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其他所有范畴具有统摄和统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支撑点,是学科中重要的基础性概念。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进行科学的厘定和简要的辨析,是建构精确化、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一项奠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而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它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和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任务推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前。整理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研究和建构精确化、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是加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范畴精确化、规范化,是任何一门学科的起码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当然也不能例外。否则,就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科学。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承认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科学,其范畴不够精确、不够规范,体系不够严密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其他所有范畴具有统摄和统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支撑点,是学科中重要的基础性概念。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进行科学的厘定和简要的辨析,是建构精确化、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一项奠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重要范畴主要有: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建设等。

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这几个概念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被人们当做同一概念使用。但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着差别,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应当将它们加以区分。

政治工作是这群概念中的最高概念。政治工作是源于政治而产生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伴随着阶级、阶级斗争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列宁曾从不同的角度给政治下过定义,但他认为,国家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这是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这种集中表现的基本形式是国家政权,是如何夺取、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的问题。围绕国家政权开展的活动就是政治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政治关系,以开展政治活动为任务的各种组织就是政治组织,而围绕国家权力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政治就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为建立其统治,实现其根本利益而进行的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并运用这个政权来统治和管理社会的行为。政治工作的概念是适应政治需要提出来的。因为有政治就必然有政治工作,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都需要灌输到群众中去;其政治组织、制度、设施的建立和巩固,都需要开展组织工作;政治的一切活动,都需要通过包括政治工作在内的各种具体工作来实现。因此,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具体地说,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等,都属于政治工作的范畴。政治工作的任务是由党和国家的基本任务以及当前的具体任务所规定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工作,在执政之前,主要是为了夺取政权而进行的阶级斗争;在执政之后,则主要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组织发展经济文化建设而进行的斗争。在我国现阶段,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思想工作则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思想工作既包括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又包括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政治性的思想工作主要指解决人们的世界观、政治观、法制观等方面的思想工作,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四有”新人的培养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等。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主要指解决人们的科学管理问题、生产技术问题、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等方面的思想工作。非政治性的具体思想一般包括现代科学管理中的具体思想、生产业务活动中的具体思想、家庭及业余生活中的思想、纯属个人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思想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是大量的。但是,现代化有一个社会主义方向问题,所以,政治性的思想工作仍然是主导部分。此外,政治思想和非政治思想的区分也是相对的。例如经济生活中的思想、日常生活中的思想以及生态环境思想等,从本身性质来讲是非政治思想,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时,就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从而也可以说是政治思想。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属于政治工作的一部分,非政治性的思想问题的解决则主要是思想工作的任务,而主要不是政治工作的任务。思想工作与政治工作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密切联系的。在思想工作中既要牢牢抓住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又要善于进行日常的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工作的任务,尤其是思想工作的出发点,是由思想工作者及其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总任务、总目标所决定的,并为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的实现服务。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其目的性很鲜明,即在总任务、总目标的指导下,确定其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党的思想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人类先进思想的结晶去影响人们,教育人们,使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正确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认识,扫清思想障碍,保证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总和。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总称”。 我们认为这一观点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太大。正如中央批转的《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所指出的那样:“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党的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虽然覆盖到了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但并不包括它们的全部。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者说是思想性的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思想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或者说是政治性的思想工作。这样理解,是为了恰当规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既不把武装、保卫、纪检、人事等政治工作的许多内容拉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也不把纯属个人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纯属生产、技术领域里的具体见解等非政治性的具体思想认识问题扯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里来。非政治性的具体思想和行为问题,一般应当由人们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去判断、选择、解决。当然,现实生活是复杂的,非思想性、非政治性与思想性、政治性的内容往往是紧密结合的,纯粹的非思想性、非政治性的具体思想是很少的,而且也还有难以确定、难以划分的部分。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由此可见,政治工作、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三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它们的工作对象都是人;工作方式都要实施思想影响;工作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工作着眼点和目标都要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三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政治工作与思想工作是交叉关系。如前所述,政治工作的内容既有思想性的,也有非思想性的;思想工作的内容既有政治性的,也有非政治性的。因此,不是所有的思想工作都是政治工作。因为人们产生思想问题的原因,既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也还有思想方法、心理因素、生活习惯以及认识上的因素,因而不能把所有的思想问题都看做是政治问题。同样,也并不是所有的政治工作都是思想工作,组织工作、纪检工作、保卫工作显然只是政治工作而不属于思想工作的范畴。(2)思想政治工作与政治工作也是交叉关系,即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政治方面的工作内容与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方面的工作内容是相同的,其他部分则不相互包含。(3)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工作的区别,只在于思想政治工作突出和强调了工作中政治方面的内容的地位。

思想政治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说两者有联系,一是它们都是党的工作,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二是它们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有许多共同之处;三是所起的作用,都是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和调整服务。在两者相互关系上,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思想政治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条件。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是:首先,工作对象及内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立场问题,以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对象,既有人,也有物;既有对人的教育改造工作,又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和政策制度的完善等。因此,就工作对象及内容而言,后者要比前者宽泛一些。其次,适用范围不同。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而思想政治建设则主要是针对全党全军以及党政机关、政治团体来讲的,其适用范围是有所区别的。再次,工作方式及侧重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于用先进的正确的理论开展说服教育工作。而思想政治建设的重点在于建设,它的基本要求是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常抓不懈。要像抓经济建设那样对思想政治建设设立具体的目标和规定硬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而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它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和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从外延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方向教育、法纪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所以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时,强调要“充分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时,又不能用理论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其他内容和途径,否则,孤立进行理论教育也势必走向教条主义。在日常工作中,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这两个概念含义相同,可以通用。但细辨起来,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即思想政治工作含义要宽一些,它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包含许多组织工作、实践活动,尽管其中也不乏教育的意义,但终究不能简单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

