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应用写作审美

一、元明清时期应用文发展概述

元明清是我国古代应用文的稳定发展时期。应用文的各种体裁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成熟,唐宋时又出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相比之下,元明清时期既不可能在体裁上有重大突破,也没有出现唐宋时期那种强手如林的景象。但这一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公务文书制度更加系统和严密;私人书信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发展,对应用文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刘熙载的《艺概·文论》。

元代应用文种类与制度与宋代大体相似,在文书与档案分工上更明确。这一时期的应用文汇编有《唐文粹》100 卷,《宋文卷》150 卷,《文章正宗》44 卷,《元文类》70 卷。

明清时期应用文是我国封建应用文由稳定发展到没落时期。应用文的名目空前繁芜,文种又增加了很多。明代下行文有“诏、诰、制、刺、册、谕、书、符、令、檄”等;上行文有“题、奏、表、启、章、书状、文册、揭、制对、露布、译、事本”等;平行文有“咨、关、牒”等。清代应用文类别基本沿袭了明代,康熙年间因告密而发展起来的奏折,成了给皇帝上行文的主要文种。其它许多文种有的衰退、有的废止。明清应用文集古代应用文之大成,主要有明代吴纳的《文章辨体》,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清代的《古文辞类纂》等。

这一时期应用文也有过一些名作。如明代嘉靖时海瑞的《治安疏》,指责时弊,语言非常尖锐,甚至引用民间讽刺性的话语:“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崇祯时祁彪佳的《陈三大弊政疏》批评明代的特务统治,语言尖锐泼辣,“虽曰朝廷之爪牙,实为权奸之鹰狗”,“招承皆出于吊拷,怨愤充塞于京畿”。清代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会奏销化烟土一律完竣折》,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文件。私人文书也有不少佳作,如明代宗臣的《报刘一丈书》、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清代汪中的《哀盐船文》,都是传世名作。

二、元明清时期应用美文赏析

1.刘熙载的《艺概》

刘熙载的《艺概》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的理论著作。它的广博和慧深为后代许多学者所推崇,使得它成为一部古典美学的经典之作,而刘熙载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艺概》是同治十二年(1873 年)写成的,是刘熙载对自己历年来谈文论艺的札记所做的集中整理和修订。“概”的涵义是,得其大意,言其概要,以简驭繁,“举少以概乎多”,使人明其指要,触类旁通。

《艺概》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艺术创作中一系列辩证关系的探讨,对于这些关系的探讨比起前人来更自觉、深刻和全面。他从解剖各种艺术的具体实践出发,概括出 100 多个对立统一的美学范畴。这个审美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七个方面加以概括:主观与客观统一的本质论、真实与虚幻统一的真实论、“一”与“不一”统一的意象论、似花还似非花统一的意境论、阳刚与阴柔统一的风格论、用古与变古统一的发展论、人品与诗品统一的鉴赏论。这些辩证关系很多方面对应用写作都有借鉴意义。用古与变古的对立统一,是刘熙载对待文学遗产的基本态度。他继承了自刘勰以来的这个进步传统,主张在用古中变古,也就是在继承中革新创造。《文概》云:“《春秋》不同于《尚书》,无论矣。即以《左传》、《史记》言之,强《左》为《史》,则樵杀;强《史》为《左》,则缓。惟与时为消息,故不同正所以同也。”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时代消息和生活内容,所以文学创作应因时而异。何以又要用古呢?刘氏解释是“善用古者能变古”。他把“善用古”作为“变古”的前提条件,是极有见地的。

《艺概·文概》。其中说:“辞命体,推之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又说:“辞命之旨在忠告,其用却全在善道。奉使受命不受辞,盖因时适变,自有许多衡量在也。”把刘熙载的这两段论述联系起来看,一是说明,行人出使受命,在具体场合要因时适变,应对要言辞通变,“其用却全在善道”即强调了“用”;二是由此推之,“一切应用之文”重在实用,强调了实用性特点。

2.海瑞的《治安疏》

海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和好官。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清廉正直,节俭朴素,言行一致,关心人民疾苦,不屈不挠地和贪官污吏、大地主恶霸进行斗争,连皇帝也不例外。在地方官任上,他拒绝向上司行贿、取消知县的额外收入,改革赋役,清丈田地,勒令大地主退还侵占的民田,兴修水利,昭雪冤狱。在吏部右侍郎(中央人事部门副长官)和右都御史任上,下令取缔南京各衙门无偿要求市民供应物资的陋规,建议恢复贪赃满八十贯(千)处绞刑的法律,等等,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博得当时广大人民的歌颂和支持。他打击豪强的故事,直到现代还在民间广泛流传。

