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与行为方式: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1]

“80 后”作为一个代际符号最初是指出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年轻作家群体,后被许多领域广泛借用,泛指所有 80 年代出生的人,“70 后”、“90后”的称谓也随之而生。对于“80 后”这个概念,目前学界存在着几种不同理解。有研究者认为“80 后”特指出生于上世纪 70 年代末期及 80 年代前半期的青年人,是第一批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群体 ;有的则认为“80 后”这个概念只不过是媒体为换取经济效益而推出的一个世俗化的商业标签 ;也有研究者对用“80 后”指称一代人这种现象提出质疑,认为学界运用这个概念做研究必须小心谨慎 。本文认为,“80 后”是一个符号概念,因其涉及对象所处历史时期的特殊性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而被广泛使用。从其内涵上而言,“80 后”指代对象不仅仅局限在 1980 ~1989 年出生的群体,而是宽泛地指代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出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受到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重大影响,是一个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的青年群体。

“80 后”大学生,作为“80 后”的一个子概念,指代改革开放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80 后”大学生经历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变革,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化。当这一代人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力军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带入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随着“80 后”大学生逐渐成为中国当代青年的主体力量,对其思想特点与行为方式的研究和把握愈显重要。因此,系统考察当前的研究成果、全面分析研究工作的状况、提出研究发展的方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8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与行为方式”研究的基本状况

目前对“80 后”大学生的研究主要以报刊文章为主,相关的学术著作数量较少,现有的研究文献以调查研究报告居多。以“‘80 后’大学生”为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进行跨库检索共得 119 篇文献,其中,2004 年 1 篇,2006 年 1 篇,2007 年 23 篇,2008 年 43 篇,2009 年 1 月至今 51 篇(截止日期 2009 年 10 月 6 日):

从研究内容上看,对“8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与行为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关于对“80 后”大学生思想状况与行为方式的总体认识与评价的研究。研究者对“80 后”大学生的总体认识经历了“群体性批判”、“部分认同”到“群体性肯定”的过程。2006 年之前的研究文献对该群体鲜有肯定的态度,更多的是对“80 后”大学生的忧虑,甚至有人用“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来描述他们。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官方”对“80 后”以及“80 后”大学生一直以来所持的积极肯定的态度,如共青团十六大报告中就着重对“改革开放中的中国青年”做出了积极肯定。在经历了“3·14”事件、“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对“80 后”大学生群体在这些事件中的表现给予了正面积极评价。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庆 60 周年庆典活动中,当代大学生以其出色表现再次赢得高度肯定,“首都 8 万多名大学生胸怀祖国,积极训练,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当代青年爱国奉献的青春风采” ,“以‘80 后’、‘90 后’为代表的新一代,能担当、敢吃苦、讲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迎难而上,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 随着“80 后”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更加普遍地认同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所指出的:“实践充分证明,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是值得信赖的,是能担当重任的。”

二是关于“80 后”大学生具体思想特点的研究。不少文献具体探讨了“80 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等具体思想特点。其中,在研究内容上,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政治观和道德观的研究工作尤为突出;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有研究者进行了大学生政治信仰和道德状况的专题调研,认为“80 后”大学生的主体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追求实事求是的思想境界、热情支持改革开放事业、普遍关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普遍具有正确的道德观等 。有学者以“汶川大地震”为具体背景来分析“80 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出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即断裂性与传承性的并存、功利性与超越性的转换、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有研究者指出“80 后”大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一方面,他们政治认同感强、理性爱国,善于思考选择、理智务实,个性特征鲜明、活力四射,性格乐观自信、自立自强,注重团结协作、网络为伴;另一方面,他们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缺乏对重大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政治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待加强,缺乏远大理想和无私奉献精神、价值取向上多元功利,缺乏人我一致和知行统一的认识与实践、理性进步有限,缺乏生活磨炼和坚强意志品质、适应社会发展和应对挑战的准备不足。 还有学者在看到“80 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的前提下,指出对“80 后”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理想信念淡漠、自我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浓厚、人生观上怨天尤人等问题需要给予关注和重视。

