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始终坚持统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全局,针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任务、师生思想状况的新特点,着力构建了大宣传、大德育等工作新格局,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体工作的各个环节,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校党委以“三贴近”为原则,紧紧抓住学习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方针、路线、政策这个重点,在落实上下功夫,在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上下功夫。努力做到思想落实、组织落实、措施落实,办实事、求实效,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了实处。把握团结奋进、昂扬向上、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基调,形成了全方位、整体性、灵活的大宣传工作格局。
大宣传工作格局的体制是: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各党总支、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广泛参与。
大宣传工作格局的内容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校师生员工的头脑,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将红色的理论宣传渗透在绿色的办学实践之中。
在大宣传工作格局的具体运行和探索中,校党委建立了“四项制度”,加强了“四个调控”。“四项制度”是层级管理制度、合作协调制度、沟通交流制度和信息交互制度;“四个调控”即目标性调控、方向性调控、制度性调控、策划性调控。在实践中,实行层级负责制,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相互呼应,及时沟通。
校党委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德育首位,整体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德育格局。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以“德育首位”和“全员德育”为理念,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贴近学生需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为原则,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身心健康”为主线,以“服务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需要”为落脚点,把德育贯穿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之中,整体构建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德育格局,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各渠道协同作用、各环节紧密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良性互动”的局面。
学校成立了校院两级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完善了德育工作大纲及德育考评标准体系,努力搭建新的德育工作平台,德育工作取得了全面进展。德育工作不断更新观念,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德育工作突出主体,变“被动式”为“主动式”,德育工作注重情理交融,变“强压式”为“引导式”;德育工作加强整合渗透,变“分块式”为“融合式”;德育工作形式和渠道不断丰富,变“单向式”为“网络式”。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突出学校特色,坚持不断创新,逐步确立了“红绿相映”的工作新理念。
“红”即以红色理论学习为引领,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方位塑造师生的思想,唱响红色主旋律,巩固红色理论的指导地位;
“绿”即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把握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绿色旋律,以绿色教育为载体,重视绿色文化建设,开展绿色实践,建设绿色传播阵地。
“红”与“绿”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使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红绿相映的工作理念广泛渗透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学校在红色理论的引领下,营造了良好的绿色大学氛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校党委不断深入挖掘和丰富“红绿相映”工作理念的内涵,做好做足“红色”和“绿色”两篇大文章,找准生长点和结合点,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做到了“三个坚持”,努力营造“四个氛围”。
“三个坚持”是,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向深入作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把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作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坚持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全校教职员工共同的基本职责;
“四个氛围”是,努力营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良好氛围,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营造努力创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林业大学的良好氛围。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在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开创性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思想育人、创新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七育人德育工作新模式。通过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创新教育平台、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和先进文化建设平台等四个德育新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德育工作的领域。以正确的思想教育人,以科学的观念引导人,以合理的机制激励人,以共同的理想凝聚人。充分调动了全校上下的积极性,全面推进了德育工作,确保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校党委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德育工作基本原则。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德育变成大学生自觉、自省、自主、自律的行动。
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发挥管理队伍的管理育人作用,发挥后勤、产业队伍的服务育人作用。坚持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设计德育内容,确定了不同年级学生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加强了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形成了分层次递进的德育目标和较为完善、科学的实施办法。
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制定政策和措施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坚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德育工作为学生成长服务,以学生为本,把对学生的行政管理变为直接服务,建立了 5 个学生服务体系。即学习和生活服务体系,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服务体系,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体系,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特困学生生活、心理健康问题服务体系。
在发扬“三育人”传统、深化“三育人”内涵、做好“三育人”工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想育人、创新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形成了“七育人”的新模式,使德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思想育人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党的观念、社会主义观念、集体主义观念等五个基本观念。
在创新育人中,形成了富有我校特色的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深入、结出硕果。在积极探索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法和途径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
在实践育人中,不断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成为德育工作的新载体。学生社团的建设不断推进,成为学生锻炼、成长的新课堂。
在文化育人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文化育人成果喜人。积极创建绿色环保文化,引领首都高校绿色环保活动,在北京、全国高校中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建立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完善各项工作体系。在学校的各项规划中,都有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规划的专门章节。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目标责任制,形成了全校性的多维网络体系,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了投入保障机制,推动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行目标责任制。校党委成立了统筹全校的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起来,增强了工作的计划性和指导性,避免了工作中的随意性和被动性。校党委每年都召开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列入党政工作要点,做到了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召开宣传、思想政治、德育工作等专题性会议,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和完善了运行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责任明确到人,强化责任意识,使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全校性的多维网络体系。党委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党校、党政办、学生处、团委、人文学院、纪委、工会、总务处、保卫部、教务处、人事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环环相扣,不留死角,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列为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中心工作,组织开展了广泛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可操作性、实效性,促进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方位、网络化发展。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校党委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规章制度达几十个,形成了与学校中心工作相协调、与其他工作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体系。如《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关于加强和改进我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北京林业大学委员会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关于加强院(系)二级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规定》、《关于全面推进北京林业大学二课堂素质教育教学细责的通知》、《中共北京林业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工会教代会工作的意见》。把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内容、政策、载体,由虚变实,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体制、队伍、投入,由软变硬,真正做到了虚指标量化,软指标硬化,软措施强化。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和完善了投入保障机制。校党委十分重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投入、设备购置等各方面保证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发展。在“211 工程”配套经费、“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经费中,专门立项,加大了宣传思想政治阵地建设、文明校园、校园文化建设等的支持力度。
(原载于《中国林业教育》2006 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