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交际主体的素质

素质是个综合概念,但这里讨论的交际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交际主体的能力、性格和为人三个方面。

一、交际主体的能力

交际主体的能力包括两种:一是语言能力,一是交际能力。

(一)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就是组织和规范使用自己母语的能力,因为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用自己母语来进行交际的。

语言能力可分解为如下几个方面:

1.较好的发音能力

在我国,除法律法规规定允许的某些情况外,《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都要求或鼓励公民把普通话作为言语交际的工具。发音能力,这里主要指普通话水平,既指发音正确,又指发音标准。发音正确的反面就是读错别字,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读音正确非常重要,否则不仅影响交际效果,还会有损个人、机关甚至国家的形象。如有人在电视上做重要讲话,把“肆无忌惮(dàn)”读成了“肆无忌tán”,这是非常煞风景的事,有损讲话人的形象,还损害了电视台甚至国家的形象。在读音方面,谁都很难保证自己就过了关,例如“削(xiāo)苹果”、“剥削(xuē)”、“粗犷(guǎng)”、“皈(guī)依”、“攻讦(jié)”等,一些多音字、形近字、非常用字的读音,如果不特别下一番工夫,很难掌握它们。发音标准,指说普通话的能力。有些人发音并不错,让人也能基本听懂,但是发音总带有某地方言的“余韵”,这就不算标准;即使单个字的发音咬得还算准确,但语气语调、抑扬顿挫的把握上不够到位,不能表现出普通话的音乐美,严格地讲,还是不够标准。

要努力学会普通话,讲普通话。这不仅有利于话语沟通,还会增强自己的形象魅力。作为汉人,作为青年,我们还有不少人不会讲普通话,或者普通话水平很差,既影响交际,也影响自己的形象。大家想想看,一位青年,身材高挑,眼神炯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可是,一开口说话,满口的方言土语,这是多么不相称,多么让人沮丧!如果给他评分,起码要打个五折六折的。此时的严重性,不仅给语言沟通造成障碍,更是让自己的魅力和亲和力受到了损害,结果当然会影响交际效果。

2.较强的遣词造句能力

这方面的能力,起码的要求是不讲病句。可是,这一要求也不是人人能过关。请看摘自学生作文中的几个例子:

①我那块手表,刚刚还在桌子上,现在却 不胫而走 (应为“不翼而飞”)了。

②之所以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烦恼的空间里, 原因就是这一切都是随着成长长大 (赘余)而带来的(整个分句可改为:就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的长大)。

③大雁冬(应为“秋”)去春来,它们都有自己的方向, 无人可阻挡 (改为“无可阻挡地”)自由自在 (地)飞翔着。

较高点要求,遣词造句还得讲究准确、简洁、有条理、能动人。用词不准确,说话张冠李戴,七扯八拉,重复啰唆,缺乏条理,既不幽默,又不动人,这样也不能让人满意,更不能叫人敬佩。

3.较好的语言感受力

中国人说话历来讲究含蓄,这使得话语的言外之意更加丰富。理解言外之意需要分析判断,但是面对面的对话是即时即地的,不容许你去慢慢的分析思考,因此许多言外之意的理解依靠人们的语言感受力,也可称作语感能力。

有人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

大年初七上午,我接到一位家住外县的朋友的电话,说一个多小时后,他家某某和某某将到我家来,不在家里吃饭,看看就走,下午,某某还要驱车200公里到省城赶飞机,他自己是否一道来他也并未明说。这番话,言内的意思只是给我打个招呼,说他们一行人要来,不吃饭而停留的时间较短,至多是叫我在家等候不要出门。其实,我知道,这番话的言外之意是,他们一行人是要来吃饭的,由于其中一位下午要赶往省城,中饭要赶早一点,先打个电话来,既是让我在家等候,也是告诉我们早点准备午餐,以免耽误时间。至于这位打电话的朋友本人,他可来可不来,有待我发出邀请。于是我说,哪有新年的到家不吃饭就走的呢,何况路这么远,你们一定要在我家吃饭,我们现在就做准备,不会耽误时间;你自己如果抽得出空,也一道来玩玩。果然,一小时后,这位朋友家的一行数人来到我家,吃了中饭才走的。

言外之意的捕捉要有较好语言感受力,语言的幽默和形象也需要这种能力。鲁迅先生在一篇散文中说: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为什么不一起而简单地说有两棵枣树呢?原来这样说是为了凸现出单调和寂寞。“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是杜甫的诗句,为什么不说“离别故乡已经两年,我很想念家乡”?原来,这样就缺乏形象感,就不是诗,更不能誉为歌咏“千古哀情”的“悲秋绝唱”。

即使不是特别说出的充满言外之意的含蓄话语,即使就是最平常的话语,准确的理解也需要语言感受力。请看:

甲:小姐,买两张去北京的硬卧车票。

乙:软卧要吗?