三是关于“8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与行为方式的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对“80 后”大学生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对其思想特点与行为方式形成原因的探索,即“寻源式”的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80 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与行为方式的形成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的产物,“在社会的急剧变革和转型中,由农村向城市推进的各项经济改革,由市场经济建立引发的各领域的深刻变化,中国融入国际全球化浪潮,以及多元社会结构及文化的冲击,都对‘80 后’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研究者关于改革开放对“80 后”大学生思想状况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80 后”大学生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时刻感受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直接享用着改革开放的建设成果,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他们政治认同感强、爱国奉献、理性务实;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物质条件的丰足、知识视野的拓展、成长环境的优化的同时,社会的变革、文化思潮的冲击、社会问题的出现也让他们深感迷惘和困惑;改革开放使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也让他们默默地承受着学习、就业、交往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因此,他们自强奋进、顽强拼搏、勇往直前。也有学者认为,“80后”现象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的原因,前者包括价值观念的区别、人生经历的不同和青春期综合症;后者包括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渗透,教育之弊端和媒体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此外,有学者指出大众流行文化对“80 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四是关于“8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行为方式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对“80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是当前学界深入研究的领域,也是研究的重心。有学者在对“8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发展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调整对“80 后”大学生的评价视角、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贴近学生实际、进一步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等具体措施。有研究者结合“80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即因“势”施教:突出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因“境”施教,提升网络信息的正面影响和因“人”施教,释放生活德育的内在力量 。还有学者提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径,即必须在高扬主旋律和引导多样化上、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上、在创新活动载体和改进工作方法上积极探索与实践 10。通过对此类研究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学者在对策研究中都提到了应增强“80 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建设、鼓励其参与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式方法等具体措施。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结合“80 后”大学生的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在对“80 后”面临的挑战和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8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一样任重道远” 的看法。

二、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一)主要特征

研究内容上,“80 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别是该群体的价值观、政治观以及与此相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对策是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论题,这方面的成果数量较多;

研究对象上,从年龄跨度上看,多数研究主要是以 1978~1989 年出生的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1990 年后出生的“90 后”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其行为能力特点正在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从研究地域上看,对“80 后”大学生的具体调查研究中,样本数量多、研究规模大的实证调研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和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方法上,在早期研究中,以经验描述和文学评论的方式阐述“80后”现象的文献较多,随着近年来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诸多学科对“80 后”社会群体关注度的不断加强,各类学科的研究日益增多,实证研究的方法被广泛采用。

(二)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80 后”大学生诸多思想特点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关系的研究较为缺乏。对“8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研究得到了广泛重视,对其思想特点的细化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如一些学者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环境意识、就业取向、闲暇消费、信教现象、网络状况、心理状况等诸多方面的思想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为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参考。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对“8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关系的研究还较为缺乏,从而制约了对“80 后”大学生思想状况与行为方式的系统把握。

二是在具体的调查研究中,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待提高。多数实证研究在对象选择、样本抽取、概念操作化、统计分析等研究环节中存在着问题,一些研究样本规模过小、采取非随机的抽取方式、缺乏对统计结果的复核,使其数据结论往往存在较大偏差。

三是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学科对“80 后”大学生的关注较多,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对该问题的分析研究较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但为现时代的大学生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借鉴和吸收其它学科研究成果的理论前提。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应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80 后”大学生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四是回顾、总结式的研究较多,缺乏对“8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的预测或前瞻性分析。缺乏对“80 后”大学生群体思想发展规律的深入分析,就难以把握当代青年思想的发展方向。青年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发展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处于动态的、具体的变化过程中,需要系统地开展跟踪性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非常缺乏。

三、加强相关研究的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80 后”大学生越来越多地作为社会成员进入社会生活,“80 后”大学生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拓宽,研究主题和内容也将会有新的拓展,基于以上综合分析,本文提出加强“8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与行为方式研究的一些对策建议:

(一)深化“8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整体性研究

整体性研究主要强调对“80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有逻辑、成系统的研究,即有对该群体的具体思想特点的调查与分析,又有对诸多具体思想特点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关系的研究;既强调对该群体思想特点的成因分析,又重视对其思想特点与行为方式已存在和将产生的社会影响的把握。只有深化“8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整体性研究,才能更科学、准确的认识当代青年思想特点的现状和发展规律。

(二)加强“80 后”大学生的持续性、动态性和历史性的系统考察

持续性与动态性主要强调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先验的、静态的眼光进行研究,在具体研究中提倡对“80 后”大学生研究样本进行跟踪调查和纵向比较(即对同一样本在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历史性是指把“80 后”大学生群体放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整体视野中去研究,重视对“80 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状况的关联性研究。

(三)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要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地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应广泛借鉴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全面、深入的进行当代青年的相关研究。

(四)探索“80 后”大学生思想发展趋势的研究

即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研究和环境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对“80后”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性分析。比较研究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对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以后不同阶段的大学生思想特点进行比较,后者则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大学生进行比较,以把握“8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及规律;对于社会环境变化的研究是“80 后”大学生思想发展趋势研究的重要方面,成长环境的变化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发展和变化的重要因素。人创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改变着人。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思想发展变化趋势。因此,把握时代特点、分析社会环境变化的特征与趋势,是研究大学生思想发展趋势的重要内容。

[1] 张瑜: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白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此文原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年第 7 期。 6oFYHoizwC8A9DOVjmNb14HovAmhIuy56CUal14bLAp8rTWeT1UiiuzbbL7WBvZ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