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问题研究现状概论 [1]

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我们党高瞻远瞩的战略之举。当前伴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风云变幻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权所遇到的一系列新挑战,无论从国家战略需要,还是从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问题都受到了高度重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近年来,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一些论述、基本观点以及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特别是形成了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经典作家的青年观的研究成果。笔者在CNKI中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题名跨库检索,共得出 140 篇文献。年度篇数见表 1.1。

表 1.1 文献情况表(检索时间 2010 年 12 月 27 日)

值得一提的是,在 2007 年共青团中央提出的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之后,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题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加,以此立项的各类课题研究也不断涌现。而且,各个省市区的各级党政部门、各高校、团组织也围绕着有效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推出了各种举措,极大推进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实践,形成了诸多成功案例,涌现出来不少鲜活素材。从学科层面来看,现有研究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教育、中国政治等学科理论视角来展开。

一、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问题的研究概况

有研究者对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概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伴随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概念的提出以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启动实施,学术界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形成了许多成果。这里,笔者将目前有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具体概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关于什么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

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概念本身的研究,目前显得相对薄弱,人们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解认识不同。已有界定主要是通过党和国家的政策文献中有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述来梳理其概念内涵,包括分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一般特征、基本素质、行为要求等等。大体上,人们对“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缺乏一个同一的标准,因而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可以有很多种理解,只不过,虽然理解的角度和表述不同,但当中都必定包含着某些属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备的特定的素质、能力、品格等方面的要求。例如,有人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表述为是:“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系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能较好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经受各种环境考验的坚强意志的青年。”有学者认为,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界定主要依据有三个文献:一是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 100 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在讲话中指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有较深厚的理论修养和较宽广的视野,密切联系群众,懂得中国国情,自觉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 1997 年召开的全国高校第六次党建工作会对高校提出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专业知识比较宽广深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具体论述;三是 2007 年团中央颁布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该纲要提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和造就的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引导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关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目的、意义的分析

“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如何培养人”的认知前提和逻辑基础,也是其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为什么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什么样的青年才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目前学界对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目的、意义的研究和阐发是最丰富,也是最集中的。关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目的、意义主要从宏观的“国家民族的兴旺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微观的“个体的进步成长发展”两个视角展开,即强调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强调青年自身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个人的成长成才的自我实现价值。如有人概括为三个“事关”,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青年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认为“造就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项事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能否实现的战略性工程”。也有观点认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共青团的首要政治任务。应该说,关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目的和意义属于不论自成的结论,也正因此,这方面的论述很多,但目前亟待深化的是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青年自身的意义的研究,换言之,应多从与青年群体自身密切相关的层面来论证。

(三)关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时代背景的分析

大多情况下研究者们总是将时代背景放在一个首要的位置来预先加以阐述。从现有文献看,大体上围绕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当今国内外局势的新变化、青年成长环境发生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等展开。普遍认为,在当代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一系列不利因素的严峻挑战。从有利因素看,国际局势中的有利因素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的大发展,使大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其思想政治面貌上发生了可喜的、积极的变化,表现在拥护支持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继续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对我国前景充满信心。这些积极因素为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从不利因素来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高潮转为低潮,这种局势使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存有不少疑虑。加之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坚持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仍面临着境外挑战。与此同时,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复杂多变,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使得国民心态、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这些都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了较大影响,也使得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动摇。总体上,研究者对时代背景的定位和剖析还是非常准确的,客观上也反映出研究者对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在逻辑有着很深刻的认识。

(四)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征的分析

通常,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一直涉及的不算太多。研究者们多从政治、道德、信仰、学识、能力、心理等角度来分析。当中,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被放置于整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征及其素质结构的核心地位。如白建民等认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强劲的创新和发展潜力五个方面的特征。卢川认为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所应必备的素质,包括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使命感、有健全的人格等。王珩认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在:一是政治特质,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二是知识特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三是能力特质,高水平的创新实践能力;四是道德特质,奉献和服务意识。

(五)关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则与机制的研究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则机制问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汪庆华认为在高校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要正确把握培养的四个原则:系统培养的原则、动态管理的原则、点面结合的原则、学以致用的原则。章剑锋认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训应明确一般规律与特殊要求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三个原则。关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机制,有人提出为适应新的形势造就一批批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培养机制上必须有所创新。应建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夯实培养根基;努力深化过程培养机制、搭建锻炼平台;着力构建长效培养机制,深化培养效果。

(六)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法路径的研究

这个方面的论述最多。研究者多从主渠道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合力打造等角度来探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方法路径问题。如认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最根本是要用理论武装头脑,同时坚持培养的长期性和重视投入。就青马工程的实施,有人认为要“不断拓宽培养载体,从短期集中授课培养制模式转向全面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培养模式;深化长效培训机制,构筑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有人认为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关键是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做到‘三个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骨干培养与面上推进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考核机制相结合。有研究者认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在教育内容上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等问题,在教育方法上要根据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重创新、讲实效,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和现代化信息载体广泛建立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把学理论与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组织保障上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