甲:硬卧票没有了?

乙:是的,先生。

乙并没有说“硬卧票没有了”,而甲却得出了正确结论。那是从乙的“软卧要吗”的询问话语中感悟出来的。

(二)交际能力

仅有良好语言能力,还不能保证把话说好。有人语言能力很强,但交际并不成功。

20世纪末,一位大学生去市城某中学应聘,他很想去那所中学,但中学没有住房,应聘者要签署一份承诺书,申明即使被学校录用,也不向学校申请住房。一天,该校几位领导在办公室接待了这位大学生,总务主任提出签署保证书的事。这位大学生说:“我看,这个承诺书就不签了吧。”结果引起校领导的强烈不满,他们很快把这位大学生打发走了。从语言能力看,这位大学生并不差,所说的句子没有语法毛病,简短的一句话也不存在逻辑紊乱、条理不清的问题。但就是这样的一句话使他丧失了受聘机会。

再如,明代话本小说《快嘴李翠莲》 中的主人公李翠莲,语言能力极强,人称“快嘴”,然而,正是这张快嘴,酿成了这个人物命运的悲剧:李翠莲出生员外之家,年方二八,嫁到一个员外之家。可是过门不过三五天,便被丈夫休了。回到娘家,同样难容于亲生父母和同胞兄长,所谓“夫家娘家着不得”,只得“剃了头发做师姑”去了。原来,“这张‘快嘴’算不得能言善辩,精于辞令,只是‘凡人前,说成篇,道成溜,问一答十,问十答百’,像只青蛙,成天呱呱叫个不停,充其量算得个伶牙俐齿,嘴尖舌巧,结果是处处伤人” ,以致伤人而最终伤害了自己。

可见,成功的言语交际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交际能力,也就是恰当地、有助于目的实现的语言使用能力,这种能力也可叫做言语能力或语用能力。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说的:一个人光知道如何造句是不够的,他还必须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懂得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说的时候对谁说、说什么、怎样说等。海姆斯说的,就是交际能力。

言语交际能力及其培养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书的研究其实就是这一问题。关于言语交际能力,这里不能展开讨论,我们只是强调,应该掌握言语交际的原则、规律及一般方法,并在言语交际的实践中努力实施,灵活运用。

有人的言语交际活动缺乏理论指导,仅靠生活经验的无意识的自然运作,这种自然经济状态下的生活和行为模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逻辑。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但符合理性;现代人生活复杂,更要头脑清醒。使自己的言语交际活动富于理性,在交际活动中保持头脑清醒,学习并掌握言语交际的相关理论十分必要。

言语交际理论对于言语交际提出要求,提供指导,这里选择几点略加讨论:

交际主体必须根据语境合理调整自己的交际角色。交际角色依据语境而定,无论原本角色如何,进入交际状态就得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交际的需要。一位主要领导,在会议开始之前,他态度和蔼、满面笑容,与大家亲切攀谈,互致问候。会议开始,他坐在首座,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开始讲话,他分析形势,布置工作,指明重点,提出要求,强调纪律。满脸的严肃,态度坚定,语气果决,不容置疑。会前会上两种表现,前者是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同志,后者是办事果断的铁腕领导。角色不同,话语表现迥异。上述那位大学生话语失当,应聘失败,原因在于角色定位不当,“我看,这个承诺书就不签了吧”这样的话语,这样的语气,只有上级领导才可以说出,一个应聘的毛头小伙,如此“老姿老味”、“头老皮厚”,不懂得谦虚,有谁欢迎他呢?

言语交际必然受到语境的制约。说话必然受到语境的制约,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受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言语交际行为往往会形成社会习俗,时代潮流,全社会成员都随俗而化,随流沉浮。上世纪70年代初,笔者正读高中,那时的背语录、写“最高指示”的言语行为,至今记忆犹新。我们每次上课,不论教、理、化或者语文、外语,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带领全班背《毛主席语录》到多少页多少段,大家便齐声快速背完哪一段,其实,谁也不曾翻开《语录》,也无须翻习,要背的那几段,个个早已烂熟于心。同学们写个东西,哪怕一份申请,一篇习作或者一张请假条,千篇一律都用“最高指标”开头。“最高指示”就是毛主席语录,具体语录的选择,依据所写文字材料内容的要求而有所变化。背语录、写“最高指示”就是那个时代的言语习俗、言语潮流。上文谈到快嘴李翠莲的命运悲剧,仅从她的言语行为看,便可认定,她的悲剧命运是咎由自取,不可避免,她“凡人前,说成篇,道成溜,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样的言语习惯、言语行为,定会让身边所有的人厌烦憎恶,甚至生出仇恨,于是人际关系恶化,最终走投无路,悲惨了结。语境及其制约作用异常复杂,把握语境,顺应制约,或者改造语境、优化语境,是话语主体应该特别重视的功课。

