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沿革

县本古冀州之域,虞分冀州东北为营州。夏仍为冀州。

商为孤竹国,周属幽州。春秋为肥子国。秦属辽西郡。

汉为肥如县,属燕国。武帝时属辽西郡,王莽改县名肥而。后汉复为肥如,又为阳乐县地,后汉辽西郡治。

魏晋因之。燕慕容熙以冀州剌史镇肥如,高云以幽冀二州牧镇肥如。后魏为辽西郡肥如及北平郡朝鲜、新昌三县,其肥如为辽西郡治所。

北齐省朝鲜入新昌,又省辽西郡并所领海阳县入肥如。

隋开皇六年 (586 ), 省肥如入新昌 改郡为平州 十八年 (598 ), 改名卢龙 (《隋书》云:开皇十八年改名。《唐书》云:武德二年改名)。 大业初 州为北平郡

唐武德初,改郡为平州,又析置抚宁县,七年(624 年)省抚宁县。天宝元年(724 年),改州为北平郡。二年,又置卢龙军。乾元元年(758 年),复改郡为平州。

辽天赞二年(923 年),取之,为平州辽兴军。宋宣和四年(1122 年),改为渔阳郡,升抚宁军,改县名卢城。五年,辽张瑴据州降宋,寻为金所取。

天辅七年(1123 年),改兴平军,以平州为南京。天会四年(1126 年),复以南京为平州。

元太祖十年(1215 年),改兴平府。中统元年(1260 年),升平滦路。至元二年(1336 年),省迁安入卢龙,后复至[置]。大德四年(1300 年),以水患改永平路。

明洪武元年(1368 年),改平滦府。四年(1371 年),改永平府。而卢龙自唐以来为治所,其名不改。

今朝因之。

汉书 肥如下云 :“ 玄水入濡水 南入海阳 又有卢水南入玄水 。” 应劭 :“ 肥子奔燕 燕封于此 (师古曰:“濡”,乃官反,即今“滦”字。宋祁曰:“入玄”,当作“入畜”)。”

《魏书》肥如下云:“有孤竹山祠、揭石、武王祠、令支城、黄山、濡河。”阳乐下云:“有武历山、覆舟山、林榆山、太真山。”朝鲜下云:“汉县。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复置。”新昌下云:“有卢龙山。”

《隋书》卢龙下云:“有长城,有关官,有临渝宫,有覆舟山,有碣石,有玄水、卢水、涅[温]水、闰水、龙鲜水、巨梁水,有海。”

杜氏 通典 平州下云 :“ 东至柳城七百里 南至海百里 西至渔阳郡三 百里 北至上谷百八十里 东南到临榆关百八十里 西南到马城县百八十里 西北到石城县百四十里 东北到柳城郡七百里 。” 卢龙下云 :“ 卢龙有碣石山 碣然而立在海旁 故名之 。”(案:《新唐书》:山在石城县。)

宋白《续通典》:“平州,舜十二州,为营州之境。《周官·职方》在幽州之地。春秋为山戎孤竹、白狄肥子二国地。汉为肥如、石城之地。唐武德初,置平州,治卢龙。”

论曰:卢龙,名山,始见于汉田畴言:“右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慕容隽言:“卢龙山径险狭。”《水经注》亦云:“卢龙之险,峻坂萦折,故有九峥之名。”而杜氏《通典》云:“卢龙塞在今平州城西北二百里。”自隋以卢龙名县,县著而山名始晦。至唐有幽州卢龙节度使,而平卢之号乃移之山东淄、青。后之读史者,非淹通博识,孰能镜其原委哉?且隋唐之疆,及于碣石,而今则无之,其广狭之制不可考也。兹据前史邑名载之,而国、郡、州、军、京、路、府并记焉。各史之文亦多抵牾,撮其大概如右。

【补录】

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

卢龙县,本肥如。春秋晋灭肥,肥子奔燕,受封于此,故曰肥如。二汉及晋属辽西郡。元魏为郡治,兼立平州。北齐属北平郡。隋开皇六年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曰卢龙,为郡治焉。唐为平州。故令支县,二汉属辽西郡。晋省之。有孤竹故城,伯夷、叔齐让国于此。汉灵帝时,辽西太守廉翻梦人谓己曰:“余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也。辽海漂吾棺椁,闻君仁善,愿见藏覆。”明日视之水上,有浮棺,吏笑者无疾而死,于是改葬之,为立祠焉。

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

卢龙县,附郭。古肥如国,汉为肥如县。北齐又置新昌县。隋省肥如入新昌,后改为卢龙郡治。唐武德初移平州治此。改为卢龙县。后唐天成初,属契丹。历金元及国朝,皆因之。

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

卢龙县,附郭。故肥子国。汉为肥如县,属辽西郡。北齐属北平郡,又析置新昌县。隋开皇中,省肥如入新昌。后为卢龙郡治。唐武德初,移平州治此,改为卢龙县。辽金元,俱仍旧。本朝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万历四年刘效祖《四镇三关志·蓟镇沿革》

