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言语交际的研究

一、言语交际的意义

言语交际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大意义。

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原因之一是有语言,有言语交际活动。动物也有信息传递活动,如狼的嗥叫、猿的哀鸣、猫的温存、蜜蜂的跳舞等。但是动物的这些信息传递活动绝不能和人类的言语交际同日而语,含义无限、丰富多彩的言语交际,是人类本质的表征之一。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社会性、组织性,人类利用语言,通过言语交际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组织生产、协调工作、安排生活、维护并推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没有全社会都懂得的语言,没有社会一切成员共同的语言,社会就会停止生产,就会崩溃,就会无法作为社会而存在下去。” 这里说的是语言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其实,语言的存在有赖于交际,语言对于社会的重要功能唯有通过言语交际才能发挥和展现。因此完全可以说,没有言语交际,“社会就会停止生产,就会崩溃,就会无法作为社会而存在下去。”

个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生产、工作、生活、生存、发展当然也离不开言语交际。个人不只是要能够进行言语交际,还要不断提高言语交际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口才;人类自古以来都需要言语交际,当今社会更要求人们有良好的口才。现代社会,科学发达,经济发展,个性自由,竞争激烈,一个心灵闭塞、形象猥琐、拙嘴笨舌的人要想适应现代社会,那是难以想象、不可思议的。政治家、企业家、律师、教师、记者、主持人、外交人士、公关人员以及政治思想工作者等,良好的口才是他们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条件,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即使是一般的职员、工人、农民,其工作主要不是动嘴,而是动手,当他们求职时,当他们谈情说爱时,当他们协调家庭生活时,当他们维系日常人际关系时,同样需要口才。总之生活需要良好的口才,现代生活更需要良好的口才,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口才。良好的言语能力,不仅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还是精神生活的需要。正如李树荫先生说的:“口才和交际艺术是一个人心态积极、活得潇洒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人提高素质、开发潜能、驾驭生活、改善人生的无价之宝!” 现代人必须勇于和乐于与人交往,敢于和善于恰当地表现自己,宣传自己,这是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的体现。可是,确实有人不能这样做,他们说,我天生内向,见人羞于说话,更怕在大庭广众场合说话;也有人说,我生来语言迟钝,不善言辞,想说也说不好。其实良好的言语能力并非先天造就,自称先天不足的人,本质上是自信心不强,心态不够积极。

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重视言语交际能力,早已蔚然成风,学校正规教育和社会成人教育都重视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里不妨看看美国人重视口才教育的几段文字:

在美国口才是一种文化。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将“口才、金钱、原子弹”当做生存的三大法宝,到了20世纪60年代,三大法宝变成了“口才、金钱、计算机”。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在美国人心中,口才的作用一直独占鳌头。

美国的教育家认为,学习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是让人们“成为受欢迎的人”。因而,在美国,口才教育贯穿了整个学校教育。美国人认为,不管孩子以后从事政治、法律还是商业,可能不需要数学、物理和文学,但一定需要口才。

在美国定居几十年的华人谭先生说:在美国生活久了,最能让我对这个国家产生感触的,不是“硅谷”的高科技,也不是生活的舒适和纳斯达克市场的股票,而是美国的口才文化。在美国这个最发达的国家,最发达的现象是演讲的口才。在美国,不仅律师、政治家、记者具有雄辩的口才,普通人也都是口才专家。为了开办企业、为了社区工作、为了慈善募捐,天天都有美国人在街头、在校园、在会场发表演讲,他们的事业、生活、理想的实现都在那一张嘴上。

与美国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对于言语能力的培养并不怎么重视。言语交际在高校不是必修课,即使是专门培养教育、宣传、文秘、法律和管理人才、政工队伍的专业也没有这门必修课。这是历来重知识、轻能力,重理科、轻文科,在文科中又重写轻说倾向的反映。当然造成这一现象同我国的文化传统也有关系。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老子也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君子”,不但不会重视口才,相反还会抑制口才。再者,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乐于限制人的言论自由。从秦始皇时的“焚书坑儒”到清朝的“文字狱”,残酷的历史教训让人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祸从口出”、“言多必失”、“沉默是金”,等等,这些观念通过历史的积淀,严重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制约了培养言语能力的意识和信心。

