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数感

数感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2011 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分学段介绍课程内容时,对数感分别作了描述,具体概括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些表述说明,我国数学课程中的数感主要是指对数和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

一、什么是数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0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在平时的教学中,常看到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出现不该有的错误,如把数看错、把运算符号写错、把横式中的得数写错或者心中明明念着这句口诀,笔下写的却是另一个答案。学生自己在分析原因时都归结为“粗心”,其实这是学生缺乏数感的表现,学生对算式中数和运算的敏感性不够,在意识中不能最快地作出数学反应。

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总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常常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或现实场景与数学建立联系,是具备数感的基本特征。例如:看到电视上播报天气预报,自然地将前后几天的气温进行比较;在别人家作客,看到主人家的摆设,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房子到底有多大面积;走进会场或足球场会想到场内大约能容纳多少人,超市购物时看到包装袋上的净含量和价格会快速在大脑中反映出物品的单价等。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数感

《标准》将建立学生的数感作为“数学思考”方面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不同学段中分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养。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长远的、发展的眼光。虽然每个学生不可能都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从小建立一定的数感,对每个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到上菜市场买菜、到超市购物,大到卫星发射技术中数据的精确计算,都要和数打交道,谁能说我们的生活离得开数学呢?因此,让学生养成数学地思考的习惯,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数感的主要目的。

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也就是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数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对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巧妙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起到了推动和辅助作用。只有当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下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一定会得到提高。比如,在学校举行的“诚信图书漂流”活动中,各班要对学生所捐赠的每一本图书进行编号。怎样编号,并没有固定的方式,但不同的编排方案在实用性和便捷性上却是不同的,有的编排方案仅能体现出捐赠者所在的年级、班级,有的编排方案还能区分出捐赠者是男生还是女生,有的编排方案涵盖了图书各方面的信息,包括:捐赠者所在的年级、班级、性别、捐赠时间、图书类别等。从生活中的这一问题可以看出,编排方案越全面,数感越强,所体现出来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就有着明显的优势。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1.培养学生的数感应从课堂上抓起。

课堂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地。数学教学活动大多在课堂上进行,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节课,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所收获。

首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认数培养数感。数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几乎每册都有,而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让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学会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如,在认识整数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的门牌号码、电话号码、估计一页书大约有多少字;在认识分数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到分数,用生活中的现象解释分数;在认识小数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小数,联系实际比较小数的大小、理解小数的意义等。

其次,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头戏,对运算方法的选择、运算结果的估计和判断,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联系。比如,在计算平均数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再根据最大数据和最小数据确定平均数的范围,也可以在观察数据时直接通过“移多补少”,估计出平均数的大约数值,而要想使估计值更接近平均数,就取决于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对计算平均数方法的灵活掌握等。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多注意提供机会让学生估算、交流,在交流中加以选择、判断,从而优化出合理的计算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在数的运算中将提高正确性与合理性。

2.培养学生的数感应在生活中渗透。

生活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源头。如果说课堂是个小舞台,那生活就是个大染缸。生活中的数无处不在,因此,以生活为依托,将生活素材加以利用,不断地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数感显得尤为重要。

《标准》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注定是数学学习的主要资源,只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现象,合理培养学生的数感,就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校举行的“诚信图书漂流”活动中,我注意让学生留意调查全年级各班捐赠图书的情况,并加以比较,在学期结束统计图书本数时,我布置学生对统计的数据加以分析,了解各年级的图书回漂率,并再次进行比较等。通过积极参与活动,学生不仅爱上了阅读,更收获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了用数学的思维对待生活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使数学与生活更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的理念。

在生活中渗透数感的培养还体现在学习了数学知识后,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比如:在学习了“千克和克”后,布置学生和妈妈一起到超市或菜场去看看,帮妈妈拎一拎物品,感知重量,进一步体验 1 千克、1 克分别有多重,确立千克和克不同的用法。再比如:学习了“面积单位”后,由于学生对面积大小缺乏感知,所以课后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看看、比比、说说物体表现的大小是巩固对面积单位认识的最佳方法。这些作业的布置,其实质是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进一步培养数感,形成自觉的数学意识。 BfK+yr5zSuFkbfARuhqeQGZxpca/U3s6R5qf1/T/7KXlcJAV9cSNsbv9kha45i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