言语交际要遵循多个原则,如目的原则、态度原则、信息原则、语境原则等。其中目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言语交际的一切其他原则都服务于目的原则,言语行为的一切努力都为着目的的实现。交际的策略,交际的方式,要为目的服务,要因目的需要而改变。例如:

司徒王允……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允潜步窥之,乃府中歌伎貂蝉也。其女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亲女待之。是夜允听良久,喝曰:“贱人将有私情耶?”貂蝉惊跪答曰:“贱妾安敢有私!”允曰:“汝无所私,何夜深于此长叹?”蝉曰:“容妾伸肺腑之言。”允曰:“汝勿隐匿,当实告我。”蝉曰:“妾蒙大人恩养……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允以杖击地曰:“谁想汉天下却在汝手中耶!随我到画阁中来。”貂蝉跟允到阁中,允尽叱出妇妾,纳貂蝉于坐,叩头便拜。貂蝉惊伏于地曰:“大人何故如此?”允曰:“汝可怜汉天下生灵!”言讫,泪如泉涌。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死不辞。”允跪而言曰:“百姓有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非汝不能救也。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董卓有一义儿,姓吕,名布,骁勇异常。我观二人皆好色之徒,今欲用连环计,先将汝许嫁吕布,后献与董卓;汝于中取便,谍间他父子反颜,令布杀卓,以绝大恶。重扶社稷,再立江山,皆汝之力也。不知汝意若何?”貂蝉曰:“妾许大人万死不辞,望即献妾与彼。妾自有道理。”(《三国演义》第八回)

王允对于貂蝉,前倨后恭,天渊之别,言语方式大变,原因很简单、很明确:前,他有恩于貂蝉,因不满貂蝉行为而加以指斥;后,他有求于貂蝉,而且事关重大,生命和社稷之维系,所以低调而恳切。

学习、掌握和灵活运用言语交际的原则、规律和方法,是提高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当然,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只是言语交际的知识、理论水平的提高,需要到实践中去摸索、去体会、去总结、去提高。不仅如此,言语交际能力还不只是个语言的问题,它与性格、与为人密切相关,而从根本上讲,说话是个做人的问题,学说话其实是学做人,想把话说好,必须先把人做好。

二、交际主体的性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性格具有多方面的表现特征,在态度特征方面,有热情、诚实、正直、勤勉、认真、谦虚、自信和冷漠、虚伪、圆滑、懒惰、马虎、自负、自卑的不同;在意志特征方面,有主动、自觉、坚定、果断、坚韧、勇敢和盲从、执拗、优柔寡断、任性、怯懦的差别;在情绪特征方面,有沉着、冷静、专注、持久、乐观、豁达与浮躁、夸张、反复无常、悲观消沉等区别。

(一)性格对于言语交际的重大影响

性格对言语交际影响重大,它往往决定着交际主体的言语逻辑、言语行为,制约着言语交际的方式、风格、过程及对于交际效果的预期。即使面对完全相同的交际目的、交际语境,即使身份、职业、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等要素相同或相近,性格不同的交际主体也会酿造出完全不同的交际过程、交际景象和言语风格,产生不一样的交际效果。不同性格的交际主体,对于相同的言语信息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

性格的种种差异,对于言语交际的影响大致表现在如下方面:

1.言语发生的差异

同样的言语情境,该不该说、先说还是后说,性格不同,表现各异。当年孔子同弟子们闲聊,要弟子们各言其志,话音未落,坦率急躁的子路,便“率尔而对”,而且“其言不让”。他的表现同冉有、公西华的沉着、温和、礼让已构成了对比,而与曾晳相比,距离更远。子路等三人各言其志后,曾晳仍然在操琴鼓瑟,当孔子点到他时,他并未戛然而止,而是慢慢地停下来,不慌不忙地站起来作答。曾晳的从容优游,同他的放达、洒脱、自得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如果事关重大,形势严峻,利害攸关,这时言语发生上的差异则更加突出。忠诚正直者不避刀斧,挺身直言;圆滑世故者缄口沉默,退避三舍。汉宣帝本始二年,宣帝要给汉武帝设立庙乐,旌扬武帝的所谓武功盛德。为此,特诏令群臣廷议,大臣们纷纷称是,别无异议。可是,这时却冒出一个夏侯胜——一个只管皇太后府库的官员,竟然斗胆大唱反调。他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夏侯胜之言,言之凿凿,其所言事实,朝廷大臣知之者当非夏氏一人,然而,他们个个迎合圣意,唯唯诺诺。说穿了,明哲保身最重要。夏侯胜同群臣,不,同当朝皇帝唱对台戏,简直就是找死!夏侯胜并非不清楚自己言语行为的严重后果,只是他忠诚、正直、刚烈,不想识时务,不愿做圆滑世故的人,当然他也做好了准备,声称“议已出口,虽死不悔”。

