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认识新闻写作

第一节 新闻写作问题

写作要多读多想多写多跑

如果问起作家,如何写作?大致的答案是,写作需要多读、多想、多写,多积累写作题材,善用灵感,这是写作进步的不二法门。多读书,阅读名著、典籍,所谓“读过万卷书,才有神来之笔”。多想,即平日的生活体验,有敏锐的观察与思考。多写,写作是苦差事,但能留下永恒的作品,要学习苦中作乐。

从事新闻工作也是一样,除了多读、多想、多写外,还要多跑。多读书及读报(含电子报),了解国内外大事,找出灵感;多想,将平日的采访经历,想出好的题材(选题);多写,每天写稿,不管见不见报,多写多磨炼文笔;多跑,当个新闻记者,勤跑勤学,认识大小人物,挖出好新闻。

西方媒体和中国媒体的导语写法不同

在写稿这方面,会发现西方媒体和中国媒体的写法较不一样。西方媒体的稿子字数少、导语短,而中国稿子很长,光是导语就已经两三百字了。可能以前中国大学新闻专业的老师大多是中文系出身,记者也大多是中文系和历史系毕业,所以他们写文章时较为细腻,喜欢描述,另外就是稿费原因,写越多字,稿费越多。

本书内容是按西方的新闻写作模式来教,但如果将来从事媒体工作,要依照从事的媒体规定的模式写稿。目前大陆的媒体,在写稿方面,较无固定的模式,与西方媒体在写作上仍有所不同。

学生写稿喜用直接引语

写新闻稿时,大陆地区的媒体记者喜用直接引语(就是引述受访者讲的话),一篇稿件,没有几段,几乎都有直接引语,这使得许多学生模仿学习,作者觉得这是很不好的写法。一则新闻有两段采用直接引语已经很多,一般来说,受访者讲的话很重要,或讲特殊的专有名词,或者是受访者是重要人物,说的内容影响着国家政策、百姓生活,否则一般受访人最好不必用直接引语。

机关团体网络新闻稿错误百出

在互联网路盛行的时代,许多机关团体设网站刊新闻,首页上也设置“最新消息”,发布消息公告周知,但观察其所写的新闻稿发现,内容表达多有问题,让人看了不知是“新闻”还是“资料纪录”,让人看得很辛苦。

这些机关团体发布的消息,常见的错误包括:主题不明确、上下文不通畅、导言太长、每段落写得太杂,其中导言是新闻稿写作最重要的部分,没有从事新闻工作或就读新闻科系者,可能无法知道导言的重要性。

新闻稿的效果,即是传播讯息,让一般民众看得懂,简单明了,因此写新闻稿应请专家或曾为新闻记者来训练与指导为宜,或者请新闻科系毕业生来负责这部分的工作较适当。

校园学生应多从报道光明面讯息

在媒体从事新闻工作,报道的框架,大都视乎媒体的角色,在西方国家,媒体为生存,争取广告、阅报率,不得不遵从老板的办报理念,但在校园,作为一位学生,先从报道正面、光明面的新闻内容做起,如何找主题(选题),如何寻找有新闻价值的题材,是主要的学习方向。

第二节 如何写导言(导语)

“导言”(导语)要求在精简

新闻学者叶建丽说,在新闻写作中“导言”(大陆称导语)写作被列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它是新闻写作一个重要的步骤,“导言”写不好,对于记者来说,等于打字员不会打字一样的难堪。学过新闻的人,都知道新闻中“导言”的重要。它至少有两种作用:一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读者只需看“导言”就可知道新闻的概要。二是可以帮助编辑人员处理新闻,他们只需看一看新闻的“导言”,就知道这则新闻重不重要,采用与否。

写“导言”,最忌讳的是将它拖得很长,一段“导言”写下来,有十七、八句,这是不足取的。“导言”又称“引语”,它的要求就在精、在于简。如果写得太长,就失去其原来的含义了。

倒金字塔式新闻写作

指新闻中最重要、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写在最前面,次要的写在第二段,其后依序叙述。第二段起针对第一段的导言作叙述,让读者一段段了解新闻内容。有的导言第一段讲不完,也可以两段叙述。这种依序写各段,形成倒叙的结构,形状如同金字塔倒立,“倒金字塔式的写作”,亦称“倒宝塔式”写作。而导言是由英文Lead一字译成,指一则新闻中开头的部分,在新闻报道的开头段落里,以最少的字数,显示新闻事件的精华或内容。

换句话说,成功的导言为能让读者看完后,就大致了解新闻的重点。导言不一定要将五个W、一个H全写进去,通常只要选取最重要的、突出的或特别的内容来写,字数通常在一百个字内(含标点符号)。所谓五个W,是who、where、why、when、what,一个H为how。

新闻报道的起头与头衔

通常报纸的“新闻报道”的前面会挂着记者的姓名,如:(记者×× × /汕头报道)、(× × × /厦门报道),或新闻来源,如:(政治中心/报道)、(综合报道)等。新闻报道,为记者根据采访得来的资讯,如实陈述,据实报道,不可以夹叙夹议,即在报道中不可添加记者的个人立场,或充当法官进行价值判断。

如果记者新闻事件有必要作背景分析或评议,则另发特稿(或称特写,大陆称通讯),如:(记者× × × /分析报道)、(记者× × × /特稿)、(记者× × × /专题报道)、(记者× × × /调查报道)。针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脉络,采取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探讨或分析新闻事件,让阅听人能更深入了解新闻背后不为人知的内情,即为特稿或特写,内文可主、客观报道。

在校园,因学生是在学习阶段,各类刊物也是学生的实习刊物,报道新闻或撰写特稿,一律挂着“实习记者”。 GVQnzy2YfDzznTA/J+mT/YQCt6C0RUNz0s8jID9zDTjOxz4VK+rqV1mJFhAmGx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