商封墨台氏为孤竹国(今永平府)。

春秋为肥子国(今永平府。晋灭肥,肥子奔燕,燕以地封之)。《春秋传》曰:山戎寇燕,齐桓公救燕,伐山戎,次孤竹而还。

燕昭王置右北平郡(今永平府)、辽西郡(永平府东鄙)。

秦始皇帝二十二年并燕,仍为右北平郡、辽西郡。

汉高帝五年,属卢绾(灭荼,以绾代之)。十三年,灭绾定燕,置肥如县(今卢龙县,属辽西郡)、令支县(今迁安县,属辽西郡)、骊城县(今抚宁县,属右北平郡)、石城县(今滦州西鄙,属右北平郡)、海阳县(今滦州西鄙,属辽西郡)。

明帝永平中改令支县为安喜县(令支久废,乃迁安喜民居之),革骊城县为新安镇。

献帝初平四年没于公孙瓒。

建安四年没于袁绍。十年没于曹操,置卢龙郡。

晋愍帝建兴二年属段匹磾。

元帝大兴四年没于石勒(破匹磾,据其地)。

成帝咸康三年没于慕容燕(皝以辽东公称燕王)。

帝奕太和五年没于苻秦(坚灭慕容氏,有其地)。

孝武帝太元九年复没于慕容燕,置平州乐浪郡。

安帝隆安三年没于拓跋魏。

东魏武定八年没于高齐。

齐天保七年省海阳县入肥如县,析置新昌县。

承光元年没于宇文周。

周太定元年没于隋。

隋开皇元年,省肥如县入新昌县,省北平郡入平州。十八年改新昌县为卢龙郡,平州为北平郡。义宁二年属唐。

唐高祖武德元年,徙平州治卢龙郡,改卢龙县。

天宝十四年没于安禄山。肃宗宝应元年改北平郡为平州。

后唐同光中平、营二州没于契丹。

潞王清泰三年没于石晋。

石晋天福元年全地没于契丹。

契丹天赞二年改平州为辽兴军。

宋徽宗宣和五年,改辽兴军为泰宁军。六年没于金。

金天会二年改泰宁军为兴平军。寻升为南京。安喜县为迁安县,新安镇为抚宁县。皇统初改营州为广宁县。大安中改广宁县为昌黎县。天兴二年没于元。

元世祖中统四年,改兴平军为兴平府。至元三年改兴平府为平滦路。

成宗大德七年,改平滦路为永平路。

皇明洪武元年,改永平路为永平府,领州一(滦)、县五(卢龙、抚宁、迁安、昌黎、乐亭,俱近边)。四年,建永平卫,领八千户所。永平府与蓟州俱隶北平布政使司。

永乐元年,革北平布政司为顺天府,以永平府直隶京师。诏以大宁城与属夷兀良哈三卫驻牧,调东胜左卫领五千户所于永平府(原属山西行都司)。

明何乔远《名山藏·舆地记·永平府》

卢龙县:附郭曰卢龙县。汉肥如县,其曰卢龙,以镇山如龙形。山曰阳山,有李广射虎之石。洞山产铁。双子山有孤竹长君之墓,团子山有孤竹次君之墓,马鞭山有孤竹少君之墓。周王山在滦河中,水夹其下。其水则海。其河肥如、滦河,自口北开平东南流,经迁安县界至县,合漆河,又南至乐亭县,入于海。凡编里十五。

清雍正十三年《畿辅通志》

永平府

《禹贡》冀州之域。商孤竹国,为幽州地。春秋为肥子国。

应邵曰:肥子奔燕,燕封于此也。《汉书·地理志》注。

平州,春秋时山戎、肥子二国地。《文献通考》

战国属燕,秦为右北平、辽西二郡境。汉于辽西郡置肥如县。后汉及晋,因之。后魏于肥如县置平州。

辽西郡肥如。《汉书·地理志》

平州治肥如城。《魏书·地形志》

领辽西郡。汉末公孙度自称平州牧,取襄平县为名,在今奉天府辽阳州。魏晋置平州,治昌黎,在口外旧大宁卫界,皆非后魏之平州。《十六国春秋》:后燕慕容懿以令支降魏,魏以为平州牧。时晋义熙三年、魏天赐四年,盖自是始移平州于今府界。