这篇文章是 1566 年(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任户部主事时写的。海瑞写这篇文章的时代,明王朝已趋于衰落,土地大量集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军备不整,俺答(鞑靼族首领)、倭寇不断侵扰,官吏贪污成风,百姓困苦不堪,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明世宗朱厚熜,却一心修道,不理朝政。海瑞眼看这种情况,怀着满腔愤激,写成这篇历史上出名的奏疏。

在明朝,文臣直言是一种道德标准,来体现士大夫的风骨以及对皇帝的忠心。比如明世宗登基初期的大礼议问题就有数百位官员跪在宫门前死谏,最后受到的处罚也是极其残酷的。一般御史上疏都是巧妙地避重就轻,只为博取名声,而不会真得罪皇帝,祸延子孙。所以海瑞的治安疏在当时看来无异于求死申请书。首先,他指责朱厚熜迷信道教、妄想长生、错聩误国的过失,指出天下弄得“吏贪将弱”、“民不聊生”,都是由于他的“误举”所致。甚至讽刺他的年号“嘉靖”,意味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另一方面,对一般官吏阿谀逢迎、只顾个人身家禄位的卑鄙自私行径,也尽情地加以揭露。最后提出自己改革政事的具体意见,希望采纳。

海瑞虽然在上奏疏之前已经托人买好棺材表示死谏的决心,但明世宗并没有杀死他,而是在大发雷霆之后听说海瑞决心赴死的气概转而沉默不语,只是下旨把他关押起来听后处置。明世宗到死都没有真的处置海瑞,在明世宗驾崩后,狱卒为海瑞准备好饭菜预祝他出狱,海瑞以为是杀头前的送行饭所以大快朵颐,哪知是皇帝驾崩了,痛哭流涕,把吃的饭又都全吐出来了。体现了那个时代以忠君为最高道德准则,海瑞的上疏并不是要与皇帝为敌,而是用直言的方式表达忠心。

3.祁彪佳的《陈三大弊政疏》

祁彪佳,明代政治家、戏曲理论家、藏书家。任右佥都御史时上疏,指陈“缉事、廷杖、诏狱为三大弊政”,竭力请求禁止革除。在诏狱内,狱吏称王称霸,恣情枉法,固然令人痛恨。诏狱中的蒙冤者,想活着出去,不啻是难于上青天。这些冤案,“举朝莫不知其枉,而法司无敢雪其冤”。

姜曰广借此为皇帝草书圣旨,革除三大弊政,但上呈皇帝后,受到太监们的幕后怂恿,弘光皇帝改圣旨后才交给姜曰广,让他发下去。改后的圣旨,自然对太监有利,姜曰广对此予以坚决抵制,拖着不发。太监们虽屡次催促,但姜曰广仍用各种办法予以抵制。高弘图也坚决抵制设置厂卫,对皇帝所改的圣旨坚决反对,并上疏力争。最后,弘光皇帝终于不再坚持,此事告一段落。这件事,表面上以姜曰广等人胜利,但实际上却在君臣间造成很大的矛盾。在封建专制君权第一的时代,违抗圣旨,不能不对姜曰广等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太监们由此不断挑拨,致使姜曰广等人在种种压制排挤下离开朝廷。祁彪佳的绝命词云:“图功为其难,洁身为其易。吾为其易者,聊存洁身志。含笑入九原,浩然留天地。”

4.林则徐《会奏销化烟土一律完竣折》

这是林则徐等人在虎门销烟结束之后,向道光帝总结报告销烟之事的一道奏折。其中说到,五月初销烟及半时,他们曾有过一次上奏。查知那个奏折中,报告了销烟的具体办法、销烟时情况以及截至当时的销烟数量等事。特别是对销烟的具体办法陈述尤详。而从销烟完竣后的这次上奏中,我们可以获知更多细节:①销烟办法仍然是依照前法,即“劈箱过称,将烟土切碎,抛入石池,泡以盐卤,烂以石灰,统俟戮化成渣,于退潮时,送出大海”云云。这是基于前折中对销烟办法的详细介绍,在此作简要概括。②销烟期间,偷窃所存待销鸦片之案不只一起,都因派有员弁严密看管、侦察,将有关人犯及时捕获。③销烟期间,为了起到宣传、警戒作用,让民众前来观看。并且,从澳门前来的美国商人,也让他们到现场观看,要求他们不但自己不贩鸦片,而且还要向其他外国商人做这方面的宣传,他们看似表现出“畏服之诚”。此折叙述了这次销烟的全过程,除林则徐具名外,尚有邓廷桢和怡良的名字,道光皇帝朱批:“可称大快人心一事,知道了。”虎门销烟,使世界震惊,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表现了我国的民族尊严和浩然正气,表明了中国人民的禁烟决心,揭开了我国近代反殖民主义斗争的序幕。此折具有叙事简洁、线索清晰,态度鲜明等审美特点。