二、言语交际的研究

审视语言研究,可以有不同视角: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以第三个视角审视,源远流长的语言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自公元前到19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语言研究的第一阶段,史称语文学或传统语言学(包括中国的“小学”),未能形成独立的语言学科,是为经学附庸,“致力于古籍与方言的整理和训诂” ,基本上属于应用研究。第二阶段,自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是本体研究独霸天下的时期,包括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前者致力于揭示语言的源流及其亲属关系,后者从索绪尔到布龙菲尔德再到乔姆斯基,把语言看作一个封闭的符号系统或天赋能力,致力于描写这个符号系统的组织规则和结构系统,揭示这种能力的生成和运作规律,这个时期的研究特点是排斥意义,脱离应用,追求形式描写的精细化乃至公式化。第三阶段,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部分语言学家不满结构主义排斥意义、脱离应用的做法,关心语言意义,重视应用研究,从多角度多侧面探讨语言同其他现象、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而形成诸多新兴学科,如心理语言学、工程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话语语言学、语用学等,同时,在这个时期,本体研究还在发展和深化,所以第三阶段是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存并重的阶段。

言语交际研究属于应用研究,专门地正规地言语交际研究产生于第三阶段。零星地论及言语交际现象,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孔子、老子、邓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苏秦、张仪等诸子都有十分精辟的论断;在西方,古希腊时期以演讲、论辩为研究主旨的修辞学就很发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是其代表人物,他们的研究很多内容涉及言语交际问题。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现代修辞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话语语言学、语言行为学等学科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涉及言语交际的研究。这些学科关注言语交际、涉及言语交际的研究,无论其关注和涉及程度多深,都不是言语交际研究的独立学科。所以有人做出这样判断:

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一样,尽管它对言语交际中的各个要素都有所研究,但它也不是一门立足于全面揭示现实的言语交际过程的学科。

……

完全立足于言语交际现象本身,全面揭示言语交际过程及其本质特征的研究,应当说还处于起步阶段。

我们同意这样的判断,虽然刘焕辉先生的《言语交际学》(1986年)已经出版二十多年了,随后也有不少研究言语交际的著作问世,但是作为一个学科,言语交际学的确不够成熟,处在初始阶段。

言语交际的研究为什么难以成熟?客观上讲,语言应用研究与本体研究相比,涉及面更广,牵涉的问题更多,现象更为复杂、更为“多姿多态”,因此规律的摸索和总结并不那么容易,而研究者的看法又更加难以统一。主观上看,自结构主义诞生以来,语言研究者历来视本体研究为语言研究的正宗和道统,以为那才是科学,而应用研究登不了大雅之堂、象牙之塔,所以不免有些轻视甚至闲话,行动上则有些排斥,结果是研究力量投入和研究成果流布都大受影响,学科发展的缓慢也就难怪其然。

言语交际的科学研究,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崭露头角,随后而至今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得到很大的发展。学者中,代表人物要算刘焕辉先生,他最早介入或者创建这门学科,他的专著、编著就有:《言语交际学》、《交际语言学导论》、《言语交际学基本原理》、《言语交际学众书》、《言语交际学教程》、《言语交际与交际语言》等。其他学者还有姚亚平、赵毅、钱为钢、李元授、李仲师、李树荫等。同时,通俗的普遍的社会关注和研究,势头强劲,经久不衰,这表现在,有关言语技巧、交际艺术、口才诀窍等方面的编著,层出不穷,充斥着畅销书专柜,摆在书摊显眼的位置,大多数文化人(还算不上知识分子)家中都有这类编著。当然这些编著的质量的确良莠不齐,许多只是辗转抄袭的结果。口才、演讲、交际类的杂志也办得很火,广受欢迎,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演讲与口才》(吉林)、《交际与口才》(上海)。互联网普及之后,以言语交际为内容的网站、网页也应运而生。另外,美国卡耐基的著作大为畅销、广为流传,也是言语交际普遍受到关注的一个标志。

言语交际研究,有两种思路,两种不同的切入方式,尽管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交际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一种思路,立足于特定语境下的策略和技巧,试图给人以具体指导。例如,怎样学会绕弯子,怎样使用重复和补充,怎样转换语码,怎样转换话题,怎样限制范围,怎样用陈述语气或疑问语气表达祈使语气,怎样同室友说话,怎样同领导说话,怎样同陌生人说话,怎样自我推荐,怎样让听话人信服,怎样取悦他人,怎样破译弦外之音,等等,可以提一百个“怎样”,一千个“怎样”!这样的思路,也可以从言语交际功能出发分类讨论,例如,怎样寒暄、问候、说服、劝告、致辞、警告、闲聊、打电话、推销、谈判、询问、咨询、汇报、表扬,甚至检讨等。

