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宁:“先当一个好老师,才配做一个好学者”

教师节刚过,我们就到文学院访问了王宁老师。王老师毕业于我校中文系,师从章黄学派重要继承人、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现在算来,她从事古代汉语及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经 49 个年头了。而今是文学院教授、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的王宁老师,继 2002 年被评为北京市名师之后,今年又获得了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我们找到王宁老师时,她正在主持一位台湾学者的学术报告会。等到报告结束,她才在办公室和我们开始了交谈。

记者:您曾两度获评北京市名师,希望您谈谈当教师的感想。

王宁 :不要提“名师”,在北师大,恐怕数一百个名师也数不到我。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或者说是一个甘心做一个平凡老师的老师。

记者:我们从网上看到,您在文字学上,带领一套班子以计算机为手段,对历代汉字的构形进行分段测查,致力于汉字构形理论与汉字史的研究,并推动大、中、小学的汉字教学;在训诂学上,您继承章黄学派传统,致力于传统训诂学在当代的发展,提倡训诂方法科学化和训诂学理论建设。但也同时发现,您有很多谈论中小学教学的文章,很有影响。您为什么这样关注基础教育呢?

王宁 :我选择北京师范大学时,对师范还没有认识,到了师大,受老师们的影响,与师范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中,我多次放弃了在政界、文艺界待遇优厚的职业,回到师范教育上来,至今对于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年轻时我最想得到的称号是“教育家”;年纪大了,才懂得做个“教育家”难以实至名归。所以,我争取做一个比较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就不错了!

记者:您在文字训诂学上有那么多成就,在众多高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没有首先想过当一个文字训诂学专业的专家吗?

王宁 :先当一个好老师,才配当一个好学者。研究高精尖的学问,不是为了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面,更不是为了自己出头,争名争利,而是要把研究成果传播下去。要带着教书育人的心态来做学问,做研究和教学生是统一的,教育好学生,研究工作才能传承下去,知识也才能发扬出去。为了教好学生来研究学问,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难道不是最根本的目的吗?把学问做得平易一点,接近普通人,不是更好吗?中国有“道不远人”的传统。做学问让更多的人能懂不好吗?做学问不能有虚荣心。我经常在和我的学生谈心时、研究他们的论文时说,现在的某些人存在着的价值取向千万学不得。有人认为写文章越是让人看不懂就越显得自己的学问高深,许多年轻的学生经常会有这样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老师讲的东西如果听不懂,那就证明这个老师了不起。其实,像季羡林先生、钟敬文先生、启功先生的文章,读下去有看不懂的吗?现在有多少学文科的人学问比得过他们?学问最高的境界是深入浅出,文章让人看不懂,那只能说明学问还没有通透。但是现在对老师的评价是,他的论著越是让人看不懂就越是高精尖。作为一个师范院校的文科教师,又是研究人文学科的,关注中小学教育怎么会让人觉得是“小儿科”呢?应当说,研究的广博、深透,和应用的得当、有效,正是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关系的体现。

记者:您很关注文科教育,那么学校在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文科如何转型,能谈谈您的认识和看法吗?

王宁 :百年师大,底子就是师范!钟秉林校长在媒体座谈会上提出:“师范生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一个学校的特色是立校之本,我们必须加强巩固这个特色。”说得好!我认为,师范生教育应当贯穿到文史哲、数理化、地理、生物这些能够面向基础教育的学科里,不是专业和教育的简单相加。文科最大的应用就是教育。如果在培养师范生时把两者割裂,让一部分人专门学“教育”,一部分人闭门埋头钻研学问,则学教育的缺乏专业知识,难以真正面向具体的教育,学习专业知识的又会显得在做教师方面经验不足,没有教育理念。我参与全国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的时候,大家提出一个理念,叫做“强师范,高学术”,二者不应当矛盾。我不认为自己关注基础教育是一种“肤浅”,不认为自己参与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参与语文教材编写工作,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工作是“不务正业”。现代的大学文科分科太细,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太狭窄,很不完备,不能举一反三,见微知著。文科是讲究综合的,文科的评价体系与理科看齐也是很不妥当的。

记者:听说您很早就利用电脑进行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工作。用计算机为古汉语知识的贮存、整理、搜索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您把最先进的手段和最传统的学科结合起来,这是很不容易的。您对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工作有什么想法?

王宁 :经典阅读的正规途径还是基础教育,一定要抓好基础教育中的经典阅读。用传媒来普及经典,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也有负作用。通过传媒赏析文学作品比较合适。有些人反对“板起脸来讲经典”,但经典教育毕竟科学性很强,需要平易,也要严肃认真。大众传媒免不了炒作,本来是好事,一炒作就容易走偏,总是要改进的。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书院”、“私塾”一类的开蒙讲学的场所,来满足社会上流行的那种渴求传统文化的心理,但不是说穿汉服,说古语就是传统,继承传统不是复古,做古代的学问必须既知古,又知今。办教育还要是国家行为,要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的人来当老师。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到的。这些情况的存在,使我们更加感到培养懂得中国古代典籍和文化的人才的重要性。至于古代文字训诂学研究要手段更新,要采用现代技术,这是当代必然的趋势,我们应当这样做。谢谢你们给我机会讲讲自己的看法,也感谢你们事先做了很好的了解我们专业情况的工作。

(本文发表于 2007 年 10 月 20 日《北京师范大学校报》;作者:寿婷尔杨嘉乐) ej7/mI+Ry183ZtmsYgSYcxOdT66dKIUsJi+MhAIUTpYHCkuGEQ1CKugXflr5uQF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