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流浪的孩子想家了,我的归心比今年的春节来得还要早。回到阔别半年的家中,却一时没见到父亲,母亲只简短地告诉我,他去海南出差了。

直到父亲回来,我才看到他带回来的奖状和奖杯,新作《壮族社会民间信仰研究》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原来他是领奖去了。当然,他已经发表过那么多论文、出版过那么多著作,更拿过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各种奖项,这张奖状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一次锦上添花。但看着他像考了全班第一的小学生一样,开心地炫耀着他的“成绩单”,我着实觉得,他是真心热爱着他的事业的,并以此为荣。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与其说是父亲的“工作”,不如说是父亲一直在经营的一项“事业”,这两个词的区别,我能够从与父亲的日常相处中体会得到,更能从这本记录了他三十载治学历程的论文集中感受得到。为什么要给我看这本集子?因为父亲向我提出了请求,让我为这本即将出版的著作作序。事发突然,我一时犹豫了,且不说是为自己的父亲作序,哪怕是“作序”这回事,我都是头一回,心中不免忐忑。一方面,措辞、语气上能不能把握得好,不给父亲出丑;另一方面,我作为一个对民族民间文化这一领域仅有一知半解的门外汉,会不会导致行文偏离正轨,缺乏作为一本学术著作的序言所应有的价值?

好在,父亲鼓励了我,并指示我注意参考学术界诸位前辈的一些序言。于是我开始了准备工作,并翻阅了这本集子。第一篇文章的发表时间引起了我的注意:1982 年,比我还大上 6 岁呢。可见,他的治学之路,在我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并延续至今。如果父亲这段 30 年的旅程也可以比作一个孩子,那么他与这个孩子的相处时间,比与 24 岁的我还要长远。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我始终能感觉得到他对“那个孩子”的爱,那是与对我的爱所不同的、并且不会引起我嫉妒的,一种近乎信仰一般的爱。

不是将工作当成饭碗,而是将事业当作信仰。能做到这一点的,敢问世间有几人?

这本书,正记录着父亲如此的信仰,坚持了半生的信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拯救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迫在眉睫,父亲是向来将此视为一个崇高使命的。履行使命的历程,则由他自己记录下来,并融汇成如今被我握在手中的这一沓厚重的纸稿。这些篇章饱经岁月长河的冲刷,如今终于得以整合成册,此举不管是对民族文化的拯救与弘扬,还是对学术资料库的扩充与丰满,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不过,与零散的论文相比,我对于他写过的专著或搜集整理的古籍资料,印象更为深刻,毕竟这些数以十万、百万计的文字,其学术价值更显珍贵。父亲早期的两部重要著作,出版于 1991 年的《水族故事研究》和 1996 年的《壮族仪式歌谣与民俗文化》,这两个名字在我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在家里的书柜上了。当然,我的课外读物是他给我买来的《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等,父亲自己的那些书,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就只有“书名”这个存在而已,很奇怪当时才十来岁的我,是怎么记住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完全不解其意的书名的。多年以后,我才逐渐明白,我看不懂的这两本作品,不仅在当时,哪怕是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术著作,父亲不愧为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事业的资深学者。

此后,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印象中的父亲总是与《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个书名联系在一起;而到了高中,则变成《壮族麽文化研究》,此书被誉为“壮族麽文化开垦第一犁”,这个响亮的称号令我记忆尤深。但同样记得的另一件趣事,也值得与大家共享:高中毕业前后,听闻《壮族麽文化研究》出版发行,我特地跑到市中心的南宁书城,在书架上找到它,骄傲地拿起来,像发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般欣赏着。此时,一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孩子在民族学类的书架附近徘徊,请我帮助他进行一个关于民族文化现状的问卷调查。填写完毕,我指着那本书封面上的作者名字,特淡定地说,这是我爸。当时他那目瞪口呆的表情,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可爱。后来我又一次去书城,这次是和父亲同去的,于是直奔主题去到那个书架,我发现那本书的数量少了很多,想着它是不是卖得很好,于是很开心地告诉了一旁的父亲,父女俩相视而笑。

与父亲有关的趣事还有很多。最近的例子,是时不时居然听到从他口中蹦出诸如“坑爹啊”这样的网络用语,还带着奇妙的壮族口音,令人捧腹;这个典故还被我和母亲当作笑柄,成为茶余饭后一家人欢乐的谈资。毕竟,父亲不是一个埋首故纸堆的迂腐书生,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甚至和我一样痴迷于网络,同时也非常关心时事。所以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知晓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信息量大到铺天盖地的程度,已经习惯了快速阅读,以争取在极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的我,已经不再是能埋头看一本纸质书籍看到茶饭不思的地步的人了;但父亲依然保持着多年来的阅读习惯,保持着对纸质书籍的嗜爱,实在是难能可贵。一家人里唯一能坚持早睡早起的他,晚上 11 点就上床,躺在被窝里看书,然后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手里还端端正正地拿着书呢。

除了重视阅读,父亲善于观察、注重实践的品质,也让我由衷地钦佩。他非常反对闭门造车,因此时不时地出差考察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灵感来源和资料出处。贺州、东兴、三江、靖西、田阳、百色、河池、巴马、东兰、宜州,乃至云南富宁、广南、文山,父亲总是背着他那硕大的相机穿梭于这些还保持着传统风貌的乡间村寨,搜集起那些即将随着时间的长河逐渐消逝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是生硬的记录、凝固的照片,它们在父亲的手中被赋予了无比鲜活的生命气息。在他的治学历程中,学术不是一页页白纸黑字,而是穿着民族服饰的老奶奶,哼着充满了魔力的古老的歌谣;田野考察不是简单的照相、录音,而是对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发现与开掘,对现代社会逐渐失却的人文精神的拯救与守护。不管是他一个又一个写下的几十万、几百万的文字,还是他一张又一张拍摄下的照片,在成为珍贵的学术资料的同时,更透射出他的人文关怀。