2.言语责任感的差异

言语责任感指对自己言语的真实性和现实性的态度。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言语的理据,二是言语的表里,三是言语的信用。

善良正直、作风严谨的人,说话实事求是,注重事实根据。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人民公社制度被视为宠儿,可是彭德怀元帅以事实为根据,勇敢地提出了异议。“这位国防部长在中央委员会的分组会议上说:‘我的看法是,人民公社办得太仓促了。……毛主席家乡的那个公社,去年搞的增产数,实际上没那么多嘛。’” 彭德怀元帅,“做事直截了当,心眼直来直去” ,他心地善良,讲了真话,尽管当时不被理解。与之相反,一些自私、虚伪、浮夸、圆滑之徒,却谎报数字,大放卫星,将虚幻的气球越吹越高。

诚实的人表里如一,心口一致。宋真宗时期,任馆职的晏殊因人推荐担任东宫官。真宗对晏殊说:“有人说你不贪享玩乐,埋头苦干,为人谨慎持重,所以让你作东宫官。”晏殊说:“其实,臣下也喜欢玩乐,只是因为贫穷玩不起。如果有钱,也想去玩的。”事关自己的前程,晏殊同样表里如一,袒露心迹。所幸的是,晏殊的诚实倒是赢得了皇帝的赞赏。到了宋仁宗时,晏殊还作了宰相。虚伪狡猾的人,表里不一则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唐玄宗时,宰相李林甫常常当面说人好话,背后却狠下毒手,时人称他“口有蜜,腹有剑”。《红楼梦》说王熙凤“明里一把火,暗是一把刀”。可见无论现实生活或艺术创作中都不乏口是心非的典型。

诚实守信的人一诺千金,从历史到现实有许多重然诺的令人可敬的人。楚汉时期的季布,堪称典范,当时,社会上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赞言。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为人谨慎持重,轻易不许诺,一旦有所许诺,必定让人可信,感到踏实。但是也常常见到另一种人,这种人轻浮、自负,好夸海口,动不动就说“这事包在我身上”,热情得让人热泪盈眶,可是,这种轻狂的海口,其实一文不值,它留给人的只有轻信的痛悔。

3.言语机变的差异

聪明灵活的性格是言语机变的前提,呆滞执拗者只能抱定一个教条,操着一种腔调走到底。言语机变,用于积极目的,将走向“善”的福地;用于消极目的,则坠入“恶”的深渊。优秀的外交家,精干的商业经纪人,产品推销员等都属于前者。阴险的小人,狡诈的恶徒,当属于后者。王熙凤为人机灵,言辞善变。林妹妹进贾府的那一幕,王熙凤演了一场好戏: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抑,一会儿扬;一方面极尽恭维贾母之能事,一方面在众人面前大耍管家婆的威严。这场表演,真让人服了。但因为她为人一向不善,即使机灵善变,也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曹操煮酒论英雄,声称天下英雄唯他自己和刘备二人。正在韬光养晦的刘备,一听此语,惊得手中的箸子顿时落地。此时正逢电闪雷鸣,刘备急中生智,谎称因惧怕雷电,致使失箸失态,从而巧妙地瞒过了多疑的曹操。为此,罗贯中盛赞刘备,说他“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4.言语表达方式和言语风格的差异

