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述

上江乡位于香格里拉县西南部,东与小中甸镇相连,南与金江镇接壤,西南隔金沙江与玉龙县巨甸镇相望,北邻五境乡。因所辖区域在金沙江上游,故取名上江。

上江境内的石棺墓遗址证明,西周时期,上江境内已有人类定居。上江乡唐属吐蕃神川都督府。宋为磨些酋长地,称花马国。元属巨津州,当时在上江分布有木哭和寨(木科湾)、纳末邑(良美)、大芦珠奴邑(格路湾)、索蒲和寨(士旺)等村寨。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置巨津州,上江属丽江路军民宣抚司巨津州。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573年)上江为丽江土知府木氏所统治。清雍正二年(1724年)属江边境。民国属第三区,民国27年后属金江区。1972年12月23日,从金江公社划出士旺、福格、良美、木高四个大队成立上江公社。1984年3月2日,上江公社改为上江区,大队改为乡。1988年1月,上江区改为上江乡政府,原乡政府改为村公所。

据2010年全州第二次土地资源详查资料,全乡有耕地面积2408.2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6.43%。居住有汉、纳西、傈僳、白、藏、苗、回、普米等民族,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汉族占52%、傈僳族占27%、纳西族占16%。全乡辖木高、良美、福库、格兰、士旺5个村委会,58个村民小组(其中28个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境内人口密集,群众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天然草山丰富,农田和居民区沿金沙江东岸呈梯状分布,属金沙江流域河谷地区。

上江境内旱季盛行北风,雨季多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速3.7米/秒。谷底气候干热,四季分明,山腰则气候温和,林木葱绿。

全乡森林资源丰富,共有森林面积3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5%。生态保持完好,林种纷繁,用材林蓄积达318万立方米。农田和居民区沿金沙江东岸呈梯状分布,属河谷地区,境内最高点为东部与小中甸镇交界处的三碧海,海拔4248.6米,最低点为士旺马厂,海拔1865米;境内有毛坡河、龙洞河、士旺河等几条较大河流驻入金沙江。较大的引水渠有良福大沟、木高中心大沟、春独大沟。木高中心大沟长21公里,涉及毛坡、开你迪、木科湾三个大村,1500多人,2700多亩耕地;良福大沟长17公里,可灌溉4000亩耕地;春独大沟建于1952年,沟长7千米,灌溉面积3000亩。

上江乡自1972年从金江乡分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和巩固。金江公路贯穿全乡,境内里程35公里。五个村委会均通公路,均已建成卫生路面,58个村民小组均通公路。2010年,乡内有县道一条,境内乡村公路有22条,全长82.3千米。2010年全乡有大中型拖拉机100多台、载重汽车60多辆、手扶拖拉机600辆,木高、良美、士旺均有渡口与玉龙县相通。境内居民大部分都使用了移动电话,有的居民还安装了宽带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不但修建了良福大沟、中心大沟等引水工程,还建设了长坪站、大沙堆站、福库站、扑爬岩站等泵站,总装机为694KW,灌溉面积8754亩,渠道总长为6700米。同时还建设了一批蓄水工程和饮水工程。

二是上江经济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0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182万元,比2009年增长14.2%,其中农业收入达2665万元,比上年增长14.2%;牧业收入达1713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37元,比上年增369元,增长12%;人均有粮800公斤;全年完成剩余劳动力输出2763人,劳务输出收入达828.9万元;年内解决了312人的贫困温饱问题。2010年全乡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512万元,其中社会文教支出316万元,行政管理支出174万元,其他支出22万元。上江乡自1995年建立乡镇财政至2010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9.8万元,为全乡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夯实了乡级财政实力。

三是境内得到了初步开发。上江的优势在于山、水和土地。就山而言,药材、野生菌、干果等林下产品和畜牧业有了一定规模;就水而言,境内士旺河、良美河、毛坡河上已经修建或正在修建水电站;就土地而言,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结构有了调整,产量、质量有了提高,特别是在木高村,利用广阔的土地和石料资源,建起了上江境内第一个大型的工业企业——华新水泥厂。

四是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2010年上江乡农业生产科技覆盖率达90%以上。2010年上江乡校区已实现一村一校集中办学,全乡合计28个教学班,全校区共有在校生757人,其中食宿生379人,走读生378人。全乡有4个完小,2个村小,教师72人,小学在校生896人,在校生巩固率99.6%,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1.4%。上江境内设有初级寄宿制中学一所(香格里拉第六中学),2010年学校占地20626平方米,建筑面积8710平方米,教职工55人,其中教师37人,有12个教学班,学生470人。

