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弘扬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获得了蓬勃发展,使中华民族开始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商品,满足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是,由于经济成分与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与收入分配方式等社会存在的多样化,导致了社会意识、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伴随物质的丰富和财富的积累,出现了一些消极思想动向:“金钱万能,惟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和“惟我独尊”的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一些人贪得无厌,甚至为了经济利益不顾社会利益。在人际交往和工作中,把个人利益作为唯一尺度成为一些人的价值观和为人准则。“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财富的积累或权力的壤力,使得一些人(包括一些党员干部)滋生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思想,有的人甚至把享乐奉为人生的目的,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消极方面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在他们中间,确实存在怕苦怕累、贪图享乐、挥霍浪费、心理脆弱的现象。一些不良、消极甚至丑恶的社会现象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有负面影响。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都有成才的志向,但同时要看到,由于社会生活和观念的影响、教育的薄弱,一些大学生对于成才过程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如何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二、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之所以能够在中华大地发扬光大,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民族历来重视这方面的教育。综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教育家们始终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强调“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我们的祖先十分注重教育方法,其中,激励教育,即用典型事迹教育学生是最为流行和最为行之有效的。正是这一奋斗不息的精神,使华夏文明延续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内容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用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和武装全党。毛泽东同志在人民民主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刻,富有洞察力地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反复教诲全党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他指出:“艰苦奋斗,事业必成;贪图享受,自毁前程。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使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面向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总结 80 年的光辉历程,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十分精练而深刻地阐述了艰苦奋斗精神在我们党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年,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八十年,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八十年,是为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不断经受考验、发展壮大的八十年”。在全面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他强调指出:“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号召全党同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为革命的胜利而英勇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告诫全党同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勤奋工作。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艰苦创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然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的中心任务。国情决定了艰苦创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田之路。

(二)艰苦创业是唱响时代主旋律的重要方面和基本途径

主旋律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江泽民同志曾经把主旋律精辟地概括为“四个有利于”: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符合这“四个有利于”。同时,弘扬主旋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惟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最终达到根本目的。

(三)艰苦创业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因此,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是弘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永恒的主题。

四、科学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由于物质匮乏、生活困难,艰苦奋斗精神被表象化为节衣缩食,过“苦行僧”式的生活,对其科学内涵研究、挖掘不够。这就导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单一,以至于人们一提到“艰苦奋斗”,马上联系到的是节衣缩食。

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决定了我们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地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它是一种志存高远、克己奉公的人生境界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揭示了实现远大理想之路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也揭示了实现远大理想的唯一途径:艰苦奋斗。因此,具备艰苦奋斗精神的人,必定是志存高远的人。而树立远大理想后,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相统一,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就必须克己奉公,自觉地拒腐防变。这是一种崇高但通过锤炼完全可以达到的人生境界。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达到这种境界者。

(二)它是一种昂扬向上、发奋图强的精神风貌

艰苦奋斗精神的动力来源于远大的理想,来自于克服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坚定决心和信念。比如,中国的现实与共产主义理想有很大的差距,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就是基于对中国的现实与共产主义理想仍存在巨大差距的科学判断。具备艰苦奋斗精神的人,胸怀远大理想,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发奋图强,勇攀高峰,因此必定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人。从“两弹一星”的功臣们身上,我们可以感悟这种精神风貌。

(三)它是一种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实现理想或目标的道路上,充满矛盾和困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需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才能获得量多、质优的产品;在高科技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则需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才能取得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艰苦奋斗精神不仅要求不怕困难、敢于和善于战胜困难,而且要求辨证、客观地对待矛盾和困难,而不是回避甚至掩盖矛盾和困难,即要求我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地开展工作。可以说,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工作作风上的具体体现。也正因为此,我党才始终保持和发扬这种宝贵传统和作风。

(四)它是一种简约朴素、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把艰苦奋斗等同于过“苦行僧”式的生活是不现实的,也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相符的。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搞铺张浪费。恰恰相反,应当清醒认识我们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各种挑战,大力提倡简约朴素、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和社会风尚,大力提倡勤俭办一切事情的思想。艰苦奋斗精神决不仅限于工作领域,而应在社会生活、文化各个层面上得到体现。群众看干部是否艰苦奋斗,是否清正廉洁,往往也是从干部的“八小时”以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来观察、判断的。这种判断方式,也应当更多更快地引入到干部考察工作中来。要教育干部群众正确认识个人、家庭致富与国家富强的关系,在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绩的同时,应不断告诫干部群众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必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靠艰苦奋斗精神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值得指出的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简约朴素的待客和接待方式比比皆是,与国内常见的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现象形成强烈反差,值得我们深思。

五、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有效途径

既然我们把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教育内容,我们就应当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一些大学和学者已经就此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青少年教育的方法。他指出:“学校与家庭要求和鼓励青少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是对的,不经过艰苦的学习和锻炼,年轻人是很难成长起来的,但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古时候有刺骨悬梁、穿壁引光、积雪囊萤、燃糠自照等勤奋好学的故事,主要是教育青少年树立好学上进的志向。如果方法不对或不适当,也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这方面教训不少,要引以为戒”。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忆苦思甜”活动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青少年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作用,是因为紧密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并采取了案例教学(如受剥削者哭述故事)、实验(如吃苦菜)和声像(戏曲、戏剧、电影)等多种教育方式。对过去做法中科学的、符合教育学规律的东西,我们要认真加以总结。

作为党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应当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这一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当在全社会发扬、光大。但无论是对党员,还是对普通群众,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都应注意方式、方法。高校具有知识分子集中,师生思想活跃,各种观点和学派交汇、融合、碰撞等特点,深刻认识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大意义,科学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有效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开展励志教育

围绕中外历史(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英雄模范事迹,国内外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成才故事和成才理论,重大科技成果或理论成果取得过程典型案例,改革开放成就,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军事、经济差距等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使学生不断加深对艰苦奋斗精神时代内涵的理解,不断认识艰苦奋斗精神在振兴中华和大学生成才中的决定性作用。应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声像、网络)。应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开展不同层面的讨论和辩论,使艰苦创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融入专业教学

不同的专业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但应当把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各专业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常常是决定性的,应高度重视。这种作用的发挥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专业国内外著名学者成才史和成才理论,以及重大科技成果或理论成果取得过程典型案例分析,教育学生治学之艰辛和取得成果、造福人类、丰富人类知识的人生快乐;二是教师本人知行统一、执著事业、率先垂范的“观身说法”或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后者往往对学生的终身产生影响,效果往往比前者更好。

(三)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国情、民情,而且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感悟创业的艰难,培养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应因专业而异,但均应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力求在有限的时间里收到较好的成效。要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选择这些基地时,要综合考虑专业教学内容、社会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使基地的教学环境具有典型性、示范性。近几年兴起的“志愿者”活动,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作法,有助于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四)大力加强体育工作

当代大学生有不少是独生子女,从小营养好,身体基础好,有的还从小矫生惯养,没有独立生活经验,大多缺乏系统的体育训练。体育不仅可以强健其体魄,而且可以磨练其意志,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因此,大学应当重视发挥体育在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除了搞好体育课程教学和高水平竞技体育工作外,学校应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

本文发表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1 期 e4a+wVRH12t7rne6IcKO53KdgTF/gZMxy9YGNnqTLWKPsFwWt9Ch2eFvDRizde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