粗略地说,与性格相关的表达方式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前者表现为径直和袒露,后者表现为曲折和委婉。风格上,与前者相对应,多为明快和平实;与后者相对应常为含蓄和幽默。忠厚耿直、粗鲁急躁的人说话多以直接的方式,机智灵活、沉着乐观的人以间接方式为常。《新唐书·魏征传》称:魏征性格耿直,每每犯颜直谏,即使遇到皇帝大发脾气,他也神色不改。魏征说话一针见血,不喜欢绕圈子。一次,唐太宗误听传言,以为魏征有私结党羽的不端行为,结果通过调查,发现并无此事。于是魏征劝谏太宗说:“愿陛下使臣为良臣,毋使臣为忠臣。”太宗问良臣和忠臣有何区别,魏征回答说:“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沉着谨慎的人,总喜欢含蓄,点到为止。三国贾诩,为曹操帐前谋士。有一段时间,曹操为策立太子之事而犯愁,是立年长但才能平平的曹丕,还是立年龄略小而才气不凡的曹植?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一天,曹操为此“屏除左右问诩,诩默然不对。太祖(即曹操)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宗法制度的灵魂,策立太子无疑应该立长舍幼,袁绍、刘表没有严格遵循此制而终于招致祸殃。因此,贾诩虽未明说,其意不言自明,曹操理解了他的意思,终于确立曹丕为太子。贾诩为人谨慎,言语的方式和风格与魏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坚毅果敢而孤高自傲的人,出言吐语,气势强劲,锋芒锐利,戴高乐将军可谓这种性格的典型。“二战”之初,法国沦丧,戴高乐只身流亡英国,虽说寄人篱下,但同丘吉尔打交道,言语从不含糊,所以他的传记作者琴星评论说:“戴高乐……在最困难的时刻,为了民族的尊严,也为了自己的威望,他竟敢用……毫不客气的语气来反对当时能决定他的未来和欧洲的存在的伟大人物(按:指丘吉尔)。可是,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戴高乐了。” 乐观豁达、机智随和的性格,促成了人物语言幽默的特点。外国的苏格拉底、马克·吐温,中国古代的优旃、苏轼,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言辞幽默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

5.言语理解上的差异

性格的不同,在言语理解上也有差异。一般说来,憨厚善良、耿直鲁莽、迟钝盲从的人,由于他们自己言语责任感较强,很少信口雌黄、谎言欺众,因而,他们对于他人言语的确信度也相对较高,以致常常轻信人言、上当受骗。《水浒传》中的李逵正是这样:李鬼冒充李逵拦路打劫,伤天害理,还辱没李逵名声。不巧他正好碰上了李逵,李逵正要杀他解恨,李鬼声称杀他一个就是杀他两个,他家中还有九十高龄的老母无人供养。这本是一派胡言,李逵却信以为真,不仅放过了这个恶棍,还给了他一锭银子,让他去做点小生意。轻信的人较多的关注话语的字面意义,忽视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生活中,少数官员官腔十足,常跟群众打哈哈,什么“研究研究,商量商量”;什么“这几天太忙,你再等等吧”;什么“哎呀,这事复杂啦,不容易呀”。忠厚老实的人听了这些话,以为那些官员还真的惦着自己的事儿,心里指望着,并感激得很。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什么也没等到!其实那些官员的真实意思,或是拒绝,或是否定,甚或有其他某种暗示。老实的人,迟钝的人,却听不懂、傻等待!

敏感而多疑的人,对于他人言语的确信度相对较低,习惯上乐于关注话语的言外之意,这虽能避免轻信上当,但也会误解他人,甚至铸成大错。《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堪称这类人的代表。吕伯奢要杀猪款待曹操,其家人商量着杀猪的事,说:“缚而杀之,何如?”曹操听了,误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论青红皂白,杀了吕伯奢全家,铸成大错,留下千古骂名。《红楼梦》第八十三回载:一个看园子的老婆子在外面骂她的小外孙女儿:“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林黛玉在屋内听了,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接着“一手指着窗外,两眼反插上去。……肝胆崩裂,哭的过去了”。这个老婆子的窗外呵骂,在别人那里会毫不在意,然而这位“处处留心,步步在意”的林小姐却认作是专骂自己的。敏感而多疑的人就是会无端地生出许多故事来。

(二)铸塑良好的性格

在我们看来,比起身份地位、职业习惯、文化修养等要素,性格对于言语交际的影响更加重大、作用更加重要。性格影响言语,进而影响成败、影响命运,古往今来,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喜剧和悲剧,真是数也数不尽。每一个人恐怕都要好好认识一下自己的性格,检讨一下自己的性格,努力铸塑良好的性格,使之对言语交际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促成并保证自己获得幸福人生。

1.认识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在气质的基础上后天形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就是说,认识自己的气质类型有助于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

气质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这种动力特性是指心理过程发生的强度、灵活性和稳定性等。气质带有先天遗传的性质,与性格关系密切,气质对一定的性格特性的形成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如抑郁质的人培养敏捷性或自信心就没有多血质的人来得容易。气质有多种类型,分法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传统而影响也最大的一种是根据人体体液的状况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不同类型的气质具有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与性格特征也有一定联系。下面是气质类型特征的一种描写:

胆汁质:强而不平衡。这样的人情感和情绪发生迅速,爆发力很好。同时,情感和情绪消失得也快,情绪趋于外向。智力活动灵敏有力,但理解问题容易粗枝大叶。意志力坚强,不怕挫折勇敢果断,但容易冲动,难以抑制。工作热情高,表现得雷厉风行,顽强有力。

