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话语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人类对语言符号的概念性理解源远流长。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文字是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持有“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语言哲学观。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 F.)首先提出“符号学”的思想。从20世纪符号学的发展状况来看,符号学研究的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语言学的、非语言学的和二者混合的。索绪尔专注于语言学符号的研究。他认为,概念和音响的结合叫符号,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概念与音响之间的所指和能指的关系是任意的。话语的符号与符号之间没有社会制约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 P.)认为,语言关系总是符号权力的关系,通过解析这种关系可以发现言说者和他们分别所属的各种群体之间的力量关系。因此,语言符号系统同客观的物理界(包括精神世界、心理世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任意的。语言符号并不直接同客观物理世界联系,而是通过人类的文化世界作为媒介来相互联系的。

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文化,便有什么样的语言符号系统,语音同概念(语义内容)的组合也不是绝对完全任意、偶然的,而是一定的民族文化选择的结果。如果我们认为,民族文化作为媒介,联系着、制约着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概念的组合模式以及选择关系,那么,人类的语言符号系统,便是人类最古老、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思维、文化的活化石,它可以帮助我们揭示远古人类的思维和文化之谜。

另外,话语符号在承担为人类传情表意的任务的同时,还随着人类社会的实践发展而发展。话语符号依赖社会而存在,反过来,社会依靠话语符号维持和进步。话语反映了人们的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成果,也反映了从事这种实践活动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因此,话语符号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的各种属性,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属性是社会性和政治性。

因此,语言的本质并不是言语世界诸现象的简单的记录和描述,真正的人类语言指的是潜性语言显性化的过程和显性语言潜在化的过程之总和,语言本身是运动着的开放的系统和过程。那么,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潜性语言显性化和显性言语潜在化的运动轨迹和自我调节机制,从而揭示其奥秘。基于这种对语言符号的进一步理解,20世纪90年代,语篇研究正式诞生了。

语篇指任何有话语意义的话语符号,而对语篇研究最系统、最科学的语言学领域当推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语言学研究,必须重视意义与语言的关系;表达意义的方式,体现在语言三大功能中。这三个方面,最大的实现手段是语篇。作为语义单位的语篇和语句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组成”关系,而是一种“实现”关系,即词汇语法系统实现语义。语篇与更上一层的社会文化系统间的关系,同样也是“实现”的关系,即语义系统实现无形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系统、语义系统、词汇语法系统三者之间的“实现”与“反映”关系,是系统语言理论对语言的基本认识。

符号学领域倾向于把语篇分析称作篇章符号学——包括篇章结构学、篇章语言学和篇章修辞学研究的成果等内容。篇章的符号学特征分析以聚合—整体性和组合—连贯性为最高体现的符号学特征为主要分析内容以及分别从表达实体、表达形式、内容实体和内容形式四个层面进行的分析为分析细节。篇章的聚合分析包括篇章整体相关研究综述,篇章整体的外部材料、内部构造、实指信息和内容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篇章的组合分析包括语境的类别与连贯性的对应关系、篇内语境与语形连贯、逻辑语境与逻辑连贯、篇外语境与语用连贯、认知语境与认知连贯等几个问题(参见王铭玉,2007)。

2000年以后的符号语篇学和语篇分析倾向于对话语符号和文本进行阐释,阐释者和文本之间存在历史和时空差异,阐释者只能运用自己特有的阐释模式,带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经验进入文本世界,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来创造性地理解文本的作者。在阐释之前,文本只是没有意义的文字符号;在理解过程中,文本和阐释者受到历史与时空因素的限制,二者的视域被理解的活动限制,因此,文本的意义永远处于不确定之中。阐释者主体就要在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自身视域的限制下,为了满足与文本的对话而发挥主观能动性。

本书即是在如上的理论观指导下完成的。在书中,笔者运用系统功能语法、批评式话语分析法、话语符号的历史模态理论、社会语言学的语言政策理论、文体学等理论来阐释话语符号、文本和语篇的社会性与政治性,既有理论的介绍和推导,也有语料的分析和阐释。

第一章语篇分析方法篇,里面介绍了语篇分析的主流方法与理论流派,评介了雅各布森的诗学理论,以及笔者自己对系统功能语法的求学过程;第二章超个人话语建构篇,笔者在分析了大量运动员的获奖感言语料后,分析出我国的近几十年国家认同概念的历史变迁,以及与当代美国国家认同话语建构的对比;第三章语言政策篇,笔者分析了中国英语教学的百年史、目前的英语教学政策以及海外汉语教学的进展;第四章文学篇,里面收录了两篇笔者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语篇的论文;第五章法律篇,笔者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详细地剖析了立法语篇的权力意志以及该语篇的英译汉方法;第六章政治篇,里面介绍了运用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分析政治语篇的方法与理论;第七章教学篇,笔者尝试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美学理论进行精读教学的摸索。

综上所述,笔者致力于话语符号和各类语篇的社会性与政治性解读,以此证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及其与权力的互动。 NRXrMcrp6qT9G3o5e3ihJUdaNrHliLp00brxwu7jeuMJWtA22tNOVe/gWhpgqJ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