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始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目前学界对全球化、全球化与民族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近十年来,以全球化为时代特征和考察背景,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中心议题。
(一)全球化对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各民族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联系与多层交往日益增强,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议论当今社会生活各种问题时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背景。近十年来,有关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均是在对全球化的认识和分析框架下展开的,这几乎成为在全球化进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必须树立的一种视野和采取的方法,唯有这样也才能一方面较好地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另一方面也能够以全球化为契机,通过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所带来的新载体、新资源、新思维以及新技术服务于爱国主义教育。基于此,学界把冷静分析和认识全球化对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影响和挑战通常看作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前提。
有学者总结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三个挑战:一是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继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狭隘的。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已然成为了“地球村”;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走出国门,俨然已是“世界公民”。应该讲爱地球、爱世界,再讲爱国主义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二是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讲爱国主义有碍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经济全球化为个人开发潜能、发挥才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机遇与环境,而爱国主义倡导的国家利益至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会妨碍个人利益的实现;三是中国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已形成了浓厚的爱国情感,在国家遇到危难时爱国情感会自动迸发出来。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专业学习,没必要再进行此类教育。
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表现在:一是正在冲击和消解作为爱国主义基础的国家主权观念;二是对作为爱国主义基础的国家地域观念构成了不小的冲击,国家地域概念在经济交往中日益淡化;三是对作为爱国主义基础的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也形成了冲击。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各种异国文化及其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带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实现的可能性作用于本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从而使得本国文化或意识形态处于“认同危机”之中。
目前,学界对全球化对爱国主义教育构成的冲击的分析是十分丰富且到位的,几乎所有研究全球化视野下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文献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及全球化浪潮对爱国主义教育造成的影响。概括起来,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从对主权国家观念、既有政治价值基础、民族信仰认同、本土文化等的冲击;二是对我们以往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方式手段等形成的冲击,亟待我们创新和发展新时代背景之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三是全球化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等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在同步发展,这进一步使得社会的分化与融合趋势加深加快,在此过程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面对的不利风险和外部环境挑战因素较以往而言增加了不少。
(二)全球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影响
有学者认为全球化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机遇,体现在:一是经济的全球化增长为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极大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能激发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之情,更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二是全球化的发展为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崭新的思想基础;全球化要求各资源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爱国主义教育也必须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实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具有世界眼光,把握世界思想、文化和道德发展的前沿,认识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同时,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进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中国选择以积极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三是网络的发展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资源和途径;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传播工具,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综合性等特点,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资源和途径。四是交往的便利为学习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国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种教育时空的延伸不仅促进了人们的交流和彼此了解,也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
总体上,目前学界对全球化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正面意义阐述得不够深入,大多停留在全球化所带来的人际交流的扩大、信息资源的互享、技术载体的运用、文化交融的加强等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与思想理念方面的优势上。这一点,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需要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放置到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当中去考察,应着重考察经济全球化背后所带来的物质增长、技术发展、交往扩大、信息拓展、文化碰撞等多方面因素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关系
目前学界对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既有哲学层面的理性阐释,也不乏社会层面的现实剖析。这些论述和分析可以看作是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论预设和认识论前提。
有学者指出,“现代化和民族化、全球化和本土化乃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辩证发展过程,那种把两者截然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观点,只会误导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使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入歧途。以经济全球化为借口,否认各民族国家爱国主义存在的合理性,消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正是这种错误理论所预设的一个陷阱。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多极化并存的客观事实表明,所谓经济全球化将使民族国家的时代结束的观念的提出,不过是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狭隘利益,向全球扩张其经济势力所制造出来的一种蛊惑人心的舆论”。
有学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否有效,取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各个要素的状况及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市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一场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全球。各种传媒及通信设施的高度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正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社会及文化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因而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各个要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本质上并不是各国各民族的经济利益的全球化,而只是各国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和方式的全球化,这就使得经济全球化不会是各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全球化,不会是社会政治制度的全球化,不会是军事或军事联盟的全球化,更不会是社会意识形式的全球化。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地球村’的真实情况,这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正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基本的认识前提”。
(四)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局限性
有学者将目前爱国主义教育的局限性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缺乏时代性;二是在对象上忽视了针对性;三是在工作上缺乏实效性,如指导思想上存在形式主义之风、社会化程度低、方法上以“灌输”为主、基地建设不够、制度不建设不健全、对文化侵略抵制不力等。
也有分析认为,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过于偏重政党伦理道德,道德选择不宽容。缺少对个体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保障,公共领域和个人领域的界限不明确。其次是在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上缺乏渗透性,重形式和表面,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再次是过分依赖课堂,灌输式教育严重。
概括起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滞后性、内容僵化等方面,具体表现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性不强,还停留在简单的爱国知识宣传与教育上,未能形成系统深入的理论体系;爱国主义教育系统性不强,没有将爱国主义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也没有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性不强,仍处于对学生的教化和灌输知识层面,没有内化到学生的个人行动中;爱国主义教育开放性不强,目前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处于较封闭的状态,未能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到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思考等方面。
事实上,对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局限性或不足的分析,在多数研究文献中都有体现,总的来说对存在问题的剖析还是到位的,但也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状况,即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存问题的分析缺乏足够的实证或调查,使得描述的结论或“不痛不痒”,或“言之无物”,未能触及问题背后的真正实质。这也是今后研究中需要加强的。