多血质:强而平衡,灵活性高。这种人情感和情绪发生迅速,表露于外,极易变化,灵活而敏捷,动作活泼好动,但往往不求甚解。工作适应力强,讨人喜欢,交际广泛。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见异思迁而显得轻浮。

黏液质:强而平衡,灵活性低。这种人情绪比较稳定,兴奋性低,变化缓慢,内向、喜欢沉思。思维和言行稳定而迟缓,冷静而踏实。对工作考虑细致周到,不折不扣,坚定地执行自己已经做出的决定,往往对已经习惯了的工作表现出高度热情,而不容易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

抑郁质:弱性,易抑制。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不易外露。对事物有较高的敏感性,能体察到一般人所觉察不到的东西,观察事物细致。行动缓慢、多愁善感,也易于消沉,干工作常常显得信心不足,缺乏果断性。交往面较窄,常常有孤独感。(欣颖《你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吗?》)。

气质只有类型和特征的不同,但没有优劣的区别。“在每一种气质的基础上都有可能发展起某些优良的品格或不良的品格。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大小。一般说来,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取得很高的成就。” 气质类型医学上可以检测,结合自己的行为也可以做出分析判断。在了解自己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分析自己对于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可以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总结自己的性格类型,了解自己性格的优点和不足。

2.改造自己的性格

性格因为与气质相关,带有先天性质,因此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其实性格虽然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并非绝对不可改变。“人们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其性格特征或多或少也会随着生活条件的明显变化而在某种程度上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性格的可塑性。”“有人对25~55岁的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其中73%的人都发现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从性格的形成看,性格的改变是可能的。性格是后天逐渐形成的,促进其形成的因素大致有三:“生活环境”、“实践活动”和“自我教育”,其中关键在于实践活动,只要勇于实践,努力实践,在实践中有目的地培养某种性格特征,坚持下去就能形成这一特征。从性格的结构特征看,铸塑良好性格是有可能的。性格中的各种特征是有轻重主次之分的,有些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处于首要的核心地位,有些则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由于人对现实的主要的、核心的态度是由社会关系通过人的意识倾向决定的,所以对社会、集体、别人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在人的性格结构中也就处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 那么,要改变性格,要铸塑良好性格,就应该从改变或者端正“对社会、集体、别人的态度”做起,对社会、集体、别人的态度摆正了,做对了,这个方面的性格特征坚定地正确地确立了,于是改变性格、铸塑良好性格的目标也就随之实现。因此经常地愉快地认真负责而不是敷衍塞责地投入一些有益的活动,在日常工作中净化灵魂,树立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正确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应是我们重塑积极良好性格特征的不二法门。性格发生重大改变的现象,生活中并不鲜见,“某某简直就是换了一个人!”对人的这样的评价,人们经常听到,甚至经常说出。莫泊桑《项链》中玛蒂尔德夫人可以视为性格改变的一个典型: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务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

……

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她刷洗杯盘碗碟,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

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

玛蒂尔德从一个虚荣心极强的贵妇人,变成一个平常的劳动阶层的妇女,性格和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此乃生活所迫,环境所迫,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玛蒂尔德的生活经历表明,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3.把握自己的性格

把握性格,这里主要指根据交际需要调控好自己性格的“释放度”或“表现度”。性格特征无论优劣,“释放”和“表现”均以适度为好。暴躁是不好的性格特征,应该予以控制或者抑制,即使无法避免其“释放”,但释放也必须有度;自信和谦虚,一般说来是良好的性格特征,但是就算这良好特征的释放,也需有度,过分自信或过分谦虚,都不利于言语交际的进行,也有损于言语交际的效果。

对于自己的性格,人们常有种种误区。其一,认为自己既然性格如此,言语行为就必然或者只能如此。例如自认是急躁性格,于是觉得时时处处就一定甚至必须急躁,不然便不是他自己,好像失去灵魂,丢掉了本真。自认为生性怯懦,那么他就不该有勇敢的表现,不该有反抗的精神,畏首畏尾、缩头缩脑才是他的“本色当行”!其二,认定自己具有某种性格特征,常常说给自己和他人听,从而构成了一种无意识地自我暗示。例如有人常说:“我就是个大炮筒子,说话直来直去,从不知道转弯。”于是他的言行处事,便自觉不自觉地朝着自己认定、限定、暗示的方向滑动,最终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其三,教条地看待性格特征的优劣,不懂得性格特征的释放要根据交际的需要,要有其度。上文谈到,谦虚虽然是美德,但过分谦虚或者一味谦虚,都是有害的。例如竞聘职位时,不该过分谦虚;面对顽敌时,决不可谦虚!其他如自信、宽容、勇敢、从容等性格特征也都如此,也当释放有度。这种种误区应该纠正,把握自己的性格,不可陷入这些误区。

