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毛振明:师德育学子 倾力铸英才

我的履历:人生多彩 多彩人生

九岁时家就被红卫兵给抄了,成了“黑崽子”,十三岁天天挖防空壕还参加野营拉练,十五岁进入体校天天训练,二十一岁开始频繁改行:会计、印刷工人、教务,二十二岁挑灯夜战参加高考——以超过北大分数线 40 多分的成绩考上北京体育大学,后又远渡重洋赴日本广岛大学攻读研究生。至今出版学术著作 21 部,发表学术论文和文章近 200 篇,主编各种国家级体育教材 10 套以上,曾主持过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7 项……而今,不仅带领体育与运动学院在各方面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还正在为国家和北京市的体育课程改革、社会体育工作以及奥运教育贡献着力量……

翻开毛振明老师的履历表,我们不禁惊叹:人生多彩、多彩人生。有人称毛振明的经历就是一部传奇,他自己也笑谈:“我也觉得自己的人生经历比较丰富,干的事比有些人的三辈子还要多,真觉得挺值的。”讲到感触,毛振明说:“我觉得多年生活中形成的人生观和比较实际的生活态度是我的动力,另外能把几件事同时做好也是我比较成功的原因”,“人生这一辈子很短,最好能当几辈子过,而且还要过得愉快、充实”。

从学生到机关干部再到老师,从学习到教学到科研再到社会工作,毛振明样样都走在前列,没有一个落下。对家庭,也是如此。“不为工作影响家庭生活”是毛振明一直坚持的工作观和家庭生活观。他很认真地谈到:“家庭很小,但对每个人都是百分之百。越小的事离你越近,越大的事管的人越多,离你越远。家里小事你不管就没人管了,所以当工作和家庭出现矛盾时,我就劝人一定先回家去处理家庭的事,因为这件事你不去处理就没人处理了。你父亲病了,你要去陪床,就只能你去,别人代替不了你做儿子的。我认为工作和家庭是人生的两个车轱辘,哪个轱辘断了,都不幸福。男人可能工作的轱辘大点,但最好是平衡的。”

教学科研观:一切为了学生

作为体育与运动学院的教授,毛振明长期工作在本科教学一线。在他所授课程中,《体育文化》作为一门公共普修课,2005 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 年又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在《体育教学论和学校体育学》的讲授中,毛振明也本着系统构建教学内容的思路,结合本人主持的国家级课题《构建有中国特色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工作,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全面创新和补充,特别是对体育教学目标、主体,原则、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内容进行了较大的完善和改造,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室内与室外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和主动探求问题的能力。

在科研方面,毛振明也是成果丰硕,除前所述之外,他研制的《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被国家推行,并入选 2003 年新华社“十大新闻”;在进行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学校体育管理与发展的研究以及青少年体育锻炼内容与标准的研究的过程中,他的获奖成果达 5 项;近三年(2004 ~ 2006 年)支配科研经费共 40 万元,年均 13. 3 万元。

教学和科研能够和谐发展,归功于毛振明的教学科研观。在他看来,大学的职责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人才的培养。大学和教师自觉的责任就是培养一批优质的人才。毛振明形象地把我们的学校比作军校——和战士自己去冲锋陷阵相比,军校的教官不需要自己上阵作战,而是培养一代代比他们更优秀更果敢的冲锋陷阵的勇士——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教师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认真负责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科研,在毛振明看来,在大学中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科研者本人为学科发展和科学事业服务;另一个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研提高教学质量。他认为,如果一个大学在教学中连科研尖端都毫无接触,它培养出的学生怎么能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怎么能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能更好地去研究和探索呢?所以,科研不是独立的,而应该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手段。在科研中,更好的学术方法和前沿知识被探索出来,这可以让教学的课堂更为鲜活,也更有效果。

教育信念:培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

在毛振明看来,本科时的专业和专业学习基本上决定了人的一生的工作性质。因此,本科生的教育和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他所坚持的教育观,就是培养出一批“有专业意识的精英”。

“有专业意识的精英”有着多方面的内涵,最重要的是有一种发自心底的自豪感。精英不是骄傲,不是自以为是,而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北师大的学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毛振明还谈到,教育不是单纯的教学。作为德行教育和知识传授共同组成的教育,它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德行都规范到社会公约的轨道上来,最根本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使人成为一个社会人,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而知识则是其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一个方面。所以,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一个共同的事业,教育的意义就是培养一批优质的对国家有着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精英。而有了这样一批有能力也有意愿为祖国服务的精英人才,就是教育的成功,也是国家的成功。

(本文发表于 2007 年 10 月 12 日《北京师范大学校报》;作者:许姗姗梁立平) nfjvO2OqvGgCmDFoBJo8D3PsnZ7POg83P8WeWCcOIkf6UrVTDt2vI88zfyLH6Ut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