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小文:把科研当做一生的追求

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教授这样评价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文教授:“他是我们这一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已获得了记录在案的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成果。”

美国 2000 年“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的一位获奖者这样评价李小文教授在遥感基础研究取得的成就:“李博士的成果将会使北京师范大学成为这一领域世界级的研究中心。”

“什么是遥感?”

普通人面对这个问题,往往会一脸的茫然。三位司机师傅面对提问的反应很有代表性——第一个司机问:“遥感,是不是造我摇的这个换挡的杆?”第二个司机说:“遥感,是摇笔杆吧?”第三个司机讲:“就是卫星云图吧?”

只有第三位司机的回答比较沾边,但也只答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你真想确切地知道,让我们听听李小文教授针对这个问题对新生的解释:“卫星云图是最粗的观测图,最细的可能用在军事观察上,比如要弄清拉登确切的藏身地点,必须用遥感技术。最粗的和最细的,是两个极端,这两点之间,是对资源环境的遥感。从飞机上或者卫星上,远远地给地球照相,得到数据后,用计算机分析。”

——遥感,这个新兴而尖端的专业,李小文教授将之做出了世界级的顶尖水平。

历史学家许冠三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大(活)史学”观点,认为“史地源一体”。李小文教授对此观点赞成,在他的心目中,遥感是科学与艺术的交叉,每当提到这门令他心仪的艺术,总是神采飞扬。面对不同的听众对象,他可以用幽默的、生动的、浅显的、学术的……多种方式来解释遥感,把一个相对枯燥和抽象的概念解释得深入浅出。像开头与三位司机师傅的对话,就是他在迎接新生的晚会上,对刚入门的学生们解释什么是遥感时信手拈来的。

有时,他又能将这个冷冰冰的概念解释得温情而诗意,像在去年中秋节《遥感学报》的前言中,面对同行,他这样抒情地写在遥感领域取得的新进步:

“‘明月几时有?’我国古代地理学家一千年前就提出这一问题。二向性反射的几何光学学派的回答是,只有当观察者位于‘热点’方向,即背对太阳时,才能看到满月,而且看不到环行山的任何阴影,因而最明亮。……同样的原理,我们已成功地应用于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对地遥感,在攀登项目中又成功地推广到热红外,解释非同温像元热辐射的方向性。”

——心中有爱,才能把学术问题阐释得如此这般的生动吧。

李小文教授对事业非常执著,学生笑着说他“一心做学问,别的什么都不管。”他爱抽烟,爱喝浓茶,对衣着打扮十分不在意,常年一双黑色平底布鞋,身上穿的衣服也是随便得很。笔者曾记得一个有趣的细节:在顺义进行大型遥感基础实验时,他在人群中认真地询问各项准备工作,这时助手突然发现他把扣子一连串地给扣错——李教授于是腼腆地后退一步,连声说对不起,把扣子系好,又向前一步迈了回来。周围人都笑着看他,目光中充满喜爱。

李教授强调要努力做好每件事,他尤其看重创新能力,认为研究工作重在创新,要“窥测方向,以求一逞”,“别人糊里糊涂,你把这些地方理好了,特有成就感。”

学生说李教授是中心来得最早的人,晚上还要工作到十一、二点。“只睡五个小时,总这样可怎么行!”李教授自己却对“辛苦”二字很不以为然,“搞什么都辛苦,搞出新东西都是有乐趣的。”

当笔者就此询问他的学生:“你觉得是勤奋使他取得这样的成就吗?”对方却思索着摇摇头,“勤奋,那是肯定的了;但最重要的是,李老师对事业非常执著,他是把科学研究当做一生的追求的。”语气中充满崇敬。

李小文教授不仅在国内同行中口碑很好,在海外也是如此。

李小文的幽默是出了名的。对学生,他从来不端架子,虽然要求非常严格,但由于方式得当,使学生觉得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并且,他的幽默让大家感到是那么的轻松有趣。在迎新生的晚会上,他询问学生为什么读遥感专业,当一位女同学讲到是父亲替她填的志愿时,李小文站了起来,充满豪气地将手一挥,大声说:“向你爸爸问好!”举座哄堂大笑。李小文 4 岁上学,16岁读大学,当有人说他聪明时,他却说“因为找不到幼儿园。”