又《魏书》:冯文通传子崇,镇肥如,来降。世祖遣李继,持节拜崇,领幽、平二州牧,封辽西王。盖自是肥如始有平州之名,即今卢龙县也

又分置北平郡。

平州领郡二:辽西郡,领县三:肥如、阳乐、海阳。北平郡领县二:朝鲜、新昌。《魏书·地形志》

后齐省辽西郡入北平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北平郡。唐武德二年复曰平州。

隋为北平郡。武德二年改为平州。《旧唐书·地理志》

天宝初,仍曰北平郡。乾元初复曰平州,属河北道。

天宝元年改为北平郡。乾元元年复为平州。《旧唐书·地理志》

后唐同光初,入于辽,置辽兴军节度,属南京道。

平州辽兴军,太祖天赞二年以定州俘户错置其地。《辽史·地理志》

唐末刘仁恭以遗契丹,后唐庄宗取之,后复入契丹。契丹改平州为辽兴府,以营、滦二州隶之,号为平州路。《文献通考》

保大三年入于金。天辅七年二月,建为南京。

天辅七年以燕西地与宋,遂以平州为南京。《金史·地理志》

寻入于宋。宣和五年,建泰宁军。

宣和五年,辽将张觉据州来降。《宋史·地理志》

金人闻觉叛,遣阇母将三千骑来讨,觉拒之营州,阇母不交锋而退,觉遂妄以大捷闻,朝廷建平州为泰宁军,拜觉节度使。《宋史·张觉传》

寻仍入金。

宣和五年六月,辽人张觉以平州来附,十一月金取平州。《宋史·徽宗纪》

天会四年复为平州。

天会四年九月复以南京为平州。《金史·太宗纪》

置兴平军节度。贞祐三年,侨置临潢府。

临潢府:贞祐三年四月尝侨置于平州。《金史·地理志》

四年入蒙古。元太祖十年,改兴平府。中统元年,升平滦路,置总管府。大德四年改曰永平路,属中书省。

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元史·地理志》

明洪武初曰平滦府,属山东行省。明年,改隶北平布政司。四年,又改曰永平府。永乐十八年,直隶京师。

本朝因之。领州一县五。

卢龙县

商孤竹国。春秋为肥子国。汉置肥如县,属辽西郡。魏、晋因之。后魏延和初于此置平州,为辽西郡治。又侨置新昌县,为北平郡属。北齐废辽西郡,并所领海阳县入肥如。隋开皇六年,又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曰卢龙。大业初,置北平郡。唐武德二年,改北平郡为平州,领临渝、肥如二县。其年自临渝移治肥如,改为卢龙县,复开皇旧名。辽因之。保大末入于金,为南京。寻入宋,属泰宁军,寻又入金。天会四年为平州兴平军治。元为永平路治。明为永平府治。本朝因之。

道光九年重刊《大清一统志》

卢龙县,附郭,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抚宁县界三十五里,西至迁安县界三十里。南至昌黎县界三十里,北至迁安县界五十里。东南至昌黎县界二十里,西南至滦州界三十五里。东北至抚宁县界五十里,西北至迁安县界二十里。

本商孤竹国,春秋为肥子国。汉置肥如县,属辽西郡。后汉至晋因之。后魏延和初,为辽西郡及平州治。又侨置新昌县,为北平郡治。北齐废辽西郡入北平。隋开皇六年省肥如县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曰卢龙。大业初,复为北平郡治。隋末移治临渝,复改卢龙曰肥如。唐武德二年,仍改曰卢龙,移平州来治。辽因之。宋宣和四年改曰卢城。金复故。元为永平路治。明为永平府治。本朝因之。