概括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所从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本质差别。因此,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含义是,为了保证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解决各类思想问题,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调动积极性为根本任务,对人们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如果单从提高中华民族人格素质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能够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的发展,而且具有不容忽视的个体价值,即帮助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人生走向,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特有的价值维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伴随着时代、社会及大学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社会、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为社会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论和新价值观,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新价值观。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并逐步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提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社会发展、大学生发展的意义关系,对于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的必然性、科学性,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针对高校中的大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高校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特定社会、时代和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政治保证。从外延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诸多内容。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它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文明观教育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称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结合特定时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具体的思想问题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主要包括形势政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

2006 年 10 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7 年lO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并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全面的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作为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它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着理想、精神、价值、道德等不同层面,对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具有定向和调整功能。高等院校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堡垒,更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它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选择都具有特殊的影响甚至定向作用。如何在高等教育中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等院校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文化激烈交锋、高新科技一日千里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加强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在目前这样一个社会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之争日愈激烈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一些师生还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这使思想理论建设成为高校各方面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为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树立起了前进的旗帜,提供了新的理论体系支持,注入了新的动力,实际上也突出了工作重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此为契机,以积极姿态抓紧思想理论建设工作,紧密服从和服务于全国和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并使其渗透进思想理论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的本质。新时期高等院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指导和根本目标,将它贯穿于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研究,使广大师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认知到认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再外化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际行动。

第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阵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威力。今天,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和渗透,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多样化趋势。高校是知识分子高度密集的地方,也是各种社会思潮激荡和冲撞较为集中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具有特殊意义,它要求高校党建特别是思想理论建设工作,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这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根本点。

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高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教学和研究,引导师生党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党性修养,使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加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研究和宣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仅承担着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义务,也理应承担理论创新的使命。高校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发展资源和人力优势,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尤其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研究,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高校师生党员的头脑,并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再次,理论研究要加强针对性。高校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应紧跟时代步伐,针对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进行研究,对人们思想意识中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种种疑惑和误解进行深层次的学理阐释,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力量。

第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铸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

理想不仅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坚实思想基础,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振兴和腾飞的思想基础。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一部分人的理想信念模糊、淡化、动摇或缺失。有的人由于物质富足而失去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动力,沉湎于灯红酒绿的感官刺激;有些人由于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或存在的某些问题,要么认为“改革就是变相地搞资本主义”,要么认为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已无区别,怀疑中国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些情况在高校校园里也有所反映,理想信念的淡化或缺失,导致有些大学生陷入苦闷和迷惘之中,他们无心学业,虚度时光。有的教师政治立场不明确或不坚定,怀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应该清醒认识,这些情况会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社会继续发展的动力和目标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O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它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共同的愿望、利益和要求,因此成为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今天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必备的重要前提和必经的现实途径,树立并坚持这个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高校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必须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首先,要坚持开展教职工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学校党委要有计划、有要求、有内容、有实效地安排学习活动。学校可以通过成立讲师团,请专家给教师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习和教育的质量。帮助教职工党员在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同时,只有教职工理想坚定、方向明确,才能为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开展建立安全的保障。其次,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主阵地的工作。通过教学,向包括已经是党员的大学生讲清楚某些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及其后果,讲清楚主流和支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前景,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途。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并召唤起他们对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储备强劲动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凝聚力量的重要功能,它能够把分散的社会力量、不同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诉求进行有机整合,使社会成员增强群体意识,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使个体目标与民族、国家的共同价值目标相契合。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储备强劲动力,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来说,坚持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研究和教育,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对思想文化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坚守先进文化阵地的必然要求。

首先,充分认识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江泽民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这是我们党对综合国力认识的重要发展,反映了新时期世界范围内竞争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高等院校要大力开展国史、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发展沿革,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动力之源: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和民族优秀传统的情感认同。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纵横比较中,既能尊重祖国的历史文化、珍惜先辈们的奋斗成果,又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坐标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其次,彰显爱国主义这个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爱国主义是其饱经忧患而不衰,屡遭侵略而未亡,并在沉沦中奋起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今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应特别注意把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相结合,把爱国主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针对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不同声音,邓小平曾经尖锐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爱什么呢?”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的集中表现,把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贯穿于我们的实际行动中,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推动力。

再次,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人类历史上,竞争激烈、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往往就是呼唤创新的时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现代化而探索创新的精神,催生了中国社会在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一个矛盾突发和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的时期,解决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都需要我们重视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做好充分的创新准备,才能迎接挑战,攻克难关。

第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荣,是积极进取的目标;辱,是防微杜渐的警钟,要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才能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提升境界、凝聚人心。” 江泽民曾指出:“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需要道德的发展和完善。”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高等院校培养和教育“什么人”指明了方向,对高等院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党中央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旨在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基本道德规范。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加工厂”,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和要求,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当中,渗透于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广大师生党员尤其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引领高校精神文明以至社会风气的进步。思想道德建设重在个人修养,人的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也应该占据最高的价值地位。高等院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师生党员个人发展的需要相结合,注意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增强辨别力和自觉性,从内心认同正确的道德取向,弘扬正气,自觉抵制违反“八荣八耻”的行为,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而尽自己的努力。 SJ/jIFuXMM0YhpSMJ2poeNl1po9YSMO+RQY/4sqTObHuHvm29HF6fyrmA/c+4iA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