性格的把握发生在言行处事的当儿,就是说凡言行处事之际,都要注意并且努力把握自己的性格,否则就是任性,就是放任。

性格是可以把握的,即使较为偏执的人也可以成功地把握。三国时的张飞,性格暴躁可谓典型,他欲杀董卓、怒鞭督邮、面叱吕布,暴躁行事难以一一数来。然而就是这位暴张飞,却也做到了冷静处事而义释严颜。

下面是史书和演义小说的记述:

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三国志·蜀书六》)

群刀手把严颜推至。飞坐于厅上,严颜不肯下跪。飞怒目咬牙大叱曰:“大将到此,何为不降,而敢拒敌?”严颜全无惧色,回叱飞曰:“汝等无义,侵我州郡!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飞大怒,喝左右斩来。严颜喝曰:“贼匹夫!砍头便砍,何怒也?”张飞见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曰:“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严颜感其恩义,乃降。(《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

猛张飞、暴张飞能够在须臾之间“回嗔作喜”、“低头便拜”,并且真诚道歉,下己尊人,的确难能可贵,难怪千百年来传为佳话。

性格把握不住,恣肆放任,便会招致种种后果:或无事生非,或激化矛盾,或酿成祸殃。自古而今这类实例举不胜举。《三国演义》中,放任脾性,言语恣肆而终致杀身祸殃的,就有祢衡、杨修、刘馥、许攸等人。他们算不上历史上的辩士,也不能与忠臣诤友相提并论,他们共同的特征是逞一时之能,求口舌之快,缺乏性格把握的意识和自制力。请看许攸那悲剧的一幕:

却说曹操统领众将入冀州城,将入城门,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操大笑。众将闻言,俱怀不平。

……

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正迎许攸。攸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说许攸如此无礼,“某杀之矣。”操曰:“子远与吾旧交,故相戏耳,何故杀之!”深责许褚,令厚葬许攸。(《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

许攸之死,虽实属冤枉,却也咎由自取,且轻如鸿毛。许褚可鄙可恶,然乱世用武之际,曹操也不过“深责”而已。

近日再读《围城》,结尾处鸿渐与柔嘉矛盾激化,根由也是没把握好性格。鸿渐因回避柔嘉姑母陆太太而离家在外游荡,回家后放任脾性,说了两通话语,激化了矛盾:

沉着脸说:“我又没有亲戚家可以去吃白食,当然没有吃饭。”

……

“哦!原来她来了!怪不得!人家把我的饭吃掉了,我自己倒没得吃……姑母要留住吃饭,丈夫是应该挨饿的。好,称了你的心罢,我就饿一天,不要李妈去买东西。”

其实,柔嘉原本等待鸿渐回家吃饭,等不着便先同姑母吃了。得知鸿渐没吃饭,柔嘉马上叫李妈去买吃的,而且话语中也表示出不安的情绪和对于鸿渐的关切。鸿渐这时如果稍能把握住自己,不要开口带刺伤人,那么他们的关系不会恶化。更何况,仅仅在此之前几个小时,他们夫妇还是相互惦记、关爱着对方的:“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

三、交际主体的为人

(一)知识与说话

说话是大学问,需要知识——那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知识。传统的狭义的知识并不能保证说话能力,也不能看作说话的必要条件。

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矛盾现象:一位农村妇女,中年或者即将步入老年,目不识丁,却能说善道,五里八乡的乡民遇到生活纠纷,如夫妻争吵,婆媳不和,邻里相争,甚至干群不谐等,此妇女出面,几句开导,一番劝慰,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冲突的旺火顿时熄灭,撕开的裂痕渐渐愈合。这类妇女,人缘好,威信高,人人乐意做她的朋友,愿意接受她的劝告。一位高级知识分子,著作等身,同样能说善道,但却不能解决人们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更加出乎意料的是,此人很难与人相处,难以让人信赖,本来可以做朋友的人,或疏远了,或隔阂了。

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典型。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但是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仅能跟乡邻和谐相处,还能与顽敌周旋,连国民党精明、狡猾的参谋长刁德一都说:“这个女人不寻常……说出话来点水不露!”另一方面,王蒙《活动变人形》中的主人公倪吾诚,留过洋、高级知识分子,然而不会说话,不善处理社会事务和矛盾,面临家庭矛盾他也一筹莫展,痛苦地长时期地陷在家庭纠纷之中,闹得家庭破裂,亲人反目,自己也险些自杀。他儿子倪藻评论他说:“他一生追求光荣,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过耻辱。他一生追求幸福,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过痛苦。他一生追求爱情,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怨毒。”