全乡有文化站1个,工作人员1人,全乡共有电视户2151户,村村通电视广播发射覆盖率70%,上级配送了2238台小型卫星接收器接收机,电视、广播收听率达100%。乡文化站有放映机一套,全乡有卫生院1个,村卫生室4个。2010年上江卫生院有职工32人,其中医技人员29人,开设病床12张,设有农家卫生室12个,农家卫生员12人,全年完成门诊人次44939人次,全年业务总收入200万元。

五是上江是个多民族乡,境内居住有汉、纳西、傈僳、白、藏、苗、彝、回、普米等民族。在长期的融合和交流过程中,境内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基本形成一体,特别是在语言方面表现出非常特殊的地域现象,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使外地人无法从服饰、语言、生活习惯方面区分出民族类别,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的水乳交融的民族关系。因而研究这一特殊地域间产生的特殊民族关系、特殊民族语言、特殊民族生活习惯、特殊民族文化现象,显得非常有价值而意义重大。也基于这样一种原因,在近代历史上,上江许多仁人志士为民族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诸如陆云鹤、蒋杰、陈友贵、刘文秀、唐重余、李次里、七里品初、唐金春,他们的英名将同日月共存,永留人间。

回首上江千百年来的历史和走过的历程,有太多问题需要思考和研究。

从开发资源优势角度看,利用山林资源开发药材、食用菌等林下产品和发展一定规模的畜牧业,应该是增加上江乡农民收入的一个渠道;发展烤烟、蚕桑等订单农业,也是应该研究的一个问题;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引进大型工业企业进驻乡境内,更是给境内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从文化特色角度看,上江是多元文化兼收并容并发扬光大的地方。上江是红军长征进入藏区的第一站,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等军团长率领下,渡过天堑金沙江来到上江乡境,并在此作了3~5天的短暂休整,还聘请腊马(今良美)村陆云鹤等乡人为随军翻译进入藏区,红军长征过上江为上江谱写了一曲最为壮丽和动人的诗篇。从这个角度上讲,上江是中国藏区中第一个“红色文化”传播到的地方。江边小调,又名“金沙江情歌”,主要流传区域以上江格鲁湾为中心,南至金江新农打枝坝,北至木高,西至玉龙县鲁甸一带,应该说江边小调流传区域狭小,语言特殊,表达方式怪异,这一特殊文化现象是“四外人”(四川等地汉族)迁移居住到上江一带后与当地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交融的产物,民族团结情结尤为深厚。基于此,上江各民族语言就显得非常特殊和有趣,更值得研究。上江境内汉族讲汉语一是会夹杂有大量少数民族语言词汇,二是“四外口音”(川音)重,“川话”词汇多;境内其他少数民族在交际时也多半借用汉话,给人一种“民族语言不纯”现象。至于在居住、服饰、丧葬、习俗方面,各民族间既有各自特色,更有相融相通之处。说到上江“勒巴舞”,那更是一绝,它源于塔城、五境子母雄古典热巴舞,但它在表现形式和服装道具方面,比塔城、子母雄热巴更“现代”,比如今流行在舞台上的热巴舞更“古典”,张扬而不失庄重,奇丽而不缺古典。2005年9月,江边小调和上江勒巴舞被列入迪庆州藏族自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从现实存在问题角度看,上江有山资源,但没有念好“山字经”:药材、干果、林下产品没有开发成拳头产品,畜牧业没有规模和特色;上江有水资源,但没有做好“水字文”:眼看着金沙江水从脚下流过,境内却缺水严重,许多提灌站形同摆设。境内几条引水大沟多年失修,不能正常引水,各村之间因争水,纠纷时有发生。农村产业调整不稳定,也不保险,农民很难适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江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历史的原因,上江发展基础仍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因利益纠纷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维护稳定、创造良好招商环境和扶贫攻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还不够多,对农业和农村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农民增收幅度不大;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抓好农业、交通、能源、教育、卫生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畜牧业、水电开发等产业的培育,继续巩固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科技推广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紧紧依靠全乡各族人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创造一个更加幸福、美好、和谐、稳定、繁荣的新上江。 vMsH3PqMdt4CAFUOFfho1Miz3qXMB10xitcMwpCBrOqlk+n8CKxPCnqleJKiiL2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