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服务西部开发战略 [1]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开展“艰苦奋斗,服务基层”教育,把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服务国家主流行业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支持和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统筹规划,夯实“艰苦奋斗、服务基层”教育的基础

(一)融入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一直坚持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把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学风。学校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组织教学中,都明确提出对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探索进取精神培养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把增强学生体魄与培养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结合起来。尤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紧扣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主题,注重学生“艰苦奋斗,服务基层”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把握成才方向。

(二)明确立校树人之本

艰苦奋斗精神是我校校风的凝练,是办学育人的法宝。学校在制订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传承艰苦奋斗精神作为立校树人之本,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为了加强“艰苦奋斗、服务基层”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将艰苦奋斗精神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学校先后成立了多个以校领导为组长,学工、教务、财务、宣传等职能部门参与的专门项目机构,配备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各成员部门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合作。通过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形成学校全方位动员、各部门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特色培养模式

高度重视教学实践环节,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我校开展艰苦奋斗、服务基层教育的特色模式。学校建有 5 个校外实习基地、55 个校外实习站点和 47 个稳定的产学研基地。学生通过野外实习增加了接触人民、了解社会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其中,周口店实习站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以培养能力与训练作风高度统一为特色。学生通过野外地质实习、登山等活动,培养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经受了人生的洗礼,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著名登山家王勇峰参加周口店实习站 45周年站庆时激动地说:“我的登山生涯就是从实习登太平山南坡开始的!”设站以来,已有三万多名学生在这里接受训练,其中千余名毕业生已经成长为科学家、教育家,24 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温家宝总理在我校读大学期间曾五下周口店,与周口店实习站有着深厚的感情,建站 50 周年时温总理亲笔题词——“摇篮”。

二、整合资源,拓展“艰苦奋斗、服务基层”教育的途径

(一)寓教于乐,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专业兴趣是学生成才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之一,只有较早地培养艰苦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才容易克服对艰苦工作的畏惧感,热爱所学专业,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培养专业兴趣的方式有多种,其中低年级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校地学类专业在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专业兴趣,许多课程的野外教学实习都尽量安排在了风景区,如在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的双休日地质课间实习、北戴河的暑期地质认识实习、三峡风景区的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实习等。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到了地球科学的神奇,也体验到了自然界的地质之美与地质工作的浪漫与豪迈,认识到人类与地球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许多同学就是通过野外的地质认识实习对专业建立了兴趣,学习更加勤奋。

(二)典型示范,用校友事迹激励学生

为了让广大学生领悟“艰苦奋斗、乐于奉献、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地大人”精神,并在将来的工作中传承“地大人”精神,学校先后编撰了《山花烂漫》、《中国地质大学四十年校友畅言集》、《江山作证》、《地苑赤子——中国地质大学院士传略》、《地大学子谈人生》等专著,这些专著里的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校友对学校的情怀,对学习、生活、工作的感受,他们的成长和工作经历充分展现了“地大人”精神,学生阅读后深受鼓舞和倍感自豪。学校还经常邀请知名校友回学校做报告教育学生,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石油地质专业 94 届毕业生国梁同志。他不但是石油战线学习的模范,也是地大学子学习的楷模。当他讲到石油工人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战天斗地,即使面对生命的威胁也毫不退缩时,所有在场的同学都被深深触动。各学院还经常利用校友回母校聚会的机会邀请校友与学生座谈,共同谈学习、谈事业、谈人生,无形中教育着广大同学。通过大力宣传校友在基层建功立业的典型事例,极大地鼓励了一批毕业生积极到西部及生产第一线就业。

(三)言传身教,名师参与教育全过程

我校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在学界是有名的科学家,更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他们把国家未来的地球科学事业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因此更加关心他们的成长。这些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到学生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新生入学时,他们积极参加新生座谈会、介绍专业情况和学科发展状况,介绍自己成长经历,勉励广大新生,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学习阶段,他们主动承担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并亲自指导学生野外实习和做毕业论文。如殷鸿福院士每年给新生上普通地质学,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殷院士给我们上课,开始又紧张又兴奋,但很快就被老师的渊博知识、平易近人的态度、流利的英语所折服,因此我们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在日常教育中,像金振民院士等一批博士生导师、教授主动担任了班主任,使学生深感自豪和深受鼓舞,也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师长和前辈对自己将来献身祖国地球科学事业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殷切期望。

