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正演绎着一个有趣的空间模式: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另一方面,区域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没有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掩盖,反而愈发显得重要。对这一表面看似矛盾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由相关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众多企业因地理空间的集聚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是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与技术交流日益频繁,企业的经营也逐渐突破国界而选择跨国经营,全球经济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区域化发展趋势也日益彰显,企业和生产要素在全球扩散的同时,又在一些特定区域重新集聚,形成要素齐备、结构严密、功能完整的区域经济系统,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地区长期在某一个产业占据优势,优势产业就会不断增长并成为该地区的经济支柱。而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就形成了以产业集聚为特征的经济区域。如富有“丝绸之乡”美誉的苏州,直到目前其丝绸产品依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地区的产品只要有独特优势,就可以行销全球,区域经济彰显出全球竞争优势。受之影响,区域经济摒弃了全面发展的思路,重点发展优势产业,这无疑又加剧了区域的专业化程度。为获取全球竞争优势而选择的生产集中化和区域经济差异化,直接导致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关注各地典型的集群现象。如:在美国,跑鞋生产厂家都集中在俄勒冈州,大量的电子器件商集中在硅谷;在意大利,其时装集中在米兰,其珠宝业主要集中在阿雷佐和瓦伦轧波这两个城市;在德国,钢铁生产集中在多特蒙德、埃森和杜塞尔多夫,刀具多集中在佐林根。与发达国家一样,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许多同类企业集聚而形成的特色产业区,如浙江中小产业集群、深圳东莞外协加工基地、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等。从目前国内产业集群的分布与发展看,表现突出的是浙江省,浙江省拥有大量的乡镇中小企业集群,几个集群主导一县经济的现象在浙江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创造了上百个具有专业化分工协作特点、年产值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产业集群。据省经贸委调查全省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 601 个,其中工业总产值在10 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 149 个,工业总产值合计 10000亿元,约占全省制造业总量的 50%,其中,产值 50 亿元以上的有 35 个,100 亿元以上的有 26 个,200 亿元以上的有 6 个。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 15826 亿元,而年销售收入 500 万以上的规模企业 19065 家,从业人员约 800 多万人。较高的市场交易能力不仅表明了浙江产业集群的普遍存在,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目前来看,产业集群不是少数地区的特有现象,已经成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模式之一。世界上富裕地区 60%是产业集群,有 90%产业集群地区都是富裕的。可以说,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增加财富的重要手段。甚至有人提出是产业集群造就了中国竞争力。
随着产业集群的成长,其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产业集群的这种集聚优势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提升集群内企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集群强大的竞争优势,进而通过产业集群实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我们把产业集群在空间集聚带来的竞争优势,称为集群效应。
集群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主要体现在集群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共享的优势。通过这三种外部经济优势间的相互作用,使集群内企业实现对各种资源的共享,如各种基础设施、信息和人力资源等,节约了大量生产成本,有利于集群开展低成本战略参与市场竞争,并通过区域品牌获取整体营销优势。二是社会资本效应,社会资本通过行为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而产生,将交易的社会环境赋予经济涵义,其功能体现在作为社会结构的资源,为行为人获取收益。社会资本效应具体来自于基于信任与承诺的合作关系、创业资源优势和共同的文化基础三方面。三是创新优势,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既加强了彼此的竞争,又产生了互相学习的效应,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优势,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四是创新网络优势,创新网络是指多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和分享创新资源,在所达成的共识和默契基础上相互结成的合作创新体系。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地方根植性网络,一个关键性特征就是内部企业、供应商、顾客和其他机构间的互动、互补,形成了基于地方化知识和能力体系的创新网络系统。此外,产业集群促进了企业在新产品或新兴产业中协同开发市场,共同分担市场开发成本,通过一个可供生产者共同享用的销售网络来促进交易。进入专业市场的企业大多不依靠自己的商标、品牌、企业知名度拓展市场,而是依靠区域市场的知名度或借助于区域品牌,通过交易市场的信息搜集、集中和反馈各种信息,大大节约交易费用,这也形成了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优势来源。
产业集群众多优势的发挥,不断提升着集聚区域的竞争力,从而也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产业集群“热”现象。在经济发展中,各国纷纷“复制”典型的成功集群模式,出台相关政策,力求通过人为的努力培育当地的特色产业集群,并建立自己的高新技术科技园或工业园区。
我国的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较充分地发挥了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各省(市、区)纷纷向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学习,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集群。于是出现了不管什么产业、什么地方文化背景,谈及振兴地方经济、发展某一产业,必走集群化发展道路。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各地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出现了许多误区,许多地方政府把产业集群当成了发展经济中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其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集群效应也没能真正发挥出来。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更多的是从地方社会历史文化和政府政策等外部发展环境对产业集群的影响上找原因。研究取得的成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产业集群效应在某些地方未能形成的原因,但是却不能解释另外一种矛盾现象:即使是在浙江这种产业集群发达、发展环境最好的地区,也存在有些产业形成了集群而另一些却没有,同一产业在一个地方形成了集群而在另一地方却没有,不同的产业形成不同类型集群的现象。
由此可见,并不是人们想建立产业集群就能如愿以偿。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形成的机理不同,产业集群在成长中的竞争优势不同,创新能力不同,当然生命力也就不同。所以,究竟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并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成长又遵循什么样的内在规律,依靠哪些运作机制推动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就成为人们在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地方经济之前应首先弄明白的事情,也是人们在产业集群“热”现象背后应进行理性思考的问题。
面对越来越普遍的产业集群现象,给予一定的理论剖析和解释,既是理论进步的需要,又是实践发展的需要。
1.研究的理论价值
(1)丰富经济学理论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概念,中小企业是不可能实现规模经济的,而由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却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这一现实和理论的矛盾,在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概念只考虑了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经济规模,而未能将外部性和空间因素考虑进去。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提出产业应在要素禀赋丰富的地方聚集,但许多产业集群的出现并不以一地的要素禀赋为基础。而且一个地区的资源始终是有限的,伴随企业的增加,其相对丰富性就不断减少,从而导致要素价格上升,投入成本增加,集群的吸引力降低。而实际情况是,在一定的规模内,集群内企业越多,产业规模越宏大,对企业的正外部性越强,对新企业也就越有吸引力。另外,已有经济学建立了以竞争为主线的理论体系,但合作在经济学中远没有获得与竞争同等的关注和研究。集群具有合作网络特征,对集群的研究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透析集群这个特殊的“合作组织”的运行规律,探寻集群合作网络中各主体的合作动机、合作均衡、合作归宿以及如何实现合作效率。经济现实对传统理论的挑战强化了对集群研究的迫切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不断开辟新的理论空间,丰富经济学理论。
(2)完善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不断创造地方经济飞速增长的神话。但产业集群是由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所以,对产业集群的剖析必然会涉及管理、经济等多学科的内容。若只是从某个单一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理论是不完善的。所以本书力争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开辟新的研究视角,进一步揭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规律,挖掘产业集群强大竞争优势的源泉,通过构建产业集群系统运行机制,寻找培育、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产业集群理论。伴随集群形成机理的逐步明朗以及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同时存在的困惑也会逐渐消除。
2.研究的现实意义
(1)为解决集群成长中的具体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集群现象在我国已相当普遍。但在许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如集群寿命周期短、竞争力不强、无法实现快速扩张与升级等问题。产业集群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能够为我国各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对解决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为实现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借鉴
本书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唐山钢铁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唐山钢铁产业集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尊重地方产业集群成长差异的基础上,发现并解决集群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探求地方集群的发展出路,从而对各地发挥产业优势,实现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集群,进而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