可见,高级知识分子不一定比目不识丁或者少有文化知识的妇女能说话、善说话。原来,知识分子的强项在于做学问、写文章,但是,这种学问文章或者是理论上的高谈阔论,或者与为人处世没多大联系,因此知识分子并非一定都能把人做好、把话说妥。

(二)了解社会,体悟人心

古人早就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人情的学问文章,比起纸上的学问文章更加生动、复杂、广博,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得到大众认同,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只有做好了世事人情的学问文章,才能让人信赖,真的会说话。做好世事人情的学问文章,必须善于了解社会、体悟人心。

了解社会、体悟人心,关涉各个方面,触及多种层次,这里仅举两例看看这种了解和体悟对于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历来被人称道,我们发现,诸葛亮舌战获胜原因固然有多种因素,而准确把握社会主流意识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当时乃至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维护正统、忠君孝亲是中国人的主流意识,诸葛亮正是以此主流意识为武器,进攻或反击才能所向披靡。如:

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舌战群儒的全过程,诸葛亮对薛综的批驳最为强烈,打击力也最为强大,用的正是主流意识武器。

随后,陆绩说曹操乃“相国曹参之后”,刘备不过“织席贩履之夫”,以贬低刘备,向诸葛亮发难,诸葛亮还击说:“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 这里诸葛亮用的仍是维护正统、忠君孝亲的主流意识武器。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主流意识,要把握主流意识就要了解社会;除主流意识之外,社会还有种种规范、观念、习惯、习俗等,都要求我们去了解,去把握。

体悟人心,才能把话说到人心窝中。王熙凤精明强干,说话善察人心,是其表现之一。如: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红楼梦》第三回)

这番话的内容,一是夸说黛玉标致,一是称说贾母疼爱黛玉,还恭维了贾府的不凡——黛玉的标致,“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夸美黛玉,黛玉高兴,贾母也高兴;称道贾母疼爱黛玉,贾母顺心,黛玉也称心;颂扬贾家,全府上下都欢心。

有人说,王熙凤不过说了实话,黛玉本来标致,贾母本来疼爱外孙女。这种说法貌似正确,其实不然,事实虽然摆在那里,但不是人人都能发现、都能说出的,何况,事实是全方位的,太多太多,要靠说话人去发现、选择甚至发掘。另一方面,有的虽然是事实,但却不能说,说了就会令人扫兴甚至招乱,例如黛玉体弱多病,难保长寿,这也是事实,就不该说,也没人乱说。

人心微妙,人心难察,然而又不得不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曾用‘女强人’来指那些能干、富于创业精神、在事业上作出很大成绩的女性,可这个词在社会上使用过一段时间后,首先遭到很多女性自己的反对。因为大多数女性仍认为自己给人最理想的形象不是强硬而是温柔。” 成功女性抵制“女强人”称谓,是人心,也是社会之心,因为“温柔”是社会赋予女性的期望。

(三)学为好人

了解社会,体悟人心,简单地说就是学做人。理论和实践都可以证明,学说话,就是学做人,做人成功则说话成功,做人失败说话定然糟糕。但是,做人一定要学为好人,做善良的人,用传统的说法就是做个君子,不能成为恶人、小人或者小混混。

君子是中国儒家的人格理想,对其解释众说纷纭,仅《论语》中“君子”一词就出现一百多次。如:

子曰:“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君子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难以统一。于丹在《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中对于君子的标准做过一番讨论,这里引几段做个参考: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但是不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呢?还不是。

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

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君子?我想不妨从倡导“恒心”开始。

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宽阔的境界,即使没有达到“无恒产而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起码离君子已经不是很远了。

这是君子的第二个标准。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除了要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

君子崇尚实干……

在孔子看来,君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比职业主义更高一层的理想主义。君子从来不是固定在某个职业中,他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容器存在的。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规矩地摆在那儿做一份职业而已。

所以,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从当下做的;而那个梦想,那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它其实就存在于当下,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翻开史书,中国古代堪称君子的模范人物俯拾皆是,而后汉的刘宽给人印象极深。下面摘引其言行举止之一二,借以增强对于古代君子人格的感性认识: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

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后汉书》卷二十五)

总之,君子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大度能容人的人,一个胸怀天下有强烈责任心的人,一个能坚持原则而又能团结人的人,一个有崇高理想而不只是干活过日子的人。君子不是空想,不是神圣,而是可以企及的人格。学为好人,就努力学为君子吧。 8JSbpgaRONPgc6A/7GYR+XPyFx9yAdrFxo4AYYKE9YqoAttf2FSoNz5WQNC3fIh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