(五)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近年来,学界围绕怎样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很多探讨,问题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教育主体队伍建设、教育理念思维更新、制度机制建设、教育内容扩展、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
有学者提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应站在全球化的视野内,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即要认清全球化的本质,突出民族国家利益教育;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培育正确的民族心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增强民族认同感,加大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人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一切腐朽文化的侵蚀,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提高民族文化创新能力。
还有学者结合全球化的时代特征,主张应着力从以下方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即在教育导向上,突出“三个激发”,即激发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全民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激发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教育内容上强化“三项教育”,即强化国家主权和安全教育、强化中国历史教育、强化环境意识教育;在教育方式上把握“三个结合”,即弘扬与培育结合、灌输与引导结合、借鉴与创新结合;在教育原则上,坚持“三个统一”,即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坚持爱国主义与独立自主、改革开放的统一、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
学界对全球化的认识,特别是对全球化与爱国主义关系的认识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体现出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一)研究具有可持续性,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学术课题或研究队伍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化研究在中国风生水起以来,以全球化为背景研究爱国主义始终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可以说这一课题吸纳了一大批有学识、有预见、有智慧、有使命感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在高校系统,很多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的人员,构成了系统、深入和长期研究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主力群体,并持续性地将这一课题的研究延续了下来,直至今天取得如此丰硕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注重对不同文献和材料的掌握分析,对不同学者观点的梳理综合,成为了该问题研究既有研究的“面”,又有研究的“点”,还有研究的“质”的保障。这些积累,都为今天更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整体一致,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问题域”或研究对象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核心的课题是怎样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学界多年来形成的各类研究成果大多都涉及“为什么要教育”、“怎样教育”、“教育什么”这三个基本维度的问题。进一步说,都会涉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背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教育对象群体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方法、对策等。近五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的研究、对爱国主义的新内涵新内容的研究、对爱国主义教育新方法新载体的研究。以上这些相对固定的问题,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没有这些问题,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只能流于形式而无法触及问题实质。
(三)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研究范式或思维模式
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之列,固然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但回顾现有的文献,大多采用的都是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逻辑推演构成了研究的总体思维方式。但研究方法或思维模式的相对单一有时也会带来研究成果的叙述模式、论证方式以及最终结论的部分“失准”或“片面”。笔者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可以不局限于某一研究方法或成果陈述方式,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对于促进问题研究和讨论的深入是有意义的。
(四)研究结论大同小异,形成了一类相似的基本观点或研究成果
如同形成比较一致的研究对象一样,通过对近些年来文献的梳理考察,我们发现,研究结论或研究成果的大同小异,似乎也是一个基本特点。如全球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构成的挑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等等,许多结论表述不一,但实质都是一致的。这也反映了学界对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一些客观问题的剖析和揭示是到位、合理的。当然,我们需要警惕和克服“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的学风和文风。笔者发现,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都是发表在一些层次较差、门槛较低、五花八门的刊物上,有的文章既浅显又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的很多,此外,文章作者的水平、能力层次也是参差不齐,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目前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面临的一大窘境,为此,今后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加强和提升研究成果层次和质量。
笔者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今后应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
(一)应加强对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应的基础性理论的研究
针对全球化这一大背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础性理论的研究应包括民族主义、民族观教育、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关系等在内的综合性研究,而不是简单就爱国主义教育谈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常常是与民族主义相联系又相区别。笔者认为,加强基础性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下五个基本问题,一是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民族问题、爱国主义理论研究上的成果,深刻领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精辟论述;二是要深入分析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本土性的深刻社会变革和社会影响,对全球化的利与弊,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和思考,形成基本的结论。同时要科学地区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本质区别,科学阐述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的必然联系与相互差异;三是要研究和总结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发展、演变的规律;四是要系统研究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注重比较、交叉研究,分析国外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经验和好的做法;五是应加强对爱国主义涉及的情感、观念、行为三要素之间互动转化关系及其变量的研究,从学科研究层面上注重心理学、行为学、民族学和人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这一点,是因为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不仅仅只是教育学的问题,也是社会学的问题,同样还是政治学、心理学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共识。
(二)应注重对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研究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人们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这句话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呼声,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正体现了爱国主义的历史性特点,其内容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被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在全球化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肯定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洞察这种变化需要从事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们加以研究。而这一点,也正是目前研究中不足的地方。
(三)应加强对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别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比较研究
在全球化背景下,尽管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民族性、本土性的隔阂在被消解,但这并不等于说国家主权、独立民族、本土文化不存在了,爱国主义教育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至今世界各国依然在以不同的方式或传统模式继续进行着爱国主义教育。纵观各国,每一国家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都有不同的做法,吸其精华、扬长避短、相互借鉴,是全球化时代应具有的基本思维,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思维。从国别来说,笔者以为,应注重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新西兰和古巴、越南的研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因为文化传统、国体政体和地理空间的差异,在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做法和途径方面各有特色,这对打开视角,扩展思维是有益的。
(四)应加强对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路径的创新发展研究
毫无疑问,所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归结到路径、对策和方法的变革发展创新上,这是落脚点,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心。考察所有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献,无一例外地都会探讨更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方法、对策问题。但很多结论难免缺乏可操作性,针对性不强,而且大多千篇一律。笔者认为,全球化背景下有效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方法一定是依赖于一个完整的系统,确切地说,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不可能只依靠解决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问题,或者解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设置问题就可以彻底有效地提升教育效果。因此,研究方法路径对策等问题,需要树立系统论的观点,同时需要着眼于未来,而不能是基于一时。可以宏观研究,运用结构主义的思维进行研究;可以微观分析,具体到研究某一种方法,等等。
上述各个方面中,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离不开其基本理论的研究,这是高校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具有说服力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才能使教育者本人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教学效果,同时又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性和说服力。
[1]
王雯姝: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此文原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11 年第 10 期。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 2009JJD880019)的前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