【考证】

北魏朝鲜县考

李利锋

汉乐浪郡有朝鲜县,殷末箕子受封之地,在今朝鲜国境内。

北魏延和元年(公元 432 年),析肥如县侨置朝鲜县,与汉朝鲜县地相距绝远。北齐天保七年(公元 556 年)省入新昌县,历时 124 年。

北魏延和元年(北燕太兴二年,公元 432 年),太武帝拓跋焘亲讨北燕冯弘,取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六郡,徙三万余户于幽州。《魏书·世祖纪》记载:“延和元年秋七月己未,车驾至濡水。庚申,遣安东将军、宜城公奚斤发幽州民及密云丁零万余人,运攻具,出南道,俱会和龙。帝至辽西,文通遣其侍御史崔聘奉献牛酒。己巳,车驾至和龙,临其城。文通石城太守李崇、建德太守王融十余郡来降,发其民三万人穿围堑以守之。八月甲戌,文通使数万人出城挑战,昌黎公元丘与河间公元齐击破之,死者万余人。文通尚书高绍率万余家保羌胡固。己卯,车驾讨绍。辛巳,斩之。诏平东将军贺多罗攻文通带方太守慕容玄于猴固,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攻建德,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攻冀阳,皆拔之,虏获生口,班赐将士各有差。九月乙卯,车驾西还。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六郡民三万家于幽州,开仓以赈之。”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宋纪》记载:太祖文皇帝元嘉九年(壬申、公元 432 年)“秋七月己未(十七日),魏主(拓跋焘)至濡水(今滦河)。庚申(十八日),遣安东将军奚斤发幽州民及密云丁零万余人,运攻具,出南道,会和龙。魏主至辽西,燕王遣其侍御史崔聘奉牛酒犒师。”“八月,燕王使数万人出战,魏昌黎公丘等击破之,死者万余人。燕尚书高绍帅万余家保羌胡固;辛巳,魏主攻绍,斩之。平东将军贺多罗攻带方,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攻建德,骠骑大将军桨平王丕攻冀阳,皆拔之。九月乙卯(十四日),魏主引兵西还,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六郡民三万家于幽州。”“冬十一月乙巳,魏主还平城。初,燕王嫡妃王氏,生长乐公崇,崇于兄弟为最长。及即位,立慕容氏为王后,王氏不得立,又黜崇,使镇肥如〔燕以幽州刺史镇肥如,辽西之地也〕。崇母弟广平公朝、乐陵公邈相谓曰:「今国家将亡,人无愚智皆知之。王复受慕容后之谮,吾兄弟死无日矣。」乃相与亡奔辽西,说崇使降魏,崇从之。会魏主使给事郎〔《北史》作「给事中」〕王德招崇,十二月己丑,崇使邈如魏,请举郡降。燕王闻之,使其将封羽围崇于辽西。”

是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县,侨置朝鲜县。《魏书·地形志》记载:辽西郡“领县三:肥如(二汉、晋属。有孤竹山祠、碣石、武王祠、令支城、黄山、濡河)、阳乐、海阳。”北平郡“领县二:朝鲜,二汉、晋属乐浪,后罢。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复置,属焉。新昌,前汉属涿,后汉、晋属辽东,后属,有卢龙山。”此时肥如县境当今卢龙西北部、迁安县地。朝鲜县当今卢龙县东部,新昌当今卢龙县城一带,阳乐县当今抚宁、秦皇岛一带,海阳县当今昌黎、滦县、乐亭一带。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 556 年),省辽西郡入北平郡,省朝鲜县及海阳县入新昌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名卢龙,在今卢龙县城一带)。《北史·齐本纪》记载:“天保七年十一月壬子,并省州三,郡一百五十三,县五百八十九。”

《隋书·地理志》记载:“北平郡(旧置平州),统县一:卢龙(旧置北平郡,领新昌、朝鲜二县。后齐省朝鲜入新昌,又省辽西郡并所领海阳县入肥如。开皇六年又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名卢龙。大业初置北平郡。”

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记载:“朝鲜故城,在永平府境内。即箕子受封之地。今存遗址。”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记载:“朝鲜城,在府境内。相传箕子受封之地。后魏置县,属北平郡。北齐省入新昌县。”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朝鲜城,在府境内。箕子受封之地。后魏置县,属北平郡。北齐省入新昌。”

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谓:“《汉书·地理志》:乐浪郡之县二十五,其一曰朝鲜。应劭曰:故朝鲜国,武王封箕子于此。《志》曰: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注:朝鲜,今乐浪县,箕子所封也。在今高丽国境内)。慕容氏于营州之境立朝鲜县,魏又于平州之境立朝鲜县,但取其名,与汉县相去则千有余里。《一统志》乃曰:朝鲜城在永平府境内,箕子受封之地。则是箕子封于今之永平矣。当日儒臣,令稍知今人者为之,何至于此?为人太息。”顾炎武《营平二州地名记》称:“朝鲜:《魏书·地形志》:二汉、晋属乐浪郡,后罢。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复置,属焉。”“卢龙:《隋书》:旧置,北平郡领新昌、朝鲜二县。后齐省朝鲜入新昌。开皇十八年改名卢龙。”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朝鲜城,在府北四十里,汉乐浪郡属县也,在今朝鲜境内。后魏主焘延和初,徙朝鲜民于肥如,置朝鲜县,并置北平郡治此。高齐移郡治新昌,并朝鲜县入焉。”雍正十三年《畿辅通志》记载:“朝鲜废县,在府城东。《隋书·地理志》注:旧置北平郡,领新昌、朝鲜二县。后齐省朝鲜入新昌。”

清洪亮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记载:“卢龙县:朝鲜故城在县东。”

道光九年重刊《大清一统志》记载:“朝鲜故城,在卢龙县东。汉乐浪郡有朝鲜县,在今朝鲜境内。后魏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此,置朝鲜县,属北平郡。高齐省入新昌。”

1931 年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解释:“朝鲜县:后魏徙朝鲜民于此,置朝鲜县。北齐省。故城在今直隶卢龙县东。”

