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立原则

(一)人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社会的活力来自于人的活力,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主体性使其在与自然和社会斗争中认识自然与社会规律,并按自身的尺度改造自然与社会,提升自身的主体价值,使自然与社会更加适合人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满足实现人的主体性。

(二)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原则。马克思曾说过:“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人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实现了社会的发展,才能完成个人的自由发展;同样,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满足个人一定程度发展的需要。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分要求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服从,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社会价值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价值。其实,人是社会与个体的内在统一,应该做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内在统一。这种统一的价值观要求国家和社会应当尊重和兼顾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尽最大可能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以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协调发展。

(三)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原则。过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任务被仅仅归结为“传道”,即向人们灌输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不重视培养人们的能力和个性,甚至存在着否定和抹杀人的个性的倾向,受教育者仅仅被视为社会规范的接收器。事实上,社会规范的灌输与个人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是有机统一的。个人的发展包括其思想品德的发展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没有社会化,人就不能适应社会;而没有个性化,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道德教育的首要事件,绝不是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在儿童心中发展明辨的识见以及与它一起的相应的意志力” 绝对清晰、绝对纯粹的善与正义的观念,成为意志的主要目标,按照这些观念,性格的内在中心——人格的核心——决定性格本身,并把所有任意的冲动推回去,这才是道德培养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在提高灌输效果的同时,着力培养人的能力和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社会批判性。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其目的就必然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但是价值追求和选择需建立在教育主体对社会的批判的基础上。社会生活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因而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制约也是复杂的,这就需要对复杂的社会制约进行科学与理性的分析和批判,适应正确的、积极的社会要求,拒绝错误的、消极的社会要求。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失去了社会批判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根本谈不上培养主体性的个人。 POZ9JKDuZBLC/GxWga/7h6PzF7csEbNGZLXZllk4RKEUhbGuFJtNW4O975tjoD3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