从我初中时候开始,这样的田野考察,父亲就经常带着我一起去,让我感受民族文化气息,顺便也把他的摄影技术传授给了我。可见,他非常希望我能够继承他的衣钵,与他一同扛起拯救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大旗。无奈我跟着父亲“上山下乡”了近十年,期间他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的著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学术成果,我却只是乖乖地从初中升到高中、再到大学,毕业之后却成了一名电脑游戏从业者。此事并非偶然,小学毕业第一次玩电脑游戏,初二开始大范围接触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游戏,高一则开始专注于搜集“游戏策划”(类似于文案)这一职业的学习资料,因为这个职业在国内是没有所谓“科班”的说法的,只能自学或直接向业内前辈取经,而后者对于尚在念高中的我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一边继续跟随父亲四处采风,一边只能暗中向着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努力,为了自己的游戏梦,为了向世人展现出我心中那个年复一年不断恢弘起来的幻想世界。

为什么是“暗中”?因为大多数人,尤其是老师们、家长们,对电脑游戏存有很大偏见,将其视为毒害青少年的“电子海洛因”,从高一私自确定了未来方向的时候开始,我就一直很清楚这一点。因此我只敢偷偷地玩游戏,偷偷地钻研跟男同学们借来的游戏杂志,偷偷地践行着我的梦想。直到高中毕业,我才终于鼓起勇气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并诚恳地期望着他们的支持。但显然,如我所料,他们与深受游戏毒害的孩子们的家长一样极力反对,更认为一个女孩子从事电脑游戏工作是件不可理喻的事情(事实上,游戏工作者的确大多数是男性)。可是我已经坚持了好几年,自认为小有积累,此时轻言放弃,实在是心有不甘。于是,我沉默地继续着,不动声色,以我的方式韬光养晦,积攒着力量。

成为大学生之后,我的思想逐渐成熟,与父亲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地涉及一些深刻的话题,例如对时事、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例如对民间原始宗教的濒危状况,例如对人生道路的规划。到了这时,我的能力与我的执著,终于让父亲体会到了。他开始以我的角度,以客观的、理性的角度来看待电脑游戏这一新生的事物,并逐渐理解了我对它的热爱与坚定,毕竟,他也是这样热爱着他的本职工作的。他明白,我不是将游戏当作一种娱乐,而是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而我曾像看名著时写读书笔记那样,很认真地归纳总结我所接触过的游戏,写下我自己的感悟,此举也得到了父亲的认同。游戏艺术被称为继电影艺术之后的“第九艺术”,电脑游戏行业在国内正蓬勃兴起,并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当此时的父女俩都能够以理性的、哲学的乃至艺术的眼光,看待被无数家长与老师们视为“洪水猛兽”的游戏,从中找出其艺术价值,那么两人便达成了共识。于是,得到了父亲明确支持的我,再也不用像做贼似的偷偷摸摸玩游戏了,我如饥似渴地充实着自己,也证明着自己,并在大学毕业后如愿进入了游戏行业,追梦之旅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疼爱女儿的母亲,理解女儿的父亲,家人永远是我坚实的后盾;带着他们的祝福,迈着坚定的脚步,我在自己的岗位上挥洒汗水,辛勤耕耘。

如果,我当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许的确是皆大欢喜,但我对民族民间文化,最多只能算是有兴趣,为这项事业“奉献一生的觉悟”,我是没有的,我期待的是为电脑游戏事业燃烧自己。顶着世俗的压力和父母最初的反对,为了梦想,隐忍着、坚持着,这样的女儿,不正和年轻时在民族文化研究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的父亲一样么?虽然行业不同,但我们在做着相同的努力,我们有着相同的执著、相同的热情,有着同样的坚持信仰、追寻梦想的心。有人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我与父亲的关系的确非常深挚。对我来说,他不单纯是一位父亲,更像是一个亦师亦友的存在,我们的交流触及心灵。如果没有他的赞同与鼓励,恐怕我总有一天会被世俗的压力和社会的残酷击溃;但我知道,他理解我,理解我对游戏的热爱(正如他对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热爱一般),理解我希望为游戏事业添砖加瓦的心情,理解我默默坚持多年的隐忍与渴望。这份渴望,因为有了他的理解、他的鼓励,才终于得以成全。

同样是日益被汉化的壮家儿女,同样是中文系出身,同样寻寻觅觅、追寻着自己的信仰,我与父亲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更有着心的共鸣。但父亲已经为学术界贡献了那么多的成果,我却还只是一个刚刚走出象牙塔,正要开始走向社会的小毛孩。社会上有太多的沉浮,可我不会退缩,梦想是我的动力,执著是我的优势;更何况,有了父亲这样的榜样与后盾,我将无所畏惧。

又共同度过一个新春佳节,2012 年,对我们来说又是一段新的旅程。在这崭新的一年中,父亲依然是女儿追梦途中、人生路上刺破黑暗的灯塔,如太阳神鸟一般熠熠生辉。带着他的祝福与期盼、鼓励与支持,我将继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我相信,父亲也会在这一年里,继续在学术上勇攀高峰。他永远是女儿的骄傲。

谨为序。

黄廖晶 fVtmOJ0UpyjcoXqSawhoOfntqt2qKCkd2w3/WuBvSSQHz4CFNBbCnuQo/aKEjk3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