诸史书只说朝鲜县在“卢龙县东”,并未言及具体地点。

卢龙县城东有座古老的城镇——双望镇,地处抚宁与卢龙之交界处(距离卢龙、抚宁县城各三十五里,与肥如县城距新昌县城三十里里数相近),明清时为双望堡,京东大御路(今 102 国道)途经于此,设有双望铺。1958 年第 6 期《考古通讯》发表的李捷民、孟昭林《河北卢龙县双望乡发现细石器与陶器》文章介绍,1956 年春季,在双望乡(今为镇)东南约 500 米处修建水库时发现细石器 4 件、陶器 20 件,说明这里很早以前就有人类活动。据专家考证,朝鲜县治当在今卢龙县东双望镇一带。1990 年 11 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卢龙通览》记载:“北魏初,地属辽西郡,公元 432 年(延和元年),徙朝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民于幽州。朝鲜县(今朝鲜平壤市)人置于肥如县境侨置朝鲜县,治所今部落岭、双望一带。”1994 年 12 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卢龙县志》记载:“北魏,肥如县境于太武帝延和元年(公元 432 年),割境侨置朝鲜县,县治在双望古堡一带。”

卢龙释名

李利锋

“卢龙”的涵义,《尔雅·释名》云:“土黑曰卢。水黑曰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龙,麟虫之长。又山名。”故“卢龙”之本意为黑色之龙,其得名有四说:

一说以塞名。“卢龙”之名最早见之于《三国志》。东汉时有卢龙塞(在今迁西县北潘家口一带)。东汉建安十二年夏,曹操东征乌桓,途经本地,值大水,军不得渡,遂以田畴为向导,引军出卢龙塞,绕道平刚(今承德市平泉县),直捣柳城(今辽宁朝阳市)。《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二年“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三国志·田畴传》:“畴曰:「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军还。……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馀里,虏乃惊觉。单于身自临陈,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三国志·刘虞传》:“太祖北征乌桓,令畴将众上徐无,出卢龙,历平刚,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太祖与战,大斩获,论功封畴。畴上疏自陈,太祖令夏侯敦喻之。畴曰:‘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禄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濡水又东南经卢龙塞(今潘家口)。塞道自无终县东出,渡濡水,向林兰陉,东至青陉(《纪要》:永平府卢龙县有青山口,在府北桃林口东第四关口也。”宋李昉《太平御览·平州》记载:“《魏志》曰:曹公北征乌丸,田畴自卢龙道引军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平冈,登白狼,望柳城。道今在卢龙县。”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记载:“卢龙塞,《魏志》曹公北征,田畴自卢龙引军出卢龙塞,堑山湮谷五百余里,即此。”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记载:“卢龙塞,魏曹操北征,田畴自卢龙引军出卢龙塞,堑山湮谷五百余里,即此。”

一说以军名。卢龙南近渤海,北靠燕山,形胜险要,踞平州和营州之要冲,历代以来为征伐之地。既有卢龙府,又置卢龙军。唐至辽代皆置军戍守,以山名军。唐天宝二年(公元 743 年)置卢龙军于北平郡城。《新唐书·地理志》:平州北平郡“有府一,曰卢龙。有卢龙军,天宝二载置。”军,唐时军队编制。《周礼·地官·小司徒》:“五旅为师,五师为军。”郑玄注:“军万二千五百人。”《国语·齐语》:“万人为一军。”韦昭注:“万人为军,齐制也。”唐杜佑《通典》:平卢节度使“卢龙军,北平郡城内,管兵万人,马五百匹。”此外,唐时还置卢龙镇。本范阳节度。史朝义以授李怀仙,怀仙因举幽、蓟、妫、檀、平、营诸州降,于是改范阳曰幽州,兼曰卢龙。《新唐书·地理志》:蓟州渔阳郡“东北渡滦河有古卢龙镇,又有斗陉镇;自古卢龙北经九荆岭、受米城、张洪隘度石岭至奚王帐六百里。”辽代于平州设卢龙军,金代改为兴平军。辽天赞二年(923)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命大元帅耶律德光(尧骨)攻克平州,改平州为卢龙军,设节度使。《辽史·太祖本纪》:“天赞二年春正月丙申,大元帅尧骨克平州,获刺史赵思温、裨将张崇。二月,如平州。甲子,以平州为卢龙军,置节度使。”《元史·地理志》:“永平路,下。唐平州。辽为卢龙军。金为兴平军。元太祖十年,改兴平府。中统元年,升平滦路。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

