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是指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之上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身及其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最早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提出的。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即是反对任何把人放在次要位置的教育,比如以知识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等,而是以学生的自由发展为中心。地处云南省的红河学院,正在进行着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转变的理论探讨,并有计划的大胆尝试教学模式改革。
学校的特色并不是学校是否拥有标志性的建筑,而在于它是否拥有能够培养“学以致用”的社会急需人才的教育培养机制以及由学科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校园文化建设等综合构成的独特的总体风格。这种总体特色是在学校教育理念影响下形成的。长时间以来,对于教育理念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和教材的作用;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发学生内心向学的积极性。不同的教育理念带来不同的教育后果。
目前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人们对此意见较大,老百姓对大学生的总体评价也呈现日渐下降的趋势。曾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似乎正在渐渐地丢失“昔日的光环”。“高分低能”的声音不绝于耳,与国外教育制度比较,我们的大学教育理念还存在很大差异。我们的大学始终以教师与教材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教师在课堂上“教”得好似乎是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的表现,而学生是被动听讲。而国外一些大学,比如美国大学则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因而能够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因此,我国要成为科技强国,亟待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转变。
20世纪中叶,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由于科学知识、科学结构处在不断变化中,因而大学教师的授课不能把科学知识当做绝对真理教给学生,而应当运用体现科学精神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来教授知识,启发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方法来学习和掌握知识。教师可以重点专门研究如何从传统的“以教师单向的传授为中心”到“以师生的互动为中心”转型的课题,从“单向的满堂灌教学”到“师生互动教学”的转变,从“以教师的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发展。大学教师在授课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启发式,而不再采用任何“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直抒己见,交流对授课内容的不同看法,形成“师生互动”和“百家争鸣”的格局。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对于某些有争议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让学生在各种选择中作出抉择,并善于自我评估。探究式教学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现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很好载体。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去完成自己设计的问题,才能真正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素质。中国严格规范的教育管理虽然为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打下了基础,但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我国课堂上传授的社会科学知识明显过多,国外大学几节课才能完成的课程,我们至多只用一节课的时间即能完成,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讲概念、讲原理,学生听后背熟即可。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然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了学生自己带着问题预习授课内容、阅读各种参考资料,形成自己独立观点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经常性地尝试到成功或体验到失败,从而养成百折不挠的求索和创新精神。
红河学院自2003年升本以来,各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但学生的大量扩招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特别是上大课成为一种惯例,150人的大课造成了师生之间交流的障碍。上课时,由于课堂庞大、扩音设备不佳而使师生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互动。下课时,由于教师急于赶回市区的班车而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我们许多专业的授课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阶段,教师坐在课堂上一个劲地照着自己制作的课件向学生进行着知识的“满堂灌”,学生拥挤在宽大的课堂中带着耳朵拼命地记笔记,根本没有空隙对教师的知识进行思索和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现行“填鸭”式教学方法完全扼杀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不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因此,我们要认真借鉴国外大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将科学的探究精神引人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学科知识的专业概念、原理之前,先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的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在教学环节中实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把问题限制得过死,不能轻易给学生答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让他们在相关的知识领域中通过学习、观察和探索,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通过动手、动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归纳总结,能够在预习授课内容、阅读课外读物、课堂讨论和实验等各个环节中学会独立自主处理各种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目前红河学院正在探索从以教师和教学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可行性研究和实践尝试,从以学校管理与教育为中心到以学校提供服务,引导学生成才为中心的转变。强调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学生成长、生活的地方,为此应当注重对大学生自在、自为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集合学校的所有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以学生的需求和成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全校教师和学生。一切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着学生健康成长这个中心展开。学校开始注重学生道德修养和爱国思想的培养,但往往不是采用大规模的思想宣传教育或定时定期学习的方式,而是通过各种校园民族文化、宿舍文化、“六个一”活动、四季体育运动会和诸多有特色的社团活动等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教育,从内心焕发学生对学校、家庭、对国家的一种感恩情怀和时代责任感。对无论在思想道德引导或是在专业培养领域,校方不再主张以统一模式“铸造”学生。教师对学生“管”得慢慢宽松,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治与自律。学生在课堂上具有与教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对话、交流、讨论甚至争辩。教师在平时亦不摆架子,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充分发挥。在学生学习、生活和社团活动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种评语多属鼓励性的,从不说“不行”、“错了”之类的否定句,而是经常说些“做得很好”、“再试一试”之类鼓励词汇。学校开始尝试在学生所在班级中不特地指定谁是班长或班干部,而是由班上同学轮流当“干部”,负责班里的所有事务,从而能感受到一种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尝试通过这些环节,学生能进一步体验到“生而平等”的人格价值,而且能够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社团活动中学会独立自主处理学术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互学互帮、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红河学院开始很注重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学校在深入开展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空间上的拓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学生所赖以健康成长的文化背景和智力背景,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学校主体建筑、主要干道、宿舍园区等赋予了深意命名,例如明德新校园主教学楼命名为“博远”,意在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自己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人才。新校园主干道命名为畅和大道,广场命名为畅和广场,旨在鼓励学生身在校园,心怀天下,有志建设和谐中国。如宿舍园区命名了“汇华”,意为汇聚菁华的天之子,树立远大志向;“腾踏”,出自韩愈《符读书城南》“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之意;“宁儿”,取在寂静中开放之意。校园环境很美,绿荫如画,草地的面积多过建筑的面积,草皮多于石路,一路走来,几乎都有树木可以遮阴。早上在校园里跑步或散步,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红河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工作,专门设一位副校长负责学生工作,各个学院都配备有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党支部书记,同时各级教学单位亦配有许多辅导员和班主任,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学生工作体系。与此同时,学校强调学生自治,注重发挥各级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自治作用,学生业余生活主要通过学生会、团委来组织,学生会负责勤工俭学、开展各种社团、旅游、竞赛、学术讲座、心理辅导与咨询等活动。在生活、学习等许多方面注重发挥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学校共有本科生1.3万人,竟然能够为900多名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充当各类助理的职位,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资助,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锻炼工作能力。
过去我们过分强调政治思想教育的形式,而忽视将思想教育寓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让其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平时不十分重视学生社团的自治和自律,因而难以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老师习惯于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严肃地站在学生面前训话、布道,学生只能毫无质疑地听取、尊重。然而一味强调尊人,势必抑压尊己,无形中减弱了大学生的自信心,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学生只知道考试,只知道背书,竞争压力大,负担过重,娱乐活动极少,社会活动更是单一,其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因学校几乎包揽一切,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仅学会了死记硬背,无条件服从,形成了习惯性的、依赖性的思维定势,不会自己做决定,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更谈不上独到的见解和创意,对社会、对人的认识严重缺乏。这些都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违背。此外,我校在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集中反映在缺乏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意识,这说明我校在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实现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的这一重大进程中,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国教育改革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继承中的创新和扬弃中的突破,要求研究者和实践者以开放的态度和跨文化意识来突破原有的模式框架,在相互吸收和相互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整合。从意识形态的层面而论,它往往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着高校教师与学生。而从实践层面而论,它则以贯穿于整个教育领域的一种指导性原则,对于高校教书育人的具体措施和进程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吾人认为教育青年,应着重于养成其创造之精神,与开天辟地推进时代之生命力,而不应养成书痴,或旧时代之继承者。”因此,我校要建设高水平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就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将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以学生成才的需求为中心,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努力培养学生时代责任感,充分发挥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