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高校的一项战略任务

中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委员会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大学生形成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重要基础。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全社会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他告诫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们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不图进取,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没有不走向衰落的。”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是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事业的前途、成败系于青年一代。帮助青年一代树立艰苦奋斗、顽强进取的精神,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特色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改革开放以来,我校继承和发扬北京地质学院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把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并与开展科学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了“艰苦奋斗,乐于奉献,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地大人”精神,推动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出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

我校把在大学生中开展艰苦奋斗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育人工程,给予高度重视。一是在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和规格中,充分体现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的要求。各院系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时,都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进取意识、探索精神的要求。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把对学生进取意识、科学精神、奉献精神的培养和评估作为重要内容,体现在对学生素质的综合测评中。在体育教学中,把增强学生体魄与培养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结合起来。二是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对培养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作用。重视实践环节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践行悟道”的育人模式,即通过建立教学生产实习基地,使学生广泛参与生产实践,广泛接触工农群众,在实践中感悟创业的苦与乐,在奋斗中升华人生境界。我们认为,这一模式是新时期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有效途径。三是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把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我校明确提出,要始终把艰苦创业作为思想教育的主题,大力弘扬“地大人”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爱校、建校、兴校和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自强不息、立志创业的合格人才。

充分挖掘历史传统中的教育资源,是我校在新形势下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的一条基本途径。在这方面我校采取的措施有:

一是建立永久性教育场所——校史馆。艰苦奋斗精神贯穿于我校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从上世纪 50 年代地质工作者争当刘少奇同志提出的“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的英雄主义,六七十年代以“艰苦奋斗为荣,找矿勘探为荣,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爱国主义、乐观主义的价值追求,到八九十年代“热爱地质科学、献身地质事业”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地大学子,成为具有地质大学文化个性的校园精神。馆藏集中反映了学校艰苦创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进行校史教育已成为所有新生入学教育的固定内容。学生通过了解母校的历史和传统、理想和追求、价值和文化个性,不仅有利于形成爱校的情感,而且通过肯定传统,有利于形成艰苦奋斗的意识。

二是收集、出版校友创业史料。学校编辑出版了老校友的回忆录《江山作证》、优秀校友事迹选编《山花烂漫》、《创业者的足迹》和反映教授业绩的《教授名录》等书。这些珍贵的史料,是具有特殊魅力的精神财富。学校把这些书籍作为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教育的素材,赠送给在校大学生。

三是邀请校友回校作报告。学校每年都邀请一些校友回母校为大学生作事迹报告,与他们畅谈人生理想,介绍艰苦创业的体会。校友中有长期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全国劳动模范,有征服世界七大洲第一高峰的登山英雄,也有常年在地下隧道掘进的“地下工作者”。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创业历程使广大学生受益匪浅。

注重野外实践教学是我校自建校以来的办学特色,也是我校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的传统模式。目前我校在周口店、北戴河、大别山、秦岭、湖北黄石、九宫山、广水、神农架等地建立了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在基地实习,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实践,强化艰苦奋斗意识。其中周口店基地被誉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闻名于世界地学界。该基地以培养能力与训练作风高度统一为特色,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三练”(练思想、练作风、练本领)和“三严”(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控质量)的教学经验。学生通过野外填图、地质实习、登山等活动,培养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经受了人生的洗礼,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 50 年来,已有 3 万多名大学生在该基地接受启蒙训练,其中数百名毕业生已经成长为科学家、教育家,19 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校还积极探索艰苦奋斗教育的新途径。如开设“野外生存体验”课,加强艰苦奋斗意识教育。“野外生存体验”课以“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团队精神、增强自信”为宗旨,由我校体育、旅游、地学、医学、德育等领域的老师共同承担。课程采用室内教学和野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内容包括攀岩下降、特殊路段行走、野外觅食、野外自卫自救等。至今听课的学生达1500 余人,参加野外实习的近 1000 人。“野外生存体验”课是新时期加强艰苦奋斗教育的一条新途径。有关专家认为,该课程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突出了中国地质大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其改革的思路和经验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再如,以“学校大体育观”为指导,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如登山、攀岩、定向越野、游泳等,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不怕困难、敢于挑战自我的品质。在登山、攀岩活动中,已有 8000 多名学生接受过训练。自 1958 年成立校登山队以来,攀登了 6000 米以上高峰 10 余座,还为国家登山队输送了 10 多名登山运动员。

我校的艰苦奋斗教育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它不仅推动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奋发成才、奉献社会,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旋律。目前,以“学习、思考、实践、成才”为宗旨的邓小平思想研究会和党章、马列学习小组达 200 多个,形成了从学校到院系各班级的理论学习组织体系。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日益高涨,社会责任感、奉献意识、成才意识进一步增强。广大毕业生自愿到基层去,到第一线去,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建功立业。2000 年,我校地质学专业 89%的毕业生到地矿、冶金、石油、煤炭等行业基层第一线工作;地质勘查、石油工程专业 99 届毕业生41 人,除了7 人继续深造外,其余34 人全部到油田第一线工作。坑探专业是我校最艰苦的专业,1999 年,该专业 80%的毕业生到隧道工程公司、铁道部各工程局和地质队工作;2000 年该专业毕业生中到基层第一线工作的达 92%。

本文发表于《求是》2001 年第 7 期 ipjiQnxjXs8cojEFsP0bPhJpCo99Z7lQEWX+UGN++OAFe3VeA3FXXmwb3awysih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