一说以山名。卢龙之北燕山山脉蜿蜒起伏,由迁西,历迁安、卢龙、抚宁、青龙直抵山海关,其上有明长城,乃华夷之分界。因山形如龙,其土色黑,故曰卢龙山。《魏书·地形志》:北平郡“新昌县,有卢龙山。”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卢龙镇,唐《郡国志》在平州西百九里。其土色黑,有山如龙,故名。”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记载:“卢龙镇,在平州西百九里。其土色黑,山如龙形,故名。”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明一统志》曰:今府西一百九十里有卢龙镇,土色黑,山似龙形,即古卢龙塞云。”1931 年臧励和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解释:“卢龙山:自热河围场县之七图岭起,蜿蜒于长城内外,东接山海关北之松岭,通称卢龙山脉。”民国二十年吕式斌《今县释名》云:“卢龙:后魏置郡,隋改县,因卢龙塞为名。《释名》:土黑曰卢。《明统志》:永平府西有卢龙镇,土色黑,山似龙形,即古之卢龙云。”按此说,卢龙乃因山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濡水》记载:“黄洛水出卢龙山。”《辽史·地理志》记载:“滦州,本古黄洛城。滦河环绕,在卢龙山南。齐桓公伐山戎,见山神俞儿,即此。”

一说以河名。卢龙县西有漆水(古称玄水,今青龙河),故名。古时青龙河上游植被茂密,水色青碧。汉肥如县有玄水,东入濡水(今滦河)。《汉书·地理志》:“肥如:玄水,东入濡水。”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大底北方水多黑色,故有卢龙郡。北人谓水为龙,卢龙即黑水也。”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永平府》记载:“滦河,至卢龙县,合漆河。”“漆河,在府城西门外,南流至迁安县为青龙河,东流为漆河,与滦河合。”隋代卢龙县以漆河而名。清康熙十九年《卢龙县志》说:“李沧溟云:卢者黑也,龙者水也,北人谓黑水为卢龙。以其城郭邻于漆河之义也。”

“卢龙”诸名,今惟县名犹存,其余皆以匿迹。

卢龙县历史沿革

李利锋

商王汤十有八祀(公元前 1558 年),攻灭夏桀,封有功之臣墨胎氏于此,建孤竹国。卢龙县为孤竹国都城,沈庄虎丘寺、阚各庄、八里塔(今属迁安)等地有殷商遗址。《史记·索隐》:“孤竹君,商汤所封。应劭曰:姓墨胎氏。”“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相传至夷、齐之父,名初,字子朝。”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汤特封墨台氏于孤竹。”南宋罗泌《路史》:“禹封炎帝后姜姓于台,是为默台。成汤元年正月三日丙寅析封孤竹。”清康熙十八年续修《永平府志·世纪》:“汤十有八祀三月,王至东郊,立圣贤古有功者之后,封孤竹等国各有差。”清康熙年间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商王成汤十月八祀三月,王至东郊,论诸侯功罪,立禹后与古圣贤有功者之后,封孤竹等国各有差。”乾隆三十三年《乾隆御批纲鉴》:“商王成汤乙未十有八祀春三月,王即位于亳,国号商。大诰诸侯,立禹后及古圣贤之裔,封孤竹(今直隶永平府古孤竹国,神农之后)等国有差。”

周惠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十三年,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664 年),山戎联合令支、孤竹侵犯燕国,燕庄公向齐国求救,齐桓公率管仲、隰朋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还,其地属燕。《国语·齐语》:(齐桓公)“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史记·齐太公世家》:“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清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世纪》记载:“周惠王十有三年冬,齐桓公伐山戎。”《乾隆御批纲鉴》记载:“周惠王丁巳十有三年秋九月庚午朔。齐人伐山戎。山戎伐燕(北燕,召公之后),燕告急于齐。齐侯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公元前 530 年,晋灭肥国,肥子奔燕,燕封肥如国于县境北(今潘庄镇沈庄村一带。1994 年 12 月《卢龙县志》说“都邑在今卸甲庄一带”,沈庄村原属卸甲庄乡,1988 年 1月并入潘庄镇)。《左传》:昭公十二年(公元前 530 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晋伐鲜虞,因肥之役也。”

汉初为肥如侯的封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车骑都尉蔡寅以破龙且及彭城功,被高祖刘邦封肥如侯于此,设肥如侯国,食千户。三传至蔡奴。汉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 156 年),蔡奴卒,无嗣,爵除。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 141 年),本地始置肥如县(县治于肥子国都城旧址),属幽州刺史部辽西郡。王莽“新朝”初始元年(公元 8 年)改称肥而。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 25 年)复称肥如。《汉书·地理志》记载:辽西郡“肥如,玄水东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阳。又有卢水,南入玄。莽曰肥而。”

东汉时期,仍为肥如县。《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辽西郡,五城:“阳乐、海阳、令支(有孤竹城)、肥如、临渝”。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仍为肥如县,属辽西郡。