5.宗臣的《报刘一丈书》

宗臣,明代嘉靖进士。他为人刚直不阿,不肯趋炎附势,尤其反对奸相严嵩专权,结果被贬到福建作参政(参议官)。后来因抵抗倭寇有功,擢升提学副使,不久病死于任所,时年仅 36 岁。其散文《报刘一丈书》,家传户诵为不朽之作。近人称此文是明代的《官场现形记》,颇具十分的胆量,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官场的腐败。

《报刘一丈书》是宗臣给其父辈好友的复信。用书信体表示看法,抒发感情,显得自然、真切、朴实。其最大的美学价值在于运用反衬笔法自述个人品行。文章对自己着墨不多,主要是写官场丑态,但作者对那些奔走权门者的幽默讽刺,正面抨击,表现出他的鄙视、轻蔑和义愤,从而烘托出自己的高洁和骨气。两相比较,的确是“清浊异质”。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对个人品行的抒写,有各种不同的角度。有以名曲作喻的:如宋玉在《对楚王问》中,用“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来为自己不被俗人了解辩解;有以凤凰与鲲鱼自比,说明自己志趣的高雅、宏伟;有以清莲比喻个人清廉自持的操守:如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赞颂莲的“出淤泥而不染”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品性。宗臣这篇《报刘一丈书》则以揭露官场那种奔走权贵门下,以求升迁的丑行,说明自己不能同流合污,烘托自己品德的高洁。读后感到韵味各异,既有新意,又有深意。这是我们学习写作时应当借鉴的。

6.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夏完淳生于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 年),长乐县令夏允彝的独子,继承父亲遗志,参加反清复明义军被捕,于清顺治四年(1647 年)在南京狱中写下遗书给母亲,虚龄 17 岁慷慨就义,史称少年英雄。

信中先是表述了父亲夏允彝以身殉国,自己也即将步其后尘,所以无法再报答慈母之爱的悲痛之情,又念及全家为了抗击清兵,家中男丁几乎全部牺牲,而嫡母(夏允彝的正室)削发为尼,遁入空门,生母(夏允彝的妾,因妻无后,故又纳一妾)则移居亲戚家中,故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但夏完淳并不仅仅只有悲痛,所以他又写道:“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表白如果有来世,则自己还是要同父亲一起共举反清复明的大旗。综观全篇文字,悲壮凄婉,血泪交融,有亲属之情到民族之恨,有杀父之仇到亡国之痛,可谓既有绵绵无尽之恨意,又有男儿凌云之壮志。他最后写的“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表现了英雄本色,不仅宁死不屈,而且到了来世,也要为国为家报仇雪恨。

夏完淳,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那个时代,爱国者往往把忠君作为表现爱国思想、从事爱国活动的形式,这是所有封建时代爱国者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这些局限性都不能掩盖他身上夺目的光辉,尤其在国难深重的时候,这种光辉就更加灿烂华美。郭沫若在抗战时期以夏完淳事迹为基础创作的话剧《南冠草》,曾激动过多少誓以热血拯救祖国的中华儿女。

7.汪中的《哀盐船文》

《哀盐船文》是清代文学家汪中的骈文,是其作品中的传世名篇。1770 年农历十二月,扬州仪征县江面上盐船失火,毁船百余艘,死伤上千人,当时正在扬州探亲的作者亲眼目睹了这幕人间惨剧,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哀悼性骈文。文中真实地再现了这场灾难的悲惨情状,对无辜罹难者深表悲哀和怜悯。当时著名学者杭世骏为此文作序,评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此文的审美价值为:一是叙事生动,描写细致。文章描述失火情状,一面以时间先后为主轴,统率整个事件的描写次序;一面又从失火时的环境、氛围、船民垂死挣扎及死后形骸枯焦的各种凄惨景象展开,多方面地再现出当时火焰冲天、烟雾弥漫、群声嘶号、焦尸浮江的惨况;描绘逼真,设喻贴切,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二是情感真挚,抒发自如。此文通篇流贯着哀矜痛苦的悲悯之情,这与作者能熟练运用骈文的艺术技巧密不可分。首先是承继了六朝骈文长于抒情、善于夸饰的特点,讲究对偶和用韵增强了文章的咏唱情味和声调之美,更显凄楚动人;其次是把用典、藻采化解在对场面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中,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gq0VllBw8Tj4gy2sQO2CWDM7kb9lxc8CF2TOjc2tkwWsZUt5zmxCaX8KEt+TWU4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