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枝,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分党委副书记,博士研究生。1999 年起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承担本科生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党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并参与教育部多项课题。2004 年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兼任学生管理工作,曾三次被评为优秀辅导员。2004 年被评为校优秀党员。2006年,获我校第四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称号,并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一个天朗气清的午后,05 级的公共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正在进行。课堂上,一个轻柔却不失力量的女声传入耳廓——讲台上,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谈兴正浓;台下的学生听得入迷。三尺讲坛,无形魅力,但凡听过张润枝课的人,都会这样被深深吸引。
记者在教室坐下之后才知道,这个班的学生基本都是理科生。小声地跟身边一个男同学打听这门课的情况,结果被他误以为是慕名而来向张老师讨教讲课之道的。他很认真地说:“你以后想当老师吗?张老师真的讲得很好。”“张老师的课就是有意思”,旁边一位女生应声说道,“以前上过的历史课总是照本宣科,了无生趣,而张老师总是会将枯燥的历史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我们听。一堂课下来,会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收获。而且,张老师讲课生动活泼,从不拘泥于材料,时常以切身感受来和同学们交流。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大家会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今天这堂课,涉及抗日战争部分。讲到惨烈的大屠杀时,张润枝讲起了自己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的深刻感受。历史的回顾在现实的思考中蔓延,同学们的思绪也随着张润枝的讲述铺陈开去……
在办公室里又见到了张润枝。道明来意,张润枝愉快地和记者攀谈起来,气氛一如教室中生动而自然。说起当初做老师的选择,张润枝笑着说,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1993 年从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张润枝进入校团委工作,一干就是五年。回忆起在团委的时光,张润枝认为,这段经历对她后来成为一个好老师帮助很大。“只有经常和学生打交道,才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想法,才能知道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而和学生在一起久了,也会渐渐地发现,需要不断地充电来提升自己的水平。”出于骨子里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也怀揣着登上讲台的梦想,张润枝选择到当时的法政所继续深造。之后,她顺利地进入校德育部工作,张润枝也从这里开始真正走上讲台。提起初上讲台的心情,张润枝还是很兴奋。第一次上讲台,那种惶惶的感觉张润枝仍然记忆犹新,而当时将每一句开场白都写进教案的举动,如今看来也宛若笑谈。但在言语深处,始终闪动着她对教师职业的虔敬与赤诚,“我觉得站在讲台上的感觉挺好的,我喜欢那种感觉。”
采访中,张润枝并不刻意描绘获得“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这一荣誉的体会。她朴实地说起了对“师德”的独到见解。在她眼中,师德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爱学生”。她认为,一个真正爱学生的老师,才会关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需求,才会主动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真正地有所收获。
“教师是一种很费心力的职业”,张润枝说,学生们对老师普遍怀有极大的信赖感,在遇到困难时通常希望及时得到指点,而老师的职责,就是不辜负这种信任,尽力地关心、帮助他们。“老师们通常都有一种操心意识”,张润枝笑道。她更觉得,与其说这是一种责任感,不如说这是一种职业本能,是潜意识里已经根深蒂固的职业敏感。这种本能,不仅源自她在师大工作学习多年的氛围熏陶,不仅源自众多师长的言传身教,更是源自选择“教师”这份职业后所具有的秉性。
也正是因着这种本能,张润枝会在病未痊愈之时坚持提前出院,因为第二天还有几百个学生在等着她。在她的心中,身为师者,可以抛下所有的事情,唯独不能耽误学生。因为,对她而言,“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本能”。
也许每个公共课教师,都会面临“到课率”的问题。同学们的普遍观念是将专业课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但在无形中却忽略了公共课的重要性。张润枝坦言,每门公共课教师走进教室前心里可能都会惴惴的。学生会以一种“排斥”的心态坐在课堂上。老师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学生听自己的。而这个办法,因课程而异。张润枝以她讲授了多年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为例,在她看来,她更愿意在这门课上跟学生们讲自己走过的路。“不在于告诉学生必须要怎么做,而是要告诉他们会面临什么,是把自己所经历的教训告诉学生。由于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就会感受到听这门课的意义,从中能收获很多的知识,会使得他们在下一次课仍旧高高兴兴地来听讲。”另外,身为修养课的老师,张润枝认为还要在课下和同学多打交道,因为每一届的学生想法都彼此不同。说学生所关心的,说学生应该知道的,这就是张润枝保持高“到课率”的“秘密”。
正是因为和同学们在课下经常“亲密接触”,张润枝和学生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上课时,也像是在和朋友聊天,彼此间没有距离感。一天早上,一位因病两周没能上课的学生来到课堂,一见到张润枝就说:“张老师,我想你了!”言语间,充满了浓浓的师生情谊。张润枝还提到,前段时间她身体不适,一位同学担心她上课喝凉的矿泉水会不舒服,就特意用保温杯给她带了一杯热水到课堂上。更有一次,大雨滂沱,当课后张润枝花了很长的时间解答完几个同学的问题离开时,发现门外站着一位拿着伞的女生。看到张润枝手上的雨伞,女生松了一口气:“老师您原来带伞了啊!”张润枝恍然:女生怕她没带伞被雨淋着,特意在门外等了许久。
说起这些事,张润枝的眼眶是湿润的。在她心里,学生就像朋友一样,朋友间的以诚相待,总会换来许多美好的回忆。采访中,张润枝始终怀着坦诚与亲和娓娓道来;课堂上,张润枝依旧带着精彩和真诚款款而来。喜爱她的学生们,也依旧会在她的课堂上,聆听,然后微笑。
(本文发表于 2006 年 10 月 20 日《北京师范大学校报》;作者: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