北魏时平州治肥如。太武帝延和二年(432 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县东,置朝鲜县(故城在县东三十五里双望镇)。太延二年(436 年)析朝鲜县西部置新昌县(今卢龙县城)。太延五年(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今卢龙县境内设肥如、朝鲜、新昌三县,属平州。《魏书·地形志》记载:“平州,晋置,治肥如城。”辽西郡“肥如:二汉、晋属。有孤竹山祠、碣石、武王祠、令支城、黄山、濡河。”北平郡“朝鲜:二汉、晋属乐浪,后罢。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复置,属焉。新昌:前汉属涿,后汉、晋属辽东,后属,有卢龙山。”

北齐天保七年(577 年),省辽西郡入北平郡,省朝鲜县入新昌县。

隋开皇六年(586 年),省肥如县入新昌县。开皇十八年(598 年)改新昌为卢龙县,为北平郡治。隋朝时滦河以东地区仅设卢龙县,辖域相当于今秦皇岛市区、抚宁、昌黎、青龙、卢龙以及唐山市区、乐亭、迁安、迁西、滦县、滦南等地。《隋书·地理志》记载:“北平郡,旧置平州。统县一:卢龙,旧置北平郡,领新昌、朝鲜二县。后齐省朝鲜入新昌,又省辽西郡并所领海阳县入肥如。开皇六年又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名卢龙。大业初置北平郡。”

历唐宋辽金元明清各朝,卢龙始终为平州、北平郡、平滦(永平)路、永平府治所。

唐武德元年,平州州治临渝县(今滦县西鄙)。武德二年(619 年)析置抚宁县,徙平州治卢龙,七年省临渝、抚宁入卢龙。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析置马城县(治所今滦南县东北马城镇)。后唐同光元年(923 年)没于契丹。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平州北平郡,下。初治临渝,武德元年徙治卢龙。县三:卢龙,中。本肥如,武德二年更名,又置抚宁县,七年省。石城,中。本临渝,武德七年省,贞观十五年复置,万岁通天二年更名。马城。中。古海阳城也,开元二十八年置,以通水运。”

辽太祖天赞二年正月皇次子大元帅尧骨(耶律德光,辽太宗)攻克平州,其地没于契丹。《辽史·太祖本纪》记载:“天赞元年十一月壬寅,命皇子尧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略地蓟北。二年春正月丙申,大元帅尧骨克平州,获刺史赵思温、裨将张崇。二月,如平州。甲子,以平州为卢龙军,置节度使。”《辽史·地理志》记载:“平州,辽兴军,上,节度。太祖天赞二年取之,以定州俘户错置其地。卢龙县:本肥如国。春秋晋灭肥,肥子奔燕,受封于此。汉、晋属辽西郡。元魏为郡治,兼立平州。北齐属北平郡。隋开皇中,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曰卢龙。唐为平州,後因之。”

金太祖天辅七年(公元 1123 年)正月,平州节度使时立爱降。二月,诏改平州为南京(都城卢龙)。《金史·太祖本记》记载:“天辅七年正月甲子,辽平州节度使时立爱降。诏曲赦平州。二月,改平州为南京,以张觉为留守。五月甲寅,南京留守张觉据城叛。六月壬午朔,阇母败张觉于营州(今昌黎县)。十月壬辰,阇母及张觉战于兔耳山,阇母败绩。十一月壬子,命宗望问阇母罪,以其兵讨张觉。癸亥,宗望以阇母军发广宁(今昌黎县),下濒海诸郡县。庚午,宗望及张觉战于南京东,大败之。张觉奔宋,城中人执其父及二子以献,戮之军中。壬申,张忠嗣、张敦固以南京降。”

金太宗天会四年(公元 1126 年)九月又改南京为平州,历时 3 年 7 个月。《金史·太宗本纪》记载:“天会四年九月己巳,复以南京为平州。”《金史·地理志》记载:“平州,中,兴平节度使。辽为辽兴军。天辅七年以燕西地与宋,遂以平州为南京。天会四年复平州。”

元仍为中书省永平路附郭。至元二年(1265 年)省迁安入之,明年复置。《元史·地理志》记载:“永平路,下。唐平州。辽为卢龙军。金为兴平军。元太祖十年,改兴平府。中统元年,升平滦路,置总管府,设录事司。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迁安,下。至元二年,省入卢龙县,后复置。”

明为永平府治。清因之。

民国元年裁卢龙县,留永平府;二年(1913 年)改置永平县;三年复改为卢龙县,沿袭至今。

永平府历史沿革

李利锋

永平府,明时为朱明王朝东北重镇,初期防御北元蒙古部落,天启、崇祯年间成为明朝与后金政权争夺战略要地。满清入关后,则为两京孔道,乘舆东巡,往来驰驱,尤为至重也。辖域相当于今秦皇岛市全境以及唐山市迁安、迁西、乐亭、滦县、滦南之辖境。

《禹贡》冀州之域,虞初分为营州地,夏仍为冀州地。

商汤十八年,封孤竹国。周时析孤竹,置黄雒(今滦县、滦南县地)、令支国(今迁安、迁西县地)。周惠王十三年,山戎侵燕,齐桓公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其地与燕。

