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言语交际的本质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中提出的。

索绪尔在该书“绪论”里指出,人类“言语活动”( language)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语言”,一是“言语”。在他看来“语言”是社会的,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体系”,“言语”是个人的,是“人们说的话的总和”。索绪尔有关“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按目前一般的理解:所谓“语言”,从结构上看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体系,从社会作用上看主要是一种交际工具;而所谓“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这个符号系统、这个交际工具去说话(或写话)。

对于言语,人们还有这样的理解:

言语即语言的具体运用及其运用结果……言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即言语活动,也就是说或写的表述过程及其相应的听或读的理解过程;二是运用语言的结果即言语活动的结果,也就是口头的或书面的言语作品。

这表明,言语既指言语作品,也指言语活动、言语行为;言语作品又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这里关于“言语”的理解,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本书对于言语的认识和研究,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解。

二、言语交际

交际有多种方式,以言语的方式(口头的、书面的)进行的交际就是言语交际。具体说来,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下以言语的方式进行情感、信息等的传达、交流和沟通的行为,就是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至少是两个人之间的活动,因此言语交际不包括“自言自语”这种单个个体的言语活动。写日记,严格地讲是单个个体书面语方式的自言自语,也不属于言语交际行为。

口头形式的言语交际过程必然伴随着非语言行为,例如身势手段、面部表情、各种副语言,这些非语言行为对于交际目的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言语交际是对语言的运用,当然要遵循语言规则;言语交际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必须遵循语言规则以外的种种其他规则,例如种种交际原则。

三、言语行为

行为是人的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的外在的活动。跑步、跳高、打水、挖土、吃饭、开车等是行为,“言语”,即说话也是行为。人们习惯上把“言”(即言语、说话)和“行”分开,甚至对立起来,称“说是说,做是做”,“言”和“行”不是一回事。现代行为理论不这样看,认为“言”和“行”是一回事,言语本身就是行为,是和跑步、开车一样的行为,不过“言语”这种行为有自己的特殊特征,因此值得特别研究。例如:

①小张,把我的自行车推过来。(指令)

②臭小子,大爷今天不同你计较,你等着吧!(威胁)

③明天是你爸爸生日。(告知)

④张三,我们公司不欢迎你这样的人,你明天不要来上班了!(解雇)

以上四句话,分别完成了“指令、威胁、告知和解雇”等四个行为。说话人的确只是动口说说,但是真切地实现指令、威胁等一系列行为。所以,言语就是行为。

最早发现言语就是行为、说话就是做事并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人,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 Austin),他在1962年出版的《论言有所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当人们每说一句话的时候,一般总涉及三种不同的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这三种行为,大致可做如下解释:

言内行为:指说话本身,即说出有意义的话语,这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言外行为:指说话人通过说话所实施的某种行为,也就是话语意义所体现的行为。

言后行为:指话语对听话人或其他人产生影响从而取得某种效果的行为。

三种行为中,最有价值、最受重视和追捧的是言外行为,这是说话所做之事的体现,是说话人的意图的体现。言外行为涉及语言所能指称的人际关系的全部内容,内涵极其丰富复杂,需要分类型、分层次描述(可参见本书“话语”章),如果平铺着列举,可以罗列出很长的一串概念,如:

言外行为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内容丰富,除刚才举过的外,还包括“判断”、“估计”、“建议”、“劝告”、“催促”、“推荐”、“提供”、“解雇”、“招呼”、“请求”、“求婚”、“命名”、“打赌”、“发誓”、“同意”、“感谢”、“同情”、“安慰”、“赞扬”、“让步”、“放弃”、“诅咒”、“嘲笑”、“谴责”、“抗议”、“悔恨”、“确认”、“否认”、“接受”等行为。

录下上述罗列,是想帮助读者对于言外行为的内容及其复杂性有个初步认识,不过,可以想到,像这样罗列下去,也难以找到它的尽头。“人们使用语言所实施的言语行为究竟有多少种,有人估计过有一千种以上……”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言语行为产生预期的“言后行为”(其实,也就是言语目的的实现),实施说服,总希望人们能信服;发表建议,总希望人们能采纳;诅咒他人,总希望能兑现,至少能刺激听话人的情绪,让他们产生愤怒、沮丧等不愉快的心情。正常情况下,说话而不追求言后行为的应该是极少见的,或者几乎不存在。例如,碰到了不愉快的事情,找个朋友说说,明知那朋友不能解决问题,也并不指望那朋友帮助解决,但还是要说。尽管如此,说话人还是有所希冀的,他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甚或同情自己,这种希望就是说话人所追求的言后行为。不过,言后行为并非时时处处都能完全实现,有时甚至根本不能实现。例如,听话人对于说话人的言语根本不予理睬,听了等于没听。即使是激烈的诅咒,有的听话人也是一笑了之,内心平静如潭水;有时言后行为与言语的“言外行为”的内涵截然相反,如本来是实施表扬,听话人听了心里却不是滋味,感觉是嘲弄、诋毁,因而做出沮丧或恼怒的反映。

言语行为理论“开拓了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这条道路” ,让人们懂得了说话就是做事的道理,引发对于言语行为具体种类的深入研究,即对于话语意图的深入研究,同时,既然说话就是做事,那么“人类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就不是句子或其他的语言表现形式,而是某种行为的实现”。 HKi5yBtc8zBm+/LbbwBe2zuhy0AeqA6N8pCQhFERsjcsnRiAvGHoUs+7eMF5Tu6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