一些普及性杂志上的文章、许多编著性著作,基本上属于这种思路,卡耐基的著作也属于这种思路。

另一种思路,立足于一般性的原则、规律和原理,试图从纷繁复杂的言语交际现象中梳理出言语交际的要素,分析要素间的关系,概括出最一般的方法、原则和规律,以指导言语交际的实践活动。刘焕辉先生的《言语交际学》、《交际语言学导论》、《言语交际学基本原理》,赵毅、钱为钢先生的《言语交际》和《言语交际学》,都属于这种思路。这种思路理论性较强,得出的结论不受具体语境的制约。

赵毅、钱为钢在《言语交际》“后记”中说:“本书的立足点是日常言语交际,就是那种最普通、最平常、随处可以遇到的口头或书面交际现象,不强调其特殊的功利目的,但却是一切言语交际的源头,因而,在举例和论述中,我们又不回避各种具有特殊目的的交际形式。希望这样做能够使本书有更宽泛的适应性,对言语交际的指导面更广。”这种特点也就是我们说的另一种思路所具有的特点。

言语交际现象十分复杂,讨论其具体策略、技巧,应该是说不完道不尽,说多了,会弄得晕头转向;更重要的是,任何策略和技巧,都不能脱离交际目的、交际语境而发生效用,孤立地谈策略和技巧,可能让人忘记了特定的交际语境,忘记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其结果是技巧不但不能带来理想的效果,还会弄巧成拙。例如,幽默是一种技巧,但是在长辈、上级、陌生人面前,在沉痛、不幸的场合,使用幽默技巧往往弄巧成拙。但是,这种研究因其具体而贴近生活,对于言语交际的指导便捷迅速,初学者易于掌握和效仿,如果目的和语境把握对路,则可收到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目的和语境是否对路,事实上,在交际实践中,两次交际,目的和语境完全对路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因此任何策略和技巧的使用都要做出合理的调整和变通。

立足于原则、原理、规则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般性的,人们懂得了言语交际的原理,掌握了一般性的原则、方法和规律,就能以简驭繁,灵活运用语言,在言语交际的具体实践中讲究策略和技巧,实现交际目的。当然,从一般原则、方法和规律到具体目的、语境下的策略和技巧形成,也有个逐渐摸索和总结的过程,因此,提高言语交际的能力,一定要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才有可能取得成效。有人看了两本书,就想于旬日之间成为言语交际大师,那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本书采取第二种思路,致力于言语交际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原理和规则的探索。

言语交际本是个“表达—理解”的完整过程,但是言语交际的研究立足于“表达”,侧重于“表达”,并成了研究的习惯和传统,这是有其因由和合理性的。大致看来,可作如下解释:

表达是主要矛盾方面。表达是完成交际使命的主要手段,传递情感、发布信息、明确观点、公开思想等都依赖表达;情感、信息、观点和思想一经表达,就具有社会性、公开性,不再是个人的心迹或“隐私”,不能继续酝酿、修饰、打磨、改造,不能否定、不可赖账,可能做的只能是补充、重申、解释;表达的“行为之力”指向他人和社会,对于他人和社会寄予“言后行为”的欲望,具有冲击力。理解是接收,是自我行为,不具备社会性和公开性;理解是收获,“行为之力”指向自我并使之丰富,对于他人和社会不寄予欲望,不存在冲击力。

理解服务于表达。典型的言语交际形式是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表达、理解交替进行,准确的理解是为了正确的、合理的表达,提高表达的有效性、冲击力甚至控制力。通过理解去进一步认识对方、把握对方,不是对话过程的主要使命;较好地认识和把握对方,目的是追求表达的更加有力有效。

表达优先于理解。这表现在:其一,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没有表达就不可能有理解,但这话却不能反过来说;其二,表达先行,理解逊后,不可倒置,有时理解不是一般意义的逊后,而是相差很久,例如,遗书总是逊后的,有时某人写就一书,务要身后才公之于世等;其三,表达发生了,特殊情况下理解可能或缺,如某人写就一书,尚未面世,稿件不幸遗失或者损毁。

言语交际研究脱胎于现代修辞学。言语交际学形成之前或者同时,关注并研究言语交际的有现代修辞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话语语言学等。社会语言学关注言语交际类型性的社会变异,即社会方言,话语语言学关注超句体间的相互联系,语用学关注话语的理解,修辞学是关于言语表达的科学,因此,对于言语交际学影响最大最深的是现代修辞学,特别是我国,语用学等其他学科形成较晚,自己都不够成熟,甚至还在模仿阶段,其影响力当然有限。另外,有一种现象或许值得注意并耐人寻味,那就是我国一些言语交际研究专家基本上同时是修辞学家,而较少是语用学家、话语语言学家或社会语言学家。 JWqsex8lguxRg6D2fMgxJnK20CiUp6igCyCujbYNIQQYhHm8oSnB8gu+MNZasSA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