(七)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状分析

现有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的分析主要依据于一些高校的实际调研,特别是突出了对部分高校在落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方面的具体措施的调查分析。这些大体现状的剖析还是比较到位的。如 2008 年初北京大学团校秘书处通过网络等渠道对全国部分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归纳提出高校所采取的措施呈现出的主要特点:一是针对不同培养对象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二是在不同的培养内容中,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先行;三是开办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形成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层级体系和人才梯队体系;四是党建带团建,指导团组织培养人才的基本方向;五是拓展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人才“出口”机制;六是制度保障,人才信息库、人才推荐制、人才评优共同保证人才培养效果;七是以训练营的方式对学生骨干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有人认为当前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存在的问题是马克思经典理论研究学习气氛不浓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同其他工作相结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差、培训的形式针对性和创新性不强。

(八)对不同院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有益做法和经验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体现在一些案例分析中,多数以某一高校为样本进行调研,一方面探索自身的有益做法和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从普遍意义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这一类研究多是因校制宜的经验总结,因而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例如,哈尔滨理工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为依托,以网站和各级学生学理论研究会为载体,以制度为保障,通过探索多层次、立体式、网上网下互动的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体系来培养真学、真信、真做的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又如,通过对浙江大学个案的分析,认为其最大的特点是以“青马学院”为“青马工程”主要载体,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利用网络促进了各方面的相互配合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其鲜明启示是:着眼组织发展,完善培养格局;突显培养理念,优化培训机制;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以上归纳的八个方面实际上未能涵盖现有研究的全部内容,还有一些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文献也未能详尽囊括于本文中,但上述内容都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许多文献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今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问题研究的着力点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研究还会不断持续深入。目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尚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涵的梳理提炼不够;这需要从我们党对于青年人才培养教育的各类文献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当中加以考察,通过整理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论述,总结、归纳和提炼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的基本内涵,包括归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素质和特征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同一般意义上的青年学生中的骨干肯定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关键在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所具有的素质与能力方面的特质,这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二是对如何培养的探讨还比较宏观,经验性研究居多;现有一些研究中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还停留在一个较为感性认识的层面,研究者给出的一些对策多属一般性的经验总结,或者是仅涉及整个培养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对“怎样培养”的问题缺乏有主有次的分析,存在泛泛而论之嫌,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三是研究的系统性不够、指向性不明确,对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时代要求和现实境况、现阶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原因等一些重要问题阐释不够、论证不深。而且,一直以来研究者多带有即时性的研究偏好,或止步于一时舆论之需,缺乏持续性的跟踪研究,研究的深度还有待加强。事实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它要求整体性地来探索其培养教育的对策和方法。对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尚存的问题的论证过于含糊,对培养主体的构成、对象的特点与变化、政策环境的差异、培养的原则和过程机制等问题还需要更为深入的揭示。

笔者以为,该问题研究今后需着力于以下三点:

第一,深化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概念、群体特征、素质结构,以及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对其自身成长进步的个人意义等问题的研究。只有对“什么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认识定位,“怎样培养”才能有清晰的方向。除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也可以理解为一定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因而它是指承载着特定素质和能力、践履特定使命、承担特定责任的青年群体。与其他的优秀青年群体有没有特殊性,这需加以研究,否则,任何培养方法和对策都不一定必然指向培养目标本身。此外,应注重对“如何培养”的方法对策问题加以总结凝练,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第二,从研究方法来说,应加强调查研究,重视典型事例、调查数据、具体个案对研究结论的支撑力度。改变定性研究偏多的现实,一方面能够科学、准确和及时定位现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实践的大体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研究的学理程度,避免泛泛而谈的简单论述。同时,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活动是动态发展的,它要求与之对应的理论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当代青年具体情况,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注重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面的经典案例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归纳,以形成富有启示性的举措供参考借鉴。

第三,从研究视野来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需要树立起“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培养的意识,必须纳入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中加以探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并非是只依赖于一套相对独立的实践系统,相反,它是一项社会性工程。从其实践特点上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开放性、整体性、长期性等特征,因此对于如何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问题的研究需要作系统性和关联性的考量,应自觉坚持三个结合,一是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同普通高等院校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二是同社会宏观层面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工作结合起来;三是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历史任务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现实实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才能具有可持续性。

[1] 王雯姝: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邓晖: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此文原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年第 11 期。
此文是清华大学学生工作重点研究项目《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路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Aa/74TAcEyiSM8b54v+Blbvl48WRn+NY7/xSM7r8GDqb7DzBOF7Q9SBt5GMglqS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