春秋时为山戎、肥子二国地。战国时其地属燕。昭公十二年(公元前 530 年)秋八月,晋灭肥(国都在今山西昔阳县),肥子奔燕,燕封于此,置肥如国。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 227 年),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秦王遣王翦伐燕,大破之,围困蓟城。明年冬十月,秦拔蓟,燕王喜走辽东,斩太子丹以献。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 222 年),秦将王贲灭燕,掳燕王喜。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置辽西郡及右北平郡,属焉。

西汉时,其地为右北平郡之夕阳、昌城、骊成以及辽西郡之海阳、令支、肥如、絫县地。后汉仅为辽西郡地,辖阳乐、海阳、令支、肥如、临渝五城。

三国魏为卢龙郡。

晋代为幽州辽西郡地,辖阳乐、肥如、海阳县。

北魏时徙置平州,治肥如城。领辽西郡(辖肥如、阳乐、海阳三县)、北平郡(辖朝鲜、新昌二县)。北齐天保七年省辽西郡入北平郡,省海阳县入肥如县,省朝鲜县入新昌县。其后,石勒、慕容皝、苻坚、慕容垂相继据其地。北朝时为平州辽西、北平二郡地。周因之。

隋初,北平郡废,复置平州。领县一:卢龙。开皇六年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曰卢龙。大业初复为北平郡。

唐武德初平州治临渝县,武德元年徙平州治卢龙。有府一曰卢龙。天宝二载置卢龙军。永泰元年又置柳城军。武德二年析卢龙,置抚宁县,七年省临渝、抚宁入卢龙。贞观十五年于故临渝故城复置临渝,武后万岁通天二年更名为石城县。开元二十八年以通水运于古海阳城置马城县。又置榆关守捉、卢龙节度使。天宝初领县三:卢龙、石城、马城。后唐同光初,陷入契丹。

辽代东为迁州兴善军及迁民县;中为润州海阳军及海阳县;西为平州辽兴军(领卢龙、安喜、望都三县);南为滦州永安军(领义丰、马城、石城三县)、营州邻海军(以所俘定州民置广宁县,大定二十九年以与广宁府重名,更名昌黎)。

金太祖天辅七年(1123 年)正月,金取平州。二月改平州为南京,以辽兴军节度副使张珏(一作张觉)为留守。五月,张珏以平州投于宋,十一月金将宗望击败之,珏奔宋,宋人杀之以献。

金天会四年九月,复为平州,改辽兴军为兴平军,属中都路。领县卢龙、抚宁(大定二十九年升新安镇为抚宁县)、海山(辽以所俘望都县民置,故名望都县,大定七年更名海山县。治所今昌黎县西安山镇一带)、迁安(辽以所俘安喜县民置,仍名安喜,大定七年更名迁安)、昌黎县。滦州领义丰、石城、马城、乐亭四县。贞祐四年陷于蒙古。

元太祖十年(1215 年)改为兴平府。中统元年升平滦路,置总管府。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属中书省。领卢龙、迁安(至元二年省入卢龙,后复置)、抚宁(至元二年与海山县省入昌黎,三年复置,四年又与海山入昌黎,七年复置,省昌黎、海山入抚宁。十一年复置昌黎,属滦州)、昌黎(至元十二年省海山入昌黎)四县。滦州领义丰(至元二年省义丰入滦州,三年复置,先以石城省入乐亭,其年改入义丰,四年省马城)、马城、石城、乐亭四县。

明洪武二年改永平路为平滦府。初属山东行省,二年置北平行省,隶焉。四年(1371)三月改称永平府。永乐元年罢北平布政使司,直隶北京行部。十九年罢北京行部,迁都燕京,直隶京师。下辖卢龙、迁安、抚宁、昌黎、滦州、乐亭。

清初因之。雍正三年,以顺天府之玉田、丰润二县属焉,十三年丰润、玉田改隶遵化州。领卢龙、滦州、抚宁、昌黎、迁安、乐亭一州五县。乾隆二年,改山海卫为临榆县,领一州(滦州)六县(卢龙、抚宁、昌黎、迁安、乐亭、临榆)。

民国二年(1913)裁滦州为滦县;裁永平府,更置永平县,明年复置卢龙县,属直隶津海道。1928 年改直隶省为河北省,裁撤津海道,又属河北省。

从洪武四年设置至民国二年裁撤,永平府历时 542 年。

永平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休。地名有“北平”、“平州”、“永平”之称。“平州”即“平定之州”,“永平”则为“永远平定”之意,寄托人们希望和平安宁之意。 q9KBM+VroWg4rQljoUoKsmkeza0q06gEiVU5QF+Lrr4TMsAdcfWrOBOo14/UUEc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