(四)践行悟道,走进西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为了消除同学们对西部和基层的误解,感受西部的快速发展,学校依托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的就业基地、产学研基地,让学生走进西部、了解西部,为面向西部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3 ~ 2005 年的暑期,学校先后组织了“地大学子西进工程”、“地大学子地调行”、“踏访总理足迹西部行”、“地大学子东北行”等多次“走近西部、了解西部、奉献西部”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共有 150 多名学生参加,分赴新疆、甘肃、陕西、广西、贵州、江西、内蒙等省区的地矿、能源、铁道、电力、军工等单位进行了深入调研。回校后组织了社会实践报告会、举办了图片展,在校园内引起强烈反响,使广大同学开始重新审视和认识西部。该系列活动受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学生深入西部实践后,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愿望更加强烈,认识到西部和基层是青年一代成就事业的大舞台。如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05 届毕业生方伟同学签约新疆塔里木油田时说:“2003 年 8 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地大学子西进工程’,去塔里木油田参观学习了 5 天。看到、听到的一切使我认定,塔里木油田公司是我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

三、搭建平台,注重“艰苦奋斗,服务基层”教育的实效

(一)建立“西部地矿人才基地”

2002 年底,学校党委将西部地矿人才培养纳入学校“十五”规划目标,2003 年 9 月成立了“西部地矿人才培养基地”,为西部地区的地矿单位定向培养学生。学校对纳入西部地矿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实行免交全部学费的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确保生源质量,三年来共招收了 198 名西部地矿单位定向学生。学校不仅关心定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定向单位参观考察,深入了解西部、了解地矿行业,为学生扎根西部、奉献西部打下思想基础。西部地矿人才培养基地的成立,起到了高等教育与西部建设有机结合的示范性作用,探索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确保国家艰苦行业、重点建设行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新模式。

(二)实施“西部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向西部输送一批研究生人才,2003 年学校又推出了“西部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即学校单独安排出一定免试推荐研究生指标,用于在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公开选拔一批志愿到西部工作的优秀学生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到西部地区服务不少于 5 年。学生在取得研究生学籍后,可以先在学校学习一年,然后到定向单位实习,并结合生产科研任务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后到单位就业;或在取得学籍后保留学籍 2 ~ 3 年,先到单位工作,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后再回学校进行研究生学习,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西部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已实施 3 年,共选拔了 86 人,为近 20 家西部地矿单位培养输送了高级人才,为构建西部人才高地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三)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培养人才协议书”的方式,为西部地矿行业培养毕业生。用人单位直接从二、三年级学生中选拔录用学生,按时向学校提供签约学生定向奖学金及学费,学生毕业后凭学校发放的报到证直接到单位报到工作的人才输送模式。根据双方协商,学生还可以在签约单位进行生产(毕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不仅节约了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成本,还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成长周期。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一方面,向基层单位和艰苦行业输送了一些急需的人才,保证了基层单位和艰苦行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另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第三,解决了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真正做到了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目前,我校已经与中国石化集团、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 8 家单位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

(四)做实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团中央组织的“西部人才”计划。为落实这一计划,学校出台了《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领导小组关于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提供相关优惠政策的意见》,设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奖励基金》,对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给予物质奖励,本科生 2000 元/年/人、硕士生 3000 元/年/人、博士生 5000 元/年/人,在考研、户档关系等方面也给予相应的优惠。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有 26 名志愿者参加西部服务计划。2004 年湖北省教育厅开始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我校积极参加到这项行动中,制定了“中国地质大学‘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对参加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计划”的志愿者,除了可以享受湖北省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外,学校还对被录用的毕业生,给予 1000 元的奖励;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者在报考我校研究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考核优秀的同学报考我校研究生时可破格录取并列为公费研究生等。2005 年我校共有 24 人报名参加了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计划”,其中 11 人现场签订了农村资教协议。

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在西部工作的我校毕业生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达89%,在单位处于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地位的达 80%;工作满意的达 93%。通过在西部或基层工作的磨炼,地大学子得到迅速的成长,涌现出一批如毕研鹏、石智军、陈燕芳、毕献武、国梁、张国旗等全国劳动模范。他们在西部、基层无私的奉献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还影响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地大学子自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近三年来,又有 26 名博士生、76 名硕士生和 748 名本科生主动到西部艰苦地区就业,他们将扎根西部,在无悔的选择中成长,在无私的奉献中成才,为改变西部、基层相对落后的状况,为西部经济的腾飞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发表于《中国地质教育》2007 年第 2 期

[1] 刘世勇 张延平 侯建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学工部

周春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Des23MIv9ewjQ+eZRzt/H6oNUwjyhyPFXBIN0IeDclNWjTS5w3OVmMVvqzDn2Q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