同,就应该具有优化教学目标的意识。换句话说,有高度的教学目标设计,才能明确教学的真正方向。教学目标设计的优化,大致可以经历三个层次:明确、准确和高度。初级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求是明确。明确的价值在于避免了盲目性,让课堂活动有具体的方向,但达成目标的估计并不一定充分;准确显然是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对教材价值的充分挖掘,使教学目标具有精确性,达成目标精确度高;高度则指教学目标把教材价值放大,使教材课堂的学习转化为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譬如,学了一首古诗,能够产生对古诗的持久兴趣,甚至能自己学古诗写古诗;学了《项链》,能够阅读描写心理活动的小说,甚至能写这方面的小说,哪怕幼稚拙劣。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学习生存技能、学习生命意义”,我们尊重这样的抉择和个性,且努力将这一思想渗透到语文教材的“读”与“写”中。正如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所指出的,目前语文教学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具体来说,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读”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关注自身授课效果,忽略新教材内容对学生“读”与“写”的指导,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和人格的塑造,关注知识多过方法,关注方法多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课程改革倡导的三位一体教育目标远未达成。
对否?共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