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从研究危急中的美国杂货店开始的。随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及发展受到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政府、协会、学术界、研发机构、消费者、公众及有关国际组织的极大重视。供应链理事会(Supply Chain Council)、国际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协会(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isiness Management Association)、世界银行、国际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管理协会、Wageningen农业大学及农业链能力中心都在致力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推进更为有效的供应链,设置了农产品供应链有关协会,并拨专款支持和扶助涉农供应链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本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农产品供应链是获得国际农业竞争力的战略工具,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
国外对农产品供应链相关术语的表述有:“涉农供应链”、“农业供应链”、“食品供应链”、“农工商一体化”、“食品和农业供应链”等。英国学者阿罗马(Aruoma, 2006)认为,食品供应链是一个从食物离开农场直到消费者使用末端的连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趋势(解决各类风险)的过程,包括食用农产品原料生产和食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包装、批发零售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在概念研究方面,张晟义(2003)提出涉农供应链概念,他认为涉农供应链是以农业原材料作为后续各阶段生产加工和运销主要对象的供应链的总称,并提出涉农供应链具有物流约束性及路径复杂性、时间竞争的双项性和局限性、供应商构成的特殊性、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个性化、链类型多样化和转换性、联结随机性和结构小稳定性。刘春全等(2008)提出“农产品供应链通过(下游向上游)前馈的信息流和(上游向下游)反馈的物料流和信息流来执行农业生产过程,经过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产品原料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过程,与过程相应的参与者分别为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加工商、分销商和最终消费者所组成的一体化的和功能化的网链模式。”杨为民(2007)认为,农产品供应链实际上也是一个从供应链上游到下游的增值链,他提出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不仅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再造,更是以供应链管理理念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他认为,供应链结构一体化是指大企业承担起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运输、零售等环节的主要任务,对农产品供应链实行企业化运作管理。按照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供应链结构一体化表现为三种类型,即:生产商主导型、运输商主导型和零售商主导型。
如上所述,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正如供应链的概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无论是农产品供应链、涉农供应链、农业供应链、食品供应链、农业综合企业、农产品物流网络或农产品物流体系,都不加区别地称为农产品供应链,实质上这些概念都是根据产品特征或研究边界给定。本书认为的农产品供应链仍然强调核心企业作用,是指由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种养者、加工者、物流服务经销商、消费者等围绕核心企业所构成的组织形式或网络结构(见图2-2)。
在对农产品供应链分类及属性的研究方面,也引起了较多的关注。依据农产品的重要属性如质量等级和安全水平等,农产品供应链又分化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等概念。随着绿色供应链研究的兴起,在农产品供应链研究领域里也提出了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概念。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1997年IS0 14001和IS0 1404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提出,更是在国际上引起巨大震动,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开始从事这个日趋热门的课题的研究。朱雪珍(2007)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该模型的运用。钟波兰(2008)认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是将“绿色”理念融入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并对其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生产商、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者、消费者紧密合作,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并使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最少,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她提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结构的具体内容有: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营销、绿色物流。
图2-2 围绕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
农产品供应链运作管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农产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加上顾客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加快,需求服务提高,特别是对食品质量安全要求日益严格。既要满足农产品消费者的需要,又要降低经营者的成本,使农产品产业链网络化,农产品到顾客的管理越来越复杂。在这种背景下,农产品种植者和相关企业如何组织生产、经营和增强竞争能力,需要由农产种植者到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来协调解决,这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动力。如今,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国家,涉农供应链管理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与持续发展。
对于食品供应链的模式和运作流程,William(2002)等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生产调整+消费驱动”的复杂系统。吴方卫(2002)认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由相互合作的多个单位完成农产品和产品销售,并由其中某个企业主要负责组织管理以完成信息、资金、物流的集成与交互。王学真(2005)等以蔬菜供应链为对象的实证调查研究结论认为,中国蔬菜供应链流通环节多,每个环节收费项目多,影响各种成本、费用的不可控因素多。要降低成本就要更有效的减少流通环节。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学者们主要关注农产品供应链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首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政府监管问题较为严重。如王艳林等(2002)等论述了我国农产品(食品)法律标准体系不健全问题,许建军(2008)等以美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为借鉴讨论了中国食品安全监测检测环节存在的问题,王新利(2002)等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之间的行政壁垒、技术瓶颈以及缺乏标准化体系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供应链效率。其次,农产品供应链相关技术落后。如陈淑样(2005)认为保鲜技术、加工能力和信息系统不健全的问题影响农产品供应链效率。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技术和信息流控制做了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如员巧云(2006)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提出应健全供应链信息网络,并对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她认为信息流控制方式包括信息标准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有效信息传递、信息提供方式选择、信息反馈的控制等。第三,供应链组织结构问题。如王宇波(2004)等认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存在核心企业弱小,市场主体过度分散等影响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组织结构问题等。黄祖辉(2005)等指出,制度创新和组织结构改善将推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的演进。刘东英(2005)提出了一个农产品现代物流研究的整体框架,并指出组织与制度分析将是农产品物流理论研究的很重要的理论支撑,物流技术和基础设施则是农产品现代物流战略实施的客观条件。第四,农产品供应链风险也是一个经常涉及的领域。叶成利(2007)等提供了一个对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研究的综述,认为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研究包括质量安全管理、协调及安全供给问题、信息管理、风险识别、评估及预警,国外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研究集中在供求风险管理、外包风险和可追溯系统风险。另外,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协调问题也存在较多的文献,涉及较多的议题。如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缺乏信任、“牛鞭效应”、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等问题。杜赵伟(2007)等从农产品供应链中出现的协调问题着手,分析了造成农产品供应链协调失灵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信息共享、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等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的措施,以减少供应链的效率损失。杨金海(2007)等以农产品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供应链的模式与特点,深入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失调的成因及后果,认为农产品供应链失调的原因主要是未能实现信息共享,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缺乏信任与合作,造成产品交易成本高等,并从政府调控的角度提出了协调政策措施。
通过以上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综述可以看出,总体上讲,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目前包括农产品供应链的内涵外延、运作流程、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其中农产品供应链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监管问题、组织结构问题、技术应用问题、自身协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事实上,这几个问题互相重叠又互相影响。总体的研究现状分析展示给我们的是农产品供应链目前的发展水平问题有待提高,而其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又是提升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水平最基本的问题,因为没有安全保障为基础,效率、组织、技术应用水平再高也无济于事。随着近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增加,基于质量安全的研究也逐渐增加,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切入点,为农产品供应链设计基本的运行条件和明确基本运行要求,是当前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