李小文喜爱文史,知识面宽,爱看各种书,包括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这使他看问题有高度,也带了一些文人气质,“喜欢文史,却跑到科学这条道上来了。”他自述 18 岁时由于投书《光明日报》,驳斥姚文元的批吴晗《海瑞罢官》而导致大学毕业时无法分配,每讲到这里,他往往很认真地强调:“这是我平生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平易,诙谐,快乐——人们喜欢他,不仅因为他的轻松,更因为他的宽厚与正直。北大一位教授与他学术观点并不一致,最近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得到申报的津贴支持,李教授看重他的学术实力,出面努力将他聘到北师大并为他争取到研究经费。

李教授对学生更是一视同仁,“问我喜欢带什么样的学生?我的观点是‘有教无类’,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要。”他对学生严格而不苛求,“科研是个无休无止的过程,因此不能要求完美,但本质是不能错的。”学生称他“特别和蔼,讨论问题没有距离。”

李教授已经先后培养了 50 多名博士后、博士、硕士,“推动我国在短期内形成了一支活跃在国际遥感科学研究舞台、具有创新能力的遥感机理和实验研究队伍”——专业人士如此评价他在培养后进方面做出的贡献。

李小文教授是中共党员,他热爱祖国,对党怀着很赤诚的感情。他因工作原因长期在国外,但他坚决不拿绿卡,一位与他共事五年之久的同事感慨地说:“他的感情很朴实,真正做到了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他最近还发展了中心的一位教授入党,他身边的另一名博士后也在积极申请——这与他榜样的力量不无关系。

“成绩不是我一个人取得的,是集体。”李教授面对荣誉总是这样说。

“他学术好,人也好,所以人们都喜欢与他合作。”——了解他的人则这样评价他的“向心力”。

李小文教授是国内第一批搞遥感的学者之一。

讲到搞遥感,其间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

李小文最初是学电子出身的,1963 年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读大学,毕业时因为论文的事而分配无望。“当时很苦闷,问题没下结论,毕业分不出去,军队不要了,去种田,于是到了西昌的农场种了一年半的田。”讲述这段受挫的历史时,李教授苦涩中仍充满幽默感,“到了绵阳无线电厂,搞过供销、采购,不会表现,只会递烟,抽烟就是那时开始的。”——李教授的爱抽烟原来如此。

1973 年李小文走出人生的低谷,开始从事新产品的研发工作。1978 年他考入中科院读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研究生,开始接触遥感这一新领域。厚积薄发,二十年间,他致力于地物光学遥感的应用和基础研究,成功主持过多项国家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已经发表的研究论著有 140 余篇部,主要的科研成果为国际遥感基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李小文教授讲自己是挺随便的一个人,他幽默地将自己在国外获的理科硕士称为“顺手牵羊”,并且不愿将“最”之类的荣誉之词加在自己和工作上。比如,有人问他关于是否重视新获的“长江学者成就奖”,他回答:“当然,这是一种荣誉。不过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已经不容易激动了。”颇有心地坦荡,宠辱不惊之感。

李教授对自我的评价很低调,认为“平常心”最重要,他尤其不喜欢攀比,“我从来不管别人怎么样,要比就往远里比,比得眼红眼绿没什么意思。”

与李教授交谈,他总是很认真地听,向前倾着身子,用手轻扣椅背,思索作答。你会慢慢感到——他有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对事业的热情,伴着对他人的诚恳与体谅,让人从心底里慢慢感动。

(本文发表于 2001 年 11 月 28 日《北京师范大学校报》;作者:宋媛) WhT+MxD9nUUX07puD/Qi3hP9TM08cL6R50Z1iJ3zSv7JEKkUwpXAYGdrAM0rzD2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