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舒华:脚踏实地的共产党员

初见舒华,顿觉人如其名——舒心怡性,朴实无华!然而,朴实难以掩盖的则是深厚的学术底蕴与高尚的师道情怀。舒华于 197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已有 25 年党龄。作为学者,舒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儿童汉语阅读发展的研究;作为高校教师,她长期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

“党员就应该实实在在地做事”

舒华入党跟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她 15 岁参加工作,在中国偏远山区的工厂里工作了很多年,从大城市到山区的经历,让她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也使她立志改善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状况。而要做这样的事情,入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

她把党员的概念看得很具体。一名党员,就应该实实在在地做一点事情,在自己的岗位上,力所能及地为人民做事。“我把学生教好,把我的科研做好,促进儿童汉语的学习,让农村、西部、边远地区更多的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就是我对国家的贡献,那就是一个党员应该做的。”

舒华对于宣扬党的精神,有着自己的见解。她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言语的宣传,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现在青年学生听到的东西太多了,听到的东西跟看到的东西不一致,这是导致年轻人信仰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你实实在在做了什么,而不是你说什么。我是个教师,同时又是一个党员,当大家看到所有的教师党员都成为楷模时,那就是对党的精神最好的宣传了。”

实实在在的党员,脚踏实地的奋斗。这就是舒华对党员的理解,而她也正是这样努力着……

艰苦求学

舒华的少年时代正值“文化大革命”,小学毕业就插队工作。艰辛的生活,激发了她求学的渴望。恢复高考以后,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的舒华,完全靠自学考上了师大心理系。上学以后,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硕士期间师从当今我国心理学界的泰斗——张厚粲先生。1989 年,她作为联合培养博士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从事儿童阅读的研究。

舒华到美国有两个任务,一是学习美国导师Anderson教授擅长的关于儿童阅读发展领域的最前沿的知识,二是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当时论文开题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做在国内比较熟悉的成人阅读研究,一是做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儿童阅读研究。想到自己的使命,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儿童汉语学习与国外儿童英语学习的差距,舒华弃易从难,选择了做汉语儿童阅读发展的研究。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人从认知角度做过儿童的汉语阅读学习,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更艰难的是,当时国外对中文的了解甚少,虽然Anderson教授也觉得汉语挺有意思,但由于对汉语不了解,完全不能指导舒华,整个伊利诺伊大学也没有人对汉语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舒华做研究、写论文都非常困难。但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舒华不仅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而且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汉语,了解了中国,使得包括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系、教育学系、亚洲语言学系的一大批美国教授都对汉语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潜心学术

舒华从 1989 年开始就一直潜心儿童汉语阅读的基础研究,1996 年后,她开始把基础研究的结果应用到课堂上去,并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阅读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她一步步脚踏实地地钻研实践,真正做到了从基础到应用。如今,舒华已是汉语儿童阅读发展研究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了。

“儿童汉字学习是千古难题,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汉字学习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我们小学里大量的时间实际上是学汉字。老师对阅读的要求很低,独立阅读本身就晚,对阅读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很低,所以我国儿童的汉语阅读水平是很差的。”为了将研究深入做下去,让自己学有所用,舒华毅然决定回国。很多留学生都绞尽脑汁要留在美国,谈到为什么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国时,舒华淡然地说:“我自己的想法是很朴素的,就是觉得在美国做阅读研究,可能做不出什么东西来,我对汉语阅读感兴趣,觉得还是应该回来做。当时做研究,看到中国与美国儿童早期阅读的差距非常巨大,于是就执意回来了。”

对于回国做研究,舒华的理解是——在某种程度上,国内的研究条件会比国外更好。如果在国外从事一些特别基础的科研工作,研究条件还是很优越的,但同时也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很难真正独立地做事。而现在国内包括学校提供了越来越好的条件,可以有很多机会,真正能够做自己想做的课题,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工作。

投身教学

在坚持科研的同时,舒华始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2003 年,由于在教学科研上的杰出成就,舒华获得了全国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对于自己的获奖,舒华显得很谦虚,“这个奖要求有一定的教学量,还要有突出的科研成果。实际上从教学来说,我没有教得那么好。北师大很多老师的课都比我上得好。”

一直以来,舒华特别重视本科生教学。1995 年,舒华出任心理学系主任。当时国家在政策上对本科教学的倾斜不够,评定职称也不过多考核讲课的情况,课时费又比较低,很多教师更愿意给研究生上课。尽管有很多行政管理工作和科研项目要做,舒华还是要求系里所有比自己年轻的教授必须和自己一样——上本科教学第一线。舒华上课最喜欢学生的提问和质疑,尤其喜欢本科生“发难”,“本科生在思想上更少受到束缚,他们怀抱着很多的问题,和他们多交流,对提高自己大有帮助。有时候本科生提的问题其实比研究生更尖锐、更有思想、更有创造性,促使我必须去思考,必须去提高自己。”

作为研究生导师,舒华可以说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她觉得要想学有所成,首先须得刻苦。因为基础研究就是时间堆出来的,需要大量的时间查阅文献、做实验、处理数据,谁都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她认为最聪明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做得最好的,“我有一些学生,人家都说他不太聪明,其实他做得非常好。关键不是看一个人有多聪明,而要看花了多少时间在学习上。”

舒华非常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我非常鼓励合作,两个人合作就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三,或者四;要是三、四个人在一块就更多了,能出更多的成果。”她还喜欢和学生交流,看到他们的些许弱点或是丝毫进步都随时指出,为师之道,诲人不倦,舒华诚如是哉!

寄语学子

对于青年学生从事学术研究,舒华提出了两点建议:一、选题要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不怕辛苦,一分耕耘一分收成,没有付出肯定无所斩获。

对于目前青年学生对党的认识水平不一的现象,舒华认为不能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急于求成,也不能在方法上简单化,搞一刀切。“一个人要对社会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需要有很多实际生活的经验。而年轻学生的经历是很有限的,他们对党、对社会了解的片面化难以避免,有的人接触到的激动人心的一面多一些,有的人则看到了一些阴暗的部分……要真正形成比较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积累。作为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起好表率作用,要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避免简单的说教和灌输。尽量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以及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之中去,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影响学生,把一名共产党员的形象在学生中树立起来!”

(本文发表于 2004 年 7 月 1 日《北京师范大学校报》;作者:龙柚杉) 3STHTNpfFNeq4LxXP1O2OMahrPPNfGVBhHwpuXc5JbCoqqLmZQkrhTnr+w6C6w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